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2篇

校園2.2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2篇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1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李娟的書,一直有看到網友推薦李娟的書,説她如何珍貴,如何純靜,但我一直沒有找來讀。機緣巧合,在蝸牛讀書裏找到了這本《遙遠的向日葵地》。

剛開始讀第一章,就停不下來,很快就被書中的狗醜醜和賽虎吸引,而且還邊讀邊笑出了聲。書中的雞啊、鴨子啊、兔子啊都有它們獨特的個性,作者及母親把這些小動物們當作是家人,給小雞們縫製了上衣,和兔子們散步。和貓狗們、和大地的對話,對於艱苦的生活環境,無論是人、動物、向日葵都在認真的做着自己。

在地窩子裏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對於大地的空曠和寂寞更是我無法想象的。今天我們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三點一線,下班回到家,處理家務、孩子,忙得焦頭爛額,領着微薄的薪資,總想在夜裏找些時間充裕自己,提高能力,提高工資,可是真的達到就滿足了嗎?

作者在書中描寫母親:於是整個夏天,她赤身扛杴穿行在葵花地裏,曬得一身黢黑,和萬物模糊了界線。葉隙間陽光跳躍,腳下泥土暗湧。她走在葵花林裏,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來。大地最雄渾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萬物的生長啊……她沒有衣服,無所遮蔽也無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暈。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衝她張開,獻上珍寶,捧出花蕾。

她停下等待。花蕾卻遲遲不綻。赴約前的女子在深深閨房換了一身又一身衣服,遲遲下不了最後的決定。我媽卻赤身相迎,肝膽相照。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

澆地的日子最漫長。地頭閘門一開,水譁然而下,順着地面的橫渠如多米諾骨牌般一道緊挨着一道淌進縱向排列的狹長埂溝。漸漸地,水流速度越來越慢。我媽跟隨水流緩緩前行,凝滯處挖一杴,跑水的缺口補塊泥土,並將吃飽水的埂溝一一封堵。

那麼廣闊的土地,那麼細長的水脈。她幾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飲。地底深處的龐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聲,地面之上愈發沉靜。她抬頭四望。天地間空空蕩蕩,連一絲微風都沒有,連一件衣服都沒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暢通無阻,所有門大打而開。

水在光明之處艱難跋涉,在黑暗之處一路綠燈地奔赴頂點。——那是水在這片大地上所能達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這塊葵花地是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後一站。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勻浸透了,整個世界都飽和了。花蕾深處的女子才下定決心,選中了最終出場的一套華服。即將開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靜,我媽是唯一的觀眾,不着寸縷,只踩着一雙雨靴。她雙腳悶濕,渾身閃光。再也沒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強大的一株植物,鐵杴是最貴重的權杖。她腳踩雨靴,無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榮、權勢鼎盛。

很久很久以後,當她給我訴説這些事情的時候,我還能感覺到她眉目間的光芒,感覺到她渾身譁然暢行的光合作用,感覺到她貫通終生的耐心與希望。

作者在最後寫到:我至今仍有耕種的夢想。但僅僅只是夢想,無法付諸現實。於是我又渴望有一個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兩分地,只種着幾棵辣椒番茄、幾行韭菜,只養着一隻貓、兩隻雞,只有兩間小房,一桌一椅一牀、一口鍋、一隻碗。——那將是比一整個王國還要完整的世界,可是現實中的我,衣服塞滿衣櫃,碗筷堆滿水池。瑣事纏身,煩惱迭起,終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還沒做好準備,結束每件事情後仍患得患失。我把這一切歸結於缺少一小塊土地,一段恰當的緣分。可是,追求這一切——仍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讀完這本書之後深為感動,人原來可以過最簡單的生活,吃最簡單的實物,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陽,綻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2

九月緣來有愛讀書會推薦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書後,只要有空便開始閲讀,星期五深夜讀完。不用動腦,十足的畫面感,幽默的語言,很容易入境。

同樣生活在西北,對於戈壁、乾旱、沙塵暴我是有發言權的,但是體會絕對沒有李娟刻骨銘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經歷不及她一年的經歷豐富和艱辛。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人不可以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謀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學的學校途經郊區,每次外出去另外幾所學校找同學玩,路過農田看見頂着烈日的農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裏刨食,汗珠摔八瓣,慶幸沒成為農民,不用如此辛苦。寧夏農民農業耕種的條件比李娟母親的葵花地的條件優越的多。

李娟母親學農業,攜母挈女從四川來到北疆主業種向日葵,副業開小賣鋪、裁縫鋪,養雞養鴨養兔子。乾旱、鵝喉羚是最大的挑戰。飛沙走石的戈壁灘,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爺的手裏。李娟母親比男人還能幹還豪邁還勇敢,不屈命運與天鬥地戰。騎着一部大摩托穿梭於人跡罕至的戈壁灘去開店,掙收葵花的僱工費……住地窩子,條件之艱苦,排煙效果差,做一頓飯狼煙地洞睜不開眼,油一樣金貴的水用來做飯維生,每頓飯裏不知摻雜了多少沙粒。外婆、母親、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灰頭土臉,不説勞動的辛苦,光是這樣的生活條件我想我早已當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對比出來的,同樣在西北,缺水、沙塵暴、嚴寒,當年的新疆條件比寧夏艱苦的多的多。與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對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煉獄。

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沒有任何的矯情,努力把現在的生活過得好一點,今天比昨天強那麼一點點,始終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線希望。李娟筆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遇到災年,九十畝的葵花地播種了四回,就是這一線希望的強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艱忍和堅持。在李娟看來,家裏地種得最少,災情最慘,日子還過得最體面。家裏工具最齊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還有幾大盆綠植,成羣的雞鴨狗兔……住了一年地窩子第二年斥巨資二千塊買的蒙古包,在當時當地太土豪了,在我們看來這麼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筆下,有聲有色有生機。

李娟從母親身上繼承了最高貴的品質――樂觀、勤奮和堅持。李娟在“澆地”一文中描寫母親給向日葵澆地:“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澆地的日子最漫長。她幾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飲。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勻浸透了,整個世界都飽和了。花蕾深處的女子才下定決心, 選中了最終出場的一套華服。即將開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靜。我媽是唯一的觀眾, 不着寸縷,只踩着一雙雨靴。她雙腳悶濕,渾身閃光。再也沒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強大的一一株植物,鐵杴是最貴重的權杖。她腳踩雨靴,無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榮、權勢鼎盛。”農業生產把一個女人磨礪得像男子一般粗獷、豪爽,在李娟的筆下彷彿加冕女王一樣隆重、神聖。我崇敬李娟及母親這樣一類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總是能發現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這是生活的藝術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出的優秀文學作品,讓我們真切見識到去新疆種植、開墾……勞動者的偉大、勤勞、樂觀、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遊客嚮往的天堂。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成涼。致敬所有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