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合集9篇

校園3.2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合集9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應用題專項練習。

1、楊教授要領會稿費4300元,根據有關規定,超過800元的應按收入的5%交個人所得税,他應交税多少元?

2、京華超市有草魚180千克,賣出它的後,剩下的草魚重量相當於蝦的90%,超市中有蝦多少千克?

3、A、B兩地相距800千米,一輛汽車從A地開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達B地?(4分)

4、某飲料廠六月份生產飲料180箱,比原計劃超產30箱,超產百分之幾?

6、把一個圓形紙片剪開後,拼成一個寬等於半徑,面積不變的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6.56釐米,剪開的圓紙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6分)

7、甲乙兩輛汽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相對開出,乙每小時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時到達A、B兩地的中點,當乙車到達中點時、甲車又繼續向前行駛了25千米到達C點,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橋實際造價2100萬元,比原計劃多用了 ,原計劃造價多少萬元?

9、揚橋村要挖一條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兩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運走的噸數與總噸數的比是1:4,第二天運走4.5噸後,兩天正好運走了總數的 ,這堆煤有多少噸?

11、兩個車間共有150人,如果從外地調入50人到第一車間,這時一車間的人數是二車間的 ,二車間原來有多少人?

12、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 ,小明體內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先寫出切合題意的關係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關係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賣去24塊,正好是全箱的 。這箱香皂有多少塊?

線段圖:

只列綜合算式,不用計算:

14、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的圓,然後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並求出正方形的面積是圓面積的幾分之幾?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複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的知識解答應用題.

2.通過複習,使學生知道同一道題中,數量關係可以轉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繫及其可以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複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的數量關係,正確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通過複習,使學生知道同一道題中,數量關係可以轉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導入:我們已經複習了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了不同的應用題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們就用我們學過的不同知識來解應用題.(板書課題:用不同知識解應用題)

2.填空:已知甲數是乙數的6倍.那麼:

(1)乙數是甲數的

教師追問:為什麼填 呢?這時兩個數的倍數關係轉化成了什麼關係?

(2)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

(3)甲數與甲乙兩個數的和的比是( )∶( )

(4)乙數與甲乙兩個數的和的.比是( )∶( )

教師提問:這時兩個數的倍數關係轉化成了什麼關係?

教師總結:通過複習,我們發現了倍數關係、分數關係、比的關係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二、複習探討.

(一)教學例6.

少先隊員在山坡上栽種松樹和柏樹,一共栽種了120棵,松樹的棵數是柏樹的4倍.松樹和柏樹各栽多少棵?

1.學生讀題,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

2.分組討論:

(1)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是什麼?

(2)松樹的棵樹是柏樹的4倍,可以轉化成哪幾種關係?

(3)本題有幾種解法?

3.學生彙報反饋.

(1)因為:松樹的棵數+柏樹的棵數=120棵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等式列方程解應用題.

解:設柏樹種了 棵.

120-24=96(棵)

解:設松樹種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樹種了24棵,松樹種了96棵.

(2)因為松樹的棵樹是柏樹的4倍,所以松樹和柏樹棵樹的比是4∶1.

所以根據轉化的比的關係,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識來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樹種了24棵,松樹種了96棵.

(3)因為松樹的棵樹是柏樹的4倍,所以松樹和柏樹棵樹的和是柏樹棵樹的5倍,我根據倍數的數量關係可以運用算術方法解題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樹種了24棵,松樹種了96棵.

(4)因為松樹的棵樹是柏樹的4倍,所以柏樹的棵數就是松樹棵樹的 ,如果把松樹的棵數看作單位1,那麼,120棵對應的率就是1+ ,根據倍數的數量關係可以運用算術方法解題.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樹種了24棵,松樹種了96棵.

(5)因為松樹的棵樹是柏樹的4倍,所以松樹和柏樹棵樹的比是4∶1,松樹和松樹、柏樹棵樹和的比是1∶5,所以根據轉化的比的關係,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

解:設柏樹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樹種了24棵,松樹種了96棵.

4.請你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你最喜歡那種方法.為什麼?

5.教師總結:在我們解應用題時,一道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可以轉化成不同解決形式.在解答時,我們選擇我們熟練、簡便的方法進行解答.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實踐操作,充分展示和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才能,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材料,創造性地設計問題,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條件。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書本知識得到運用,讓知識轉化為能力,並且在實際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將推動學生自主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把數學知識寓教於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生活之中,體驗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堂進入社會生活的大空間。例如:人教版數學第七冊《長方形、正方形的計算》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複習溝通,建立聯繫:(5分鐘)

檢查預習效果,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發揮想象,突出創新性:

師:同學們,我這裏有一塊麪料想做窗簾,卻不知道每塊窗簾要多大?你們有什麼金點子嗎?

(學習小組積極行動起來,一邊量窗子,一邊計算)

師:誰來説一説,你們的金點子是什麼,好嗎?

生:老師,我們計算出這個窗子的長是2米、寬是1米,面積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塊長2米、寬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師:好辦法。噢,對了。我這裏有一塊麪積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們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師和一名學生用雙面膠裝上窗簾)

生:老師,窗簾布太小了,這樣不行。

生:老師,這樣太難看了,另換一塊吧。

師:是啊。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呢?這樣好嗎?學習小組比一比,誰是最出色的設計師,怎樣設計出最合理、最美觀的窗簾。

(一石激起千層浪,探索氣氛活躍、高昂)

師:哪一組的設計師,先來發表自己的設計方案?

生:我們是這樣設計的,窗子長2米,寬1米;我們就裁剪一塊長2。5米,寬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們有不一樣的,我們設計的是兩邊拉的窗簾,每塊長2。5米,寬1。6米,這樣的窗簾比較好看。

生:我有比他們更好的設計方案,經過測量從地面到窗子上方30釐米處,總長度是3。30米,我們就裁剪一塊長3。30米,寬1。6米的布料做窗簾,這樣的窗簾不是比他們更好看嗎?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樣,但是我們設計的是兩開的窗簾,每塊長3。2米,寬1米,面積是3。2平方米。只要拉開兩塊窗簾卻成了一個八字形,這樣的窗簾更好看更優雅。

師:好樣的,很有遠見,有個性。

生:老師我們這樣設計行不行?我們也是設計兩開的只不過,只不過。

師:沒關係,大方一些,同學們給他鼓勵一下好不好?

(掌聲熱烈響起)

生:老師,窗子上方的牆壁已經變色了,經過測量從地面到天花板長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裝一根長1。6米的不繡鋼管,再裁剪兩塊布料,每塊長4米,寬1米,面積是4平方米的窗簾,如果把整個教室都安裝上窗簾,教室就變成優雅的客廳了,小芳家的窗簾是這樣設計的.。(掌聲陣陣響起)

師:(豎起大拇指)你們真是太棒了!個個都是出色的設計師。

課後評析:

本節課學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風采,想説就説,想做説做,團結合作,大膽創新。開放了學生學習心態、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張顯學生的個性,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本節教學的着重點。通過實踐活動,注重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把書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形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學乃至會用的遷移,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比例的判斷。

教具準備: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學過程:

一、 複習

根據下面各題,先口答列式及得數,後説數量關係式。

1、 一列火車2 小時行駛2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 一種布,買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廠5天生產2.5萬本練習冊,平均每天生產多少萬本練習冊?

師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數量=單價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上面這些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的關係等。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有什麼關係?或者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正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新授

1、 教學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

(2) 邊觀察邊思考下面問題:

(1) 表中有哪幾種量?這兩促量有沒有關係?

(2) 這兩種量是怎樣設化的?(路程是隨着時間的變化頁變化。時間擴大,路程也隨着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

(3) 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1)從表內找出幾組相對應的兩個數,求出比值,再比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師板書:

90/1=90 360/4=90 540/6=90

(2)從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變化規律?這個90實際上就是這列火車的`什麼?(速度)

(3)師: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4) 小結。

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着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2、 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櫃枱上,有像下面一張寫着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數量(米) 1 2 34 5 6 7

總價(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的數據。

(3) 回答下面風個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有關係嗎?為什麼?

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它們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較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嗎?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花布的什麼?

(4) 小結。

花布的米和總價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着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着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着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義及關係式。

(1) 比較上面的例1和例2,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2) 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麼?

(3) 師:例1中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麼?

(4) 概括關係式:

Y/X=K(一定)

4、 教學例3。

出示例3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上面的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説説?指名口述、師幫助糾正。關係式是:總重量/袋數=每袋麪粉重量(一定)

5、 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麼這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五、 總結。

1、 什麼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樣判斷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1-3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新課程強調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經歷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再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師都藉助多媒體將教材中靜態的內容動態呈現。然而農村大部分學校教學條件還比較落後,許多學校連幻燈都沒有,更別説多媒體了。可以説,多媒體教學尚屬貴族消費,許多農村國小教師只能是望洋興歎。為此,在這偏僻、落後的農村國小,要用好新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立足實際,根據具體的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最近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不少老師的探討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沒有多媒體的課也同樣精彩。現將長方體的認識一例整理描述如下,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課題

師:(手中拿着紙牌)這張紙牌是什麼形狀?這一副紙牌呢?(生:一張是長方形、一副是長方體)。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生:牙膏盒、化裝品盒、粉筆盒、冰箱

師:你們覺得長方體有什麼特點?

生:(略)

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徵還是有所瞭解的。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評析: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即紙牌入手,從平面到立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直觀上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建立了長方體的表象,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

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模型(事先準備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們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麼?

生:面。

師:再用手摸摸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共有的邊,它叫什麼呢?

生:有的説叫邊;有的説叫線段)。

師: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稜。同學們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的稜。再用手摸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

生:有一個點。

師: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評析:藉助教具、學具,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觸摸長方體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稜和頂點等三個要素,為進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做準備。]

三、動手實踐加深理解

1.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點。先請每組同學選擇1~2個想研究的長方體物體,採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當然也可以用信封裏的長方形紙片做一個長方體,看同學們能否發現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徵?待會兒每組派代表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

師:哪組願意先派代表來説説?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了這麼多的辦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 2個面是相等的。

師:現在,你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進一步觀察,看一看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長方體稜、頂點等特點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條稜?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時,要有序、不重複、不遺漏)

學生討論後,分組彙報。

師:怎麼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學生分組彙報證明方法。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再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個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頂點?

3.抽象概括總結特徵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特徵,誰能較完整地説一下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評析:改變以往教師包辦的做法,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其在看、數、量、剪、拼、比、想等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並凸顯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及探究能力。]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小組合作,做長方體的框架。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並討論彙報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再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教師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評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一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再現了長方體的表象,有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注重在變式中理解,通過把長方體的橫放、豎放、側放,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長、寬、高的含義。]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知

1.基本練習:P23第1、2題。

2.綜合練習:P23第3題。

3.拓展練習:(填一填)

(1)把一塊長、寬、高分別是16釐米、11釐米;7釐米的長方體,平均鋸成兩塊小長方體。

其中每塊小長方體都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

(2)面積增加了( )平方釐米。

[評析: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得到了培養。尤其是第3題的變式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又培養了靈活應變能力。]

五、全課小結總結昇華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略)

[總評:本節課求新存異,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須的教具、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稜、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製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徵,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探索2、5倍數的特徵,初步理解奇數、偶數的概念。

教學重點:

發現2、5倍數的特徵並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奧運帶給我們的除了那種奮勇拼搏的體育精神,還有一點那就是要提高人們的健身意識。過一段時間我們學校要舉行團體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們來看一看吧

(學生認真看錶演情況。)

二、探究新知

1、活動一:師:從圖中你們知道了哪些信息?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觀察情境圖,説出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的信息,提出問題,全班交流。

2、活動二:師:我們首先解決“各項表演分別可以選派幾人參加”這個問題。請你們想一想,每個方隊得人數有沒有規律?到問題時要仔細分析、驗證,不能輕易下結論。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交流。學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圖中呈現的人數上,3個5、6個2、5個3。教師可適時引導:各隊的人數與2、3、5有沒有關係?

3、活動三;

師:在1—100的自然數中,2的倍數有那些?5的倍數有哪些呢?3的倍數有哪些呢?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

學生自主思考後,可能採用無序排列、有序列舉、在百數表中 圈出或塗色等解決問題的方法。

4、活動四

師:同學們了不起,用這麼多辦法找出了100以內2、5的'倍數,那你們有沒有發現2的倍數、5的倍數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數?

師:像2、4、6、8、10、12……都是偶數,1、3、5、7、9、11……都是奇數。

師:你能再説出幾個偶數、奇數的例子。

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數的特徵。

學生認真聽講

學生舉例,相互交流。

三、課堂練習

自主練習第1、2題。學生自主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

第3題數學遊戲:應用今天學到的知識,看數字卡片説一句話。如:20是偶數,是2的倍數,同時也是5的倍數等。同位兩人輪流出卡片,參與遊戲。

四、課後小結

師:請同學們説一説這節課你學到了些什麼?還有什麼問題?你對自己有什麼評價?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能正確運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遊戲導入

口算擂台比賽,教師出示口算題目,學生快速説出答案。

教師隨機提問:你是用哪句口訣計算出來的?通過提問揭示課題《表內除法》。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導觀察,建立表象

問題1:觀察情境圖,你瞭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計算出小旗的總數嗎?你是用哪句口訣計算出來的?

生: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問題3:這56面小旗,每列掛8面,可以掛幾列?每行掛7面,可以掛幾行?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展示兩種方法,教師作出評價。

2.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問題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麼?

生:56÷8=();56÷7=()。

問題2:要用哪句口訣求商?

生:口訣 七八五十六。

觀察發現:仔細看黑板上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同桌互相説一説。

生:兩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訣。

師生共同總結算法:除數是幾就想和幾有關的口訣,利用乘法口訣求商。

多媒體出示兒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請學生讀一讀。

(三)鞏固練習

多媒體出示做一做中的'題目,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如何計算的,集體講解訂正。

(四)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小結,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給予點評和提升。

(五)佈置作業

學生蒐集身邊見到的能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的一些日常實際問題,以待下節課分享交流。

板書設計

表內除法

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藉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麼-6%表示。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温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温是攝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説説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週每天的最低氣温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並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説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2、練習一第6題。

3、實踐題記錄小組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平均身高體重為標準記為0或(0g)。超過的記為正數,不足的記為負數,然後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6---17頁《角的認識》,第17頁“想想做做”。

設計理念:

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生活中有關圖形的問題;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的圖形,應注重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畫圖、觀察和交流活動,認識射線、直線及相互間的聯繫,能區分線段、射線和直線。

2.瞭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3.學生認識角,進一步瞭解角的特徵。

4.學生在認識射線、直線和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射線的概念,掌握直線、線段和射線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點擊大屏幕,出現一輛大巴車,車燈發射出燈光,路上有斑馬線、實線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麼?

(二)認識射線、直線。

1.認識射線。

把圖中斑馬線其中的一條畫下來。這是一條什麼線?它有什麼特點?

師將線段左邊的端點去掉,向左邊無限延長。

還能繼續延長嗎?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長到哪?這條線叫什麼名字?射線有什麼特點?

2.認識直線。

將線段兩邊的端點都去掉,向兩端無限延長,你發現了什麼?這條線叫什麼名字呢?它有什麼特點?

我們認識了直線、線段和射線,讓我們再看看圖上哪些線是直線,哪些線是射線,哪些線是線段?

那麼,生活中有哪些線是直線、線段和射線呢?

議一議

1、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麼?

相同點

不同點

直線

射線

線段

2、直線、線段和射線有什麼關係?

(三)、教學“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1.小遊戲

1、在本子上畫一個點,試試經過一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2、在本子上畫兩個點,試試經過兩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3、在本子上畫一個點,試試經過一點畫射線,看看能畫幾條?

彙報結果

2.生活中常常應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你還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讓學生動手畫一個角,建立角的概念。

師邊演示邊敍述:先畫一個點,再經過這一點畫一條線,這是一條什麼線?

2.教學角的符號。我想用一個符號來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應用。

一、請你來當啄木鳥醫生,幫果樹治治病。

1.直線比射線長。 ( )

2.角的兩條邊越短,角越小。 ( )

3.組成角的兩條邊是線段。 ( )

4. 一條直線長5米。 ( )

二、摘蘋果。

1、直線和射線的長度都是( ),而線段的長度是( )。

①、有限的 ②、無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無限的

2、在一條直線上確定兩點之間的一段叫做( ),線段是

( )的一部分,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 )。

①、線段 ②、直線 ③、射線

(讓學生知道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是最短的。這樣的線段的長度就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六)、小結。

師生交流今天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