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彙總9篇

校園4.2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彙總9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通過複習乘法的含義,進一步明確乘法與加法的內在聯繫。

2. 通過整理1~6的乘法口訣,初步瞭解乘法口訣表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髮現簡單數學規律的能力。

3. 在遊戲中熟練掌握乘法口訣,提高口算正確率和速度,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以前去過遊樂園嗎?(去過)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特殊的遊樂園數學遊樂園玩一玩,想去嗎?(想)我們出發吧!(放《郊遊》歌,學生跟唱)

[設計意圖:以去遊樂園遊玩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把學習知識看作一種其樂融融的享受。]

二、 巧設遊戲,啟迪思維

1. 整理乘法口訣表。

談話:哎呀,要想進遊樂園,必須找出乘法口訣表排列的規律,並能背出來,遊樂園的門才會自動打開。(出示乘法口訣表)瞧,這張口訣表還沒填完整呢,你會把它填完整嗎?

(1) 學生自由填,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2) 出示完整的乘法口訣表,集體校對。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整理乘法口訣表的活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尋找乘法口訣表中的規律。

提問:請小朋友橫着讀一讀乘法口訣,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讀口訣,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

學生髮現的規律可能有:① 第一行有個1,第二行的每一句都有一個2,第三行② 每一行的第一個數按從小到大排列,第二個數相同。③ 第一行的口訣有一句,第二行有二句第幾行就有幾句口訣。

小結:橫着看,口訣的排列與我們學習時的順序一樣,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訣,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訣第6行是6的乘法口訣。

3. 練習背乘法口訣表。

讓學生橫着把口訣讀一讀,看誰最先把1~6的乘法口訣背出來。

反饋:指名背,全班齊背。

談話:剛才我們橫着看口訣表,小朋友從口訣表中發現了很多規律,還能熟練地背出乘法口訣。我們再來豎着看口訣,看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讀口訣,交流發現的規律。

學生髮現的規律可能有:① 第一豎排的第一個數是1,第二豎排的第一個數是2 ② 每一豎排的第二個數按從小到大排列。③ 第一豎排的口訣有六句,第二豎排有五句

小結:豎着看,每一豎排中口訣的第一個數相同,第二個數從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個幾在第一豎排,2個幾在第二豎排

讓學生豎着背口訣,指名背後全班齊背。

談話:小朋友很了不起,不但能橫着背1~6的乘法口訣,還能豎着背。老師還會一種背法,你想試試嗎?

教師介紹並示範拐彎背的方法,學生試背。

提問:你發現每一組口訣間有什麼聯繫嗎?

小結:拐彎背就是先橫着背,再豎着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與2有關的口訣,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訣;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與3有關的口訣,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訣。

學生自由讀,指名試着拐彎背。

談話: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背就怎樣背。

學生自由背乘法口訣,指名背。

談話:剛才小朋友找出了乘法口訣表排列的規律,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1~6的口訣背出來。不知不覺,遊樂園的門已經打開,讓我們進去玩玩吧。

三、 分層練習,深化理解

1. 歡樂對對碰(複習第3題)。

談話:歡樂對對碰開始了。規則是:一個小朋友拿出一張口訣卡片,另一個小朋友説乘法算式,如果他説對了,就説對對,兩人拍手合説碰碰碰,不對就重説。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卡片,我們一起來做這個遊戲。

2. 踩石頭過河(複習第4題)。

談話:遊樂園裏有一條小河,河裏的石頭上寫着一些算式。把上面的題目都做對,就能踩着石頭過河;如果不能做對,就會掉入河中。

同桌比賽,看誰能順利過河。

集體交流,瞭解全班練習的正確率,及時指導。

3. 踩氣球(複習第5題)。

課件出示氣球圖。

談話:這裏有好多氣球,每個氣球上都有一個算式。小朋友們獨立完成口算,把結果填在書上。

組織交流,開火車踩氣球(報得數),對了全班擊一次掌(表示氣球踩破了)。

4. 摘星星(複習第1題)。

談話:剛才小朋友們表現這麼棒,數學樂園的智慧姐姐給大家送來了許多智慧星。出示第(1)小題。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了什麼?你會用學過的方法算一算這裏一共有多少顆智慧星嗎?

指名列式計算,並説説為什麼用乘法計算。

談話:小朋友可真聰明!智慧姐姐這裏還有一道題,敢挑戰嗎?

出示第(2)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

組織交流,讓學生説説算式的含義。

[設計意圖:複習教學除了整理相關知識以外,還要進行系統的練習。上面的練習教學力求活而有效。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勝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習,使知識鞏固與愉快的情緒體驗交織在一起,努力提高練習的效率。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複習題,根據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着眼於幫助學生進一步背誦乘法口訣,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保證練習的實效。]

四、 總結全課,課後延伸

談話: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我們就要離開遊樂園了,今天你們學得開心嗎?在離開之前,你能説説今天的收穫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的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猜數遊戲等活動,進一步發展數感。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大數的學習基礎,本節課力求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比較的分散的、不規範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科學的、規範的理性認識,並在有趣的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廣西柳州市文惠國小辦學條件較好,每間教室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較好。在學習本課知識前學生已有一定的相關生活經驗。

〖課堂實錄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小組活動卡片。

(一)森林遊戲――比大小

(活動目標引導學生在有趣的遊戲情境中探索、體驗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創設情境

森林裏的小動物們正在玩翻牌遊戲,比一比誰翻開的卡片上的數大。你們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興呢!小動物邀請同學們來做他們的裁判員。(在多媒體課件營造的森林遊戲情境下,學生情緒高漲,表示很願意做遊戲的裁判員。)

2.提出問題

(1)四位數與三位數的比較

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開了一張卡片(1084,982),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們分別翻開的卡片,自己小聲地讀一讀這兩個數,再想一想它們倆誰翻開的卡片上的數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1:小老虎翻開的卡片上的數大,因為982還沒有滿一千,而1084已經超過了。

師:你説得有道理,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2:我也認為小老虎翻開的卡片上的數大,因為982只有三個數字,而1084有四個數字。

師:你是説數字多的數一定比數字少的數大,對嗎?那你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2:比如説,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數字多的大。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想法嗎?如果不同意的話你能舉出例子嗎?

生3:我不同意。

(生3想了想,舉了2個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學們否定了,最後同學們都同意了生2的觀點。)

師:剛才,同學們自己發現了比較數的大小的一條重要規律:數位多的數一定比數位少的數大。

師:第一局比賽小老虎贏了,小狐狸輸了,你有什麼話想對它説嗎?

生1:小狐狸,別灰心,你還有機會呢!

生2:小狐狸,我們為你加油!

(2)兩個四位數的比較

第二局比賽開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開的卡片分別為3756,4184。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數,你發現了什麼?

生1:這兩個數的數位一樣多了。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四位數比三位數大,可這一次兩個數都是四位數,它們到底誰大呢?請四人小組討論,然後請小組代表來彙報你們的結論。

組1:4184大,因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還不到4千。

師:你們是直接比較了它們的千位上的數字對嗎?一個是4,一個是3,其他小組還有補充嗎?

生3:看他們最前面那一個數字,誰的大誰就大。

師:也就是説比較它們的最高位,誰的數大誰就大。那現在4比3大了,還要不要往下比較其他數位上的數呢?

生1:要。

師:那我們一起來比一比百位上的兩個數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説4184要比3756小了呢?

(學生集體自發地在課堂上討論起來。)

生2:還是4184大,因為它的千位上的數已經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數小一點也不要緊了。

師:那我們還用不用往下比呀?

生:(齊答)不用了。

(得出結論:數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

師:剛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贏了一局,第三局是最關鍵的一局了。這一局誰贏了,誰就是今天的大贏家。

(3)兩個最高位相同四位數的比較

多媒體演示第三次翻開的卡片為5102和5184。

師:你們已經知道誰贏了嗎?

生:小狐狸贏了。

師:你們是怎麼看出來的?這一次它們都是四位數,而且它們的最高位上的數字也相同。

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

師:為什麼這一次你只比較十位呢?而不比較其他的數位呢?

生1:它們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數都一樣,所以不用比了。

師:你説得真棒!其實你還是比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數,不比的話你怎麼知道他們是一樣的,對不對?誰再來説一説你們是怎樣比較這兩個數的?

生2:從千位比起,它們一樣大;再比較它們的百位,還是一樣大;就比較它們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

(得出結論:數位相同,從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數一樣就比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師:小狐狸成為今天的大贏家!

(二)小組遊戲――摸卡片

(活動目標學生小組合作練習,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師:小動物們玩得那麼開心,你們想不想參加它們的遊戲呀?

生:(情緒高漲)想!

1. 師宣佈遊戲規則。(邊宣佈,邊示範活動方法。)

(1)四人小組為單位,擁有一疊卡片。

(2)小組成員輪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張卡片,自己讀一讀並説一説哪一張卡片上的數大,小組成員給予評價,判斷正確則輪到下一位同學,判斷錯誤則再摸一次。

2.組長彙報小組活動結果,並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

3.老師評價小組合作,獎勵合作卡。

(三)排隊

(活動目標讓學生學會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剛才,我們都是兩個數兩個數地比較,你們敢不敢一次比較6個數,把6個數從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學生較喜歡接受有挑戰性的問題。)

1. (課件演示題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獨立思考解決,思考用什麼符號連接排序。

3.小組討論:這麼多數,怎樣能很快從小到大排列呢?

4.彙報討論結論。

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個,然後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個,387第三,809第四,最後再觀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個,4300排在最後一個。

師:她的方法真不錯,她先把這些數分成了三類。誰聽出來她是怎麼分的?

生2:她先把這些數分成了兩位數、三位數和四位數三類。

師:你們覺得這樣的方法好不好?我們一起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四)最小三位數和最大三位數

(活動目標讓學生學會運用現有知識來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剛才,我們比較了很多數的大小,現在老師這裏有一疊卡片,所有的三位數都在裏面,你能猜得出裏面會有幾嗎?

生1:354。

生2:522。

生3:189。

(先讓學生初步感受三位數所涵蓋的範圍,感知三位數這一概念的意義。)

師:裏面有那麼多的三位數,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數嗎?

個別回答,集體思考還有沒有更大或更小的。

1. 小組討論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數是幾。

2.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五)猜數遊戲

(活動目標通過遊戲發展學生的數感。)

1. 師:我寫了一個幾千幾百的數,請你猜一猜是多少。

(課件演示:□□00)

(學生提出有價值的猜數問題,教師予以正確回答,引導學生進行猜數。)

生1:1200。

師:太小了。

生2:5000。

師:大了一點。

2.四人小組進行遊戲。

由召集人在練習本上寫出一個數,擋住一部分,引導小組成員猜數。教師巡堂瞭解遊戲情況,遊戲結束時獎勵合作優秀的小組合作卡。

(六)説一説,評一評

(活動目標通過總結與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並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

1. 提出問題:請談一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2.你覺得這節課誰表現得最好,你最欣賞誰?請你評一評。

〖教學反思

這一堂課是我在校數學組裏上的一節教研課,課後數學組教師對這一節課進行了點評,我也對這節課進行課後反思,對該課進行了重新認識。

《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課遵循這一理念,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的比較方法分散的、不規範的感性認識作為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上升到科學的、規範的理性認識,並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並通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1. 讓課堂充滿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濃厚興趣。

本節課在導入新課時,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利用多媒體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森林遊戲為活動背景,可愛的小動物們為活動主角,學生以小裁判員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遊戲中,並以承擔這一角色遇到問題作為推動力,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探索空間,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生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在小動物們的翻牌遊戲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昂,躍躍欲試,這時分四人小組也進行同樣地翻牌遊戲,讓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上了一個台階,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2.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發展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數學教學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小裁判員們為了完成自身的任務,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對於出現的不同觀點,正確的加以肯定、讚賞,請他們儘可能地説明理由,同時發動全班學生討論。對於錯誤的説法,及時教育其他學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為這些學生對問題能動腦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教師應該鼓勵、引導他們,使學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護,學習積極性、興趣也得到提高,這樣,探究的熱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發與保護。

〖案例點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是課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課題,本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先後幾次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是完整的,獲得的體驗是深刻的,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一、學 科國小數學

二、課例名稱 噸的認識

三、執教教師

四、指導教師

五、課 型 新授課

六、年 級 三年級

七、教材版本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學情分析:

噸是一個比較重的單位,教學中不能像對待千克那樣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這就給1噸的觀念的建立帶來了困難。然而學生對於噸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學生已經建立了1千克的觀念,為噸的教學準備了數學基礎。其次,他們對於生活常見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體驗,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經驗基礎。第三,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學生對此不會毫無印象,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生活基礎。所以,本課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對常見物品的重量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推理,由淺入深地建立1噸的觀念。

九、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教師的體重。

學生自由估計。

提問:你為什麼而不用克作單位呢?

2、引入噸。

(1)感受幾個大型動物的體重。 (幻燈片)

學生讀,想象其重量,同時感受這些重量用千克做單位比較麻煩。

(2)出示幾個大宗物品,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幻燈片)

讓學生感受這些物品都很重。

提問:計量這些物品的重量如果都用千克做單位,將給我們的使用帶來很大的麻煩,怎麼辦?

指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由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t表示。(幻燈片)

教師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親身體驗,感受並想象1噸的重量。

1、體驗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搬,感受其重量。並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計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師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指出:1噸對於我們個人來説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提問:全班學生的體重有沒有1噸?

學生猜測,然後師生共同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圖片,先在小組裏説説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彙報。(幻燈片)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

(2)出示下面的圖片,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的重量才夠1噸。(幻燈片)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説,再在班級內交流。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在生活中的什麼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

説説下面圖中牌子上的幾t各表示什麼意思?(幻燈片)

學生答畢,教師指出:此處的3t表示這條路限載3噸。

學生答畢,教師指出:此處的8t指起重機規定的最大起重量為8噸。

學生答畢,教師提問:你認為在安全範圍內,這個電梯的載客人數應是多少?

師生共同計算,得出答案。

追問:如果是兒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讓學生感受:電梯載客的數量不僅要考慮重量,也要考慮空間。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考慮問題要全面。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裏。(幻燈片)

3、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出示下面的問題。(幻燈片)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彙報。

4、數序日記。(幻燈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包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 克芹菜,2噸萵苣,3千克雞蛋,每個200 克的蘋果8個,10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着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指名一優秀學生讀。提問:這篇數學日記寫得怎麼樣?

學生改正用錯了的單位。

啟發: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小明還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説説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麼嗎?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能把你的收穫寫到今天的數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後,班級內交流。

2、送給學生的話:(幻燈片:配樂呈現)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學中有無限的奧祕,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現者。

十、教學反思: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鬆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應該説,在生活的背景中通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清晰地建立1噸的觀念這一設計思路還是很成功的。

噸的認識的教學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難點。 噸是一個離學生的經驗比較遠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難把握的,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牢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與生活的聯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以直接體驗為槓桿,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

一、在生活中認知。

在這堂課中,教師主動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聯繫的切入點,靈活地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豐富了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經驗。

首先,從生活的需要揭示噸的引入。這節課先認識比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讓學生感受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個更大的單位。這樣自然地引出了噸,使學生意識到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的需要,生活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繫。

其次,基於生活經驗建立噸 的觀念。課堂上,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這些物品的重量,藉助想象和推理,讓學生感受1噸是個很重的單位,進而逐步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1噸的觀念。

第三,在生活中應用深化了 噸的認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生活是數學最廣泛的應用空間。這節課以生活為背景,安排了三組應用,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一步步地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

二、在體驗中感悟。

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噸的認識重在體驗。本課先讓學生親自抱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接體驗,在此基礎上推想40袋這樣的大米的重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其一,因體驗而生動。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處。力氣小一點的學生,抱不動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點點;力氣大一點的,雖能抱起來,卻要比較吃力。不同的學生感覺大不相同,體驗豐富而生動,充滿了個性化,這就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和生機,充滿張力。

其二,因體驗而深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在抱大米的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直接的感性經驗,而且獲得了另外一種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這就使本課的教學超越了這節課的界限,為學生終身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在文化中昇華。

任何教學都要承擔傳承文化的重任,數學課也不例外。本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學習知識,提高思想,昇華感情。首先利用精選的教學內容,精緻的教學語言以及恰當的幽默點綴,使課堂時刻瀰漫着濃郁的文化氣息。課堂上學生精神放鬆,思維活躍,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生動與有趣。其次,課的結束時教師送給學生的話,讓這一課更是餘韻悠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祕;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期望,體會到了教師的苦心,對教師的情感得到了昇華,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人民幣,能識別1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角、分時人民幣的單位,認識1元=10角,1角=10分。

2、經歷人民幣的識別過程,體會1元以內各種人民幣的幣值,通過簡單的模擬活動,培養簡單的換錢、算錢、付錢的技能,發展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參與小組的交流,體驗主動學習的作用,發展主動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瞭解人民幣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的面值及人民幣的單位

教學難點:

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準備:

1元以內的紙幣、硬幣若干;鉛筆、橡皮、尺子、羽毛球、郵票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談話: 小朋友,你們買過東西嗎?買東西需要什麼?(錢)

對了,錢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名稱。美國的錢叫做美元,英國的錢叫做英鎊,你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做什麼嗎?(人民幣)

揭題: 小朋友真聰明,我們每人的生活裏少不了人民幣,每張人民幣面值大小不一,有幾元的,有幾角的,有幾分的。為了瞭解人民幣的一些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元、角、分。(板書課題)

二、 認識人民幣

1、 4人小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銀行中拿兩張你認識的人民幣,並在小組裏説一説: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幣?是怎樣認識的?

引導: 人民幣有兩種,一種是紙幣,一種是硬幣。誰願意向小朋友介紹一下你認識的人民幣?你是怎樣認識的?

2、根據教師的統一要求拿出相應的人民幣。

要求: 下面請每個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幣。

板書: 1元。(教師把1元紙幣、硬幣都貼在黑板上,紙幣正面朝上)

用同樣的方法認識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課件展示1元以內的紙幣。歸納: 紙幣上都印有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勞動人民的頭像、中國人民銀行,另一面都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人民幣是受法律保護的。小朋友應該愛護人民幣,不要在上面亂塗亂畫,更不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們,你們願不願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練一練。

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學生完成後用課件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三、 認識進率

1、談話: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媽媽買的一件黃顏色的新衣服,放學後豆豆來到了一家玩具店。(課件展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麼?學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裏有鋼筆、計算器、練習本等

(2) 還有兩個小朋友在買東西。

(3) 鋼筆的價錢是5元,計算器的價錢是20元,練習本的價錢是1元等

提問: 豆豆想買1本練習本,他應該付給營業員阿姨多少錢呢?(1元)他可以怎樣付1元錢?

讓學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給小朋友看,幾個小朋友在講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個1角的、2個5角的、5個2角的、1個1元的等等。

引導: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種方法都是付幾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們來看看豆豆怎樣付這1元的。

(課件展示,豆豆説:“我付10角可以嗎?”)

提問: 小朋友,你們説可以嗎?為什麼?

(出示圖)板書: 1元=10角

2、引導: 根據1元=10角,請你再想一想,1角等於幾分?

(出示圖)板書: 1角=10分(學生齊讀一遍)

3、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完成後,教師把不同的取幣方法都展示出來,並追問:哪一種方法最簡單?

四、 簡單購物

1、談話: 老師今天開了一家小小商店,你們願意上我這來買東西嗎?開業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錢,誰願意跟我換一換零錢?

教師用1元分別和不同的學生換5角、2角、1角的零錢。

填空: 1張1元可以換( )張5角;

( )張2角可以換1張1元;

1張1元可以換( )張1角。

2、同桌互相換零錢,活動1分鐘。(教師輔導)

3、引導: 換完了零錢,我的商店開張了。看一看我賣的有哪些東西?

課件呈現: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鉛筆4角,自動鉛筆7角,尺子3角,郵票8角。

提問: 你想買什麼?

誰想買郵票?你打算怎樣付這8角錢?有誰和他的付錢方法不一樣?

幾名學生上台買郵票,一手拿郵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錢展示給全班學生看。

4、招聘營業員,學生互相購物。

談話: 我當了經理後,想招聘一名營業員,條件是服務熱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對賬。其餘的小朋友準備好1元人民幣來買你想買的東西。

學生活動2分鐘,對錶現好的小朋友進行鼓勵表揚。

5、延伸練習。

小組討論: 1元錢可以買哪2樣東西?如果買3樣東西,可以怎樣買?

五、 全課總結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 課後作業

1、幫助媽媽買一樣東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價錢大約是1元?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二)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範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兩名學生板演的同時,其他學生口算下面的題,抽問其中一道連加、一道連減的口算過程,從而複習連加、連減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訂正板演,兩名學生分別説一説計算過程,大家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然後觀察一下,兩道加法題之間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第一個加法算式兩個加數的和也就是第二個加法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如果把這兩道加法題連在一起寫,就是一道連加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連加、連減用豎式計算。出示課題連加、連減。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28+34+23=

啟發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相鄰的兩位同學互相説一説,然後自己動筆試着做一做(如果有條件,每人一塊小紙黑板,每人在紙黑板上做)。

在學生自己試算過程中,教師行間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先出示正確的算法,即大家進行評議,公認這種算法是正確的。然後出現下面兩種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如果班裏學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必提出,以免誤導)。讓學生説一説錯在哪裏。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麼,再加什麼?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麼?

在此基礎上得出:

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要注意計算第二步時,是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加上第三個數,還要注意每一個計算過程中,不要抄錯數。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麼不同?簡便在什麼地方?

教師總結同學的意見,得出: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的錯誤,使計算正確、迅速。

做一做:46+25+17=

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先分步書寫,再用簡便方法書寫。指名一個同學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於在全班訂正。

2。出示例252-20-18=

啟發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麼樣的兩步式題?

(2)你能根據剛才研究的連加兩步式題,推想出連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嗎?同學們試一試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現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讓學生説一説這道題錯在哪裏。第一步計算對了,問題出在第二步是退位減法,而這位同學沒有退位,造成計算錯誤。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寫豎式。如上面這道題,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寫豎式(把第一步豎式用虛線框起來)。做一做:84-26-30=

由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試做,指名一個學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於在全班訂正。教師還可以瞭解一下哪些學生直接用簡便方法書寫,而且一次做對;哪些同學還用兩個豎式做;哪些同學只寫了第一步豎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結果。對最後一類同學可以提出表揚。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麼?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

7+59+20=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加起來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填在括號裏。

4、課後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及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有聯繫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後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並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正確運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3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複習解決一步乘法的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想,看誰能很快解決下面的問題。

三(1)班同學,在做廣播操時需站4隊,每隊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讀題,並説一説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師引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學習教材第52頁例3.

出示例3.

教師:觀察情景,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説一説。

師生共同探究解題思路。學生彙報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壺能賣多少錢,再求5箱賣多少錢。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個保温壺,再根據每個保温壺的價格求出一共賣了多少錢。

教師指名學生列式解答。

125=60(個) 6045=2700(元)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教師引導學生用綜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每盒有2個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個球。

2、每輛汽車每次運貨物9噸,有6輛汽車,這些汽車4次運貨物多少噸?

3、一中高級瓷磚每塊13元,每箱有25塊。小剛家裝修時買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維訓練

1、菜市場運來5車黃瓜,每車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2、光明國小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12間教室,每間教室安裝6盞日光燈。這些教室一共安裝多少盞日光燈?

3、在一條公路的一邊種樹,先在一頭種一棵樹,以後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24棵就種到另一頭了,這條路長多少米?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1)

解決兩步計算的連乘應用題,要根據已知

條件找間接量,確定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教學反思:

本課引導學生學習解決乘法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確了三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1、閲讀與理解;

2、分析與解答;

3、回顧與反思。

在仔細分析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想好先解答什麼,再解答什麼,再讓學生自己列出綜合算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教科書第29~38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瞭解用秤稱物體的質量的方法,能夠根據物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瞭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估測,逐步提高估測能力。

4、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千克和克。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教學千克的認識,再教學克的認識,接着安排了一個練習,鞏固對千克和克的認識,最後還安排了一次實踐活動《稱一稱》。

四、教學重點:千克和克質量單位的認識

五、教學難點: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學時間:4課時

七、教學策略:以操作為主,讓學生通過動物操作建立概念

第1課時 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第29~32頁,千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了解稱物體的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枱秤一個、兩袋質量不一樣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學生:稱好自己的體重、帶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些什麼?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兩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重量該怎麼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

二、學習新課

1、課件演示:介紹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

2、認識台稱,學習使用枱秤稱物品的方法

(1)引導學生看圖: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麼?(指針、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訴我們物品重多少,像物體的長度單位是米一樣,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單位,國際上通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板書:千克),千克在我們生活中又叫什麼?(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書: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針指着數字1,也就是説這袋紅棗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嗎?

3、動手試一試

(1)小組合作派一人稱出重1千克的鹽裝在袋子裏,用手拎一拎,説説你的感受,並記在心裏

(2)把自己帶的秤好的1千克的東西比一比是不是與1千克鹽一樣重,體會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請帶了1千克水果的同學數數這1千克水果有幾個。

(3)情境:老師這兒有許多東西,你能從中找出1千克重的嗎?試一試

4、估一估

(1)請你猜一猜老師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學間相互估計對方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實體重告訴猜的同學,看誰估得準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談話:通過稱一稱,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單位。出示商品實物照片,觀察後交流從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

問:你知道什麼是淨含量嗎?

2、想想做做2

談話: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關於重量的信息。出示圖片,瞭解數學信息。從這兩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進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學生觀察秤面説出各種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饋,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據剛才説出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口答解題。

4、想想做做4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閲讀,提問:這道題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加大約?你能説出這兩種水果的重量嗎?

5、想想做做5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6、你知道嗎?

讓學生進行閲讀,然後交流自己的體會,使學生感受計量單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四、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談話: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希望同學們課後到商店去看一看,記一記,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一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試試你能幫媽媽拎起幾千克重的物品。

第2課時 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33頁至35頁,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輕的質量觀念。

2、瞭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兩袋共重1千克的鹽、2分錢的硬幣、羽毛、尺子、桔子一個、天平。

學生:硬幣(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樹葉、水果等。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物品的質量單位千克,稱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説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嗎?對於很輕的東西,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合不合適呢?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克

1、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來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板書:克g)

2、認識天平

(1)介紹砝碼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指導看圖(書中33頁圖)和物(天平)。我們常用天平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稱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來確定物品重多少,砝碼相當於枱秤中的秤砣。你能説説圖中的砝碼各重多少克嗎?

(2)用天平秤稱黃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黃豆大約有多少粒?

②稱一稱10克的黃豆

③數一數10克黃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1克黃豆有多少粒?

(二)體驗克

1、1克很輕,大約是一枚2分錢重,幾粒黃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黃豆、一枚硬幣、一根羽毛、一片樹葉、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輕?

4、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比1克輕?生活中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克這個單位?舉例説明。

5、估一估

一個桔子重大約幾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稱一稱看你估得準不準。

(三)千克與克之間的關係

1、觀察一袋鹽重多少,(500克)兩袋鹽呢?(1000克)

2、用枱秤稱一稱(師演示)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枱秤上稱一稱,問:這個枱秤上的刻度是以什麼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有多重? 你有什麼發現?

板書:1千克=1000克

小結: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注意讀法:讀作1?千克等於1000?克。3、口答單位換算

(四)完成試一試

(1)掂一掂: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比一比輕重。

(2)猜一猜數學書和文具盒大約有多少克?

(3)再稱一稱,一本數學書大約重多少克?一個文具盒大約重多少克?

小結:數學書大約重300克。

三、實際運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觀察包裝袋,説説下面物品有多重。説説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2)你還見過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讓學生猜一猜這三種物品比1克輕還是重?實際掂一掂,在比較中加深對1克有多重的體會。

3、想想做做3

單位換算:學生先獨立填空再説説每題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動:稱一杯水的重量

(1)觀察想想做做第4題圖,説一説杯裏的水有多少克?

(2)説一説:如果要稱出一杯水有多重,該如何稱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課總結

用千克和克説一句話或講一個小故事。

五、課堂作業:練習冊第19頁認識克。

第3課時 練習四

教學內容:第36~37頁。練習四。用千克和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進一步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熟練掌握千克和克的進率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一、口答: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練習四中的習題。

1、第1題

(1)提問:一個梨,一個雞蛋有多重用哪個單位合適?估一估:一個梨大約有多重?一個雞蛋大約有多重?哪種重一些?一隻母雞大約有幾千克?一頭肥豬大約多少千克?

(2)用線連一連,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2、第2題

(1)出示掛圖提問:你們見過這些體育用具嗎?鉛球和籃球哪個更重?

估一估:鉛球如果用千克做單位大約有幾千克?籃球如果用克做單位大約有多少克?

(2)根據給定的數據選擇適當的計量單位,説説你的想法。

3、第4題

(1)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你從圖畫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問:要解決所提出的問題,你有什麼策略?

(3)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組織交流彙報。

彙報時主要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解釋。

4、第6題

(1)理解題目含義: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你從圖畫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問:你能算出1號杯裏的水重多少克嗎?怎樣算?

(3)學生算出1號杯中水的重量。

(4)提問:你能估計出2號杯和3號杯裏的水大約各重多少克嗎?(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彙報:説説你的想法。

小結:用2號杯中的水的高度與1號杯比較,估一估2號杯中的水大約重多少克?

(90克)用3號杯裏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與1號杯比較大約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題

(1)學生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説説你的想法。

小結:因為每個菠蘿同樣重,每個蘋果也都同樣重。從天平的兩側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個蘋果和1個菠蘿),發現2個菠蘿的重量等於6個蘋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個菠蘿的重量是1個蘋果重量的3倍。

6、全課總結。

(1)讀一讀你知道嗎?

(2)小結質量單位有生活中的應用,合理膳食對身體健康的意義。

三、課堂作業

1、第36頁第3、5題。

2、估計它們分別有多重,用線連起來。

一塊口香糖 一隻兔子 一頭牛 一塊香皂

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3、在下面的括號裏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 一袋麪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電視機

100( ) 20( ) 20( ) 15( )

4、看圖填空。

空杯重50克,1號杯裝有半杯黃豆連杯共重150克,2號杯裝滿黃豆,1號杯的黃豆是3號杯裏的黃豆的2倍。

(1)1號杯中裝了( )克黃豆。

(2)估計2號杯中的黃豆大約有( )克。

(3)估計3號杯中的黃豆大約有( )克。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豎式的實際含義,掌握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試商方法,能正確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2.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能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餘數的除法。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麼是餘數及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同時又可以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教材從學生已知的表內除法引入,通過分蘋果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並主動探索試商的方法,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在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時,要聯繫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後還有餘數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實驗校,師資力量強,學生的素質也比較高。部分學生以前就接觸過除法豎式,但是對於豎式的含義、書寫格式及應用還並不明確。教學時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分成一課時或兩課時完成。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除法豎式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安排在一課時內進行教學。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媽媽昨天買了20個蘋果,要把這些蘋果放在一些盤子裏面,你願意幫媽媽分一分嗎?

(揭示課題:“分蘋果”並板書)

師:如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這些盤子裏,你準備怎樣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説一説。

(學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盤放4個、5個、6個、7個。個別學生説每盤放2個、10個,其他同學都説出了這樣分的不合理性。學生還提出如果是每4,5個放一盤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個放一盤就會出現剩餘。)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動一: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①學生獨立思考

②小組內交流

③集中交流(説出結果並説一説自己的思考過程。)

生1:通過乘法口訣“四五二十”得出結論,可以放4盤。

生2:5+5+5+5=20,可以放4盤。

生3:20-5-5-5-5=0,可以放4盤。

生4:20÷5=4,可以放4盤。

生5:除法還可以用另一種形式――豎式來計算。

(2)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正確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A學生介紹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B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教師提示

D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及有疑問的地方。

(學生小結:20是被除數,表示有20個蘋果;5是除數,表示每盤分5個蘋果;4是商,表示分4盤。)

②教學寫法,學生試寫

A學生介紹,師在黑板上邊板書寫法邊講解。

B學生觀察,並説一説需要注意什麼。

(注意:先寫被除數20,然後寫除式;4要與0對齊,然後寫積20;最後寫0,0也要與20的0對齊。)

C剩何?什麼4和0都要與20後面的0對齊?

D學生用豎式計算,進行練習。

2.活動二:每盤放6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有餘數除法豎式計算方法

①請學生用20個圓片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列式:20÷6=3(盤)……2(個)

(這是學生上學期學習過的內容,學生應該能很快完成。)

②學生先試着自己寫豎式,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説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③班內交流。

(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並讓學生説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

(學生小結:20表示有20個蘋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盤放6個蘋果,3表示可以放3盤,3盤6個個蘋果是18個蘋果,還有2個蘋果不能繼續再分了,還餘2。)

(2)體會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因為有前面的擺一擺的活動,大多數學生沒有出現餘數大於除數現象,但是,恰好有幾名學生沒帶學具,在計算的時候,一個學生出現了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

師:觀察這位同學的計算過程及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如果學生有困難,提示學生觀察每道題目的餘數和除數。)

生1:20÷6應該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餘數比除數大,那就能夠繼續再分。

生3:餘數8裏還包括一個6,還可以再放一盤,還剩2個。

師:比較每道題裏餘數和除數的大小,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思考,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生:餘數一定比除數小,不然就沒有除完。

(3)試一試

20÷7=?用豎式計算,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寫。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1. “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在班內交流。)

2.學生用豎式計算

(“練一練”的第1題完成後同桌兩人互相檢查,並選一道喜歡的題目互相説一説是怎樣算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我校正在嘗試小課時教學的研究活動,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案例點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節課中,教師能本着這樣的理念進行教學,把一節傳統的除法課上得生動、活潑。這節課中有幾點設想很有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師能夠注意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認識有餘數除法還是學習有餘數除法的計算都注意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體會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並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夠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1)幫助學生在現實活動中建立“剩下”的表象,為形成“餘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平均分東西,有時正好全部分完,有時會剩下一些不能夠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蘋果”是一個很開放的活動,對每盤分得的數量以及分的盤數都沒有做規定,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因此操作的結果,既出現了剛好分完的情況,也出現了有剩餘的情況,體現教學設計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研究有餘數除法的求商方法

計算有餘數除法關鍵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沒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通過“每盤分6個,需要幾個盤子”這樣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經驗――用分實物(分學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動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聯繫起來,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機會。(3)引導學生比較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和餘數,發現並理解規律

要求學生“比較每道題裏餘數和除數的大小”,一方面引導學生聯想平均分東西,最後剩下的都不夠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幾道除法算式,發現相同的現象,從而理解所發現的規律,歸納出“餘數比除數小”的結論。

像“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這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當然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 學 流 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師:通過同學們,我們每天在這間教室裏學習,講台是老師的好夥伴,課桌是同學們的好夥伴,今天,這兩位夥伴有話要對大家説呢?大家聽嗎?

錄音:大家好!我是講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長,小朋友們能告訴我嗎?還有我呢,我是課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長,親愛的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嗎?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台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説一説。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説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説一説剛才用什麼方法來説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説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説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説: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 釐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釐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釐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釐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範。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釐米 數,該怎麼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釐米數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麼 ?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釐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説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