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通用11篇)

校園2.12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通用11篇)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1

無意間瀏覽網頁,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魏書生老師在總結教育與習慣時説:“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一語道破了教育與習慣的本質問題。

反覆咀嚼這幾句話,略有所悟,大凡有些成就的人,他們不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嗎?這些習慣,使得他們有着鮮明的個性、頑強的毅力和良好的品質。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名考取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總結她的學習方法時説道:“所謂方法,不如説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在學習中不斷總結、修正、發展而來的習慣。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狀況也不同,那麼方法也就不同。要想找到真正開啟成功之們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可以説,習慣主宰人生,習慣決定命運。

習慣養成教育如此重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認識深刻的。但我們在培養學生各種習慣養成時候,往往只注重了教他怎樣去做,怎樣去改,忽略了後期的監察,反覆糾正和引導,也導致了學生習慣的“總在養成”階段這一弊病。試想一下,每學期都在耗費如此大的精力搞這個事,卻收效甚微,班主任怎能不疲憊,學生怎能不“習慣”。其實病根,恰好在班主任養成習慣教育的錯誤“習慣”上,因此,不能一味抱怨學生難教育,實在是應該從根上找找原因,養成“良好教育習慣”了。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2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3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所能夠完成的,需要幾個月或是幾年如一日的堅持才可能逐漸的形成一種習慣,尤其是好的習慣的養成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惰性,好的習慣就是讓人們克服存在的惰性,從小處入手,從一點一滴中開始。行為習慣教育是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注重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其一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為進一步加強學校養成教育管理,規範學生日常行為,推動教育內涵提升發展,構建文明和諧校園,結合我校工作實際,做了一定的努力。

自去年開展養成教育工作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是一項兩項活動就能鑄就的,在於針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反覆性和複雜性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先後我們制定了“養成好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實施方案,“大練基本功,養成好品行”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利用每週一國旗下講話、學校板報、校園廣播等活動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和深入動員。要求低年級學生熟知、中年級熟讀、高年級會背誦《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並遵照執行。還分年級進行《守則》和《規範》知識能力測試,選出成績優秀者進行表揚,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同時每天安排學生進行《守則》《規範》行為監督檢查,將《守則》和《規範》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響應市教體局開展“爭做勤儉節約小天使”活動的號召,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好習慣,鼓勵學生積極“爭做勤儉節約小天使”,開展“光盤行動”,通過一系列活動,同學們節約意識增強了,亂花錢的現象沒有了。為增強學生文明意識、安全意識,積極貫徹教體局“文明行路、從我做起”的通知精神,在升旗儀式上向全校師生髮出了《文明行路,從我做起》倡議書,各班級也利用班會時間開展“文明行路、爭做馬路小天使”養成教育主題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號召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時刻牢記交通安全,認真遵守交通法規,養成良好的文明行路習慣,切實保證交通安全。為響應鎮黨委“打造現代宜業、生態宜居、休閒宜遊的綠色新城”號召,以及教育辦開展的“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行”活動,我們制訂活動方案,各班級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行”養成教育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事做起,講文明,愛衞生,共建文明和諧校園。開展了“美麗家園—我的家”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街頭,進行文明衞生宣傳,清理街道垃圾等實踐活動。

“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讓“養成文明行為,遵守公共道德,樹立文明新風,當好文明學生”成為學校的長期教育目標,使全體師生的文明素質不斷提升。水是生命之源,為提高同學們節約用水環保意識,各班級利用班會和課外活動時間在學生中開展了“節水,在我身邊”的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了解水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聯繫淡水資源的狀況分析,從而號召學生從身邊做起、從我做起,處處節約用水,不浪費每一滴水。此項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在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各班級開展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如何尊重教師的勞動,如何孝敬長輩的教育,開展“告別零食,清潔校園”的活動,並設立監督崗,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衞生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從點滴做起,修身律已,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講衞生、守紀律的好學生。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國小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國小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紮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4

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進行能力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素質教育體現了學生以人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

但我們現行的教育思想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至我們的學生仍舊是拼命讀書,聽從老師教誨,其他都不重要。

因此,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裏,聽老師話;在家裏,聽父母話。

不管什麼事,只要老師説了才肯做,只有老師講了才肯聽,沒有主動性,沒有自覺性。

許多學生在學校裏常常犯錯,違反紀律,還有些同學沒有衞生習慣,隨地亂扔垃圾,如此種種現象,而只有當老師提出來了,批評了,教育了,他們才會意識到,才會改正。

然而一轉身,他們又會照舊。

我們不能只怪學生,不能等到學生違反了,才去教育。

但老師也不可能每天對着學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採用懲罰的手段,畢竟這是治標不治本的。

如何能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不需要老師教育,就能自律呢?

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發現學生主動性,自覺性較差。

一開始,我常採用懲罰措施但效果總是不好,違反紀律的同學還是照樣違反紀律;亂扔垃圾的同學還是亂扔垃圾。

怎麼辦呢?難道我們教育就是靠老師來看管,靠辦幹部監督嗎?我想教育還是要以人為本,應該多采用鼓勵、肯定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覺、主動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能力。

一、 激勵機制

國小生最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

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麼,沒用就扔;教室裏追逐打鬧,今天你頭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

當班主任的最頭痛,不管怎麼説都沒用,上課講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

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

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開學初,我在牆上最顯眼的地方佈置了一塊“比比誰最棒”的榮譽角。

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你可以佈置任務和要求。

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

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每次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們一週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錶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紅星。

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語,也不要吝嗇小紅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小紅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提高,很多事情無需老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然後加以改正。

二、形成自律。

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裏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

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範。

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老師完善,共同制訂了“班級公約”。

這樣,學生每天都有了行為準則,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便提高。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每位學生都能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鬆。

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

因此,對於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不能只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5

如何培養孩子的品德,為孩子未來的前程創造良好的條件呢?

一、習慣的養成重在引導和感化

我以自身的人格、語言、行為和情感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使他們知道與人交往要文明、熱情、守信,做事應認真,看問題要實事求是,自己的東西要擺放整齊等等。

二、讓學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長

在提倡學生權益的今天,推行值日班長輪流制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項舉措,落實這一制度時我採用了扶着走的方法。

膽小的學生,我不斷地支持他,做他堅強後盾,幫他在同學中樹立威信,在值日班長工作中經受鍛鍊,增強自信和膽識;能幹的學生,我就指點他們的工作方法,在能力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小幹部;做事易半途而廢的調皮學生在值日班長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地督促提醒他完成任務,提高他的責任意識。

總之,讓每個學生從自身條件出發在這個崗位上得到相應的發展。

讓小皇帝和小公主們在這個光環效應下能熱心為班級為同學服務,在工作中逐漸具備有愛心、責任心、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等優良品質。

三、開闢一條通往學生心靈的小徑

教育家魏書生教學生怎樣做人,所採用的方法之一是要求學生堅持記日記。

讓學生在寫日記中淨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積極樂觀地看待人生。

我們每週佈置讓學生寫的作文,其實也是生活紀事,它透露着每個學生的情感和思想。

文字的感染力是無窮的,教師的評語像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不僅從內心深處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和發展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作為引導者,我們只有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在教育思想上多一些詩意,少一些功利;在教育方法上多一點求實創新,少一點按部就班,走進孩子們的心田,才能幫孩子成功地邁好人生第一步。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6

自由活動時,我發現幾個孩子正起勁的湊在一起,很神祕的樣子,我悄悄地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正在分吃方便麪裏的調料,他們把調料倒在手心裏,用食指蘸着往嘴裏送,最後把小手心也舔得乾乾淨淨,看來吃得挺香呢。第二天晨檢時我特別留心,發現很多小朋友的口袋裏都裝着方便麪裏的調料包,品種花樣還真不少,看來吃調料並非偶然現象,我意識到在這之前我的晨檢工作不夠細緻。

於是,我馬上在班裏進行了一次談話活動,就方便麪裏的調料能不能直接食用和孩子們對話,開展了“調料包危害大”的談話活動。小朋友發言挺積極,我從中瞭解到孩子們貪吃方便麪調料的原因和情況。經過我的引導,他們明白了調料是煮麪食用的,它的裏面含鹽量高,而且有一定量的防腐劑,長期直接食用會改變人的飲食口味,對身體也不利。同時,這種吃法也非常不衞生,在家長送孩子時,我和家長交換了意見。不到一個星期,這一不良現象就在我班裏消失了。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7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作文 養成教育。要培養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對文明守則不陌生,不打人,不罵人,不和同學起爭執,不和同學鬧彆扭,在家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對長輩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這些文明守則倒是信口拈來,都能説上個一二,在實際行動中,卻付之東流。我們這一代,是大人們口中所説的“小皇帝”“小太陽”,即便不是這樣,在長時間家長的寵溺下,我們的.意志也會被消磨掉,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在學校裏,我們應該把每一點每一滴的小事做好。從上學時不忘記帶紅領巾,到上課時的坐姿,都應該去重視,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師的監督下,爸媽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覺、自立。在學校裏,隨處可見果皮紙屑,路過的學生們,或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級的大孩子們,都沒有去撿起,有的甚至一腳踩過去,不然就是踢到一邊。沒有一個人去彎腰,伸手撿起,再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裏,只有三步而已。有時候,在上學的路上,可能會偶然遇到老師,我們這時候應該大大方方的向老師問好。可更多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低下頭,假裝沒有看到,與老師擦肩而過。或許這沒有什麼,但卻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和素質,如果你行個隊禮,對老師説一聲,老師您好,想必你會在清晨為老師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陽光。我們在下課時,會在走廊上談論某個話題而興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導致了分貝過高,而影響了那些還沒有下課的班級,所以我們在公共場所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小聲説話,不要大聲喧譁……

像這樣瑣碎的小事還有許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許你多多留心,就能發現它的足跡,並加以改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養成良好的教育,是決定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沙後所中學六年級:常鑫磊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8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由此可見習慣對人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國小至國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

我校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如語言習慣、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

自從學校改革創新,實行興發教育後。我校從傳統的“老師掌握課堂,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躍為“學生掌握課堂,老師從旁協助”的高效課堂。產生了質的飛躍。

採用小組合作,學生展示課內知識,學生點評等一系列學生擁有主導權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煥發了學生極大的積極性。

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課後鞏固,通俗一點就是佈置一大推作業讓學生做的頭昏腦脹,一到考試又什麼都忘了。而我校實行的新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是注重課前預習,課內由學生講解書本知識,對書本知識瞭解透徹記憶也就更加深刻。通過下發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學生只有認真看過書,對書中內容有一定了解才能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這無形中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校實行加分制,按小組合作分評選星級小組,甚至三好學生的評選都跟小組合作緊密相連,這就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性。

預習分是其中之一,老師根據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進行打分。一般是六分,但如果有同學不認真完成或完成質量較差就會有相應的扣分。同學們不甘落後也就認真看書,用心完成導學案。大大加強了學生對書中知識的瞭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小組加分主要通過小組展示取得,也就是説小組內有同學進行展示才能加分,展示分又是根據展示者的儀態、展示內容、音量等由其他小組點評老師按大家評價進行加分。同學們也就在展示過程中鍛鍊了膽量、語言能力和知識歸納能力。

小組加分還包括小組合作分,由老師對各小組的合作氛圍、合作質量打分。小組成員必須合作學習,才能拿到分數,這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鞏固了知識。一舉多得。

傾聽分也是小組分加減分的一項,如果有同學在他人展示時講話、開小差,那麼老師就會扣該組的分,並扣該同學的德育分。被扣分的其他組員必會責備不認真聽課的同學,該同學在組員的監督下也就不敢再犯。在組員的互相監督下,也就保障了一個相對良好的課堂紀律,也培養了同學的傾聽能力和最起碼的對他人的尊重。

養成教育有三大特點--

日常性,養成的特點是從小處着手、小事着眼,從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工作、學習態度抓起,達到塑造思想、矯正行為、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長期性,由於養成的日常性特點,決定了養成的長期性。良好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伴隨終身。

反覆性,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工作環境的變遷,身邊羣體的影響等因素,良好的養成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養成需要在生活、工作、學習實踐中不斷培養和提高。

而我校實行的興發教育,牢牢抓住了這三大特點,使我校學生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9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一個勞動的季節,我們吃了果樹的果實,自然也得給果樹打掃衞生了。為了孩子們有拾樹葉的動力,每次拾樹葉之前,總要先開個小小的動員會。

地上的葉子老師掃,草坪上的葉子掃不起來,就讓幼兒拾一下。一次兩次動員會還管用,時間長了動員會怎樣變換都不管用了。還有孩子跟我動起了心思。孩子們拾樹葉,我正掃着邊角,丁健康拿着一把樹葉過來了,

“老師,你怎麼不拾,光讓我們拾?”

“你沒看見我用大掃帚掃嗎。”

“我拾了一大把,你才掃一下,你光幹輕鬆的活。”

“哎喲,冤枉啊,你瞧老師拿的大掃帚都比你大,你説老師乾的活能輕鬆嗎?”

“你一人掃,我們這麼多人幫你你應該謝謝我們。”

“可是樹上結的果子,老師吃了一個,很多很多的果子都給你們吃了呀!”

這下鎮住他了。

孩子很可愛,我很慶幸自己看着孩子們一點一點的長大,記錄他們的純真和精彩瞬間,分享他們成長的故事。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10

有一天,我想讓孩子們在户外活動中嘗試自由活動,便説:“今天請小朋友自由活動,不過活動的時候老師有幾個要求:一是玩的時候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鬧,不猛跑猛停,防止摔傷。二是要在老師的周圍活動,不跑到遠處去,讓老師看得見。三是有什麼事情及時向老師彙報。“小朋友能做到嗎?”

“能“!孩子們頓時歡呼起來。

一會兒工夫,孩子們便開心的玩了起來。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他們有的在做遊戲,有的在藏貓貓,有的蹲在地上看螞蟻,還有的在練功夫······活動結束的時候,孩子們意猶未盡,紛紛對我説:“老師,明天還讓我們自己玩吧!”

孩子們為什麼願意自由活動呢?在自由活動中,幼兒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情感和能力,或高興或傷心,他的一舉一動才是真實情感的流露。他們可以毫無壓力,無拘無束地調動各種感官按照他們自己的“學習大綱”鍛鍊.;學習、探索、發現、交流、分享、表達、表現。這時的幼兒是最真實的,思維是最活躍的。

但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也時常看到教師因為怕出事故或其他種種原因而不敢放開幼兒自由活動,幼兒總是在老師的約束下進行集體活動。

通過這次自主活動,我深刻認識到:保證幼兒的自由活動 ,讓幼兒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幼兒自己能想的就讓他自己想,幼兒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吧!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篇11

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會受用終生,因為這些習慣關乎到孩子今後的發展。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人在小的時候就要訓練出好習慣。以下7個好習慣,父母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

習慣一:做事有計劃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有些孩子每到期末複習就一團亂麻,做作業時總是被別的事情打亂,早晨起牀上學常常找不到襪子,零用錢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您的孩子會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嗎?您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避免這些麻煩嗎?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做事有計劃,即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習慣二:堅持每天鍛鍊身體

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開拓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為了實現這些夢想,孩子們每天埋頭於功課,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這件事,就是“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做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長期堅持,以達到強健體魄、促進心智的效果。

生命在於運動。每天鍛鍊身體,能強身,更能強心。

習慣三:乾乾淨淨迎接每一天

一是保持室內衞生與通風。要定期做居室大掃除,平時注意保潔,無論什麼季節都要做好室內通風和室內保濕。二是高層建築居家儘量不養寵物,既有利於健康,又能和睦鄰里關係。三是在傳染病流行期不去或少去商店等處,一定要去時要戴口罩。如果孩子得了傳染病要及時報告,應上醫院治療,在家養病治療時,不要讓他們到處亂跑,以免傳染給他人。四是告知孩子不到醫院等容易傳染上疾病的場所玩耍。五是教育孩子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和亂扔雜物。

習慣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和經驗,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完全屬於自己必須面對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設法地尋求他人的幫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已經習慣了讓父母當自己的保姆,起牀讓父母叫,衣服讓父母收拾;在學習上,也已經習慣了讓父母和老師當自己的枴杖,讀書讓老師催,寫作業讓父母陪。試想,一旦父母離開了他們,誰來幫他們做這些事情呢?他們會不會變得手足無措,寸步難行呢?

習慣五:微笑待人

世界上最美的人是帶着微笑的人。

也許您的孩子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公共汽車上,突然遇到了急剎車,由於自己沒有抓牢扶手,一下子就撞到了別人身上;急急忙忙趕路的時候,沒有注意,一下就踩到了別人的腳,弄髒了對方的鞋;做遊戲的時候,不小心弄疼了夥伴;類似的種種情況,他們都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的。這時,孩子願意看到一張寫滿了討厭與責備的冷冰冰的臉,還是願意看到一張表示寬容和諒解的微笑的臉?他們肯定會不約而同地期待後者,因為這樣一種微笑其實等於在説:“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沒關係的。”這微笑代表的是一種友善,一種諒解。

每個人都願意面對一張微笑的臉。微笑待人的人,總是彬彬有禮、和藹可親、真誠友善、寬容大度,他們走到哪裏都會是最受歡迎的人。

習慣六:説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只要説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這關係到一個人的誠信。一個人要形成好的人格,受到眾人的愛戴和歡迎,再也沒有比誠信更重要的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父母要教育孩子,無論什麼事情,説了就應該努力去做,否則就等於是告訴別人他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言而有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