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屈原列傳》原文賞析

校園4.41K

《屈原列傳》是《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生平的部分,選編時刪去原文中收錄的《懷沙》賦,加上了司馬遷為該傳寫的讚語,作為本文的最末一段。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屈原列傳》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屈原列傳》原文賞析

【原文】

屈原列傳

出處:《史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註釋】

①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②嫻:熟習。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屬:寫作。⑦伐:自我誇耀。⑧疏:疏遠。

【原文】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離騷者,猶離憂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誹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⑨。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蟬蜕於濁穢(16),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註釋】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悶深思。③離憂:遭受憂愁。離,通“罹”(lí,離),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慘怛:憂傷,悲痛。⑥間:挑撥離間。⑦《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⑨靡:沒有。見:同“現”。⑩約:簡約。微:精深,幽微。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指:通“旨”,意義。(13)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裏指不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15)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污垢。此處以喻超脱世俗。(16)蟬蜕:蟬蜕之殼,此處以喻解脱。(17)滋(xuán,玄):混濁,污黑。(18)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

【原文】

屈平既絀①,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③,厚幣委質事楚④,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⑤。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註釋】

①絀:通“黜”。貶斥,廢退。②從親:指山東六國團結起來,結成聯盟,共同抗秦。③詳:通“佯”。假裝。④厚幣:豐厚的禮品。幣: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泛指用作禮品的玉、帛等物。委質:謂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於地。引申為歸順、臣服。質:指形體。一説“質”通“贄”,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委質”也引申為歸順、臣服。⑤如:往……;到……。

【原文】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①。”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②,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④,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⑦。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註釋】

①甘心:稱心,快意。②當:抵押。③用事者:當權的人。④顧反:等到返回時,反,同“返”。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⑤毋行:不去為好。毋:無,不。⑥稚子:幼子。⑦卒:最終。⑧內:同“納”。接納。

【原文】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⑤:“井泄不食⑥,為我心惻,可以汲⑦。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⑧,頃襄王怒而遷之⑨。

【註釋】

①咎:責怪,歸罪。②眷顧:懷念。③翼幸:僥倖希望。④分:職分,本分。⑤《易》:書名。也稱《周易》或《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引句見《易經·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⑥泄:通“抴”,淘去污泥。⑦惻:心中悲傷。⑧短:説人的壞話。⑨遷:貶謫,放逐。

【原文】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①。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②:“子非三閭大夫歟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⑤。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⑩!”

【註釋】

①被:通“披”。②漁父:捕魚者,漁翁。③三閭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④見放:被放逐。⑤凝滯:拘泥。推移:變遷,轉易。⑥:吃,食。糟:未清帶滓的酒。啜:嘗,飲。醨:薄酒。⑦瑜、瑾:都是美玉名。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白,高潔。⑨汶(mén,門)汶:污垢,污辱。⑩晧晧:通“皓皓”,潔白,光明。温蠼:塵滓重積的樣子。

【原文】

乃作《懷沙》之賦①。

【註釋】

①《懷沙》: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關於本篇意旨,有三種説法:過去一般認為是屈原的絕命之詞,所謂懷沙,多解釋為懷抱沙石而自沉;近人有人認為,沙,指長沙,長沙是楚國祖先熊繹的封地,屈原想到此而自殺;今人有人認為作於頃襄王十五年,懷沙,是懷念垂沙戰敗,即懷王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共攻楚,大敗楚於垂沙之事。

【原文】

於是懷石遂自(投)〔沈〕汩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①,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②,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③,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汩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④。

【註釋】

①之徒:這類人,這班人。②祖:學習,效法。③削:削弱。④吊:悼念。

【原文】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①,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②,輕去就③,又爽然自失矣④。

【註釋】

①《天問》、《招魂》、《哀郢》:以上都是屈原作品的篇目,也有人説《招魂》是宋玉的作品。②同死生:把死生同等看待。③輕去就:指不把職務上的升降看得很重。④爽然:默然。

【白話翻譯】

屈原,名平,與楚國王族同姓,曾任楚懷王的左徒。他學識淵博,記憶力強,瞭解政治興衰的道理,熟悉外交應酬的語言。當時,他在朝內與楚王商議國家大事,擬定號令;對外負責接待賓客,應酬各國諸侯。楚懷王對屈原十分重用。

上官大夫與屈原地位相當,也想爭得楚懷王的寵信,因而心裏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擬寫了兩遍草稿,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發現了,就想奪過來刪改。屈原不給他。上官大夫就向楚王講屈原的壞話,説:“大王讓屈平制定法令,眾大臣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公佈,屈平就誇耀他的功勞,説是‘除了我,沒有人能夠寫得出來。”’懷王聽了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讒言媚語矇蔽了明智,聽由奸邪之徒陷害公正之人,致使方正君子在朝廷不得容身,因此他內心憂愁,獨自沉思,就寫下了《離騷》。“離騷”的意思就是遭受憂患。上天,是人類的來源;父母,是人類的根本。人陷入困境就追念本原,所以辛勞困倦到極點的時候,沒有不呼喊上天的;有了疾病苦痛的時候,沒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忠心耿耿地竭盡自己的智慧去侍奉他的君王,善於挑撥的小人卻來離間他與君王的關係,他的處境真可以説是困厄到頭了!誠信卻被猜疑,忠厚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屈原作《離騷》,就是因為心中懷着怨恨的緣故。《國風》雖然追求男女愛情卻並不過分,《小雅》雖然譏諷時弊卻並不提倡犯上作亂,而像《離騷》那樣,可以説是二者兼而有之了。在《離騷》中,往上追溯到帝嚳,往下稱道齊桓公,中間述及商湯王和周武王,以此來對比諷刺當世政治。對於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後果,它沒有不作充分反映的。屈原的文字簡練,用辭精到,他的`志向高潔,他的行為清廉。他的文章的內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他的志向高潔,所以文中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清廉,所以至死不容於世。他自覺地從污泥濁水中洗脱出來,就像蟬蜕皮那樣脱去穢物的污染,超然漫遊於塵世之外,不再受世俗污垢的玷污,從而達到潔淨地脱離污泥而不沾染的境界。據此推測他的志向,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

屈原被黜職了。此後,秦國想要討伐齊國,但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的友好關係。秦惠王對此有顧慮,就命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帶着豐厚的禮品呈獻楚懷王,表示願意侍奉楚懷王。張儀對楚懷王説:“泰國很憎恨齊國,可是齊國與楚國卻有合縱的友好關係,楚國如果真能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向楚國獻上商、於之間六百里的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就相信張儀,於是與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誰知張儀卻欺詐使者,説:“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裏,沒聽説有六百里。”楚國使者生氣地離開秦國,回來告訴楚懷王。楚懷王聽後很憤怒,就出動大批軍隊進攻秦國。秦國出兵迎擊,在丹水、析水之間大敗楚軍,斬殺楚國兵卒八萬人,俘虜楚國將領屈?,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就出動國內全部兵力,深入秦國腹地,與秦軍在藍田會戰。魏國聽到這個消息,就偷襲楚國,打到鄧地。楚國軍隊害怕了,就從秦國返回。此時,齊國竟然因楚國背約而憤怒,不肯救助楚國。楚國陷入極大的困境。 第二年,秦國要把漢中地割還給楚國,以此與楚國講和。楚王説:“不願意得到地方,只希望得到張儀就心甘情願了。”張儀聽説後,就説:“拿我張儀一人就可以抵得漢中土地,這是划得來的,臣下請求前往楚國。”張儀到達楚國,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靳尚在楚懷王的寵姬鄭袖那裏編造了一套騙人的謊言。楚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期間,屈原已被疏遠,不再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出使到齊國去了。等到屈原回來,就勸諫楚懷王説:“為什麼不殺死張儀呢?”楚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趕張儀,但沒有追到。

後來,諸侯各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楚國將領唐昧。

當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和楚懷王會面。楚懷王打算前往。屈原説:“泰國是像虎狼一樣兇殘的國家,不可以對它信任,您還是不去的好。”楚懷王的幼子子蘭卻勸懷王動身,他説:“為什麼要斷絕與秦國的友好呢!”楚懷王到底還是去了。楚懷王一進入武關,秦國埋伏的軍隊就切斷了他的後路。就這樣,秦國將楚懷王扣留下來,要求他割讓土地。楚懷王大怒,不聽從秦國。他逃跑到趙國,趙國卻不予接納,楚懷王只好又回到秦國。最後,楚懷王死在秦國,他的屍體被運回楚國安葬了。

楚懷王被扣留在秦國期間,他的長子頃襄王即位。頃襄王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都歸咎子蘭, 因為是他鼓動懷王到秦國去而被扣留在那裏的。屈原也同樣痛恨他。但是,他雖然已被流放在外,卻還眷戀楚國,心裏惦記着懷王,念念不忘地要返回朝廷。他盼望着懷王有幸能醒悟過來,庸俗的風氣能徹底改變。他盼望懷王能夠活着回來,國家從此振興起來,心中反反覆覆地思慮着這些事情,所以在他的一篇詩作之中,曾再三地表達這種情感。然而,終於無可奈何,他也因此未能返回朝廷。從屈原的經歷也可以看出懷王最終沒有醒悟過來。君主不論是恩笨的,還是聰明的;賢明的,還是不賢明的: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的,也沒有不想提拔賢才來輔佐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例相繼地出現,而聖明的君主和安定的國家好幾代也見不到,因為所謂的忠臣並不忠,而所謂的賢人並不賢啊:楚懷王因為不瞭解忠臣的職守,所以才在宮內被鄭袖迷惑,在外朝被張儀欺辱,疏遠屈原而輕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從而軍隊被打敗,土地被削去,丟失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國,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就是他不能識別人而招致的災禍啊。《易》説:“井淘乾淨了,卻沒有人來喝井水,使我心中悲哀,因為它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瞭,天下人就都能得福。”如果君王不賢明呢,難道還能有福分嗎?

令尹子蘭聽説屈原對他痛恨,非常生氣,就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説屈原的壞話。頃襄王被激怒,就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着頭髮,沿江水之畔邊走邊吟歎。他的臉色憔悴,容顏乾枯,體形消瘦。漁翁見此情景,就問他説:“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般地步?”屈原説:“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在沉醉之中,只有我一人清醒:所以我就要被流放。”漁翁説:“聖明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能夠適應世俗潮流而相應變化。既然整個世界都混濁了,你為什麼不跟隨潮流,追逐波浪呢?既然眾人都已經沉醉了,你為什麼不跟着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呢?為什麼偏要懷抱美玉般的高尚品性,卻自取被放逐的下場呢?”屈原説:“我聽人説:剛剛洗過頭,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剛洗過澡,一定會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作為高尚的人,誰能讓清白的身體去蒙受外界昏黑的薰染呢!我寧肯投入江水,葬身江裏的魚腹之中,怎麼能讓我皎潔的靈魂去蒙上世俗的塵埃呢!”屈原就寫下了《懷沙》賦。於是,他懷抱石頭,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出現過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批人,都愛好楚辭並以作賦知名。但是他們雖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辭令,卻都不敢像屈原那樣向楚王直言勸諫。此後楚國日益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亡。

自從屈原投身汨羅江死後,又過了一百多年,漢朝出了一位賈誼。賈誼出任長沙王太傅,南下來到湘水邊上,十分感慨,就寫了一篇賦憑弔屈原。

太史公説:我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大志不能實現而痛心。後來我到長沙,每當經過屈原自殺的地方,未嘗不流淚哭泣,追念他的為人。等看到賈誼憑弔屈原的文章,又責怪屈原,以他自己的才幹去遊説諸侯,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他呢,卻要像這樣去結束自己的生命!讀了《鵬烏賦》,體會到死與生等同,棄職與得官都無足輕重,又產生了一種茫茫然的失落感。

【解析】

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屈原是楚國的貴族。當時,秦國兵力最強。但是楚國和齊國從親,是可以抵抗強秦的,因為楚國疆土最大,齊國財力最富,而且楚、齊從親,其他山東之國也會跟楚齊一道合縱來共同對付秦國。如果楚王能始終用屈原的外交主張,並且修明內政,那當時的天下還不知鹿死誰手。本傳用了很大的篇幅敍述楚國和齊、秦的關係,從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的正確。當楚懷王重用屈原任為左徒的時候,齊、楚從親,秦國不敢侵犯。等到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毀謗而疏遠了屈原之後,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係,破壞兩國的聯盟,以便各個擊破。張儀騙楚王説,楚國如能和齊國絕交,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圖便宜,便當真和齊國絕交。張儀又説是獻地六裏,不是六百里。楚懷王大怒,就興兵伐秦。楚國沒有了齊國的援助,弄得損兵折將,喪權失地。這才又命屈原出使於齊,和齊國恢復邦交。秦國又説把漢中地還給楚國來講和。楚懷王因為恨透了張儀,説不願得地,願得張儀才甘心。張儀居然來到楚國,收買了楚王的寵臣靳尚和寵姬鄭袖,竟又安然返國。

等到屈原從齊國回來,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他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樣,又上了秦國的當。其後,諸侯兵擊楚,楚又大敗。其後,秦又騙楚懷王到秦國去,屈原勸他不要去,可是他聽了他的幼子子蘭的話到秦國去了。果然一到秦國,秦國就不放他回去,要挾他割讓土地,終至客死於秦。他的兒子頃襄王忘卻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親秦派子蘭等人,放逐屈原。後來楚竟為秦所滅。

這些事實充分表明了楚國親齊,秦國就不敢侵犯;親秦,就吃秦國的大虧。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是異常推崇的。本傳説屈原的《離騷》是“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他還慨歎説:“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可見司馬遷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認為屈原主張舉賢授能。從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這種政治傾向是強烈的。

《離騷》裏説:“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反覆地論述歷代興亡,認為亡是由於殘害忠良,而興是由於舉賢授能。他主張要替人民打算,要選賢與能,這是有民主思想的因素的。因此,司馬遷説他能夠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是正確的。司馬遷不僅贊成他的賢能政治的主張,並且認為屈原就是賢能兼備的人。他説:“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然而司馬遷對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還在於屈原的高尚人格和鬥爭精神。因為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則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則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系貴族,並非近親;雖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並沒得到長久的重用。《離騷》裏説:“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悟。”正深刻地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楚國政治情況。屈原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國的危亡,堅決地起來鬥爭。他憤怒地控訴了貴族當權派的無恥:“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固時俗之工巧兮,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他痛斥他們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懷沙》裏説:“玄文幽處兮,蒙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皇在兮,雞雉翔舞。”他指斥他們將要把國家弄到瀕於危亡的地步:“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因此,他宣稱他決不妥協:“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導君於堯舜之治,可是懷王竟然不識,反而信讒疏遠:“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楚國弄到瀕於危亡,懷王是應該負責任的,屈原對他也是不能無怨的。他説:“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司馬遷對屈原的為堅持理想而鬥爭的精神是歌頌的,對屈原的心情是深刻了解的。他敍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是這樣的:“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説《離騷》“自怨生”。説“疾”,説“怨”,可見司馬遷認為《離騷》之作正體現了屈原的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