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

校園3.02W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以下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在腦海中樹立樟樹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樹的可貴。

3.初步瞭解借物喻人、對比的寫作方法,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體會人們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瞭解樟樹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樹的可貴。

 教學難點:

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體會人們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渲染,切題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宋慶齡不願意搬家,知道為什麼嗎?有感情讀“我捨不得這兩棵樹”。

宋慶齡為什麼捨不得這兩棵樟樹?這又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呢?讓我們帶着問題進入這節課的學習。

 二、品一品,感樟樹之形

1、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具體描寫了這兩棵樟樹。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找出最能反映樟樹生長特點的詞語。

生讀後交流:“蓬蓬勃勃”

理解蓬蓬勃勃:蓬勃,具有生命力。具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3、你從哪裏能讀出樟樹的樟樹的蓬蓬勃勃呢?讓我們再讀課文。

(1)從“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這一句可以看出樟樹的蓬蓬勃勃。

交流:“枝幹粗壯,伸向四面八方”——枝繁葉茂

“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枝幹多而且長得粗壯

你能讀一讀這個句子嗎?(指名讀、齊讀)

(2)“從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這一句中可以看出樟樹的蓬蓬勃勃。

交流:“稠密”是説葉子又多又密。

“綠得發亮”説明葉子長得好,只有葉子長得好,才能發亮,這是生命的光澤。

師:多美的樹葉。一起把它的美讀出來。

生深情朗讀: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

(3)“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交流:“四季常青”這一個詞看出樟樹的生命力頑強。

“無論……總是……”説明樟樹生命力頑強。

補充句式:無論( )還是( ),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師:多麼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一起讀出來。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樹,難怪宋慶齡這樣的捨不得它。

 三、比一比,悟樟樹之神

這兩棵樟樹除了長得的蓬蓬勃勃外,還有哪些可貴之處?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進行感受。

交流:

1、“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

可貴之處:香氣永久保持

2、“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

可貴之處:拒蟲

3、樟樹拒蟲的香氣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麼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4、作者是通過什麼方式展現出,這是樟樹獨有的品格的呢?

對比:樟樹與別的樹木比較(石榴樹)

師: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怪不得宋慶齡那麼捨不得它們。

就讓我們把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朗讀展示出來吧。

  四、體味樟樹之情

1、宋慶齡故居有很多值得紀念的東西,為什麼作者只寫了這兩棵樟樹呢?宋慶齡跟這兩棵樟樹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或是説,宋慶齡根這兩棵樟樹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小組交流宋慶齡相關資料,瞭解宋慶齡與樟樹的相似之處。

2、這兩棵樟樹與宋慶齡一同度過春夏秋冬,一起走過風風雨雨。這不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樟樹的高貴品質和宋慶齡的崇高人格融為了一體。透過這兩棵樟樹,人們彷彿就看到宋慶齡。這樟樹就是宋慶齡的化身,在它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宋慶齡的影子。作者寫樟樹,其實就是在寫宋慶齡;作者讚美樟樹,其實就是為了讚美宋慶齡。這樣的寫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書)

你能舉出“借物喻人”的例子嗎?

生舉例子:化身紅燭的老師,化身青松的陳毅爺爺……

師:宋慶齡一生正如樟樹一般,正如對聯中所述一般:生機無限多秀美,香氣長存滿乾坤。

就讓我們深情地讀讀課文第6自然段吧。

生深情讀課文。

 五、作業:

寫作: 當我來到宋慶齡的故居,站在這兩棵樟樹下,我……

板書設計:

2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宋慶齡 —— 借物喻人 —— 樟樹

精神蓬勃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氣 堅強不屈 拒蟲香氣 永久保持

高貴品質 高貴木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敍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所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上課的大概流程也就出來了。整篇課文內容很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於是我以“人——物——人”的思路進行教學。首先我以課題為突破口;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於是學生提出疑問: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宋慶齡故居值得寫的東西很多,為什麼作者單單要描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呢?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不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先做了一個引導,直接呈現出宋慶齡的簡單介紹,以此為基點,緊接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樟樹的特點。

課文第四、五小節分別講了樟樹的特點,抓住樟樹的蓬蓬勃勃,抓住樟樹的可貴之處,由此來説明宋慶齡對於這兩棵樟樹的喜愛之情。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在這一課中顯得尤其重要,這一類以物喻人的文章,就要通過對人物的瞭解,來體會、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學最後一環節,我精選了有關宋慶齡的資料,讓孩子更深的瞭解主人公,結合上課伊始的人物介紹資料,這樣的安排就比較的合理,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時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對人物的認識有了一個立體的概念。學到這,水到渠成,學生就自然的能夠回答出作者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用意。

由上課學生的反應來看,這樣的設計思路是合理的,精煉的。從個人上課的感受來看,這樣的“萬一”,有時挑戰一下還是很有收穫的。教無定法。但只要我們教得“簡簡單單”,學生定能學得“紮紮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