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校園1.46W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僅供大家參考借鑑。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選自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5課

 設計意圖: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全面觀察到種子在形狀、大小、顏色等各個方面上有所不同,也知道在種植鳳仙花的時候要浸泡種子,但通過詢問,一大半的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浸泡,只有小部分學生提到,浸泡的目的是為了讓種子的殼變得軟,讓種子能順利發芽,幾乎沒有人能説到,種子的發芽是需要水分的。

根據這些學生的學情,我大致有了以下的設計想法。本節課的觀察點會簡化各種種子外在異同點的觀察,而把重點放在內部結構和種子萌發需要水分的觀察上。但基於這課內容只是一個課時,有些觀察活動卻,不能只僅僅考慮這一課時。特別是“浸泡”“發芽”這兩個實驗活動,都是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的。因為種子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在設計時儘量考慮把這節的影響時間放得更長遠一些。

浸泡實驗,教材的實驗呈現意圖非常明顯!是想讓學生感受到:種子萌發是需要水分的,而且不同的種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樣的。為了讓學生能感受深刻,我是採用課前下發種子,讓學生用水浸泡,通過浸泡後發現,水分會減少這一事實。讓學生初步感知,種子的萌發是需要吸收水分的。在課堂上,交流這一事實發現後,教師出示自己的對比實驗。我重點拋出了三個問題:為什麼都用一樣多200毫升的水?為什麼都要選10粒種子?比較各個杯子裏剩餘水分的多少?意在引導學生對比較實驗條件控制的思考。

種子的內部結構,這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先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剝一粒蠶豆並觀察的活動,在這個活動的基礎上介紹蠶豆種子的基本構造。讓學生在剝、觀察、畫圖、標名稱的過程中,自然地強化對種子結構的認識。然後,再拋出“綠豆、白雲豆”再次剝一剝,並與前面的蠶豆進行比較,形成“很多的種子,基本構造是相似的!”這樣的認識,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正確區分胚根和胚芽。因為蠶豆種子的胚芽不是非常明顯,而白玉豆和綠豆的胚芽已經有了兩片很明顯的葉的形狀,對於學生來説,更加便於分辨。雖然這只是雙子葉種子,雖然種子的結構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但通過這些典型種子的觀察,這些重點構造的認識,對於我們四年級的孩子來説,顯然是更有效的!

發芽的蠶豆,這是本課的最後環節。在學生討論:“種子各個部分都有什麼作用?”的基礎上,通過視頻,使學生對種子各部分的作用有一些初步的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可以自己開展實驗來完成探究。實驗操作很簡單,但對實驗持續觀察記錄卻是難點。教師在這裏加強指導很重要,但對興趣的激發,在材料等方面對學生提供幫助等更加重要,畢竟這是課後的觀察活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新的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認識植物種子的構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認識到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經歷運用感官和工具觀察比較蠶豆、黃豆、油菜籽、白雲豆、玉豆等種子內外部結構特點並做好記錄的過程。

2.指導學生開展蠶豆發芽實驗,並做好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堅持觀察記錄的良好科學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種子(雙子葉)的基本構造。

【教學難點】預測種子各部分的作用,並指導落實課後實驗。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包種子,內含蠶豆、油菜籽、黃豆若干,放在塑料杯子中,毛巾一塊。(課前放在課桌上。)

(2)放大鏡2個,浸泡2天的蠶豆種子4粒,記錄紙一張,放在解剖盤中。(放在講台桌旁,課中調換。)

(3)一小袋浸泡過的其他種子,內含白板豆、玉豆、黃豆等。(放在講台桌旁,課中下發。)

(4)塑料培養皿(含記錄紙2、棉花),浸泡2天的蠶豆各2粒。(課結束前下發。)

教師材料:蠶豆幼苗一盆,幹、浸泡2天、浸泡更長時間的蠶豆種子各一大盆,浸泡實驗裝置,學生材料一套(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導入新課

1.前一節課中,我們探究了《種子的傳播》,知道了植物媽媽有辦法,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種子寶寶傳播出去。(板書種子)

2.你能預測一下,傳播出去的種子寶寶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會有哪些奇遇發生呢?(預設:會發芽。會被吃掉,會爛掉)

  二、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種子

1.奇遇的狀況 可真多。瞧,今天老師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種子。認識它們麼?請同學們觀察下它們有哪些異同點?

2.交流:那這些種子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顏色,大小,形狀,輕重等)(都有一層皮,上面有一個月芽形的痕跡。)

講解:種子最外面這層皮叫種皮。在種皮上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兒?它是種子從果實上脱落後留下的痕跡叫種臍,這個結構就好比我們人的身上的肚臍。

3.雖然每一種種子都有自已獨一無二的特徵,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如果條件合適,他們就會“發芽”,科學上,我們叫“萌發”。(補充課題)

 二、浸泡種子

1.昨天,老師下發了一些種子讓大家回去浸泡,今天你發現了什麼?

2.交流浸泡的種子發生的許多變化。(種子吸足了水變胖了,種皮破裂了,水分變少了)

3.來,種子需要吸收水分。那不同的種子吸收水分的多少是不是一樣?你覺得誰吸收的會多一些?比較少的是……最少的是……為什麼這樣推測?個大的胃口好,吸收多?

4.昨天,老師做了這麼一個實驗(出示準備好的浸泡實驗裝置)我事先都裝了200毫升的水,然後各取了20粒不同的種子,把他們浸泡在水中。 觀察現在水量的變化。

5.我想問的是,為什麼我要裝一樣多的水?為什麼都各選了20粒種子,而不是1粒呢?

(水一樣多種子數量一樣的話更公平。10粒比1粒吸收的水分會更多,現象會更明顯!)

 三、種子的內部構造

1.剛剛有同學發現,種子在吸足水分之後,有些種子在發芽了,的確,種子等有了水分等合適的條件,一顆小小的種子居然就有可能長成一株植物,種子裏面到底有什麼祕密呢?

2.學生預測。

3.真的是這樣嗎?怎麼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剖開來,瞧一瞧。)

4.要注意些什麼?(幻燈)

(1)先小心地剝開蠶豆,每部分儘量保持完整;

(2)將蠶豆的“豆瓣”小心的分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

(3)把你的發現用鉛筆畫在記錄單上。

5.請畫得好的同學到黑板上畫,同時適時提醒剝開黃豆,分發白芸豆、綠豆等。

6.交流展示:請學生上台展示觀察記錄。(重點交流:我在“豆瓣”的連接處發現了什麼?)

交流彙報層次一:

師結合實物投影:

(1)像蠶豆這樣的種子,外面的被我們剝下來的是一部分——“種皮”,裏面的“豆瓣”我們稱它為種子的“胚”。

(2)這兩部分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哪部分更重要?

交流彙報層次二: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發育成一株植物。分開豆瓣你又發現了什麼?

(2)交流:胚根、胚芽和子葉等。(課件演示),你找到了嗎?請你在作業本的圖中填上他們的名字。提醒寫字姿勢。(教師完善板書:胚、胚根、胚芽、子葉、種皮等)

交流彙報層次三:

有的同學還解剖了黃豆、白芸豆、綠豆、花生等……也有同樣的發現嗎?

蠶豆有兩瓣子葉,我們稱它為雙子葉植物。黃豆、芸豆等呢?是不是所有的種子都和它們一樣?(那不一定,一般我們不輕易下一定的結論。)課後去了解觀察一下,有發現記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四、發芽的蠶豆

1.種子內部是這樣的,那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你覺得胚的各部分將會怎樣發展變化呢?(預測板書?)

2.真的是這樣?

3.我們一起來看段視頻?

4.怎樣進行這個實驗?師生合作演示。(一個小盒子,只要墊上一些餐巾紙,並保持棉花濕潤,然後把浸泡後的蠶豆種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會做嗎?(學生動手實驗)

4.做起來很簡單嘛,要知道答案關鍵是什麼?(觀察記錄)

5.記錄在哪裏呢?(作業本19頁。)怎樣記錄得更好?(指導)

6. 做做是很簡單,但接下來的觀察記錄可不輕鬆。有沒有發現盒子上面的記錄表?(師投影出示記錄表2)

7.讓我們定個時間間隔吧,我們可以幾天觀察一次。

老師發給大家的種子已經是浸泡過的了,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們就以三天為間隔,可以嗎?

8.重點應該觀察些什麼內容呢?(胚根、胚芽、子葉會發生什麼變化)

9.今天“它各個部分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先把它們記錄下來吧!

(投影展示典型小組的記錄紙,明確科學簡潔的記錄方法。)

讓我們在課後繼續努力吧……

板書設計

種子的萌發

種皮(保護)

種子 胚芽(植物的莖和葉)

胚 胚根(植物的根)

子葉(提供萌發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