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

校園2.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

一讀完《雷雨前》這篇文章,我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場大雷雨。再就驚歎作者高超的寫作能力。

“站在橋上的人就同渾身的毛孔全都閉住,心口泛陶陶,想要吐出什麼來。”多麼切身的感受啊!“毛孔全都堵住”,可見天氣有多悶熱,我彷彿已經感受到那種令人窒息的感受了!

“人張開雙臂用力進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進來的只是熱辣的一股悶氣。”細一想,描寫的還真對。雷雨前的空氣往往都是又幹又熱,熱浪一浪接着一浪,吸進鼻子裏的也是無盡的熱氣。“汗呢,……膠的你慌神不爽快。”此時我立刻回想起來自己經歷的雷雨,那種難受得想大喊的感覺又回到了身上!

外面轟隆的雷聲,就是巨人在怒吼;閃電,就是他用大刀劃破天空留下的大口子。真是既形象又生動。這時候,蒼蠅、蚊子來了,簡直就是添亂,招人煩!“你汗也流盡了,嘴裏乾的像燒,你手腳也軟了,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人已經厭煩了,都暴躁了!

終於,雷打響了,巨人把灰幔劃破了,刀光在長空飛舞!蒼蠅、蚊子也躲了,人也清爽了。

……

所有的描寫都那麼細緻、形象、生動,就像切身感受一般。不僅把雷雨前的景象描寫了出來,連人的感受、心情,都描寫的淋漓盡致。我從這篇文章真是學到了太多東西。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2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閲讀作為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閲讀中傳承着文化,開啟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閲讀,更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人去研究,發現。讀後感欄目為您提供以下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蘩漪在《雷雨》中有些扎眼,但她澆不滅的熱情和顆強悍的心讓我喜歡她,儘管她的漂亮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不是所謂的“可愛”女性,她是辛竦的,尖鋭的,有魅惑力的,甚至她就是所謂的魔。可能正因如此,我喜歡她,她為愛不惜一切,她的執着我從內心敬佩,他們都沒錯,他們只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可誰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呢?我漸漸開始發現或許是封建社會所謂的門當户對害了他們,或許當時樸大少爺娶了魯侍萍,那麼今天也就不會發生這一幕的哀嚎。

今天的社會佈滿着陽光,驅散了過去的陰霾,現在的天天對戀人都是幸福快樂的,因為彼此是自己的選擇,我希望在今天的社會中不再會奏響雷雨天特有的隆隆樂奏,因為今天是個陽光燦爛的世界。

看完故事,我很矛盾,我問很想知道這場悲劇誰是製造者?蘩漪嗎?還是周樸園和魯侍萍?可細細想想,他們又有什麼錯呢?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3

死寂,往往是爆發的前兆,風平浪靜是狂風暴雨最有力的宣告。

《雷雨》這是一部既可以演也可以讀的活本,語言質樸而精練。看似平常的對話之間,深刻地體現人物的心情及性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這場家庭倫理糾紛中,每個角色的心理活動都隱晦而完整地表現在了他們的語言、動作,深圳是細微的語調上,而他們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也一步步推動着劇情的發展,不得不説,作者對人性的把握相當精確,合理而自然的循序漸進,將故事以罪應該的方式推向了高潮,其中最讓我驚歎的,是那場雷雨,完美的將這場悲劇推向了極致。那場雨其實更像是這場家庭悲劇的縮影,從壓抑、醖釀再到最後的轟然而下,將劇情完全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對於最後的結局,我是有些説不出的惆悵。或許這樣就是最好的結果了吧。這場家庭的悲劇,既源於周樸園的專制獨裁,也源於社會階層的思想觀念矛盾。

在我看來,這場雨早已醖釀,缺的只是像魯侍萍這樣一根導火線而已,長期壓抑的環境,造成了人心的扭曲。悲劇的發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不過因為有了魯侍萍的緣故,才使得這個家庭更徹底的毀滅。他們死的死,瘋的瘋,僅僅留下週樸園一人獨守着這份苦痛不堪的回憶,悔恨惆悵地讀過下半生時光。誦讀着《聖經》的時候,他應該也在請求他們的寬恕吧,而對於其他人而言,這樣的結局更是一種解脱。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4

反封建,很大是在反父的威權,初談同時也是再談一下《雷雨》。

有很多評論指出不應該刪掉《雷雨》的序幕和尾聲,這個評論今天在學界已經有共識了,不贅述。

也有人指出繁漪是本劇的靈魂,是不是靈魂我不好下定論,但是繁漪的惡魔性人格的確使得其是一個比較豐滿的形象。

我現在再比較一下《雷雨》與《羣魔》,站在是對《羣魔》的借鑑這一出發點上,我認為《雷雨》就不能説它是有靈魂人物的——這個“靈魂”,感覺是繁漪完全撐起了全劇的中心,這肯定不對。

阿爾文太太受到了曼徳牧師的影響,認為保留住一個家庭是無比重要得一件事情——儘管這種保留是面對一個已經殘破了的醜陋的家庭,所以這種要求可以看成是資產階級道德觀的一種綁架。

相應地,《雷雨》當中的出場的中年婦女的則變成了兩個,如果説繁漪足以稱當起“全劇的靈魂人物”這樣一個頭銜,難道説飽受了“周家兩代人的摧殘”的魯侍萍就不能稱為“靈魂人物”麼?

兩個人都是反封建的。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5

要讀《雷雨》之前,我就看了話劇版的《雷雨》,也是十分精彩。這樣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我們高中生閲讀的。

隆……要下雨了,悶熱急躁的氣氛籠罩着整個房間。悶級了。從開頭到結尾,全文都突出了一種緊張的狀態。

文章錯綜複雜的情節,並沒有使讀者感到無從下手。而是非常清楚,條理清晰。人物的內心獨白,更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時間在這裏,沒有了他的特殊功能。沒有使人忘記那曾經的事實。時光弄人,有使人想起了那傷心的往事。現實總是很殘酷。殘酷的人,殘酷的社會。人物對所處社會的反抗,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劇依舊重演。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人物對所處社會的反抗,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劇依舊重演。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使我們更有了一種享受當下的時光。我們慶幸有這樣的好時光,有這樣和諧的社會。人們可以自由的追尋自己的美好,不再虛偽,不在為社會的束縛而寸步難行。

愛情,自古至今都是痴男怨女所追尋的。而以往封建社會摧殘人的內心,腐朽思想侵蝕着人們。敢於反抗的人們,總是沒有一個好的下場。社會總是在進步,我沒不能讓這樣的悲劇再次重演。

作者美妙的語言,使我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文學的修養也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這就需要我們多讀好書,多讀大家之書,這樣我們在自己的寫作當中,才會有不斷的提升。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6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

這雷雨似在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的,同時也註定着一場悲劇的誕生。

周樸園,作為劇中的核心人物,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開啟罪惡之盒的潘多拉。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將自己永無邊際的貪婪掩藏得不留一絲痕跡;他微微上揚的嘴角,讓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奪去他人性命的滾滾波濤。他似一隻披着羊皮的狼,在人前虛偽地掩飾,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善良之人,他用髒骯的雙手救力地在眾人面前維護自己消逝的愛情,但事實上,他對魯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發,曾經的愛情早已化為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

魯侍萍,悲劇的承受者,她的命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韶華易逝,曾經的秋月春風,夏荷冬雪都已變為記憶中零散的碎片,無法重演。悲慽慽的三十年後,美麗如花的容顏早已不在,婀娜修長的身姿早已不在,只剩下一個老得連周樸園都不認識的佝僂的軀殼、期盼了三十年,守望了三十年的男人,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無盡的哀傷與痛恨。既然如此為何還苦苦沉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魯侍萍將這一生的苦難都歸於命運,歸於看不見摸不着的生命之線,唸叨着如何苦又如何悽慘,緊緊抓住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願放手。

一場命中註定的雷雨,一場無法迴避的悲劇,將人世間一切的醜惡的揭露開去,但灰暗的色調終將抹去,雷雨過後,新的生活還要繼續!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7

周樸園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善者。他冷酷無情,自私貪婪,商人的本性在他身上一覽無餘。為了金錢,他趕走了曾愛過他併為他生了兩個孩子的侍萍,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娶了自己不愛的繁漪並讓她受盡折磨。

即便是對待周萍周衝,他也是冷漠的,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為前提的。他有過愛嗎?他保留過去的舊傢俱,在屋子裏擺侍萍的照片。好像他也曾經愛過並念念不忘這份感情。可是當侍萍真的出現時,他又警惕地問道“誰指使你來的?”

原來,他只愛自己,他做的那一切,只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手段,是為了讓自己的良心好過一些。後來,他意識到,“天意很——有點古怪,忽然悟到為人太——太冒險,太——太荒唐。我想以後——不該,不該再有什麼風波。”做了一輩子的惡,老了,卻害怕了,“萍兒,你原諒我。

我這一生就作錯了這一件事。我萬沒有想到她今天還在,今天找到這兒。我想這隻能説是天命。”如果愛過,又怎會這樣?沒有愛,有的只是急於擺脱良心上的不安。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8

雷雨的開篇就已經註定了故事是一個悲劇。向眾多同一時期的作品一樣,作者通過小説所要表達的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許多劣性在一個人物身上得到細膩的刻畫和充分的表現。

雷雨中的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劇本以扣人心絃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般在心絃上緩緩劃過,那抖顫爾出的餘音,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卻牽扯一堆往事,一個誤會,道出一個祕密,卻害死了三個人。這就是人生。擁有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麼吥使人心痛?歷這樣悲情的故事説得上是久演不衰,類似的故事如此之多,在這背景下的犧牲者不計其數。硪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已吧。同許多故事一樣現實生活情況是故事的原型。在現今社會,人思想改變了非常多,女性變得堅強勇敢,不會再無聲無息地受命運的壓制。除了科技發達之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使時代向前跨了一大步。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之後,暗自慶幸自己生活的時代是多麼美好。然而硪門更需要的是懂得運用前車之鑑。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9

午後,藍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夏天的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炙烤着大地,又悶又熱,不把我們烤熟誓不罷休似的。

突然,天空暗了下來,變得陰沉沉的,一下子如同進入黑夜。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也都不約而同地打開了大燈。這六月的天真如川劇變臉似的,説變就變。

不一會兒,一道利劍似的閃電劃破天空。“轟隆隆”,雷公公隨即打破夏日的寧靜,緊接着敲起了鼓,那聲音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聾。頃刻間,猛烈的大雨,給大家一個措手不及,“嘩啦啦,嘩啦啦”鋪天蓋地的向大地衝來。霎時間,滾燙的地表上便冉冉升起一陣水蒸氣,籠罩着整個城市,宛如仙境。

雨越下越大,伴隨着電閃雷鳴,珠子般的雨滴紛紛砸下。路邊瞬間積起了水潭,被太陽曬蔫了的花草樹木們可歡了。瞧,小草們一邊洗着涼水澡,一邊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渴了許久的花兒們昂着頭,舒展身子,開懷暢飲着甘甜的雨汁;路旁的大樹挺直了腰桿,抖落一身灰塵,接受大雨免費的擦澡服務。“吼吼”風也來湊熱鬧了,我們可不怕,天然的空調,吹得人透心涼。

雷雨就是雷雨,就是那麼任性。一會兒工夫就跑得無影無蹤。隨着風停,雨也停了,太陽公公重新露出燦爛的笑臉,天空被大雨這麼賣力地一擦,頓時清亮了許多。不一會兒,一座彩虹橋出現在天空中。好一個清新靚麗的世界!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0

最近比價流行的24小時,就是劇情緊湊著稱。但雷雨可以説是劇情更加緊湊,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在閲讀時有一種很大的窒息感,每一件事都是那麼緊湊的發生,同時又是那麼自然。

最最難能可貴的是,其最大的優點還不在於其作為戲劇的衝突感,而是把人性中一個很大問題暴露出來了,也許古人就已經説過了,那就是:葉公好龍!

我們很多時候是十分願意去回憶過去的美好,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甚至一直在幻想這種美好的重現。可是,現實中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我們再也不能沉迷於其中。只有孩子,才能那麼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而成人的我們,自以為已經不再生活在童話世界的我們,當天上掉下一個天大的餡餅時,第一反應只能是可悲問:你是誰?你來這裏幹什麼?

真的很可悲的,其實生活就是在一些列循規蹈矩中出現這種意外,從而造成無限的樂趣,可是我們為了避免平時的被騙,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份童真。那些平時從來沒有被騙的.人,也許你已經成功地適應了這個社會,但是,你並不會,也不能體會到人間最最快樂的東西:驚喜!甚至,你也可能鑄成那樣的悲劇!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1

《雷雨》是曹禹的代表作,作於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之際。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描寫了一個具有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大家庭的崩潰。故事發生在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裏。其中真實而又形象的表現了周家內部的種種衝突和周、魯兩家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其中又交織着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沒矛盾衝突,所以它成為了中國話劇創作走向成熟的標誌。

《雷雨》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蘩漪了。曹禺先生曾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着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蘩漪,《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她在周家18年,不但沒有得到丈夫的愛,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長期的摧殘。她知道丈夫的荒唐事,她眼睜睜看着丈夫為紀念另一個女人而保留的房間。在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下壓抑這的她,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心理。當她發現周萍拋棄了她,她徹底的爆發了!最後,周萍自殺,四鳳和周衝被電死了。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她瘋狂到讓人心痛!

當哪個雨夜過後,歸於平靜,只有我們的心,還在顫動……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2

讀完《雷雨》,外面已夜深人靜。

看過《雷雨》的人,都在痛斥着周樸園,痛斥他對侍萍的無情與冷漠,痛斥他金錢至上的貪婪與自私。

然而,周樸園對魯侍萍,真的沒有一絲的感情嗎?

其實,周樸園年輕時也是一個接受過新思想的青年,呀接觸婚姻自由、愛情自主的新觀念,因而才會大膽地追求愛情、享受愛情,和美麗善良的下人侍萍陷入愛河。然而,他終究不能與自己的出生階級徹底決裂――這不是瓊瑤小説,最終又回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作為資產階級,他在“吃人”,然而作為他自己,他又何嘗不在被人“吃”?

一道不可逾越的階級壁壘,把他們雙雙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一場勢不可擋的大雷雨,註定了這個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大家庭的悲慘命運。

由曾經豪華一時的周家大宅改成了的醫院裏,是由麻木生存到最後死寂般沉默的、神志不清的侍萍。

遠方,傳來一陣衰弱的咳嗽聲,他,懷着懺悔的心情,邁着蹣跚的步子,悄然來到她的身邊……

人生總歸如此,像書像畫亦像戲,讀一部《雷雨》,彷彿嚐盡了人間千番種種,讀盡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辛酸血淚,想想現今,我們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3

看完雷雨,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震動,尤其是劇中的蘩漪,一個傳統禮教上是*倫的女人,給了我一個強大的心靈衝擊。我太喜歡這個女人了!她那敢愛敢恨的真實存在,她那強烈鮮明,可愛的性格,深深地魅惑着我。她的一生不能説是幸福的,然而她終究是燃燒過了,燒得轟轟烈烈,燒得盡情盡興,燒得忘我,投入……這樣敢於追求真愛,追求自己真實感受的女人,不值得我們去仰視嗎?

或許因為當今就是一個大叛逆的時代,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重大的偏移,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喜歡蘩漪那樣的女人吧。其實外表看去每個人都規矩,道德,內裏都是充滿了瘋狂的叛逆心理。只不過有些人敢想敢做,而有些人卻只能終其一生任那些叛逆的火種深埋在心的最底層,伴隨生命的終結。然而,那種叛逆的理想始終是安慰着他們荒涼而寂寥的心的,儘管不能燃成燎原之勢,終究是在心隅裏發着暖暖的微火,令你在虛偽的生活中時而得着一些憧憬與慰藉……

我感謝曹禺先生為我們塑造了這樣一位女子的形象。我也慶幸自己並沒有因為早先對戲劇的輕慢而與他們這些戲劇大師擦肩而過,我與他們,還是有緣的。為此,我要深深地致以發自內心的謝意,為着我與莎士比亞,與曹禺們的相遇……

正是這些生活中美好的精神的東西,才使我們那厭倦塵世的心重又燃起了一點點熱情,不至於使生命淒涼,寂寞到無法可想。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4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於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如果一齣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麼無論它的劇情衝突多麼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複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於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衝,曹禺也細心區分着單純與痴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乾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着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鋭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覆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説,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彙總而後升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位。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15

拿起這本《雷雨》,我就不禁想到了別里科夫——一個把自己套在套子裏而最終有死在套子裏的可憐蟲,我覺得周樸園比別里科夫更可憐。

他是個衞道士,為了維護他所謂的合理而有秩序的封建社會等級門第婚姻,他狠心地離棄了為他生了個兒子的侍萍。他要維持他“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逼繁漪喝藥,他告誡繁漪,“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他永遠是冷峻又毫不退讓地捍衞着自以為正確的處世原則和家教門規。

他同時也是個犧牲品,遭受了失去愛人的痛苦和心靈的永久折磨,妻子的桀驁、兒子的畏懼,家裏永遠的昏暗、鬱悶、死氣沉沉……

如果別里科夫是自願鑽套子,那麼周樸園則是無奈地跳進墳墓。我不是為周樸園辯護什麼,讀完劇本,我只為他因為封建禮教的衞道士身份而成為犧牲品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