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大綱

校園7.91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哈姆萊特》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大綱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1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

2.理解本劇的主題。

3.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理清哈姆萊特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2.通過討論、探究、交流,教師點撥,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本劇充溢的人文主義理想及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理解本劇充溢的人文主義理想及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了許多讓人扼腕長歎的悲劇:成雙翩飛的蝴蝶,寄託着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戀情;相向哀鳴的鴛鴦,傳遞着劉蘭芝與焦仲卿雙雙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飛雪,昭示着竇娥那感天動地的冤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震撼世界數百年的經典悲劇——《哈姆萊特》

二、作家作品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出生了,默默無聞。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敍事長詩。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閲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歲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户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萊特》、《錯誤的喜劇》。

三、劇情梗概和人物簡介

1、劇情梗概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後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鬱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説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後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後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託好友傳播他的心願。

故事情節取材於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通過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鬥爭,給予了熱情的讚賞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願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第二課時

一、情節結構

1、節選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霍拉旭不要作聲!誰來了?”)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他們的水泡就破滅了”)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

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2、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萊特之友)

多森格蘭茲(朝臣)吉爾登斯吞(朝臣)奧斯克裏(宮廷大臣)

二、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問題: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①哈姆萊特從前往英國的途中逃回丹麥,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②哈姆萊特是否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

③哈姆萊特是否已經覺察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毒?

④雷歐提斯是否會按照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

問題: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每一個懸念圍繞着和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來展開,這樣處理能緊緊扣住讀者(觀眾)的心,使讀者(觀眾)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2、尖鋭的矛盾衝突

問題:“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哈姆萊特——克勞狄斯(殺父霸母之仇)

哈姆萊特——雷歐提斯(殺父“害”妹之仇)

總之,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尖鋭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3、動作化的語言

哈姆萊特(二人比劍)又是一劍;你怎麼説?

(哈姆萊特:得意,納悶雷歐提斯:激怒,激起鬥志)

雷歐提斯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

(雷歐提斯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希望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

奧斯里克兩邊都沒有中。

(體現奧斯里克膽小謹慎的個性。)

國王我怕你擊不中他。

(克勞狄斯使用激將法,迫使雷歐提斯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

(哈姆萊特的話激怒了雷歐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劍。)

4、個性化的語言(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哈姆萊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於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就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複雜深沉的個性特徵。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鬱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莎士比亞還善於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

莎士比亞還善於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她説:“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在卻眼看着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評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

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討論)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萊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萊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萊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從情節分析,哈姆萊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萊特復仇為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萊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萊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萊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萊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哈姆萊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説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

3、名家觀點

哈姆萊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萊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阿尼克斯特)

哈姆萊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幹,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萊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四、總結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萊特》的現實性:

《哈姆萊特》取材於《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

(2)哈姆萊特的形象特徵:

①哈姆萊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萊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萊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萊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萊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萊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後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萊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宮廷集團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這是萌芽狀態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侷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寫作特色

1.個性化的語言

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話。

2.恰到好處的獨白和旁白

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每當人物性格發展的關鍵時刻,劇本都安排獨白或旁白來表現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現他的思考,他的認識,他的自責,他的懷疑。而這些獨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反過來又對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幫助。有些大段的獨白往往會增強劇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這有助於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3.生動的比喻

《哈姆萊特》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劇作充滿了妙趣和才智,使觀眾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語言才華。

五、作業

俗話説:“一千個觀眾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試用語言描繪你心目中的哈姆萊特。(200字左右)

讀你,齒頰留香。彷彿花瓣飄落到水的脣上。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2.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問題探究梳理情節,使學生對“悲劇”這一戲劇的主要體裁有一定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問題反推法把握情節與矛盾衝突;討論、總結品讀人物與鑑賞語言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悲劇實質,即主人公悲慘結局的不可避免性與矛盾衝突的不可調和性。

2、難點:《哈姆萊特》的藝術價值。

教學方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課堂上教師以提問者的身份出現,以問題引入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展開討論,學生總結,教師點撥。

2、以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讀點評法深入鑑賞分析戲劇語言。

4、四個組進行回答評比,回答組加分,辯論加分。評最佳答手。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師課前準備

1、準備問題卡片和PPT課件。

2、讓學生課前蒐集資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貼粘在書上,卡片內容為以下四項:

A、莎士比亞簡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萊特》內容簡介

C、本課生字、生詞

D、悲劇的定義

3、佈置學生通讀全劇和本課,在課文中劃出感受深刻的句段,並在旁邊作簡要評註。

學生課前準備

1、課外找資料通讀《哈姆萊特》全劇劇本。

2、蒐集資料完成小卡片內容整理粘貼在書上。

3、朗讀課文節選部分,劃出感受深刻的句段並在書上做評註。

教師課中活動

1、檢查學生課前準備情況

2、導入

3、分發問題卡片

4、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劇情,理解悲劇的實質之一。

問題一:哈姆萊特最後是怎樣死的?請為哈姆萊特尋找殺人兇手?

問題二:節選部分還有沒有殺害哈姆萊特的陰謀?有沒有成功?舉例

問題三:如果比劍殺害哈姆萊特也沒有成功,克勞迪斯會怎麼辦?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問題四:哈姆萊特之死的'悲劇有沒有不發生的可能性?

師生互動總結:悲劇的實質之一,即,主人公悲慘結局的不可避免。

學生課中活動

1、學生互查資料卡片及課文句段評註情況,做簡要彙報和評比。

2、選擇問題卡片上的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問題,推選代表準備發言。

3、推選代表回答自己小組討論的問題,並評價是否同意別人的觀點,説明理由。

教師課中活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矛盾的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以幫助理解悲劇的實質。

問題一:新王克勞迪斯為什麼一定要讓哈姆萊特死?

問題二:新王克勞迪斯採用了哪些手段讓哈姆萊特死?為什麼要這樣做?

學生課中活動

1、思考提出的問題,自由組合進行討論。

2、選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師生互動總結:

總結一:從新王克勞迪斯的角度看衝突——悲劇就意味着衝突,衝突就意味着矛盾無法調和甚至是製造死亡。

總結二:從哈姆萊特的角度看衝突——不斷的應對衝突不讓死亡的悲劇發生,而悲劇最終發生。

總結三:悲劇的實質之二:矛盾衝突的不可調和甚至是製造死亡。

教師課中活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品讀戲劇人物性格。由於知識水平、生活閲歷、思想觀念、閲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問題:你眼中的哈姆萊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不能從課文裏找到例證來説明?可暢所欲言。(提示:從——何處——可見,哈姆萊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課中活動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後各抒己見,並對別人的觀點進行點評

師生互動總結:品讀人物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教師課中活動

1、指名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預習時劃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點名讓其他同學對其朗讀進行點評。

3、讓學生評析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特點。

學生課中活動

1、朗讀自己劃線的句子,並讀出寫的評註。

2、評價同學的朗讀,説明理由

3、齊讀指定的句段,鑑賞評析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特點。

師生互動總結:鑑賞戲劇語言應立足於什麼?

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題、小練筆、四周時間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

教師課後活動

1、整理學生的問題回饋卡片。

2、針對本課教學中的興奮點和不盡人意點做教學筆記。

學生課後活動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2、思考問題:哈姆萊特既知殺父兇手是誰,為什麼不去做復仇這件事?圍繞這一問題探討《哈姆萊特》的寫作意圖和藝術價值,寫出400字的劇評。

3、四周時間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

學生問題反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負責收集整理本課學習中還存在的問題和見解。寫在小卡片上交給課代表統一上交,留在下節課討論解決。評最佳問題組。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⑵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⑶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能力培養目標:

⑴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情。

【學法指導】

1、學習本文應從瞭解情節入手,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2、閲讀漢姆萊特的台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於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5、人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6、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7、聯繫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8、反覆誦讀哈姆萊特的台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⑴具有強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難點:

⑴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解決辦法:

⑴反覆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⑵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藴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傑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作活動,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像資料,或是利用課餘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哈姆萊特》的戲劇語言豐富又富有形象性,反覆咀嚼,韻味無窮。這種詩意表達既典雅含韻又富有哲理思辨,充分體現了戲劇語言的文學性。因此,以下教學試圖多角度探討戲劇語言之美,領悟戲劇文學的魅力。

【學情分析】

美職設計高職班學生知識面狹窄,很少有人看過此劇本,而且他們對語言的感悟力較弱,分析人物形象只停留在淺層,需要老師設法吸引他們的興趣並多加引導,因此要藉助視頻片段、音樂伴奏和舞台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細緻的品味分析來讓他們感受戲劇語言的文學性。

【教學目標】

1.概括情節,瞭解全劇劇情。

2.朗讀台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詩意美。

3.品味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點】

1.用詩意的表達方式朗讀、表演戲劇。

2.體會戲劇衝突,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心理。

【難點】

理解悲劇的藝術之美,把握作品表現的主題。

【教學方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問題引入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展開討論,學生總結,教師點撥。

2.以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用語言評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語言,多角度、多層面分析人物形象。

3.用朗讀點評法深入鑑賞分析戲劇語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作品《哈姆萊特》的有關資料,瞭解故事梗概,準備課堂上交流。老師也準備一份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清人物關係和了解故事情節。

2.安排兩個學生提前排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老師稍做指導,準備在課堂上表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瞭解整個劇情,便於理清人物之間的矛盾關係,對於分析人物形象有幫助。排演劇本獨白,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劇場感,感受戲劇語言的魅力。)

一、導語設計

播放《獅子王》動漫片段。簡介情節。

辛巴是獅子王國的小王子,他的父親穆法沙是一個威嚴的國王。然而叔叔刀疤卻對穆法沙的王位覬覦已久。要想坐上王位寶座,刀疤必須除去小王子。於是,刀疤利用種種藉口讓辛巴外出,然後伺機大開殺戒,無奈被穆法沙即時來救。在反覆的算計下,穆法沙慘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別有用心的勸辛巴離開,一方面派人將他趕盡殺絕。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機智的丁滿和善良的彭彭,他們撫養辛巴長成雄壯的大獅子,鼓勵他回去森林復國。在接下來一場復國救民的鬥爭中,辛巴真正長成一個堅強的男子漢,領會了責任的真諦。

這一巧妙的情節設置,來源於《哈姆萊特》的劇情。辛巴這一形象也類似於哈姆萊特。但哈姆萊特的性格更加豐富而複雜,加上莎士比亞詩意化的戲劇語言,你會體驗到別樣的精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哈姆萊特》的選段。

板書課題:哈姆萊特——莎士比亞

(設計意圖:選取美職學生喜歡的動漫片段,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劇情的相似性能讓學生較快進入主題)

二、劇情梗概(略講,也可在課前完成)

1.昨天同學們查找了資料,你能給大家説説你瞭解的故事情節嗎?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學生概述故事情節,老師分發印好的資料,補充內容。)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後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他個人的事,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事。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鬱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説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莉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並用借刀殺人法,讓監視他去的兩個密使帶去一封信。要英王在哈姆萊特上岸時就殺掉他,但被哈姆萊特察覺,半路上調換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殺掉了兩個密使,他自己卻跳上海盜船,脱險回來。哈姆萊特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莉亞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為父報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雷特於死地。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老師提煉要點:

貫穿始終的主線: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復仇經歷

主要情節:家國突變鬼魂告白王子裝瘋試探奸王哈、雷比劍

(設計意圖:學生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老師點評、補充情節,給學生整體感知劇情,也便於分析人物形象。)

2.請大家根據老師剛剛介紹的故事情節,理一理人物之間的矛盾關係(人物之間有着怎樣的矛盾)。比如:王子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迪斯:是叔侄,又因有着殺父之仇,所以又是仇人。

明確:哈姆萊特與王后: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敵的隔閡。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是戀人,又有因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所產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與哈姆萊特: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克勞迪斯的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戀人奧菲利婭的父親,後被哈姆萊特誤殺。

國王克勞迪斯與王后喬特魯德:原為叔嫂後結為夫妻,但克勞迪斯有着毒殺喬魯特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既是好友,後又因哈姆萊特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為什麼要設置如此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結論: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着錯綜複雜的矛盾環境。親情、愛情、友情都很難維繫,他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正是因為有如此複雜的關係,才有了戲劇的重重矛盾衝突,戲劇的故事情節才顯得更加曲折而有趣,人物的形象才更加鮮明。

(寫法點撥:設置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能使得故事情節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板書:矛盾衝突

4.本劇劇情

本課節選自劇本的第三幕第一場,國王和波洛涅斯想通過奧菲利婭來試探哈姆萊特是否真瘋。(學生自由暢談,交流心得)

明確:哈姆萊特繼續裝瘋賣傻,辱罵和挖苦自己曾經深愛的戀人。

板書:裝瘋賣傻辱罵挖苦

三、品味語言(重點分析)

(學生演讀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神祕園之歌》音樂伴奏,欣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老師點評指導)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死了;睡着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揣測一下哈姆萊特此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哈姆萊特“憂鬱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對生命意義的深沉思索中。感情灼熱、憂鬱彷徨的長篇內心獨白來揭示人物複雜而隱祕的內心世界,展示哈姆萊特復仇過程中痛苦的心靈衝撞,體現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哲理性。

2.謝謝你很好很好很好

請你給它加上標點,讀出你認為合適的語氣。

可以是句號、感歎號、破折號、省略號。

哈姆萊特真的“很好”嗎?從文中找出依據。

國王、王后、其他人、奧菲利婭的話中可體現。

3.你貞潔嗎?你美麗嗎?進尼姑庵去吧!就嫁給一個傻瓜吧。

你覺得曾經深愛着奧菲利婭的哈姆萊特真的變心了嗎?

補充台詞: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哈姆萊特變態的語言體現他心裏有真話不能説卻要傷害無辜的善良的奧菲利婭的痛苦。

4.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在卻眼看着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

如果用平常的話語來表達,應該是怎樣的?

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更體現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詩意化。

這些戲劇語言對塑造人物、推動劇情,揭示主題起着重要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朗讀台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詩意美。細讀文本,品味個性化的藝術語言,揣摩人物心理,有助於分析人物形象。同時通過比較法讓學生感知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魅力。)

四、人物形象分析

詩意的、個性化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個性鮮明的哈姆萊特。恩格斯評價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請結合課文內容和整個劇情,小組討論: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派小組代表展示本組意見和觀點,其他小組可補充或反駁。)

明確:就出身講,哈姆萊特是丹麥王子,屬於封建統治階級。但是他離開朝廷,在號稱新思潮堡壘的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並在那裏全面接受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對待人類、人生、愛情、友誼等的人文主義觀點。他天資聰穎,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藝,對世間一切都抱樂觀態度,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情人奧菲利婭的眼裏,他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注目的中心”。實際上,他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

回到丹麥以後,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來: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這使他感到悲痛、恥辱、氣憤。父王鬼魂對叔父陰謀詭計的揭露,又給他以沉重的打擊。他越接觸現實,就越感受到整個丹麥充滿了罪惡:宮廷裏小人得勢;他的好友搖身一變成了新王的幫兇;而戀人又做了敵人的工具。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化為泡影,產生了精神危機,變成了一個“憂鬱的王子”。但是,他內心沒有消沉,沒有絕望,而是面對現實,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尋找出路。

宮廷內外的烏煙瘴氣和全國的混亂局面,使哈姆萊特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報殺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為此,他曾以裝瘋來試探敵人,以“戲中戲”來揭露敵人,證實了叔叔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採取果斷行動處決敵人,甚至放過了最為有利的時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重整乾坤這一偉大目標,一直處於決心行動百又不知如何行動的矛盾之中,於是哈姆萊特成了一個“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敵人採取新的陰謀步步緊逼的時候,他才斷然反擊。他首先處理了送他去英國的兩個幫兇,又果敢地迎接決鬥的挑戰,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報了殺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務卻沒有完成。

總結:從語言上看,哈姆萊特復仇為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從全篇情節看,哈姆萊特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哈姆萊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哈姆萊特勇敢地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有責任心、孝順、懦弱、可悲的人。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老師補充背景資料。

板書:善良憂鬱優柔寡斷

有勇有謀敢愛敢恨

學生歸納主題:作者通過王子復仇的故事,對以克勞迪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以王子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鬥爭,給予了熱情的讚賞和深厚的同情。

(設計意圖: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對於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有了進一步的把握,再聯繫劇情,學生心目中有了自己對哈姆萊特的理解,在小組討論後,形成較全面的觀點。)

五、總結

《哈姆萊特》的戲劇語言豐富又富有形象性,通過對文本的反覆咀嚼,我們可以體會到戲劇語言的詩意之美,也賞析到哈姆萊特是一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典型。

【作業佈置】

推薦閲讀: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板書設計:

哈姆萊特

(英)莎士比亞

矛盾衝突人物形象

裝瘋賣傻善良憂鬱優柔寡斷

辱罵挖苦有勇有謀敢愛敢恨何娟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5

【內容及其解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萊特》,其核心是分析哈姆萊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它關鍵就是要把握緊張激烈的故事情節,即把握戲劇衝突。學生已經學過《雷雨》,本節課的內容理解戲劇衝突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由於它還與文學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的地位,是本學科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是分析哈姆萊特的人物形象,解決重點的關鍵是把握戲劇衝突,分析在矛盾衝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

2、把握緊張激烈的情節,理解戲劇的矛盾衝突,分析哈姆萊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劇的主題。

【教學重點】理解情節結構和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構建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教學方法】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問題引入法帶動學生展開討論,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學生做總結,教師點撥。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情節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一、導入新課

活着,還是去死,這真是一個值得思慮的問題。——哈姆萊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學品評的方法。雖然這兩句話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但都由於一部曠世傑作而成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書)

二、作者簡介及其作品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近代歐洲文學的奠基者之一。(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無事生非》

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

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魯迅

三、整體感知

1、劇情簡介:丹麥王駕崩,但幽魂不散,將被害真情告於哈姆雷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二個月,即霸佔先王后並繼承王位。丞相波洛涅斯依附奸賊,強迫女兒奧菲利婭與王子絕交,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亦從中作梗。王子裝瘋賣傻騙過所有的人,為證實幽魂所言真假,導演一場老王被毒殺無言短劇,請新王和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王后與王子對話,丞相躲在幕後偷聽,為王子所誤殺。奧菲利婭難忍情人發瘋及失父之痛投河自盡,引起雷歐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狄斯共謀陷害王子。比劍時在劍鋒放毒,並在賞酒時下劇毒,王后誤飲毒酒。雷歐提斯背後攻擊王子,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為新王所設計,王子報了仇,死前託咐友人霍拉旭將真相告白於天下。

2、節選情節結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不要作聲!誰來了?”)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水泡就破滅了”)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

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圈套。

3、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王后(哈姆萊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雷歐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霍拉旭(哈姆萊特之友)多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朝臣)

奧斯里克(宮廷大臣)

四、欣賞視頻(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下。)

電影《哈姆萊特》的片段,體會個性化的語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本堂課我們一起了解莎士比亞和他的作品,通過讀課文,理清了故事情節,弄清了人物關係,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六、佈置作業

認真讀課文,感知哈姆萊特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情節結構和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構建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一、導入新課

通過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

二、品讀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思考: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①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②哈姆萊特是否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

③哈姆萊特是否已經覺察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毒?④雷歐提斯是否會按照克勞狄斯的計劃行事?

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每一個懸念圍繞着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來展開,這樣處理能緊緊扣住讀者(觀眾)的心,使讀者(觀眾)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2、尖鋭的矛盾衝突

“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哈姆萊特——克勞狄斯(殺父霸母之仇)哈姆萊特——雷歐提斯(殺父“害”妹之仇)

總之,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尖鋭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3、動作化的語言

哈姆萊特(二人比劍)又是一劍;你怎麼説?(哈姆萊特:得意,納悶雷歐提斯:激怒,激起鬥志)

雷歐提斯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雷歐提斯還不能下決心殺死他,希望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

國王我怕你擊不中他。(克勞狄斯使用激將法,迫使雷歐提斯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

(激怒了雷歐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劍。)

奧斯里克兩邊都沒有中。(體現奧斯里克膽小謹慎的個性。)

4、個性化的語言

哈姆萊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同學找出相應句子。)

三、品讀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討論: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老師引導點評並明確。)

明確: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現在一般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3、名家觀點(目的:幫助學生加深對哈姆萊特的認識)

“從天性上説,哈姆萊特是一個強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靈魂偉大,他在軟弱時也是偉大而強有力的,因為一個精神強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個軟弱的人奮起的時候高明。” ——別林斯基

“哈姆萊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 ——蘇聯·阿尼克斯特

“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每個責任對它都是神聖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他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 ——歌德

“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雨果

四、課堂探究

哈姆萊特最終與對手同歸於盡,對於這樣的結局,你認為他能否避免?

哈姆萊特悲劇的根源

主觀原因:哈姆萊特是人文主義者,也是個人主義者,他的鬥爭是孤軍奮戰,失敗也就是必然的。這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客觀原因:他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提供先進分子必然勝利的條件,敵我力量的對比還過於懸殊,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因此,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五、課堂小結

“《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光輝的鑽石。”在哈姆萊特的形象裏,莎士比亞體現了他所處時代最優秀的進步的人類特點。哈姆萊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個人文語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經受了人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這一切不只是他個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於是他決心“重整乾坤”,最後他與敵人同歸於盡,家庭、愛情隨之毀滅。人文主義者的理想與邪惡黑暗的現實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萊特的悲劇是對人類生活和悲劇命運的高度概括。

六、佈置作業:

1、課外閲讀:《哈姆萊特》全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李爾王》

2、俗話説:“一千個觀眾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試用語言描繪你心目中的哈姆萊特。(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