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篇

校園1.7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讀後,給我感觸頗多,印象深刻!主要體會有四。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沒有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着自己的勤奮刻苦,終於遍觀羣書,也為以後的學業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悦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後,跟着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這些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鍊的一個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豔意,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上個星期,老師講完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我對宋廉的印象十分深刻。

文章描寫了宋濂求學之艱辛,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用心刻苦,不怕艱辛,勤奮好學的高尚品質。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學習條件是多麼的惡劣,然而,宋廉克服了重重困難困難,無論條件多麼的惡劣,都不放棄讀書。最終飽含知識,成為了飽學之士!

相比之下當今我們的學習條件是多麼的優越啊!可是,當今像宋濂這樣勤學苦讀,不怕艱辛的人還有幾個呢?難道是因為當今的學習條件太過優越,造成我們沒有體會到:“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夫皸裂而不知”的艱辛嗎?難道是優越的學習條件,讓我們忘記了,刻苦學習、不怕艱辛、勤奮學習,好好讀書的嗎?我認為不是,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看他專心與否,因為宋濂專心致志,所以不受惡劣的環境影響,最終成為的飽學之士。我們不該因當今的學習條件優越而忘記了刻苦專研、刻苦學習、刻苦努力!我們要學習宋濂,學習他那不怕艱辛,勤奮好學,刻苦讀書的可貴精神!

我們從文章中也可以瞭解到宋濂對老師的尊敬,想要學有所成,靠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還要有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學習宋濂尊敬師長的好品質!

通過這篇課文,我們能明白,提高一個人克服困難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勤奮、不畏艱辛的品質和堅定的意志。不僅如此,我們想要學有所成,還應該重視道德修養!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後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着。

因為執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執着,宋濂成為文學大家。

執着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為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着偉人們執着的追求以及為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説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為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着執着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着--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着。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願,但願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着!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舉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作文

宋濂小的時候就很好學,因為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還要親手抄寫,按着約定的日子按時歸還。到了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凍得手指不能彎曲,他還是不放鬆抄寫,抄完,趕快送還,不敢稍稍超過期限。因此,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於是,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很大的閲讀量。自己又捧着經書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輩請教。前輩因非常有名,前來求學的學生擠滿了先生的書房,在求學的過程中,大雪深幾尺,腳凍壞了都不知道。

就這樣,宋濂獲得了知識,可是,我們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嗎?他當時的環境那麼艱苦,那麼淒涼,為了求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們呢?環境優雅,吃穿不愁,家離學校也就十幾分鍾,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比?什麼都不羨慕嗎?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顧?只想學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識嗎?是的只要你想,沒有不可以。所以,請同學們把“不”這個字從你們的人生字典中刪掉,永遠都不要留下什麼痕跡。

因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麼都不會去想,因為知識就是他的精神食糧,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説,我們可以與他一樣,可以好好學習,可以為了知識而不顧一切。可是,我們做到了嗎?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俗話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豐富自己、感覺世界的千變萬化。那麼你喜歡讀書嗎?

宋濂,是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替溪,浦江人,他自幼就喜歡讀書,但因為家境貧困,只有向他人借書來抄寫、再看。他不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一如既往的去讀書。

每當他遇到疑點困惑的時候,他就去請教老師,希望自己學有所獲。當從學求師的時候,他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對讀書的熱情。而他正想用自己刻苦學習的這種精神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當我讀懂這篇文言文時,我的疑惑就是:宋濂他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讀書,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兒去用功讀書。但現在我似乎明白了,當你認準一件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益的你會毫不顧忌的去爭取成功。古代有多少文人為了考取狀元而晝夜不停地去讀書,也許他們是為了更多的功名利祿,但是他們得到的卻會使自己受用一生。

我們也應該嘗試去豐富自己,嘗試把讀書變為自己的樂趣,即使你不喜歡,以為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未來。讀書是一種幸福,也許你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全新的自我。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富足的家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這樣會把我們培養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上進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們不想學習。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對學習又有了新的認知。

宋濂是我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卻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看,只好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抄錄,在約定的日期之前換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而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比當時要好上數百倍,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師們一絲不苟地向我們傳遞知識,沒有寒冬的烈風,沒有長途的跋涉,也不需要親自抄書,而我們自己有沒有像宋濂一樣去刻苦認真的學習呢?

我們都坐在教室裏,但有些人的思想卻早已飄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原文裏説的一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要多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宋濂,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那學的勤奮態度和對老師虔誠恭敬的態度令人讚歎不絕。

自古以來,刻苦學習就被人類所倡導,於是很早就有了“匡衡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的例子,他們為了讀書,求學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與心血,他們這些可貴的事蹟,一直激勵着後人們刻苦學習,努力積極進取。宋濂青少年時家庭貧窮無法得到書,但行別人借書並親手抄下來,即使寒冷的冬天,手指不能伸曲也不敢怠慢,抄寫完畢,趕快去送還書。因此得遍觀羣書。為了使自己的學習得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於是他跑到百里外,向同鄉的前輩請教。他對老師一直以一種前成功競得態度對待老師。當他外出求學時,生活極端艱苦,他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物質上的貧困,充分相識了自己求學精神之頑強。

通過對宋濂的瞭解,是我們得到了許多啟發:

1.學習的動力源於濃厚的興趣。

2.向別人請教要謙虛誠懇。

3.學習要敢於發問。

4.學習要有主動性。

5.學習要勤奮刻苦。

6.以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今天,在媽媽的指導下,我誦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合上課本,我想了很多,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詩文家、政治家,年幼家境貧寒,但勤勉勵學,終成一代文豪、政治家。是什麼讓這個窮孩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我讀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勤奮和執着,還有對知識和有學識的老師的認真態度。

小時候,宋濂就十分好學,但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得向別人借,親手抄錄,並在規定時限歸還,在酷冬時節寒風撲面。抄書抄的手指僵硬也不敢鬆懈,為了定時把書還給人家,得到好的信譽,以便借到更多的書來讀,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宋濂並不滿足於死讀書,還認識到應該有名師的指導才能全面的掌握知識,為此,他外出百里求學,在求學過程中,他尊師重教,不因老師的壞脾氣而拂袖而去,而是態度謙恭,認真請教老師,使他學有所成。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家境貧寒、求學甚難的艱苦條件下成才,比起他,我們在優越的今天,在家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日子,學校裏有老師悉心的教導,我們還成天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總想着怎麼偷懶,趁媽媽不在家能多玩會電腦該多好啊!把大好的光陰都浪費在玩耍上了,古人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不能真的等到“白了少年頭”才感歎學無所成啊!

讀宋濂的文章,讀出他的一份對學習知識執着,一份堅持不懈的精神,而就是他的這份堅持和執着,終成一代學問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猶深。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説,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練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練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為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為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説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温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説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

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説説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説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