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彙編15篇

校園4.88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彙編15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學士宋濂寫給後生馬君則的一封贈序。宋濂在序中自己現身説法,描述了自己當年求學讀書道路上的艱難與險阻,想要勉勵同鄉後生努力學習,將來學有所成。我想《送東陽馬生序》勉勵的不僅僅是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誦讀這篇經典的我們。

首先宋濂所寫的是無書之艱。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卻因為家貧沒有書看,只好向他人借書,然後親手抄錄,謄抄完還書後再細細品讀。與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對比的我,手邊上有從四大名著到《復活》、《簡·愛》,從四書五經到近代詩文,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書架上,而我卻往往是拿着手機、抱着電腦瀏覽一些沒有什麼營養的娛樂、或是碎片化的知識。書在手旁而不讀,與宋濂無書讀而需要抄書讀之間的差距,恐怕是我與宋濂以後的差距了。為了縮小差距,我趕忙從書架中抽出了一本《戰國策》壓了壓驚。

宋濂求學難的第二點體現在無師之惑。因為擔心沒有老師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師,對待未嘗稍降辭色的嚴師,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復地虛心請教。反觀我們自己,上下學家人車接車送不説,單是我們豪華的老師陣容就令人眼羨。我們的老師們每天都是上趕着教我們知識,幾乎都是老師主動找我們詢問、談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問題主動找老師解惑的寥寥無幾。我不禁回想國中三年,自己主動去辦公室找老師解惑的次數雙手都能數得過來。有人説他的老師不如他了是因為他沒有問題了,那我們就是連問題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個主要問題是宋濂求學的條件惡劣。路途遙遠、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飽、住不好,就是這種在我們眼中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的環境,宋濂就這樣“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的學了下來。那我們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時間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麼呢?不過是為自己學習的不出色,以及所謂學習的勞累找到種種藉口吧了。如今我們已經不被要求“以中有足樂”了,而只是簡單地將學習當作我們的事業、責任,我們都難以做到。

沒有條件卻艱苦求學與被老師逼迫卻也不認真學習之間的差距,還不夠我們自慚形穢嗎?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坐大廈之下而讀書,我們更應該讀的響亮!終究是要做一個紈絝子弟還是一位英雄偉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高爾基的名言伴隨着我在生命的每一時刻,宋濂這位古代的偉大文學家對學習,對讀書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餘幼時即嗜。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讀到這句,我感覺隨着高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閲讀種類的篩選,也讓人無從下手、內容也更簡潔輕便。五花八門書籍讓人的精神世界感到無比空蕩,但他卻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真正喜愛一件事物的時候,無論物質生活多麼貧困,一定會窮盡力氣去得到對於自己來説珍貴無比物質,這是一份旁觀者無法體會到的。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籍對於他來説是位多情的老朋友,每日都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他不因生活中簡陋而同等地對待精神世界。相反,總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豐富內心的空閒。對於他來説,老師的苛求、同學之間的攀比、書籍的得來不易,都是人生經歷中一種別樣財富。在以後的道路中,他比別人擁有更多、更廣的空間來追求那一傷獨屬的寧靜致遠。

在文章中,他不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樣差好的意境來表達自己不幸中又擁有的幸福,卻以“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的現實狀態來描繪自己的求學之苦,這又使我聯想到:當今社會中,真正有幾個人擁有那一份獨享的寧靜――讀書時光。在高速度的生活下,我們忘記了幼時睡覺時媽媽在耳邊輕輕地品讀書籍時那份好似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有時在繁忙中突然的一愣,可能我們的腳步將會放慢,將會察覺那路邊正開的燦爛的野菊花,也會體會到身旁人那不經意的微笑,這會使你的生活多一份歡快、少一點繁瑣事。

“少年辛苦終身事,沒向光陰惰寸功。”是對全文的總況,在這首贈序中我也明白了:少年時期辛苦學習,將為一生的事業紮下根基,切莫要有絲毫懶惰,不能浪費了大好光陰哦!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教師和顏悦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説,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婦孺皆知。勤學好問的楊時有道疑題不懂,便向程頤請教。不料程頤正午休,大雪紛飛的寒冬,楊時為了不打擾先生睡覺站在門口苦苦等候,當程頤出門迎接楊時時,他早已凍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對先生畢恭畢敬,遇到訓斥都不敢反駁,看先生心境好了,又去請教。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代人把教師看成其父母,尊敬、愛戴,對教師言聽計從,犯錯誤,教師用戒尺打他們,他們卻不敢還手。時光飛逝,現代社會倡導民主、和諧。教師不能再打罵學生。而社會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嗎?沒有。學生把教師的不再打罵當成他們放肆,為所欲為的籌碼。不滿教師的批評與教師爭執,刺耳的髒話脱口而出。不把教師當父母,卻把自我當上帝。

時過境遷,尊師敬師在學生的眼裏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趕時髦、追潮流。愛慕虛榮不僅僅只是大人們的惡習,學生們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別人有的自我也得有。《送東陽馬生序》中“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綾羅綢緞,配帶珠寶首飾卻無半點羨慕之意,在當今很多人看來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愛慕虛榮的人羣中的一員,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豔照人的服飾,自我也想擁有,雖沒向父母提起過,心裏卻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會風氣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蔓延,侵蝕着我們的身體,滲透到骨髓,令人無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為是的學生,學會愛教師尊敬教師,無論再過多少萬年,敬師依舊是潮流。

醒悟吧!愛慕虛榮的人,愛慕虛榮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像宋濂一樣有豁達的心境,以書為樂。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樑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裏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複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此刻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遊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説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並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裏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教師那兒還得看教師的臉色,教師心境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此刻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係”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係”。也不明白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裏,一位教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可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教師是排在爹孃之前的,比爹孃還重要,可此刻的學生不是把教師當爹孃了,是把自我當爹孃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説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教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我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夢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我心中充滿歡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説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説法,針對時弊以加鍼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敍自己“為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後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着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羣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太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羣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後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樑、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範。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東陽馬生,我比你幸運!或許真像宋濂所説,你的讀書條件遠比他優越,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讀書的條件,卻想比一比其他。

在讀書的目的上,我比你幸運。你的目的是明確的,千百年來,讀書人都是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走的永遠是科舉仕途。從捧讀《三字經》那天起,你就註定要成為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不要説不,你的老師不也在津津樂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綴公卿之後。嗎?真可謂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鮮美啊!我比你幸運!我的學習目的,初時簡單為讀書而讀書,漸漸地我明白了,讀書既為個人的成材,也為國家民族的昌盛。讀書是為了給個人充值,更是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會一頭栽進科舉的網絡而難以自拔,我要在知識的長空裏放飛生命!

在讀書的範圍上,我也比你幸運。你除了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還能涉獵其他嗎?頭上戴着你的讀書目的緊箍咒,只能做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虛妄美夢,可悲!你上不曉天文地理,下不知礦藏資源,理不聞數理化學,文不懂外語馬列。我卻不然!我可以學貫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臨書山,遨遊網海,出入國門,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讀為什麼的樂趣,因為我生活在你無法企及的時代。

再説教育吧,我更比你幸運。你只能折服於頭懸梁錐刺股,努力於囊螢映雪,學得何其苦!面對師長的尊嚴,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疑義豈能訴?你的宋濂師長尚且行深山巨谷,臨窮冬烈風,踩厚雪,裂足膚,你還敢懈怠愉悦嗎?我卻不然!我雖也不乏辛苦,卻很有樂趣,小班教育寓教於樂,身受着發展教育,師生親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課呼名,何其可親;下課同娛,何其可樂。

而説到學成之後的命運,依然是我幸運。你的師長宋濂老先生,最後不也是明裏辭官,實則被貶。而你雖讀了許多詩書,卻忘記了封建文人學士一幕幕的悲劇:子胥功高吳王妒,文種滅吳身首分。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真是孤燈一盞寒夜清,心血耗盡換虛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雖説難逃應試命運,至少勤讀文本十二載,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廟堂,也不必貨賣帝王,更何況海本遼遠,天本開闊,我儘可魚躍、鳥飛。馬生啊馬生,你為名而活,太累;我為自己而活,尤甜!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運!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宋濂,字景濂,被列為明代的“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擅長寫散文,他的《送東陽馬生序》被寫入了國中的語文課本。當時記得清清楚楚,那篇課文的插圖是宋濂和幾個人圍坐在一張圓的石桌前。宋濂的畫像被畫的長得特別像我們的年級主任,尤其是眼睛和鬍子,當年曾經和同桌心照不宣的討論過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感覺彷佛就在昨天。

按照宋濂自己在這篇文章中的敍述,他早年的求學是極為艱苦的,甚至有些心酸。宋濂不僅僅是交不起學費的問題,他根本就沒有學校可以讀,也根本沒有老師可以請教。在這篇鼓勵同鄉馬生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國家給廩生創造的良好的條件,努力成為國家的人才的文章中,宋濂沒有搬出師長和前輩的架子教訓馬生,馬生是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濂對馬生的諄諄教誨卻得以流傳下來,因為這篇文章的確感人。即使再讀,依然能夠感覺到那種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緊接着,他又訴説自己的繼續“深造”的經歷。既然身邊的老師都已經拜訪過了,如果人生要有高境界,必須有好的領路人。宋濂是怎麼找老師的呢?他説自己“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該先達到底有多麼德隆望尊,歷史已經早已忘記了他,倒是那個當初被他呵斥來呵斥去的學生成了一代大學儒。我每每讀到這,都會為宋濂鳴不平,但轉而一想,或許也正是老師的叱咄,讓他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他的恭敬和忍耐,讓人肅然起敬。

曾讀了周彬的《叩問課堂》,他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解釋給人一種新意,大意就是讀書所獲的精神愉悦之感如同是住在黃金築的屋裏,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樣的幸福,當學生獲得了這樣的感覺,學習才可能變得富有激情起來。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從文中我們知道,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着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並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若跟其老師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的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於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婦孺皆知。勤學好問的楊時有道疑題不懂,便向程頤請教。不料程頤正午休,大雪紛飛的寒冬,楊時為了不打擾先生睡覺站在門口苦苦等候,當程頤出門迎接楊時時,他早已凍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對先生畢恭畢敬,遇到訓斥都不敢反駁,看先生心情好了,又去請教。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代人把老師看成其父母,尊敬、愛戴,對老師言聽計從,犯錯誤,老師用戒尺打他們,他們卻不敢還手。時光飛逝,現代社會倡導民主、和諧。老師不能再打罵學生。而社會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嗎?沒有。學生把老師的不再打罵當成他們放肆,為所欲為的籌碼。不滿老師的批評與老師爭執,刺耳的髒話脱口而出。不把老師當父母,卻把自己當上帝。

時過境遷,尊師敬師在學生的眼裏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趕時髦、追潮流。愛慕虛榮不僅僅只是大人們的惡習,學生們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別人有的自己也得有。《送東陽馬生序》中“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綾羅綢緞,配帶珠寶首飾卻無半點羨慕之意,在當今很多人看來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愛慕虛榮的人羣中的一員,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豔照人的服飾,自己也想擁有,雖沒向父母提起過,心裏卻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會風氣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蔓延,侵蝕着我們的身體,滲透到骨髓,令人無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為是的學生,學會愛老師尊敬老師,無論再過多少萬年,敬師依舊是潮流。

醒悟吧!愛慕虛榮的人,愛慕虛榮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像宋濂一樣有豁達的心境,以書為樂。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1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的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從小到到大是那樣愛學習。小時候,他家窮沒書可讀,他就自己到藏書的人家去借,為了按時歸還,他日夜不停的抄寫,即使是在結冰的日子裏他也不放鬆學習。成年時,沒有老師和名人的指點,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當老師批評他幾句時,他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説一句話來對答。因此他雖然愚笨,但他也獲得了知識。在他去求師學習時,雖然下着大雪颳着猛烈地寒風,但他也照樣揹着書箱拖着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腳上的皮膚凍的破裂也不知道。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兩頓飯吃,並沒有鮮肥滋味的享受。他看着和他住在一起的學生,他們都穿着絲綢的衣服,頭上帶着紅色的帽帶和寶石的帽子,腰上還掛着白玉環等裝飾,而自己穿着破衣服,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羨慕那些學生的穿着。因為他心中只想讀書,不覺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學生會。宋濂真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學子。

而我自己呢?當然無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萬八千里。

小時候,家裏有書可讀,可是一心想着玩就放鬆了學習,漸漸的成了一個貪玩鬼。中年時,生活條件變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即使是在這樣好的生活條件下,我還是很貪玩鬼,根本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只為自己能夠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時還會和父母吵架。當自己做錯了事時受到老師批評,自己有會在老師背後説老師壞話。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師佈置了作業,然而我是那樣的偷懶,還會在老師的作業上打折扣,有時還會帶到學校裏完成。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下着鵝毛大雪的時候,自己還有一種不良的想法:還是躺着暖和啊,作業就下午在寫吧。作業一推再推,到了快要上學時才手忙腳亂地將這些作業寫好。

我真遠遠不如那位愛學習的宋濂,他在那樣窮的條件下都如此愛學習,而我卻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條件下都不愛學習,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真是寶劍鋒從磨歷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付出多少,就回得到多少的回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2

拼盡全力地跑過去,雖然滿身泥濘,卻也無比精彩。

——題記

不明白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人卻住在羅馬。”

或許大家要説,這句話表達的是: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不一樣,或許你努力奮鬥了一輩子才得到的東西或是都不曾得到的東西,別人生下來就已擁有。是的,每個人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或許從一開始你就比別人落後了不知多少,或許你又從一開始就註定跑可是別人。可是請你記住,那並不是你不努力,不奮鬥的理由。

看看本文的作者——宋濂,他又是如何從一個買不起書的人,成為明代的大學士,成為朱元璋口中的“開國文臣之首”呢?

瞧,細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筆錄”的書,他的思緒在堅挺的文字中飛揚,拿着毛筆的手從不捨停息半刻,書頁中塞滿了解析、註釋。“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細細低吟,彷彿正置身於冰天雪地中,身旁是專注抄書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風,片片雪花落在紙頁上,陪他共食這精神食糧。對知識的渴求令求他忘了環境的艱苦,身體的傷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或許正是幼時的艱苦環境,才讓宋濂成長為偉大文學家、史學家。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於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而我卻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是的,並沒有。

所以求學成功在於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在於專心致志。成才的關鍵並不在於客觀條件,而是在於自身的努力。所以既然你沒有生在羅馬,那就靠自我的努力,在通往羅馬的泥濘的路上,把自我前行的足跡一個一個地印下,不也挺好的嘛。

窗外的陣陣風聲拉回了我的思緒,慢慢合上書頁,感慨滿溢心間,無暇顧及窗外的景象,腦海閃過句句古文: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這是來自心靈的詩篇。

是的,不信命,就拼命,世界從不虧欠每一個努力的人。

——後記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3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現代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悦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抄書、不長途跋涉,也寒凍之苦,,我們真正像宋濂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學業大的進步,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説,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澳大利亞之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

孔子説過:“君子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濂可謂遵循聖賢之説而身體力行。這是我讀後的一個深刻感受。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説些教訓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回憶的內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於是,只好抄錄,容日後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經叩問”。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説話的語調,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係,我們認為師生間應融洽些,談笑風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你要想從老師那裏學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生,比吃比穿之風甚盛。有的中學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習,刻苦勤奮,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有的還有所發明創造。

文章現身説法,對比鮮明,語言樸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餘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藴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5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期間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厥後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申飭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需愛惜優越的條件,好勤學習,但是給予我最大震撼的工具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著。

執著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統統不行能成為大概,使奇蹟的孕育產天生為必然!縱觀人類汗青的長河,從《資源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運氣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孝敬面前未曾凝聚着巨人們執著的追求以及為其支付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説他們的樂成只是由於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無意偶爾——大概,由誰來創造奇蹟的確是一種無意偶爾,但,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着執著的性格,這相對是必然!

宋濂從小勤奮勤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商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牢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怠惰、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涼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曉得。他博學多才,終極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韶光過去了六零零餘年,本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六零零餘年前相比,產生了不行等量齊觀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悦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但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語重心長的教導,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吝本身節衣縮食,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要是不是由於我的天資不敷智慧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埋頭和勤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