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口語教學在國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校園2.69W

在國際交流越來越廣泛的今天,英語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交流思想、感情和科學文化的工具。這種交流離不開英語各方面的能力,更離不開口語。淵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活躍的思維、靈活的應變能力都需要語言的表達,所以“説”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應該被更多地重視。不可否認,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課堂上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練習口語是不現實的,但只要正視它,加強訓練,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但將學生口語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向課堂外延伸,如此下來,學生“説”英語的水平定會提高。

淺談口語教學在國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一、將英語口語訓練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中

1、教師的榜樣作用

教師應使用英語教學,教師的口語就是對學生最好的示範、最好的教育。教師的語音語調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語音語調,所以要想讓學生説出流利的有味道的英語,教師要注意課堂用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語音語調要正確,口齒清楚;話語組織要合理;語法正確,用詞準確;符合英語表達的習慣。教師流利的口語、優美的音色也是激發學生説英語的“潛動力”。

2、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

教師課上要儘量給學生營造一種英語的氛圍,能夠使他們初步形成的對英語的興趣持續下去。要多給學生創造説英語的機會,創設一些有趣的情境使他們有説的願望。英語課堂上的活動設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師生問答、學生與同伴的合作活動、小組討論等,都能讓學生參與到説英語的活動中。例如,我在講“Whatdoyouthinkof…?”句型時,用自己穿的一件新衣服引起大家的注意,問他們這件衣服怎麼樣。大家發表看法的同時新的形容詞就被引入了,還能擴展一些課外詞彙。然後又針對一些學生不愛穿校服的現象,討論了他們對校服的評價,還有同學提出了改進校服設計的方案;部分男生頭髮過長,聽到多數同學不喜歡這種髮型的觀點後,第二天自覺地將頭髮剪短了。這樣的討論既激發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解決了一些令班主任頭痛的班級管理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

3、創設民主、寬容、和諧的口語交際環境

國中的學生,由於受英語信息刺激較少,且因母語的干擾,在面對全班同學和老師用英語交流時有許多顧慮,有時不免出錯和膽怯。因此,教師要保護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在學生出錯時,不要立即打斷學生糾正錯誤或過多的指責,否則必然挫傷學生説英語的積極性,致使學生怕出錯而不敢開口説英語,這不啻於教師親手堵塞了學生獲得口語能力之路。

再説,若只着眼於向學生指明錯在哪裏和要求學生改正錯誤,大量課堂時間則花費在“出錯——改正”這一循環往復之中,而運用英語的能力卻得不到提高。事實上,每個説英語的人的身上,都帶有成千上萬個“錯誤”,説錯一句就等於扔掉一個“錯誤”,説得越多,錯誤扔掉得越多。只要能大膽地説,錯誤就會越來越少,最後也就沒有錯誤了。 4、恰當的評價

教師要儘可能地挖掘學生們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讓每位學生都能走進老師精心設計的語境,走出羞於開口的困境,有意識地讓他們從“説”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説英語的自信心。

  二、將口語訓練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

1、第二課堂的開闢

長時間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沉悶感、壓抑感。如何將輸入學生頭腦中的語言材料運用於生活中,讓同學們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可開闢不受時間、人數、地點限制的第二課堂活動,強化説英語的能力。有計劃地舉行英語情景劇、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也是提高口語能力的有效手段。

2、佈置“説”的任務

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可以根據所學知識給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後任務,讓他們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體會英語的交際功能。如:在學習“Howmuch…?”提問價錢的句型時,我安排學生們分組到賣服裝、賣雜誌、賣蔬菜水果的學生家詢問價格,做個調查表,第二天向全班同學做彙報,這樣就避免了到別的店鋪做調查時售貨員不配合或不會英語的尷尬。

3、正面引導,自覺提高口語水平

英語教師要引導大家重視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倡導學生們課下有意識地自覺提高口語水平,並向大家傳授一些有效的方法。經常性地跟着磁帶或英語影片讀英語是一個鍛鍊和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方法,這樣可以較準確地矯正自己的語音語調,體會地道的英語口語;也可以讓他們主動擔當“小老師”,教一些想學英語的人,教他人的過程也是自己口語提高的過程;將文章或對話反覆誦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增強語感,進而把書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形成精練、準確、流利的説英語風格。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是英語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只有對此高度重視,才能切實體現英語學習的價值。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貴在堅持。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留有足夠的空間、時間去交流、去體驗,給學生創設和諧、愉悦的口語交際氛圍,讓他們從“讓我説”轉變為“我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