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釐米的認識數學教學評課稿

校園2.96W

篇一:認識釐米評課稿

釐米的認識數學教學評課稿

《認識釐米》這節課,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愉悦的學習氛圍,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使學生各種感官全方位參與本節課活動,把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下面我先談一下對這節課的一點想法。

首先,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但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教師注重將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從“一小段童話故事”開始,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扶手”長度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着,老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

在學生認識尺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説説在尺上看到了什麼。認識1釐米的時候,先是讓學生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再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體長1釐米。這些活動都便於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嘗試測量藍紙條的長度,並通過交流掌握測量較短物品長度的方法。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其次,這節課教師一直圍繞童話故事展開教學,整個數學過程,特別是用釐米量這一環節不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示範,而更多的是由學生的實踐活動來獲得,滲透了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和培養了實踐能力。在教學完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過程中,教師通過和學生討論,解決了尺子量物體的過程中可能出項的諸多問題。

這節課從故事中量扶手的長度,結果不同→就產生要學習長度單位→到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概括測量方法→再加以運用,

從這整個教學過程,老師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

最後,從這節課的教學中,不難發現教師設計了的教學內容,着力於培養認識釐米,會用尺子測量物體。在處理教材時,既發揮了課本的示範作用,但又不盲從課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有值得商討的地方。 這節課教師只是單純的在完成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能很好的.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最後可設計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啟發説:這張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辦法量一量嗎?這樣的一個導入就是一個開放式的設計,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答案不唯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認識1釐米時,老師先講解0到1是1釐米,1到2也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幾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釐米的?這也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有説2-3、4-5、6-7等等,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

篇二:一年級數學《釐米的認識》評課稿

今天有幸聽了3節縣優質課,題目都是《釐米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節是張老師執教。張老師導入得十分自然,從猜謎語入手,然後導入故事。整節課前半部分十分流暢,各個環節銜接得也很好。教師教態自然,親切,能很好地調動整個課堂氣氛。從認識幾釐米開始,課堂秩序稍微有點混亂,在認識幾釐米時,可以用課件展示一下尺子,讓學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幾釐米。在自主練習環節,測量練習本的長和寬時,師應稍微點一下課本的長和寬,這樣孩子們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課總結完後,時間已到,然後再出示拓展練習,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第二節是左老師執教。左老師的導入別出心裁,直接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課桌的桌面有多長。(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用文具盒)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導入新課。中間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帶着尺子在講台上展示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個地方次序有點混亂。最後展示各種各樣的尺子,可把此環節放到認識尺子這個地方。一堂課下來,幾乎沒看見教室的笑臉。我覺得,親切自然的教態對孩子們的互動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節課是劉老師執教。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是個難點,釐米是個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還未成熟,抽象思維還未形成,來看看劉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學生認識1釐米的。在學生認識尺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説説在尺上看到了什麼?認識1釐米時,先是讓學生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老師再講解0到1是1釐米,1到2也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幾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 釐米的?這也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有説2-3、4-5、6-7等等,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緊接着,劉老師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個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讓學生説一説,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

接着劉老師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説一説這是長1釐米。這個充滿創意的設計讓釐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有多長,抽出小棒後,學生對1釐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釐米這一表象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劉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動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長1釐米的物體,通過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尤為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學生所有對釐米的認識都是在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説是不容易忘記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以上三節課都有各自的教學特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很多,博採眾長,才會有更好的提高。

標籤:評課 教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