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GCT考研語文元明清時期的基礎知識

校園3.88K

考生們在準備GCT考研的時候,需要把語文元明清時期的基礎知識瞭解清楚。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GCT考研語文基本常識,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GCT考研語文元明清時期的基礎知識

  GCT語文元朝基礎知識

(1)政治。

13 世紀初,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此後滅掉夏、金等政權。1260 年忽必烈即位大汗,1271 年正式建國號為大元,遷都大都(北京)。1276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後,元版圖空前遼闊,是亞洲強大的封建國家。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實行了行省制度,加強了對邊遠地區包括台灣和西藏的管轄,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作為我國的行政機構一直保留至今。

元朝建立後,為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地位,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按照民族成份和被征服的先後,將全國居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蒙古人,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可以擔任官吏,擁有大量土地。第二等級為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夏人、中亞各族人、東歐人等,有一定的特權,可以擔任低級官吏,可以攜帶兵器等。第三等級為漢人,主要包括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北方的漢族人等,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十分富有,但在法律上受限制較多,也有一些人可以擔任較高職位。第四等級為南人,主要指南宋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漢人。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很富有,但卻受到元朝法律嚴厲的制約。等級制度與諸色户籍制度結合,形成了元朝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網絡。雖然有等級制度存在,但蒙古人中依然有很多貧困者,第三、四等級中也有大量的剝削者,階級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這種等級制度是階級壓迫與民族鬥爭的產物,是民族歧視和民族分化政策的具體體現。

(2)經濟。

元朝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棉花種植的進一步推廣,和 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興盛。黃道婆在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元朝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大都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匯聚了來自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隊和使節。為了解決糧食供應的困難,元朝的漕運和海運發達起來。元世祖時開鑿了山東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後來又開鑿了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漕運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海運可以從長江口的劉家港經黃河、渤海到達直沽,再轉往大都。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3)民族關係。

自兩宋以來,少數民族政權不斷髮展壯大,漢族地主的統治走向衰落,到元朝統一中國使這一過程達到高峯。蒙 古人入主中原,更 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各民族人民共同開發,使元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4)對外關係。

元朝的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世界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絡繹不絕來到大都,他們之中最聞名的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他寫的《東方見聞錄》不僅向歐洲人介紹了中國的富庶,而且還介紹了一些中國領先的科學技術。中外頻繁的交往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瞭解,對各國的發展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宋元時期的文化。

(1)科技文化發展的背景。

宋元時期,結 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和長期的混戰局面,社 會安定。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城市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元朝時國家統一、疆域遼闊、民 族大融合,各 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再 由於海運交通的便利,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比前代更加頻繁,這 一切為宋元時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點高,基礎雄厚,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宋元文化的特徵及主要成就。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峯,四 大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其中三項發明於此時期。北宋平民畢 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了400 多年。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制造出了司南,到了北宋,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南 宋時傳到歐洲,為 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火藥在唐朝時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

四大發明造福於人類,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宋元時期在天文、曆法上的成就,反映了這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沈括、郭守敬是宋元時期傑出科學家的代表。這一時期學校制度更加完備,中央有太學和國子學等,地方州、縣學也很興盛。私人講學的書院在北宋興起,學習風氣活躍。著名的書院有石鼓、嶽麓、白鹿洞、應天、嵩陽等。《資治通鑑》是我國史學史上一部名著,全書取材廣泛、敍事明晰、文筆生動,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司馬光和西漢的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史學界的兩大偉人,被並稱為“史學兩司馬”。宋詞和元曲的出現,是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特點。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宋代著名的詩人是陸游,元曲作家的代表是關漢卿,代表作是《竇娥冤》。繪畫與書法藝術盛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表現市井風俗的繪畫應運而生,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宋朝書法家代表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人稱“宋四家”。

  GCT語文明清時期基礎知識

(1)政治。

明清時期,在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經濟上則表現為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緩慢發展,封 建的經濟基礎開始受到衝擊。對 外政策上開始趨向閉關鎖國。民 族關係上,各 民族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朝建立之初,為了保證統治的長治久安,統治者認為必須加強君權,強化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從地方機構入手,廢 除行省分設三司,三 司各行其職,不相統屬,互相牽制,直屬於朝廷,從而達到中央對地方控制的目的。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此外還設立了廠衞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的監視和對人民的鎮壓。明朝政府採取八股取士的科舉制,以禁錮人們的頭腦,使讀書人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由此可見,自秦始皇以來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已經強化到了空前的程度。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使國家呈現比較安定的局面。這些措施也加強了對人民的鎮壓,扼殺了人們思想的進步,阻滯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説明明朝我國封建制度已經日益腐朽並漸趨衰落。清朝時期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統治者本身為少數民族,所以必須加強中央集權才能有效地維護和鞏固統治。此時我國的封建制度已經衰落,反封建鬥爭日益發展,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封建統治者採取防止封建制度瓦解的措施,集中體現為君主專制的加強。具體表現是雍正帝設置了軍機處,直接對皇帝負責,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峯。清朝初年還大興文字獄,從思想上加強對知識分子和民眾的迫害和壓制。在君主專制加強的同時,封建制度卻漸趨衰落。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對社會進步具有明顯的阻礙作用。明清之際,我國資本主義萌芽已在東南沿海出現,具有啟蒙性質的社會學説和具有近代色彩的自然科學都有所萌發,就 當時中國文化所達到的水平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水平相差不遠,但歐洲的社會改革和文化進步一日千里,中國則死水一潭,毫無生氣,封建專制制度的強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社會發展和進步。

(2)經濟。

因為農民戰爭的影響,明太祖認識到“民者,國之本也”,“民安則國安”的道理,從而實行了“安養生息之”的措施,主要包括:鼓勵墾荒,減免賦税,實行屯田,軍隊實行軍屯,作到“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推廣植棉,興修水利,提倡節儉等。清軍入關前後,戰亂持續了30 多年,土地荒蕪嚴重,墾荒屯田是發展生產的主要措施,主要方法有:實行“更名田”,承認農民對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以勸耕的多寡為考核官吏的標準,“有田功者升,無田功者黜”;改革賦税制度,放寬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明朝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主要是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棉布已成為廣大人民的普遍衣料。清朝時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超過前代。明 朝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是出現了一些商業城市,有些城市成為某些生產部門的中心。冶煉技術發達,採用焦炭作燃料,採礦已用火藥爆破法。清朝時的發展表現為規模更大於前代。隨着明朝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商品種類增多,商業城市以及手工業品生產交換中心增多,貨幣流通量大,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明朝中後期,在蘇州、杭州、松江等地,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許多以紡織為業的“機户”開設“機房”僱傭“機工”勞動,形成了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是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更猛烈地衝擊着古老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在地區上、規模上、和行業分工上都超過了明朝。

除了蘇州的絲織業外,雲南的採礦業、四川的製鹽業、台灣的製糖業、陝西的.伐木業、北京的採煤業多出現了僱傭關係。此 時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大商人向手工業投資,這一過程即是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轉化的過程,商人也和手工工場主一樣成為早期的資本家。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孕育了封建社會內部,從地域和行業上看都比較狹窄,發展都比較緩慢。從全國範圍看,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新的生產關係的出現,説明我國封建社會已經進入衰落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在整個社會經濟所佔的比重很小,它的發展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農民因受到殘酷的剝削而一貧如洗,幾乎沒有購買能力,市場的狹小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封建地租的剝削率相當高,所以“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上”,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再加上封建政府的壓制,制定行會制度、廣設關卡、徵收重税、控制生產規模,以及閉關政策等,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封建制度衰落在經濟上的表現主要是封建的生產關係已經不能容納新的生產力。

明清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已經基本不適應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地主階級手中,廣大的農民失去土地,導致了封建統治的不穩定。封建專制的高度強化作用於經濟時,起到了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破壞社會生產的作用。清朝前期自然經濟比較穩定,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就了封建統治者的盲目自大,形成了對外政策上的閉關自守。它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漸趨落後,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都緩慢下來。

  GCT考試語文常考關聯詞一覽表

常用關聯詞介紹:

第一類: 並列關係

並列關係指句子的幾個分句或者陳述相關的幾件事情, 或者陳述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

常見的關聯詞: 既……也(又); 又……又; 一方面……一方面; 一邊……一邊; 不是……而是; 是……不是。

第二類: 遞進關係

遞進關係指在句子的兩個分句中, 後一分句所表達的意思比前一分句或語意更進一層, 或範圍更廣, 或程度更深, 或情況更甚。

常見的關聯詞: 不但……而且; 不僅……也; 不但不(不僅不)……反而(反倒); 尚且……何況(更不用説)。

第三類:選擇關係

選擇關係指句子的幾個分句分別説出幾件事情或幾種情況, 表示要從中選擇其中的一件事情或一種情況。

常見的關聯詞: 或者(或是)……或者(或是); 是……還是; 要麼……要麼; 與其……不如; 寧可(寧肯)……也不。

第四類:轉折關係

轉折關係指句子中後面的分句不是順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説下去, 而是轉了一個彎, 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 或是對前句加以修改補充。

常見的關聯詞: 雖然(雖、儘管)……但是(可是、卻)。

第五類: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指句子中一個分句説明原因, 另一個分句説明這個原因所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可以是事實也可以是説話人所做的論斷。

常見的關聯詞: 因為……所以; 由於; 因為; 因此; 所以; 之所以……是因為。

第六類:假設關係

假設關係是指一個分句提出假設, 另一個分句説明假設的情況實現後出現的結果。

常見的關聯詞: 如果(假如、假設、假若、要是、倘若)……就(那麼、那、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縱然)……也(還、總、仍然)。

第七類:條件關係

條件關係指句子中一個分句提出條件, 另一個分句説明在這個條件下產生的結果。

常見的關聯詞: 只有……才; 除非……才; 只要……就; 無論(不論、不管、任憑)……都(總、還、也)。

第八類:取捨關係

表示在兩種可能中,選一種,捨棄一種。

常見的關聯詞:寧可……也不……;與其……不如……

第九類:承接關係

幾個分詞依次説出連續發生的行動或事情。

常見的關聯詞:首先……接着……然後……;……以…… ;……就……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