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音樂之聲九年級課文賞析

校園2.22W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以下是小編蒐集並整理的音樂之聲九年級課文賞析,希望在閲讀之餘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音樂之聲九年級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衝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衝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衝突。矛盾衝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衝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衝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衝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衝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衝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衝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衝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裏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衝突。

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説,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敍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衝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迴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衝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裏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脱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説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

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裏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敍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瞭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敍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敍事,解決矛盾衝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裏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衝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敍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儘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宂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