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校園6.41K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1

【教學目標】:

掌握小説刻畫人物的手法,把握小説的人物形象。

學習小説巧妙的構思技巧。

感受人性的光輝、信念的力量和人與人之間相互扶助的美好。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貝爾曼的忘懷自身,關注他人的形象,瞭解“歐亨利式結局”的特色。

教學難點:瞭解“善”、“奉獻”等抽象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梳理情節,把握內容

1.按小説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課文,並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概括每一部分內容時,必須包含“常春藤葉”四個字。

開端(1——11):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引出下文的“常春藤葉”。

發展(12——36):寫瓊珊不聽勸慰,望着“常春藤葉”等死。

高潮(37——50):不落的“常春藤葉”使瓊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51——55):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病逝。揭示“常春藤葉”不落的謎底。

2.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梳理課文。跳讀課文,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看看整個故事發生在幾天時間。

時間人物情節

十一月:瓊珊病倒。

一天早晨:瓊珊病重。等着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落下,自己也死去。

這天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看到常春藤葉猶在。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常春藤葉猶在,瓊珊滿懷希望,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因為常春藤葉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3.從上面的情節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常春藤葉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體上説説有哪些作用

常春藤葉,是貫穿文章始終的線索;常春藤葉,是瓊珊生命的希望;常春藤葉,是文章中心的聚焦;常春藤葉,將主線瓊珊的病情和暗線貝爾曼的故事聯繫到了一起,推動情節的關鍵正是這最後一片葉子。

二、分析、鑑賞人物形象

最後的常春藤葉,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現在我們先從最後一片葉子的創造者入手,來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老貝爾曼畫下了這幅最後的常春藤葉,他的事蹟感動着我們。

1.貝爾曼冒雨畫葉子可能嗎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回答這幾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貝爾曼的人物形象。文中貝爾曼出現了幾次第一次給人以怎樣的印象

外貌描寫:

摩西:是猶太教的創始者。——威嚴的人,並不是個普通老爺爺的形象。

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着小鬼般的身體——小鬼:很古怪。

描寫他的鬍子和腦袋都是怎麼描寫的

作者用了兩個藝術世界裏的人物的進行刻畫,形象寫出了他似乎生來就是個偉大的藝術家。所以作者説他是失意人:他是有真才實學的,沒本事不叫失意。

替藝術區裏的年輕藝術家充當模特——奉獻精神。為什麼不畫畫卻充當模特

貧困,僱不起模特。照顧青年成長。

嘮嘮叨叨地談着未來的傑作——內心很痛苦、焦慮,只得借酒澆愁。

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温情……看家兇狗。性格暴躁。

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充血的眼睛迎風流淚

為什麼充血可能喝酒喝得很厲害——很失意,於是借酒澆愁。

迎風流淚:他是60開外的老人,經受不起風的猛吹,更不用説經受風吹雨打——更為後文老貝爾曼的風雨作畫之艱難埋下伏筆。凸顯其偉大的人格。

咆哮——符合他的暴躁性格,表現了他直爽的性格特點。

小結: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説過:“藝術就是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老貝爾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真實的人物站立在我們的眼前。

小説第一次介紹老貝爾曼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來刻畫的。

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牢騷滿腹(外貌描寫),是一個窮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畫家。

2.看看第二次寫貝爾曼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發現這一次主要是通過他與蘇艾的對話描寫來體現的。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貝爾曼、蘇艾和旁白。

世界上有這樣的傻子,因為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説話語氣怎樣太直白,太傷人,可以説他的情商比較低。

但是思考下,他為什麼説出那樣傷人的話,説瓊珊是傻子——愛之深,責之切。他堅決反對瓊珊把自身的生命交付給一片葉子。正是希望瓊珊活下去,才會極力批評瓊珊的想法。

沒有心思——把瓊珊的事當了一回事,十分重視,心情不能平定下來,心不在焉。

可憐的小瓊珊小姐——充滿了悲歎、可惜之情。照瓊珊的想法,樹葉必定會掉光,那麼年輕的瓊珊必定會去世。

語言、動作描寫——朗讀,讀出前半部分的抱怨口氣,後半部分的可惜之情。

女人氣、嚷道——可以説,老貝爾曼的説話內容、説話方式極其粗魯。如果老師每天這麼像吵架一樣地説話,你們肯定受不了。你怎麼看待這種説話方式

——蘇艾與之講話根本沒有關注老貝爾曼的這種説話形式。蘇艾之前的回答也不過是將內容關注於老貝爾曼是否肯做模特而鬧情緒。可見蘇艾根本不關注老貝爾曼的説話方式,由此可以猜測,蘇艾與老貝爾曼之間的關係怎麼樣:關係親近,不會為些性格問題而產生隔閡,是理解對方的。

説話內容中,後半部分繼續講到了什麼——瓊珊。你怎麼看待他的反覆提及瓊珊,根本不考慮蘇艾的話對老貝爾曼而言,瓊珊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沒有解決瓊珊的困境導致他一直耿耿於懷。既寫出了老貝爾曼的同情、善良,也為後面的作畫原因埋下伏筆——十分擔心瓊珊的生死。

小結人物性格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他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他説“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都可以離開這裏啦。”

説明了老貝爾曼有沒有可能畫這片葉子

3.貝爾曼完全有可能畫這片葉子,而小説的結局,第三次寫到貝爾曼時,通過醫生的交待:“他身體虛弱,病勢來的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和蘇艾的話:“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這個結局讓我們對他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平凡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心。

總結:貝爾曼冒雨畫葉子,符合他的性格的發展,他原本是一個雖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騖遠的老畫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而最後的結局恰恰又使貝爾曼的人格得到昇華,平凡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心,金子一樣的愛心,具有崇高的愛心和自我犧牲精神。只有他才是這最後一片葉子的創造者,只有他才能創造出最後一片葉子。

4.文章主人公是了老貝爾曼,最能體現他品德的是畫樹葉,就一般的小説而言,可能有大段的細節描寫,刻畫老貝爾曼畫樹葉的經過,但世界巨匠卻出乎意料,沒有實寫,你如何理解作者這種藝術構思

明確:留白,給予想象、創造的空間。

請同學們閉眼想象當時的場景,之後我們來交流。

5.以前的作品中,我們看到歌頌的人物,都是完美的。而本文的主人公,卻有不少缺點,暴躁、酗酒、嘮叨、失意消沉、好高騖遠,你如何看待世界巨匠的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

◆貝爾曼明顯是一個矛盾體,人物塑造得很真實,是個生活中真實的人物,並不是完美的人物。

三國演義:曹操大奸臣,沒有任何優點。諸葛亮足智多謀,成了神仙。人物是個扁平的人物,並非圓形的人物。

而紅樓夢46回“只見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綾襖,青緞掐牙背心,下面水綠裙子。蜂腰削背,鴨蛋臉面,烏油頭髮,高高的鼻子,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斑。”臉上的“幾點雀斑”,讓丫鬟形象立即真實起來,讓人叫絕;廣告中臉“象新剝的雞蛋”,那只是廣告。

◆貝爾曼的缺點,更為後文老貝爾曼畫畫救人做了鮮明對比。正是這樣一位暴躁的、看似不近人情的人物,最後竟捨身救人了,更凸顯老貝爾曼的人性光輝。

6.開始時,我們説過,常春藤葉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可能有更深的理解。

這篇小説中出現的葉子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自然界中的葉子,一種是畫出的葉子,也就是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

◆自然界中的葉子有什麼深刻的內涵自然中的葉子,瓊珊生命的寄託。自然中的葉子隨風飄落,由此,瓊珊聯繫到“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我也就要死了。”

◆對於畫出的葉子,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其內涵。

首先,對瓊珊來説,這片葉子意味着什麼

最後的一片葉子,對瓊珊而言是精神支點、精神支柱。

對貝爾曼來説,又有什麼更深的內涵對貝爾曼而言絕筆、傑作。

整片葉子中,能體現出什麼呢人間的真情真愛、人性之美的閃光。

通過常春藤葉,我們能看到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看到了貝爾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從這片葉子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間的真情真愛,人性之美的光輝。

三、鑑賞小説結構

1、小説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説明原因。

小説結局部分,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眾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小説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和鋪墊嗎這樣的結局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符合生活邏輯嗎

(1)瓊珊是畫家為什麼沒有識破最後一片葉子是假的

—距離太遠,而且只能卧牀觀看。

—病情嚴重,高燒導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嗎

是病情發展的必然。

前文伏筆——“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風流淚”

2)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

貝爾曼冒雨畫葉子可能嗎

性格發展的必然,善良,有愛心。

前文伏筆——“自己認為是保護樓上兩個藝術家的看家的兇狗”

“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大家都離開這裏了”

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説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特點:小説的結局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伏筆:

1)貝爾曼儘管脾氣暴躁、缺乏温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兇狗”

2)當貝爾曼得知瓊珊想法後,跟蘇艾一起“擔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3)“隨夜晚同來的北風的怒號,雨點不住地打在窗上,從荷蘭式的低屋上傾瀉下來。”

照應“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動嗎”

4)“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悽風苦雨的夜裏,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的。”

照應“後來,他們找到了一盞還亮着的燈籠,一把從原來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隻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和了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表達效果: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的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使得主題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3、結尾揭示葉子是假的,在前文多處伏筆暗藏。

(1)其他的葉子都落了,只有這片葉子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動嗎”

(3)“仍舊有一片常春藤葉貼在牆上”的“貼”字。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對小説的研習,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堅強信念、珍愛生命。

[教學設想]

這是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弘揚了人性美,展示人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作品可學習的東西很多,比如結構藝術、語言藝術、小説內涵等,對於這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畫,擬採用朗讀討論法,讓學生在賞讀、研讀的過程中,感悟小説震憾人心的力量,同時引導學生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與認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想像嗎常春藤上的一片葉子竟然挽救了一個年輕而又幾乎失去希望的生命。這究竟是怎樣神奇的一片葉子呢是什麼力量使它奇蹟般的永不凋落讓我們帶着好奇一起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

二、簡介作家及其創作情況(多媒體展示)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眾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讚譽,成為美國獨樹一幟的傑出短篇小説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家。其代表作為《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三、先找同學來概述一下故事情節

四、研讀文本

1、大家讀了小説,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請同學們暢所欲言,來談一談你認為這篇小説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

[提示]最震憾人心的情節當屬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

找學生朗讀結尾部分蘇艾揭祕的一段話。

2、原來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畫在牆上的。請根據文章中有關內容,説説貝爾曼是怎樣的一個人

請先找出文章集中描寫貝爾曼的地方,讀一讀,再談看法。

[提示]

初見貝爾曼(30—35):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再見貝爾曼(52—55):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讓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的崇高愛心和自我犧牲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3、大家看作品的第30節,貝爾曼是個失意的人,作畫40年也沒有什麼成就,“他老是説要畫一幅傑作”,你認為他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不是傑作為什麼

[提示]已經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瓊珊在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正是貝爾曼的這幅畫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畫。

4、這是一片多麼不平凡的葉子呀!但遺憾的是,整篇作品對貝爾曼的描寫並不多,甚至連最感人的畫葉子的鏡頭都沒有寫,同學們,你能發揮你的想像來填補這段情節的空白嗎

[提示]我們可以想像,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而最終卻因此患病而獻出生命。

5、剛才大家展示了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現在請大家再看作品,請在文中找一找,這最最關鍵的“最後一片葉子”最先在文中何處出現的

找學生分角色朗讀16—28節,並思考在這裏,最後一片葉子和瓊珊有何關係

[提示]瓊珊把這最後一片葉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為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風雨中,藤葉越掉越多,瓊珊越數越少,讀者的心也越揪越緊,所有的情節都歸於那維繫瓊珊生命的最後一片葉子上,小説情節逐步推向高潮,瓊珊數落葉數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卻想不到這最後的常春藤葉竟能戰勝“秋風掃落葉”的命運,歷經一天一夜秋風、秋雨的侵襲而頑強地依附在莖上,它給蘇艾和瓊珊以至讀者帶來的又何止是絕處逢生的驚喜呀!

6、經過一天一夜的風吹雨打,最後一片藤葉竟然奇蹟般的抵擋住了“秋風掃落葉”的命運,瓊珊竟然會相信,這是為什麼假如這片葉子真的掉了,瓊珊會死嗎

[提示]問題的關鍵不是葉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葉引發了瓊珊對生命的思考,請大家讀一讀44—50節,那片堅強的藤葉面對悽風苦雨的打擊不肯屈服而飄落。這給陷入絕望中的瓊珊以極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這片葉子真的掉了,瓊珊也不一定會死。貝爾曼為之犧牲的最後一片葉子固然給瓊珊極大的鼓舞,但瓊珊的康復僅有這片葉子是不夠的,還需要瓊珊自己的力量來戰勝病魔。我想,我們回顧一下作品,大家就會明白:請看6—11節,找生讀。

7、在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為什麼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癒,而説一切看她自己呢

[提示]因為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你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有沒有勇氣戰勝它,我們從瓊珊的經歷中看到,信念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8、我們來看一組材料

[小引]時間之輪已跨越世紀門檻。站在世界的門檻上,人們終於認識到“發展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可以説,生命這樣一個嚴肅而又寓於深刻哲理內涵的古老話題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倍受全人類的關注。

[來自生活深處的典型現象]

1、生命極其珍貴而偉大

生命的出現,是經過大自然無數年的演變才發生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自然條件的改變,都有可能扼殺生命於搖籃中。生命出現後,又從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變化,出現了更復雜的生命形式。而最終擁有更高智慧、高級情感的生物人類的再現——更體現了生命的偉大。在茫茫宇宙中,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體。就目前來説,我們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2、生命因信念極其頑強、堅韌

1998年5月20日晚9時,一場山洪將新疆巴音烏素礦礦井沖毀,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將13個在井底幹活的工人衝倒,淹沒,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長的圓木,順水向巷道深處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處的採煤區。杭平上到一塊一米見方的乾燥地帶,擰亮礦燈,光影裏看到不遠處一頭井下拉煤車的騾子被卡在狹窄的道口。最初的兩天,除了喝水,還試着啃那圓木上的樹皮,還試着嚼皮帶,但他都失敗了。大約過了四五天之後,他將飢餓的目光投向了與他相依為命的騾子。他移動極度虛弱的身體,拿鐵鍬絆住騾子的腳,讓騾子在掙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鐵鍬在石頭上磨快,來剝騾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鏡片打碎,用玻璃一點一點地割肉吃,因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噁心幾乎將他置於死地。幾天後,肉開始變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裏,反覆搓洗,直到洗淨才敢吞食。為了保持體力和熱量,他將自己的行動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無數次地想,我還活着,我要活下去。就這樣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點鐘,這時,他撫摸自己的身體,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觸到脊樑骨了。在這三十四天中,兩台水泵以每小時近200噸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轉着,隨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員從井下抬出了12具屍體。當救援人員發現杭平還活着的時候,這使所有聞知此事的人都充滿了好奇,都感到這是一個近似神話的“奇蹟”。

3、戰勝生命絕望的力量在於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煩意亂地走到懸崖邊。

他覺得生活無聊而平淡,年輕的心已不願負擔人世的孤獨和艱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罈子裏的葡萄酒,有一種要把罈子衝破的衝動。於是,他把腳輕輕凌空一提。

忽然,有什麼獨特的聲音傳來,他不禁側耳靜聽。噢,是嬰兒的哭聲,在這荒山野嶺,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頓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襲來,他一把推開誘他自殺的死神,循着啼聲和燈光奔去。

那是他命運裏最耀眼的一次閃電。數年後,他的偉大作品如春雨般灑落俄羅斯及世界。

他就是屠格涅夫。

4、生命因抗爭而尊貴

《死亡日記》的作者陸幼青生於1963年,華東師大畢業。生病前是上海浦東房地產展銷中心副總經理。陸幼青1994年發現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個月後,他拖着輕輕飄飄的身體頑強地走進公司大門,微笑如舊。他對朋友説:“人有死亡的尊嚴,應該有自己選擇接受死亡的方式。”

2000年夏天,陸幼青再度發病入院時,醫生預言他“還有100天。”此時,他出奇地平靜,思考良久,決定以日記的形式記載這100天的經歷、過程和心理變化。“自己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難過,很容易地就會逃避。日記像考勤卡似的,勤奮與否一目瞭然。”他將日記定名為《死亡日記》,並決定“網上直播”。陸幼青在病牀上共寫了34篇日記,數十萬字。“一篇兩三千字的日記,要用去我四五個小時。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種姿勢堅持寫完它。”

日記一發表,網友們的貼子紛至沓來,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

陸幼青和《死亡日記》在網上被説成是:“2000年中國民間的特殊事件”,畢竟,這個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來自心靈深處的撞擊]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最寶貴

生命,作為整體是不會死亡的。不僅不會死亡,而且會不斷地發展。生命只有作為個體、才免不了要死亡。

有人説,人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一天天走向死亡;有人説,人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便一天天趨向成熟;有人説,人是走向痛苦與歡樂;有人説,人是走向失敗與成功。倒黴與幸運不也同樣伴隨着生命!

人的生命是壯麗的,人的生命又有他的侷限,人,男人女人,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東方人或西方人,第一個人,都面臨着一個共同性的問題——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保護生命……

同學樣,生命是一部藴含豐富內含的生活大書,不論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個階段,你都應有很強的生命意識。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認識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養生命;你是壯年,你就要駕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護生命。你要讓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樣,永遠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樹立起強烈的生命意識吧!

讀了這些材料,你一定會有所感觸,請大家設想,當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大家精彩的發言讓我感到很欣慰。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不僅欣賞了小説的魅力,還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我祝願大家都能成為一個有着堅強信念的人。讓自己的人生更輝煌。最後,我想以汪國真的一首詩來結束這堂課的學習。

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着你

從別人那裏

我們認識了自己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3、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4、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三、教學方法

導讀、啟發、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利用“情景創設法”,多媒體播放《正大綜藝》主題曲《愛》:“愛是love,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能帶給你快樂和健康……”生命對於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説是何其重要,而愛,則是生命中最為温情的存在狀態。珍愛生命的人是值得褒獎的,而那些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在關愛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更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偉大的讚美詩。今天,就讓我們隨美國作家歐·亨利走進他的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去瞻仰這樣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動中接受靈魂的洗禮,精神的昇華。

(二)作家、作品簡介

1、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説家。

歐亨利一生寫了300多篇短篇小説,大部分反映了下層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淚微笑”的風格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的作品往往有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出人意料的結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尋味,情節動人而筆觸細膩。

2、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莫泊桑(法)(《項鍊》、《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

(三)教學過程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我們知道每一篇文章的學習都離不開“讀”,那麼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大家先來討論一下,你覺得像這種故事性很強的中外名著我們應該怎樣通過“讀”來掌握課文內容

初讀:明確小説情節、環境,主要人物

再讀:把握文章主旨思想

品讀:賞析文章語言

★初讀:

1、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2、你認為在整個故事中哪個情節最震撼人心為什麼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確定主要人物

明確:

1、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第四天: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裏。

2、應該是小説的結局部分,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歐亨利式的結尾:這種結尾方式首先要“蓄勢”——製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趨勢,處處給讀者以暗示必然要產生的某種結局,但到結尾時,卻突然來個“反彈琵琶”——與讀者的期待恰恰相反,然而,這種意外的結果卻又是“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3、提示: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等完成

貝爾曼:怪異的模樣、火氣十足,瞧不起別人的温情(掩飾自己的温情其實是因為害怕被人同情),還愛説大話,喝酒無節制。一個在生活、事業上失意的老畫家。

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顆美好的心靈,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來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富有自我犧牲精神。(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瓊珊:善良、失意的青年畫家

蘇艾:富有同情心,關愛的他人的失意的青年畫家

主要人物是:貝爾曼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再讀:

1、為什麼説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2、在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為什麼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癒,而説一切看她自己呢

明確:

1、因為這片葉子不僅是貝爾曼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藝術結晶,因為這片葉給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無私、真誠的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幻燈片出示

羅丹的名言:“藝術的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慄,生活。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

費爾巴哈名言:“愛——使你成為一個人”

2、[提示]因為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你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有沒有勇氣戰勝它,我們從瓊珊的經歷中看到,信念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幻燈片出示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着的話!”(馬丁路德金)

文章給我們的啟示:

1、做一個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甚至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對周圍的人多一分關愛,多一分同情

2、信念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品讀:

賞析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含淚的微笑”是歐亨利小説的創作風格,是作品喜劇形式和悲劇內涵的有機結合。"微笑"是其喜劇形式。詼諧的語言,輕鬆的敍述,巧妙的情節。幽默諷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語調,誇張,嘲諷,雙關等手法的運用,都讓讀者忍俊不禁;“含淚”是其悲劇內涵,歐亨利小説輕鬆的文字背後是內裏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作品多揭示現實的不合理,表現小人物在殘酷的社會中承受心靈的創傷,寄寓他們深深的同情。

注:這一環節要給同學充分的時間去讀書品位,且不能只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文段即可。

(四)課堂小結

如果説貝爾曼是那堵鬆動殘缺的磚牆,那麼瓊珊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説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麼瓊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小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讓我們不僅看到了在冷漠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辛酸遭遇,更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能努力弘揚人性美,使人間充滿温情。

(五)作業

這是一片多麼不平凡的葉子呀!但遺憾的是,整篇作品對貝爾曼的描寫並不多,甚至連最感人的畫葉子的鏡頭都沒有寫,同學們,你能發揮你的想像來填補這段情節的空白嗎

[提示]:我們可以想像,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而最終卻因此患病而獻出生命。

標籤:常春藤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