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範文

校園1.13W

  從容説課

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範文

本文是本專題“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閲讀材料,它是美國短篇小説家歐·亨利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表現出的樸素的人類情感是這篇小説最打動人心之處。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着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蹟。在猙獰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藥更有效,這信念常常來源於深沉的博愛。因此,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閲讀,以開放和多元的設計,促使其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體驗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體會小説巧妙的構思,培養學生鑑賞小説的能力。

教學難點

設身處地地體驗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2、欣賞幽默的小説語言藝術,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體會小説構思的巧妙,提高學生小説鑑賞能力和作文構思水平。

2、理解主題,使學生感悟“希望”對於生活的意義,培養學生積極對待苦難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着一隻箭。父親鄭重地對兒子説:“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製,鑲着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着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裏裝着一隻折斷的箭。同學們想想,結局會是什麼呢?

【不少學生紛紛説,他肯定死了。】

師:為什麼呢?

【學生紛紛説,他的意志垮了。】

師:是的。兒子死後,那位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説:“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同學們,我們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自己的人只能是自己!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篇文章,解讀人性,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師:課前同學們都自讀了課文,下面再快速瀏覽一下,想想,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擬為《最後的常春藤葉》,而不叫《瓊珊重生》或《友情萬歲》等等呢? 推進新課

生: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珊的生死。她對自己的健康已經毫無信心,並且迷信地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樣,當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但她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師:那麼説,葉子就有了象徵意義了?

生:對,葉子是希望的象徵。

師:很好。你是從瓊珊的角度來理解的,那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的?

生:一旦葉子落下,那個可憐的姑娘也將死去,因為她失去了自存的意志。而那片葉子沒有落下,風啊雨啊不斷,但它沒落下。我覺得它像是在鼓勵人們要充滿期待,不斷抗爭。

師:喲,你是從葉子本身來考慮的。其他同學呢?

生:我覺得那片葉子是友誼的象徵。瓊珊病了,情況非常危急,她的室友蘇艾要把時間拖住,穩住她,讓她先閉上眼睛,先拉上窗簾,讓她繼續處於等待之中,她的生命不是沒有希望,希望就在那片葉子。

師:葉子凋落了嗎?

生:沒落。

師:再想想,那最後一片葉子,是——

生:落了。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畫的。他很善良。他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裏,打着燈籠,爬上梯子,在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不過可惜的是,他死了。

師:那麼,這最後一片葉子是不是不朽之作呢?

生:當然是。貝爾曼是一個“失意的人”,“耍了四十年的畫筆”,是真善美的丹青,是老畫家走向藝術女神併為之奉獻的無與倫比的珍品!

師:説得好!這一片葉子關係着兩個人的生命,一個人因此而活了下來,一個人因此而死去。這就像是輸血,一個老頭把生命和希望輸給了一個病人。

生:我想,當一切都結束後,瓊珊會怎麼想?她等待那片葉子凋落,就是等待自己生命的結束,心裏非常絕望。同樣是等待,她為什麼不等待春天呢?滿牆新的葉子會長起來,而她也將贏來新的生命。所以,她的生命的關鍵不在於那片葉子,而在自己的內心。問題是,這一切到現在才想清楚,這片葉子很有警示作用。

生:我覺得最後一片葉子是全文情節發展的重要線索。瓊珊把這最後一片葉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為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風雨中,藤葉越掉越多,瓊珊越數越少,讀者的心也越揪越緊,所有的情結都歸於那維繫瓊珊生命的最後一片葉子上。小説情結逐步推至高潮,瓊珊數落葉數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卻想不到這“最後的常春藤葉”竟能戰勝“秋風掃落葉”的命運,歷經了一天一夜秋風秋雨的侵襲而頑強地“依附在莖上”!它給蘇艾、瓊珊以至讀者帶來的,又何止是絕處逢生的驚喜!

師:這是從情節發展角度來思考的。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開闊了。好。還有誰再來補充一下?

生:我覺得剛才同學們説得都蠻有道理。我看到有的翻譯成《最後一片葉子》,和《最後的常春藤葉》相比,覺得還是後一個好。“常春”使人產生明麗光輝的聯想,給人一種温馨的感覺,暗示性、藴涵力更強,能更充分地表現文章的主旨。

師:咬文嚼字,慧眼獨具!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着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蹟。它對情節發展、主題深化、人物塑造等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我記得羅丹曾説過:“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慄,生活。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文中的這三個人物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字!支撐起一片碧藍的友誼之空!好,下面讓我們就分別分析這三位人物,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同學們説説,應該怎樣分析人物形象呢?

生:我認為,首先要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人物的。小説寫人有時重在肖像描寫,有時重在心理描寫,有時重在語言和行動上,有時則又重在環境的烘托上。在分析人物時,就必須緊扣這些描寫內容來分析人物的思想特點、性格特徵。

生:除了這些,我覺得還要注意人物所處的時代、身份以及地位。

生:我補充一下,我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分析每位人物在文中的地位,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分析主要人物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

師:我們一起深入思考一下,怎樣才算是主要人物呢?

師:(看到學生有些茫然)我們先來思考本文中誰是主人公,好不好?

生:我覺得是瓊珊,故事就是圍繞她展開的,而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後一片葉子,最終康復,不就通過她説明生命要充滿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題嗎?

生:我不贊成。我認為應是貝爾曼。那最後一片葉子是他畫在牆上的,是他拯救了瓊珊,是他向讀者昭示生命需要友情的滋養。

生:我覺得應是蘇艾。瓊珊病了,是她照料;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同樣是她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那片常春藤葉子,正是她寶貴的友情的讚歌。

生:我覺得——好像他們説得都有道理。

師:那麼,一篇文章就有多個主題了?

師:同學們,我們閲讀時要努力弄清楚作者的意圖是什麼,但這並不是終點,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是怎樣分析的。可是,我們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教育背景、情感儲備、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篇文章為什麼會出現多個主題了吧。記住:自主閲讀!那麼,主人公評判的標準,我認為,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好,下面我們通過分析這三個人物,相信同學們對此會有更深入的理解的。先來分析蘇艾。

師:分析人物不能憑空而論,要做到有理有據。好,哪位同學先説説?

生:當蘇艾從醫生那兒得知瓊珊病情後,“到工作室裏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然後,她拿起畫板,吹着拉格泰姆曲調,昂首闊步走進瓊珊的房間”。蘇艾真的很關心蘇珊,但她在瓊珊面前仍要掩飾真情,故作輕鬆。

師:如何看待她的謊言?

生:是美麗的謊言。

師:對。史鐵生有篇文章,名叫《命若琴絃》,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瞎子樂師的師傅在臨死前告訴他:你只要彈斷一千根弦就可以打開琴槽裏的藥方,然後可以看見世界。等他老的時候終於彈斷了一千根弦,但別人告訴他,那紙上什麼都沒寫。後來,他又去騙他的瞎子徒弟:我記錯了,師傅跟我説是1200根,我已經不行了,你還年輕,你只要彈斷1200根琴絃,你就可以用這藥方去買藥以看見這世界。這謊言給人的是希望。蘇艾編織這謊言就想給瓊珊以希望。

生:她數落瓊珊數藤葉,鼓勵她要有希望,勸她吃點湯,還裝作生氣地把窗簾拉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等等,都説明她是個好人,一個真正的朋友。

師:她僅僅是瓊珊的室友,但她沒有見死不救一走了之,而是不懼肺炎傳染的危險,想方設法幫助瓊珊活下來。我們再來簡單分析一下瓊珊。

生:這個人是個女畫家,不幸感染了肺病,病得很重,因為高燒而產生玄想。最後,她由絕望而陡生希望,最終康復了。

師:最近看了一則新聞,説一個人擔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心理負擔很重,每天對自己説:“我要死了。”結果呢,他真的寫了遺言,自殺了。瓊珊得了肺病,當時可謂是不治之症,心裏怎能不痛苦呢?她戰勝了自己,如果沒有好心的蘇艾,還有貝爾曼老人,她怎麼能做得到呢?同學們認真來分析一下這個人物形象。

生:第一次介紹貝爾曼時,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牢騷滿腹,是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

師:(教師點名)那第二次呢?你來説一下。

生: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後,對瓊珊那種白痴的想法“連吼帶叫地咆哮了一陣”,説“可憐的瓊珊”“可惡的葉子”,從這兒可以看出他很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師: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是真的。他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晚,到牆上畫葉子,後來死了。

師:這種寫法叫——

【眾生:欲揚先抑。】

師: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但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師:這篇文章的結尾很有意思,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的命運徒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把藝術的打擊力量放到最後,也就我們常説的——“卒章顯志”。(停頓。)歐·亨利式的結尾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謎底式”的結尾。作者介紹一些情況引起讀者注意,留下費神猜測的地方。如《警察與讚美詩》中的流浪漢。當他為非作歹時警察熟視無睹,當他決心好好做人時卻被關進了監獄。今天我們閲讀的《最後的常春藤葉》也當屬此類。風吹雨打始終掉不下來的藤葉,竟是人畫的假葉。生病的畫家得救了,畫假葉的畫家卻受風寒去世了。二是“畫龍點睛式”的結尾。作家的創作意圖在小説開頭和中間部分,往往隱而不露,彷彿霧中望神龍,及至到結尾處才讓讀者明白。三是“戲劇式”的結尾。作者常用“含淚的微笑”訴説小市民的辛酸,此類作品頭尾在情節上有鮮明的對比,人物感情上有強烈的變化,形成了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可以看作是精彩的短劇,如《麥琪的禮物》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講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妻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妻子賣去喜歡的長髮,丈夫賣去喜歡的金錶,而換來的禮物卻是多餘的梳子和錶鏈。建議同學們課下多找幾篇歐·亨利的作品讀一讀,重點想想結尾的妙處。好,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或者説,語言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再次閲讀全文,標畫出彩之句。】

生:我覺得文中語言很幽默。比如寫肺病,“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生:也很俏皮。比如寫貝爾曼,“他耍了四十年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

師:再深入想想,我們在閲讀時笑得出來嗎?(眾生搖頭。)這説明什麼呢?

生:這種語言好像渲染了一種悲劇色彩

生:品讀這種幽默,讓人感到苦澀,體會到一種莊嚴的情感。

生:我覺得這種語言有時還能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師:同學們説得太好了。這種幽默的語言有一個很特別的名稱,叫——黑色幽默。它荒誕不經、冷嘲熱諷、玩世不恭,但是卻包含了沉重和苦悶、眼淚和痛苦、憂鬱和殘酷,是“含淚水的微笑”。

課堂小結

師:三個人物,圍繞葉子組成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人”這個字就是“互相支撐”而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多為別人考慮,多幫助別人,那麼,世界才是一個大寫的“人”構成的世界!(停頓一會兒)這是其一。其二,我們究竟如何對待生命中的不幸呢?我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説明問題,答案同學們自己思考。一個人失業後,心情糟透了,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鎮上的牧師。牧師聽完了他的訴説,把他帶進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裏唯一的一張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師微笑着説,看這隻杯子,它已經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裏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麼嗎?他認真思索,像是要看穿這杯子。他忽然説,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杯子底了。牧師贊同地點點頭,年輕人,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淨了。

佈置作業

師:本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很適合課本劇的編演。課後請同學們根據講義上的提示,根據要求,分組來編演本文的課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