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通用9篇)

校園2.2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通用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通用9篇)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熱愛家鄉、珍愛民俗文化、懷戀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寫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

3.體驗平凡生活中藴含的人生趣味,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和詩意。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童年的懷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平凡事物中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學方法】誦讀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賞析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繫傳統,導入新課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2008年開始我們國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個傳統節日,同學們知道是哪三個嗎?(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農曆五月初五)我們這裏過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吃粽子、吃雞蛋等)同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那麼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鄉過端午有哪些習俗呢?今天讓我們一同欣賞“端午的鴨蛋”,往領略鴨蛋的神采,品嚐鴨蛋的滋味,感受那無盡的生活樂趣。(板書標題及作者)

二、瞭解作者,檢查預習

1.作者汪曾祺(PPT呈現):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著名作莢冬江蘇高郵人。小説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現“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見大”。

2.字詞預習檢查(PPT呈現):

咂摸 擰成小繩 用酒和 莧菜 絡子 大襟 車胤 囊螢映雪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所寫內容的不同,用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

①(別具一格的)端午的風俗;

②(別有風味的)家鄉的鴨蛋;

③(別有情趣的)端午的鴨蛋。(板書)

四、圍繞目標,合作探究

㈠欣賞“鴨蛋”,探究鴨蛋特點,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鄉的鴨蛋到底有怎樣的特點呢?(PPT呈現)請同學們仔細品讀第二、三段,請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文中語句)”為句式説一段話;或為高郵的鴨蛋擬一句廣告詞,宣傳一下高郵鴨蛋,注意突出高郵鴨蛋的特點。

(學生自讀思考,小組交流探討)

提示:

①用句式説話要注意尋找文中表現高郵鴨蛋“聲名遠揚、與眾不同、歷史悠久、質細而油多”等特點的語句;

②為高郵鴨蛋廣告詞時可以借鑑已知廣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郵鴨蛋的特點。

2.高郵鴨蛋是這樣的讓人垂涎、心動,那有鴨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樣的呢?(PPT呈現)請同學們閲讀4—6段,可採用這個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為 (文中所寫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歡快、幸福、美好、佈滿情趣的,因為掛鴨蛋絡子、玩鴨蛋、蛋殼裝螢等。

㈡品味“鴨蛋”,體會作者情感,探究語言特點

1.高郵鴨蛋之所以令我們心馳神往,就在於作者寫得好,情深意切。那麼本文的語言寄寓着作者怎樣的情感呢?(PPT呈現)下面同學們採用美讀——通過恰當的語氣、語速、重音,讀出語句的意藴和情味。要注意讀出文章的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採用朗讀競賽的方式)

提示:

①“筷子頭一紮下往,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造型式的語言生動寫出了家鄉鹹鴨蛋的美味可口,讓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這種繪聲繪色,這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問題探究:“——”的作用是什麼?(聲音的延長)“一……就……”表明了什麼,能否往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將“冒”改為“擠”、“流”可以嗎?(“冒”能更好地表現鴨蛋被扎後紅油溢出的情態)請同學繪聲繪色地讀出來。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節祝福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以他鄉比故鄉,褒貶之情十分突出。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醃蛋》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有點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濃濃的深情,超越事實的評價。

⑤“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為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麼多心靈手巧、勤勞能幹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讚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説對家鄉的讚美,飽含自豪之情。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深切懷念。(板書:熱愛家鄉 懷念童年)在這裏,作者寫鴨蛋——而實際上是抒發熱愛故鄉、懷念童年的情感,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2.如果同學們體會完了語言藴含的情感,再採用與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語言其它方面有什麼特點。

提示:語言特點可從三個方面探究——①口語色彩濃厚,用方言表現地方特色;②語言平實樸素,淡而有味;③運用古漢語作點綴,或幽默或典雅。

3.這篇課文寫的是“端午的鴨蛋”,而開頭一段卻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故鄉的風俗,寫了哪些風俗?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中心?

提示:⑴共寫了7種風俗:先寫了端午節的一般習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貼五毒

④貼符

⑤喝雄黃酒。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

⑥“放黃煙子”

⑦吃“十二紅”等。(PPT呈現,展示風俗圖片)

⑵從文章思路來看,談“端午風俗”也屬必要。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因此,必須首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於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㈢評説“鴨蛋”,質疑探究

對於這篇妙趣橫生、風格獨特的美文,同學們還有沒有疑難呢?(PPT呈現)請大家先簡單交流一下,發言時可以有疑而問,藉助集體的氣力共同解決疑難;也可以明知故問,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結構,如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是贅筆;也有人認為是很自然的聯想,很隨意自由,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種,還是另有看法?

②可探究文章細節,如作者説自己不喜歡袁枚這個人,他自己不會做菜,好道聽途説,但卻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這二者矛盾,該刪。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③也可探究文章語言,如作者説“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端午節短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鹹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認為作者這些説法符合實際嗎?對這些説法你是怎樣看待的?

五、小結課堂,昇華主題

這節課,我們通過欣賞“家鄉的鴨蛋”,感受到作者熱愛家鄉的濃郁情感;透過品味“端午的鴨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發我們對童年生活的懷想。並且這二者本來就是難解難分的,兒時故鄉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罩上一層光輝,它們就像高郵鴨蛋裏面冒着紅油的“雙黃”;作者在寫鴨蛋的時候又是在“端午的風俗”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端午家鄉的風俗就成為這個大鴨蛋的蛋青。這就是高郵的雙黃蛋。(教師結合板書畫出鴨蛋圖形)

同學們,當我們長大成人、離家遠遊之時,所有這些與童年與故鄉有關的美好記憶,都將被珍躲在記憶深處,並會在某個孤獨的夜晚,化作一隻温柔的手,輕輕撥動你思鄉的心絃。

【附板書設計】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

(畫蛋黃時擦去“家鄉的鴨蛋”和“端午的鴨蛋”,以突出“熱愛家鄉、懷念童年”的主題)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課文內容。

2、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3、體味文章中藴含的情感。

4、瞭解端午風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學習民俗文化,加深對民族的瞭解和感情。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明確教學目標、重點。

2、簡介端午節、作者。

二、學習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旨。

2、精讀課文,把握脈絡和主旨。

三、語言品析。

1、默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細心品味語言的精妙並體會語言特點。(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2、四人小組交流,讀一讀,品一品,説説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確作者的語言藝術風格。

四、拓展延伸。

1、有關端午的詩詞。

2、發表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在次品味語言特點。

2、小作文:寫一寫自己過傳統節日的點滴體驗。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3

一、導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⑶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脱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本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麼不寫划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並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並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

點撥和引導)

同學閲讀討論後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鹹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瞭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於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並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閲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閲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彷彿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説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裏行間有着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

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練習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閲讀寫讀後感

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片段作文“家鄉的小吃”

閲讀“節日聯想”後,仿寫一篇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4

針對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也可以説,這種對話(閲讀)是以情感作為核心的。在《端午的鴨蛋》這一教學過程中,始終滲透着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與文本的對話——挖掘情感。“文章非是無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濃縮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因此,不論教師或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勢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裏行間跳動着的感情脈搏,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慼、共享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才能和作者達成心靈溝通,取得情感共鳴。

(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調動情感

學生在具體閲讀時由於受知識經驗、閲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可能存在較大的距離,這常常會阻礙學生情感的發生和發展,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文本作者的感情。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條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樑。

(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同化情感

對話閲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是一種互動關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這也體現語文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文化,感受鴨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精彩語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體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讀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用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從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説風俗——看風俗——品風俗——寫風俗——留風俗

具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説風俗

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哪位同學能向老師介紹一下你們家鄉的節日都有哪些風俗?(學生回答)導入:現在,我們來一同走進《端午的鴨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粗讀文本:看風俗

(1)跳讀課文,圈劃出文中有哪些風俗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後,多媒體顯示有關圖片,給學生以感性認識)

(2)家鄉的鴨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高郵鴨蛋有什麼突出的特點呢?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自由發現並説話,學生可能會説:雙黃的,質細而油多,黃白柔嫩,歷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學生髮言之後,老師綜合全篇,歸納全文內容(多媒體顯示板書)

三、精讀課文:品風俗

小小的鴨蛋在作者的筆下是那樣出色,那樣富有情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呢?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大聲地讀一讀,仔細地品一品。(這一環節通過學生的找、多種形式的朗讀及教師的示範朗讀,以此來達到對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對作品語言風格的初步瞭解。)

教師歸納:

情感:由衷的讚美、自豪,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熱愛家鄉、熱愛生活

四、體驗生活:寫風俗

教師過渡:小小的鴨蛋飽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兒時生活的懷念。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請同學們拿起筆,就我們剛才説到的家鄉的風俗寫一個小片段,嘗試一下能不能將家鄉的風俗寫得像《端午的鴨蛋》那樣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這一環節可通過學生的寫、談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點,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五、拓展延伸:留風俗

端午節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讓人回味。可惜的是,我們這個傳統的節日,卻已被韓國列入他們的國家遺產名錄,2005年11月24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説及無形遺產著作”。對此你有何看法?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看法後,教師評價、引導:我們應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因素,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存在問題?當我們在崇尚過洋節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當然,我們不是反對過洋節,只是我們在過洋節,在接受洋文化的時候,千萬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國家的未來在我們的身上肩負着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振興中華的責任,所以老師希望我們同學首先記住這些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節日(多媒體出示我國傳統節日的畫面),瞭解這些節日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併發自內心的熱愛它們。最後我想以這樣一句話,與同學們共勉——

(多媒體顯示):傳承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魂。(師生齊讀)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理清文章思路;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2、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受對傳統文化的懷念;

3、 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

非常不錯,大家懂得還真多。下面我給大家一首詩,請你們猜猜這首詩寫的是哪一節日?

幻燈一: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略)

今天我們不説屈原也不談龍舟,就來看鴨蛋。一隻小小的鴨蛋有什麼好看的?那麼我們就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我們就會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鴨蛋的。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看看課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內容?

幻燈二: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鴨蛋絡子)

簡單吧!這就是文章的寫作思路!

三、品讀課文,欣賞“鴨蛋”

1、那麼作者家鄉的鴨蛋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品讀2、3兩段。

課文的思路就是如此簡單,那麼課文中哪兩個段落詳細地介紹了家鄉的鴨蛋?

家鄉的鴨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呢?

幻燈三:小組合作,假如你是當地的廚師,請你給旅遊的客人介紹鹹鴨蛋的吃法;

假如你是一隻充滿靈性的高郵鴨蛋,你怎樣表現自己的個性。説一段話。

那麼,那麼作為高郵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會帶着怎樣的感情來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呢——

(讚美,自豪)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想想作者僅僅是在讚揚高郵的鴨蛋嗎?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説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2、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寫“端午的鴨蛋”——鴨蛋絡子

幻燈四:童年趣味

這麼好的鴨蛋,我們當然吃起來是津津有味,可是家鄉的鴨蛋在端午節的那天,僅僅用來品嚐嗎?

讀的真好這兩種玩法中,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種玩法?為什麼?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多麼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感受一下節日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吧!

幻燈五:家鄉的端午除了吃鴨蛋、掛鴨蛋絡子之外,還有哪些風俗活動讓孩子們感到幸福和快樂呢?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畫一筆虎、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幻燈六: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端午佳節。然而有“可靠消息”(《人民日報》)説,這個我們的傳統節日,韓國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並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你對此有何看法? 學生交流後,來看看網友們的評論:視頻

小結:看看我們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節日首先想到的就是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在對照對照作者,有誰今天還這樣虔誠地吃鴨蛋?有誰把端午吃鴨蛋還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有誰還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節幸福地到來?因此,我們要熱愛,要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

最後,我要送大家一句話:

幻燈七:我們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就像珍視自己生命的價值一樣

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四、作業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課文內容體味文章所藴含的情感

2. 能力目標: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3. 情感目標:認識民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課文內容

體味文章藴含的情感,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 預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蒐集有關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端午習俗知多少?我想請同學來説一説家鄉的習俗。

吃粽子,賽龍舟,有關屈原的故事,掛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話: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封圖,裁新衣服等……

還有初五早,人們紛紛上野外,挖集“午時草”(即各種藥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針草、一點紅、木荷、龍牙草、積雪草、澎蜞菊、麥穗癀、稞葉……採集了一大筐,洗乾淨之後裝入大鍋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清潔肌膚,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藥,以藥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藥理性能後,人吃了“午時蛋”,能殺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時蛋能頂雷陣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頓美味水面,隨後洗澡。

這些習俗有些漸漸地被省掉了,沒有幾個人會説這些俗語,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們能用莆田話將其演繹地很美。今天我要帶大家走進汪曾祺的家鄉,領略一下他們家鄉的端午。

二. 作者簡介

汪曾祺,是個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紀事》、《蒲橋集》,為讀者所歡迎。這人還有“二美”之稱,一個是美學家,還有一個則是“美食家”。

三. 研讀與賞析

1.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標序段序,疏解疑難生字詞,請同學讀一讀生字,檢查預習情況

醃門楣莧菜肅然起敬囊螢映雪

2. 同桌互動,理清文章脈絡,思考交流:文章寫了哪些內容?(自由作答)

教師點撥: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①一般習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②不確定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③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高郵絡子的風俗

3. 研讀“高郵鴨蛋”這一部分

a. 指名朗讀,請同學從課文中找出高郵鴨蛋的特點

明確:①多為雙黃蛋②質細而油多

b. 同桌互動討論:作者寫了高郵鴨蛋的特點,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①挑鴨蛋②吃鴨蛋③玩鴨蛋(結合學生的童年生活,體驗童年時代的樂趣)

四. 質疑探究

1. 作者為什麼要在高郵的鴨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各言其説,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點撥: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説自己不喜歡袁枚這個人,因為這人只會説,不會做,唯一能讓他覺得親切的是《醃蛋》,這裏的蛋不是別的地方出產的,正是自己的家鄉高郵出產的。

教師明確:作者對童年快樂的懷念,家鄉的懷念,為家鄉自豪。而高郵的鴨蛋給他的生活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寫對兒時生活的懷想,既是對故鄉的熱愛,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2. 小組討論交流,根據課後練習題二,體味語言特色

明確:平淡而有味——(親切自然)“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是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平淡有味給人以親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樸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勝。

五. 小結:

我們要學會發現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驚濤駭浪,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快樂的源頭,那這樣的生活也就賦予了平淡的詩意。現如今的社會,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因此,我們要發現簡單的生活美,學會熱愛我們的生活。

六. 佈置作業

1. 思考文章的寫作手法

2. 完成字詞練習

七. 鏈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書設計

一般習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特點:多為雙黃蛋、質細而油多

樂趣:挑鴨蛋、吃鴨蛋、玩鴨蛋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是民俗單元,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風俗,並且通過家鄉特產──高郵鹹蛋的精細介紹,表現了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懷想。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民俗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學生較為熟悉,也易於瞭解。但現實中的中學生有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風俗的來龍去脈,並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本篇課文,就是喚起學生對生活、對家鄉、對自己民族的重新審視,並由此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操。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查找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對於作者汪曾祺,也許知道他,但對他的語言特點不是特別瞭解;對於傳統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夠透徹深入;對於自己的家鄉,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現出一種漠然;對於自己的生活總是覺得寡然無味總之,當代的中學生十分有必要進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不知道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同時,對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因此,只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

【設計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生活體驗閲讀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於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客觀正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要讓學生長有所進,短有所補。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的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4、通過對傳統民俗的瞭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並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查閲圖書、上網等手段,蒐集和整理有關作者汪曾祺的資料,最好能閲讀幾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瞭解自己的家鄉,包括特產、地理風貌等。

自主合作小組: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最好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各有所長,比如,誰打字速度快,誰查找資料快,誰的腦筋靈活,誰參與意識強等等。

教師根據內容要求,製作相關的資料庫和站,設計教學情境和導學策略,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那麼,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哪些習俗?他為什麼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端午的鴨蛋的述寫過程作者又帶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

(教師邊講邊展示端午節標誌性的圖片,如龍舟、粽子等,學生邊看邊聽,饒有興趣。)

二、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兩分鐘快速閲讀,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小組內解決。然後每組推薦一人朗讀一個自然節,注意字音,儘量讀出語調、感情,其他同學劃出你喜歡的句子。(大屏幕顯示原文,配樂,標註相應的注音)

師:同學們讀完了課文,告訴我你對這篇文章的感覺?

文章出自誰的手筆?説説你喜歡哪些句子,理由是什麼?

(對於沈從文的介紹可以放在站上,課上可以略過不提)

(語言風格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教師率先舉一個例子,如分析曾經滄海難為水文白夾雜,讓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與趣味。綜合學生們的發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

師生共同小結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學們剛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實基本上已經把這三種追求體現出來了。

三、研討與探究

師:在作者的家鄉高郵,過端午有什麼風俗?作者寫風俗,帶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符,貼五毒,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懷念家鄉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師:十二紅裏為什麼會有鴨蛋呢?鴨蛋有什麼特點?

生:鴨蛋黃是紅的。

蛋白柔嫩,蛋黃通紅,油多且細膩。

師:我們知道汪曾祺善於運用語言造型,在這部分內容中,你能找出一個例子嗎?(小組探究)

生:吱──

師:作者在介紹自己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側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寫。

師:作者在寫這些內容時,你覺得他融入了什麼樣的感情?

生: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

師:鴨蛋除了吃,還能玩。文中提到了鴨蛋絡子,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講究嗎?

生:(看書,簡要描述)

師:為什麼作者對如何挑選鴨蛋這種很小的事情津津樂道呢?這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師:可以説,這是小事情,大態度,一種對待平常生活的態度。在我們平淡的生活裏,同樣有韻味有情致,只要你擁有一雙發現樂趣的慧眼,生活就會充滿趣味。

四、拓展與體驗

師:我們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時候是怎樣過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嗎?你還知道有關端午的哪些知識?(上網看端午)然後告訴我,端午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暢所欲言)

師:這些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對於這些節日,我們應該抱着什麼樣的態度呢?(上網看新聞)

生:(學習小組討論)

師: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視頻)地活着,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會蒐集資料,有條理地發表見解;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品味課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2、過程方法目標:

課前根據需要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預先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成就,對理解課文極有幫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朗讀教學的氛圍,抓住結構和語言這一中心環節,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給予充分展示的機會。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文章富於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熱愛傳統習俗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藴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藴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式】

教法:因勢利導,靈活採用多種教法。

1、激趣法:

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要不斷地將學生的興趣保留,留住學生興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如在新課導入部分便使用了學生感興趣的圖片,促使學生進入角色。

2、平等對話法:

新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是“學習共同體”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整個教學過程體現為平等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學生一道投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過渡時簡要精練的語言,探究時熱情洋溢的鼓勵,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我們學習的玩伴,老師跟我們一起融入了課堂。從而營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

3、引導點撥法:

強調師生平等的同時,也要強調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課堂從一個環節進入另一個環節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

4、激勵法:

在課堂中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沒有太大偏差的情況下,儘量不對學生説“不”,而是為學生壯膽,鼓勵他們敢想、敢説,使其不受壓抑,思維始終處於自由活躍的狀態。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方式。

課前預習:

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通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劃出疑難之處,提出不懂的問題(課前彙總)。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多少民俗文化,傳統節日,其中端午節是包含文化的節日。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以此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的由來。你家鄉的人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學生踴躍發言。

教師歸納總結:是的,同學們説得挺好,我們吃粽子吃鹹鴨蛋還要撒雄黃酒,別的地方還有賽龍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美麗的圖片(多媒體展示以下畫面:賽龍舟、粽子、鴨蛋,鴨蛋絡子等)

現在我們就走進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品嚐一下這小小的鴨蛋裏究竟包含多少節日的滋味。(這個導入使學生目注神馳,觀此思彼,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以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為補充,進入角色。)

二、明確學習目標

思考:課前大家都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覺得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學習一些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當然要學習它的獨具特色的語言。怎樣獨具特色?放到後面學習。可見大家的認識符合散文學習的規律,和老師也有相同之處。我們這課的學習目標是:

(多媒體展示)

1、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體驗生活。

3、深刻反思,關注現實。

三、檢查預習

1、過渡:本文出自《汪曾祺全集》,哪位同學能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一下汪曾祺?

抽生介紹作家作品,教師補充(簡介作者〖課件展示)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2、正音、解釋:

〖課件展示

(抽生讀,再齊讀)

四、聽讀課文,感知課文

(聽範讀錄音,熟悉內容)

古人説過:“文如其人”,知其人要讀其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真誠的心去品讀課文。下面我們請聽配樂朗誦,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本文開頭重點介紹了端午的哪些習俗?哪些風俗是別的地方沒有的?這和鴨蛋有什麼關聯?

2、請你以“那是一種的鴨蛋”為開頭,説一段話,談談高郵鴨蛋的特點。

3、作者對端午的鴨蛋懷着什麼感情?

過渡歸納小結:好,下面咱們就聽課文錄音。(錄音:約8分鐘)

剛才大家聽了朗讀錄音,現在我們前後兩排組成學習小組,大家一起合作學習討論整體感知的三個題目。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迴輔導。

過渡:剛才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請大家彙報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抽生答,教師引導點撥。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

(此環節屬於理解內容、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味賞析,理解語言特點

1、自讀品味(10至15分鐘)

過渡:作者把對鴨蛋的喜愛、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家鄉的熱愛,都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來。這在二三段中體現更為明顯,請大家大聲朗讀這兩段,把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説一説你喜歡的理由。

放聲讀,説理由,教師引導、點撥、評價。

2、教師歸納小結:

從剛才同學們的分析品味中,我們可以知道本文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親切、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過渡:我們知道,作者把這平淡無奇的生活寫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氣能力外,還和他對祖國對家鄉對傳統習俗的熱愛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經逐日淡化,甚至瀕臨消亡,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節變成了洋節日,我們還能留住什麼?同學們這不是老師的危言聳聽。請看下面一則材料。

韓國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於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

過渡:端午節在我中華大地上已經根植了2000年之久。在端午節吃粽子,吃鴨蛋,賽龍舟……這些曾經深入人心的節日表現形式。

韓國卻要將它據為己有,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該怎麼辦?拿什麼來拯救你,我們的端午節?

過渡:剛才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誰是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拯救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那麼人們在為拯救端午節作些什麼呢?請看網上傳真。

(多媒體顯示)

提案要案:全國人大呼籲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重陽節)

申請世界遺產:中韓專家討論兩國聯合申報端午成為世界遺產

民間行動:湖南恢復舉行龍舟賽,六月龍舟競渡再現龍之魂

政府行動:岳陽註冊端午節網址,政府將其當作系統工程。

七、作業

請以《拯救傳統節日,我來做什麼》為題寫一篇感悟,文體不限。

結語: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同學們,請把“根”留住,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留住。願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開滿星球。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9

一、欣賞配樂圖片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的典型慶祝方式圖片)讓學生説一説你看到了哪些節日和習俗?用輕音樂,為的是不破壞本課力圖要營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放一張圖片讓學生説一張確實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説要熱鬧的多,但是實在不忍心這樣的課一開始就這麼吵吵嚷嚷!

二、生字詞教學讀讀寫寫用用雙基落實做到實處

三、默讀課文感知

問:課文包括哪三部分內容?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為下面的教學服務。)

選擇你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大聲地朗讀(尊重學生的朗讀喜好,這樣也許效果會好點。)

問:這部分內容讓你感受到了作者什麼情感?

1、對同中存異的端午風俗的喜愛;

2、思鄉愛鄉為故鄉自豪;

3、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課件用超級連接,可以隨着學生的思路走,當學生説到一點的時候再追問一下,帶動所有的學生思考。把學生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發揮出來。提到1時問學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風俗是什麼?他家鄉特有的是什麼?用圖片展示。提到2時讓學生找尋具體的句子讀出情感並展示作者以思鄉為主題的書法作品。提到3的時候讓學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跡,同時體驗自己的生活。

這個環節過後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的瞭解。

四、介紹作者的作品特點

他長於江南,定居於北京。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衚衕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憑着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髮現,從小的視角切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峯。

讓學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風格是多樣化的,各有特點。

五、引用汪曾祺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品味課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點

自然和家常的特點學生應該很快就可以體會到,文章的構思,筆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語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這點可能學生很難苟同,那麼就用一段話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危襟正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是真實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引導學生去領會去尋找讓學生在課文尋找平淡生活中的真情趣同時讓學生去找尋自己平淡生活中的真情趣。

這個環節實際上是要告訴學生一種在平淡中尋找真情趣的生活態度。

六、汪老先生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從而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找一找例子讀一讀比一比(把它替換成較一般的表達)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特點。學會欣賞作家的語言。

七、配樂快速欣賞汪曾祺的散文片段在明白和領會了一點作者的生活態度,作品語言風格,和構思的方法後,靜靜地欣賞,我覺得這是最快樂的事情。

何況選擇的都是很有意思的作品,最後加以總結:作者的文章傳達出了味外之味大家去讀一讀他的散文品一品這兩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