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校園3.2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於平淡之中見奇偉。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於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教學目標】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藴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設想】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後引發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從而使他們深深地愛上古詩。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讓學生吟誦喜歡的詩句,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為學習新詩作平穩的鋪墊和情感的遷移】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並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説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裏,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的景色,產生了聯想,寫下了“登鸛雀樓”這首詩。

【藉助課前通過網絡蒐集到的各種不同角度拍攝的鸛雀樓圖片,加上老師簡潔清晰的講解,排除由於年代相隔久遠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困難,同時也縮短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感情距離。】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加上適當的畫面和音樂,進行氣氛的渲染,三者有機結合,在第一時間給學生聽覺視覺上的美感,將學生引入詩的美好意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熱情。】

2.(課件展示一幅卡通圖,上面有幾個按鈕)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那就讓我們一起到“我要讀”裏去試一試,你可以到“生字俱樂部”裏,帶上耳機,跟阿姨把生字學會了,再讀這首詩;也可以帶上耳機進入“欣賞”,欣賞完叔叔的朗誦,再讀這首詩;還可以進入“朗讀”,自己直接朗讀這首詩。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讀準,把詩句讀通,行嗎?

3.學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閲讀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朗讀古詩。

4指名吟誦,相機讓學生介紹剛才自己學習的方法。

5.齊讀全詩。

【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各種讀文助手,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閲讀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與計算機進行交流,課堂上好像一下子多了幾十位老師,彌補了師生交流覆蓋面有限的不足。在這裏,人人都有充分的朗讀實踐機會,真正實現了讓每個學生“胃口小的吃飽,胃口大的吃好”,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同時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再也不把學習視為一種負擔,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三、創設情境,理解詩意

1.小朋友讀得真好,那詩人登上鸛雀樓究竟看到了什麼?下面請大家再一次進入“朗讀”裏讀讀詩,看看圖,試着自己説説,不懂的就去請教“小青蛙博士”,如果還有不懂的就舉手問老師。

2.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究問題。

(在“小青蛙博士”裏,一為學生提供了古詩中難詞的意思,二向學生展現了前兩行詩句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學生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的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中,閲讀古詩中難詞的意思,欣賞詩句所描繪的一幅幅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自主探究,興趣濃厚,其樂融融。為後面的拼圖作了很好的鋪墊,更為古詩的理意、體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什麼了嗎?先別急着告訴我,讓我們一起進入“小小畫室”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用畫面展示出來,待會兒還要請你來介紹介紹呢!

4.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境拼圖,師巡視。

5.展示一位學生的拼圖,師生共同評議,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利用網絡的優勢,通過拼一拼、説一説來達到對詩意的理解,再加上教師適時地點撥和渲染,使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吟誦詩句,表達詩情。傳統的師生之間的交流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拼圖遊戲中,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6.一柔一剛,一靜一鬧,詩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這兩行短短的詩中,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

7.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歎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8.學生交流。

【語文與生活是同源的,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語文學習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在這裏,我就讓學生結合生活來説説在哪裏看到過或聽到過後兩句詩,進一步領悟詩中所藴涵的人生哲理】

9.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10.學到這裏,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2.一首詩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人們常説“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歌”,學生在悦耳動聽的樂曲聲中,和着節奏,盡情吟唱,其樂無窮,餘音裊裊,詩魂緩緩地流淌在學生的記憶長河之中,真可謂是美的享受。】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欣賞書法作品,擴展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同時激發學生寫字興趣,使每個學生都主動把字寫好。】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着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後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裏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多媒體的介入,將繁瑣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簡單生動,學生易於接受。】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説一説,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裏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説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説一説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説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説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幹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身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身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身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考慮: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公開課教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沛體現了語文課程規範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並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閲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採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後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麼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説: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遊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誇一誇。)

2,遊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製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説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後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後鼻韻母。

b、説説自己用什麼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範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⑥被評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裏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並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麼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麼(聯繫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並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麼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裏,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台,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並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男,女生擂台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並茂的解説,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採用"引導觀察—教師範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範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後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説,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後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國小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教材簡解】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於平淡之中見奇偉。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於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目標預設】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藴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後引發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採用自問自探的方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發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設計思路】

這是蘇教版第三冊的一首古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教學時,要以讀為主,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問中讀詩,在自探中品詩,體會古詩所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發展語言。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並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説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裏,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2.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請同學們自己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

3.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4.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5.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三、自問自探,理解詩意

1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裏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彆着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

2.交流總結讀詩方法並出示

(1)藉助課文裏的插圖理解詩句。

(2)反覆讀,讀中理解。

(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3.再讀古詩,探究詩意。

4.交流探究學習的收穫。

(1)理解第一行詩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a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c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 依山盡是説太陽—

d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e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 連綿起伏的山 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f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理解第二行詩

a、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

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黃河水流是什麼樣的呀?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説説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説過的詞語。

c、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d、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氣象是多麼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f、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5.出示三,四行詩句。

他在想什麼?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説。

6.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歎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7.學生交流。

8.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9.學到這裏,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0.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1.一首詩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着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後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裏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範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麼?

(太陽.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麼?(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麼?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着山漸漸落下去。

(4)“靠着”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裏是説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了太陽怎麼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後完全落到背後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麼?“黃河人海流”是什麼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湧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麼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並不是剛七千裏。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遊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峯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遊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讚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願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僱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説的“童子”。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瞭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採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麼?這裏的“言”就是“説”。那麼“言師採藥去”是什麼意思?(説師傅採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採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麼?

2.齊讀第1.2句。

3.讀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彷彿聽到畫中的人在説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採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麼?

師傅到哪裏採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雲深不知處”,即山高雲深,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雲深”即山高雲霧濃重,高山上往往雲霧繚繞,迷迷濛濛。

7.現在誰會説,童子是怎麼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只是山太高,雲霧濃重,不知他在什麼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彷彿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麼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着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着什麼?(討論)

想着隱者在深山採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雲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藉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瞭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瞭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藉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藉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裏面就像鳥兒的身體(藉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鈎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於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後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説)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説)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説)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着。

3)、盡指消失。

3、指名説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裏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着表達。你能説説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説)

7、誰能連起來説説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説)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説説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説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説説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説一説(指名説)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説)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麼?(夕陽沿着山落下了)你從哪裏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麼景色?(指名説)太陽沿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的消失。

多麼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着詩人又看到了什麼呢?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指名説)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着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着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麼?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麼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麼?(指名説,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説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瞭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並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着背一背嗎?能試着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後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説,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後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範寫説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後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後再寫一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記住字形,,學寫四個生字。

3、整體感知古詩描寫的意境。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解題,讀題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登鸛雀樓)

這四個字都是生字,是我們的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標拼音)指名讀

3、(出示圖)鸛雀樓,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勝地,因為經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在樓台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台叫做鸛雀樓。登,看老師的手勢,明白什麼意思嗎?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鸛雀樓就叫——登鸛雀樓。

知道意思就會讀得更好。指名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設計意圖背古詩導入,揭示課題,理解題意,指導讀準、讀好。

二、讀通古詩

1、瞭解作者這首詩是誰寫的?王之渙是唐朝的大詩人,寫了不少著名的詩。

2、這首詩寫了什麼?捧好課文紙,聽老師來讀一讀,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發音。

3、現在請小朋友學着老師的樣子,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看着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確,多讀幾遍,把每行詩句讀通順。

4、這首詩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讀準它,卻不容易。(出示古詩)來挑戰吧,哪位小朋友願意來試試。指名讀,相機正音後鼻音登更層

前鼻音盡

邊音、樓裏

翹舌入

齊讀全詩

5、去拼音讀

藉助拼音,古詩讀得很流利。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出示去拼音詩)大家還能讀準嗎?

(出示)看,你們的讀書聲引來了兩隻小鸛雀。小朋友讀得好,它就帶我們去登樓。我們再來讀給它們聽。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把古詩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看似簡單,但操作時卻不易。前後鼻音、平翹舌音等都是糾正的重點。再加之孩子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讀音的影響,課堂上糾偏的教學就顯得很重要。去拼音讀時,設計鸛雀登樓的動畫引領,意在激勵學生學有所趣,學有所樂。

三、讀懂古詩

1、同學們,詩人也和我們一樣,去登鸛雀樓,會看到了什麼美景呢?仔細看看課文紙上的插圖,動腦筋想一想,説一説。(出示課文插圖)

(出示)站在鸛雀樓上,詩人看見。(生自由練説)

2、相機學習一二句

這是一輪什麼時候的太陽?顏色已經沒有那麼鮮亮、奪目了,這太陽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陽。看,它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漸漸消失了,這是哪一句詩描寫的美景?——生:白日依山盡。看到這美景,誰再來讀一讀。齊讀。

鸛雀樓就坐落在黃河邊。見過黃河嗎?(生談)(出示黃河圖片)這黃河波濤洶湧,一瀉千里,浩浩蕩蕩向東流入大海,這景象是那麼壯觀,那麼讓人覺得氣勢磅礴!此時你站在鸛雀樓上,一定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指導朗讀“黃河入海流”。

3、太陽漸漸落山,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現場採訪:站在鸛雀樓頂,看了這麼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樣?指導朗讀一二兩句詩。

聽老師來讀一讀,小朋友輕輕閉上眼,讓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浮現在腦海中。看到了嗎?讓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這美好的畫面吧。

4、相機機學習三四句。

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遠更多的風景,就要再登上一層樓,所以詩人告訴我們——(出示,引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呀,所以詩人這樣告訴我們——(出示,齊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課文配有插圖,以圖學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些什麼?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進一步在頭腦中呈現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誦讀。

四、讀好古詩

1、小朋友們讀得真棒,願意跟老師合作讀一讀嗎?

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後張老師一行,你們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聽清老師讀詩時的節奏、音調。白日——依—山—盡,(生接——)欲窮——千—裏—目,(生接——)

2、還是這樣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如何?

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麼?

3、就像這樣,全班同學一起來一遍吧。齊讀

5、古詩咱們讀了這麼多遍,能背下來嗎?指名背齊背

設計意圖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要在模仿老師一遍遍的誦讀中體會、感悟,用師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讓學生初步讀好古詩水到渠成。

五、指導寫字

1、(出示)瞧,這課的生字來和小朋友們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們讀正確嗎?

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字音讀準還要把它寫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較入和哪個字很像,又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錯。看老師來寫這個字。師黑板範寫入(撇捺要舒展開)

更也有撇捺,撇是豎撇,寫時要先豎後撇,捺從上往下穿過撇。師黑板範寫更

學生入更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寫這兩個字,要注意撇捺的變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樣記欲這個字呢?是個左右結構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來記這個字)

怎樣才能寫好看呢?左右等寬,谷的一捺要變成點,哦,字寶寶很有禮貌,它懂得謙讓,把地方讓出來寫右邊的欠。

目怎麼寫,同學們要好好體會,相信你們會寫得很好。

學生欲目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

4、學生在習字紙上練寫

5、投影反饋,相機評價,再寫完寫好剩下的。

設計意圖學寫的4個生字,指導時側重點不同,指導範寫兩個,放手觀察兩個。寫字教學中力求講評結合,把寫好字落到實處。

教學理念《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很熟悉,從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經熟讀成誦了。但是否能把古詩的每個字讀準,讀好,這是這節課着力要解決的,糾偏看似簡單,其實比其它訓練更重要。現在講究基於兒童的古詩教學,而這堂課還要基於這次教學的兒童,二年級的教材用一年級學生上,許多生字的讀音更要紮實強化。教學設計時還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入情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知識目標: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背誦和默寫課文。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涵的哲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第一首詩重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設計思路:

本節課巧妙創設情境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本首詩的多媒體課件 1個;山水畫的投影圖若干個;配有讀詩的有關樂曲及有關大自然的音樂 。

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邊放大自然的音樂邊説: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閉上眼睛!出發!讓我們伸開幻想的翅膀:我們彷彿每人長出一對翅膀,開始起飛吧。飛呀……我們越飛越高。睜眼!看!我們來到了哪裏?(師邊説邊分別出示各種大自然的美麗畫面)看!我們又來到了哪兒?(學生不時地發出讚歎聲)

二、談話提示課題

師:大家説美不美?實際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們一樣也喜歡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們也邀請他們,跟隨他們一起去,好嗎?(好!)好!那讓我們隨唐代詩人王之渙一起先到第一站:鸛雀樓(邊説邊出示課題:登鸛雀樓)準備好了嗎?出發!

三、學習第一首詩

(一)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鸛雀樓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指導看圖。

(1)師:登上鸛雀樓,這時是什麼時間,你是怎麼看出來的?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2)師邊指圖邊繪聲繪色地介紹鸛雀樓的來歷。

(3)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4)師:現在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是怎樣讀這首詩的( 屏幕展示動態畫面《登鸛雀樓》和朗誦)

(5)採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二) 瞭解課文大意:

1、指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鸛雀樓山水畫面。

學生邊看圖邊試着説説這兩句的意思。師肯定後其他同學再互相試着説説。

學生歸納:這兩句寫的是它的景色(師板書:景色)

3.師: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

學生分別朗讀第三、四行: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並試着説説這兩句的意思。

學生歸納:後兩句寫的是詩人的感想(師板書:感想)

4、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説,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5.學生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並試説全詩意思

6、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

7、找一找: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8、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師舉例説説如何運用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句並讓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説明什麼哲理?(板書: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重點內容如下:

1.知詩人,解詩題

(一)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1)師:詩人蘇軾站在廬山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

(2)師:現在請同學們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 ( 屏幕展示動態畫面《題西林壁》和朗誦)

採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二) 瞭解課文大意:

1、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

師:登上廬山,詩人看到了什麼?並指導看圖。

並解釋題目: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2、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 、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 、討論句意: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説全詩意思

7、想意境,悟詩情

(1)放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 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繫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説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五、學生小結:這兩首詩各有特色,而且前兩句都是寫景,後兩句都是寫詩人的感想。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都藴含着一個深刻的哲理,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示。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2、範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着羣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説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説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認識“黃、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藴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鸛”。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自瀆課文

那麼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學生自瀆課文)

三、學習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和它們打招呼,叫出它們的名字就能和它們成為朋友。

3、小朋友讀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寶寶成為朋友不僅要認識它們,還要會寫。下面,我們一起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4、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目:去掉一筆是“日”,再去掉一筆是“口”。

5.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指名讀,男女生讀)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師讀一遍吧。

四、品讀詩句

1、剛才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依山盡是説太陽——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麼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景象是多麼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麼,引讀——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這是因為——?讓生試説。(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還有什麼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帶上動作,你已經是詩人了。

六、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創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説説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説一説,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閲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九年制國小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着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湧,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標籤:鸛雀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