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回到原點讀後感(通用12篇)

校園1.8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回到原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到原點讀後感(通用12篇)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1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拜讀了吳春波先生的專著《回到原點》,該書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為出發點,研究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是本書貫穿始終的主線。本書把對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的思考,聚焦於一些原命題,即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和基本的實踐問題,力求對這些問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提升,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思考與探索提供牽引和啟發。

在知識經濟中,我國企業從理念上開始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但能夠真正將人力資源管理納入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中的不多見。在我國企業中,雖然人力資源部門的組織框架已經搭起,但實際上還在進行傳統的人事管理工作。有人認為:在我國企業中只有人事管理,而沒有人力資源管理。此言雖有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這就是許多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理解存在着問題,沒有系統地把握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質,因而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對人力資源管理定位不準確,加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職業素養的缺乏,使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落後局面。

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構成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主體體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立應該圍繞着這三方面構成的“價值鏈”來構建。也就是説,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及其三者的閉合循環,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的核心與重點。

建立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價值鏈,並使之形成良性循環,是指導企業構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重要理念和可操作的思路。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取得長期穩定的效益,企業管理的目的在於持續不斷地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經營管理的核心就是通過高效率實現高效益,這是任何企業的共性。

那麼企業該如何產生高效率呢?高效率來自於組織的簡約,流程的暢通,工藝的改進,工作的熟練,員工的職業化,而這些都歸結為企業的內部管理。一個低效率的企業無法在市場上長期立足,除非它是壟斷企業;否則,沒有高效和有效管理的企業就不可能擁有高效率。

這些都是企業最為本源和原始的問題,而許多企業恰恰正是在這些問題上迷失了方向,忽視或忘記了這些基本的常識,犯了許多常識性錯誤。一旦企業忘乎所以地以為自己可以主宰或超越基本的原命題,一旦不按規則出牌成為企業推崇的商業模式,企業也只能在其原點徘徊。

企業的發展要走出原點,要達到幸福的彼岸,其理念、思考與思路必須回到原點。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過的格外充實,因為我有幸品讀了清華大學附屬國小校長竇桂梅的《回到教育原點》一書,她在書中所闡述的教育觀點與教育理論精華,着實讓我的心靈為之震撼。

一提到當代的中國教育,我們腦海中便會出現“應試”二字,所有的一切都會圍繞着各種各樣的考試而展開。學校的升學壓力,家長的盼子成龍,社會對於教育的關注目光等等,這些都是困擾着當代中國教育的一大難題。我們在喊着為學生減負的同時,課業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減弱。評價一個教師的標準也是基於升學率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矛盾點卻將我們的教育畸形化。我們在一味追求成績的同時,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的教育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局面。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我深深地感覺到,在當今教育的環境下,作為體、音、美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視,而對於語文、數學、英語這個三大主科,教師身上承受的壓力確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其實教育只有學科之分,並無主次之別。但是當今的教育環境中,卻無形的將各個學科分出主與次。殊不知對於學生來講,無情的剝奪了他們的愛好。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的工作者來説,着實心中十分困惑,無奈的情緒湧上心頭。

教育究竟會給學生什麼,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堂上風趣幽默的語言,給予學生最真摯的教育,讓他們樂於學習,愛學習,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正如竇桂梅所言閲讀使人心靜,確實是這樣,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讀書,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教師和家長應該適時的疏導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們把握正確的方向,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3

讀着抒情的散文,能讓我的心情放飛;讀着精彩的小説,能讓我的幻想放逐;當讀完《回到原點》一書後,則令我百感交集,在吸收書中精髓的同時,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反思。

書裏除了講述了教育的靈魂、如何保衞孩子的童年等一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問題外,還分析當前教育所存在的普遍現象,來警醒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確實值得一讀。其中有幾點是我體會最深的。

首先,是林少敏與張文質在談論到保衞童年這一話題時,認為當前學校已經是脱離了教育的本質,有功利化的行為。我覺得教育的評價是比較複雜的,所以用評比、競賽、考試等形式去評定學校,是在所難免的;而且現在社會競爭激烈,要想學校有生存以及發展的空間,去迎合社會的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但問題是我們當教育工作者的要帶着良心去工作,本着教書育人的思想,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不能把學生當作是製造好成績的機器,不要把學生當作拿獎金的“搖錢樹”的話,我相信我們的教育就沒有了功利關係了。

當今社會裏,雖然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在的小孩衣食無憂,又由於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的原因,在家裏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僅生活習性比較懶惰,思想上其實也比過去的孩子缺失了許多東西。其實,這就是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現在大家都不難發現,新聞裏常報道:一些青年因為口角而殺人;富二代醉酒駕駛撞人後揚長而去;一些有錢人説用錢就能解決問題等。因此我們慨歎:現在的人怎麼越來越粗暴的呢?這就反思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方面還是否做到最好了。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在教育上不僅僅是要對學生進行刻板的學科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的靈魂洗滌和精神的再塑造。

其次,在還學生自由這一問題上,也是要下工夫的。書中毫不客氣地指出:人身自由是中國教育中嚴重受到忽視的教育自由。不能以任何遙遠的目的犧牲兒童的身體利益,不能犧牲兒童的歡樂、遊戲和交往的需要而把兒童放置在勞累之中。但有時反思我們自己呢,會有意無意地範下這個錯誤。有時是因為抓緊評講練習的進度而拖延了下課的時間,有時是怕出危險而減少活動的時間,有時是火在當前把學生大罵一頓,有時甚至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反覆地練習。所有的這些,都是在剝削着學生的自由,摧殘着這幼小的生命。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認識到這些是錯誤的行為的話,才會懂得關愛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

第三,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北京電視台記者馬薇所舉的一個國外學生莎拉的學習例子,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們現在佈置作業,沒有考慮孩子的能力特點,只是考慮到自己批改時的方便,就“一刀切”,統一作業。其實細想一下,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説,是一種折磨,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還要再做。所以,有時在作業佈置方面要學會靈活,適當地根據學生實際來佈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以達到激勵效果。

但話分兩頭,我對書中所説的因為要培養學生性格而允許孩子動着學習的觀點持保守的態度。雖然我們的課堂要求學生端端正正地坐着聽課,不許亂動是有點壓抑了學生的自由,但對於學生人數比較多的教學班來説,起碼它能保證學生的聽課率,也保證教學能按計劃進行,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懂得規範的一種途徑,如果允許個別好動的學生邊玩邊學習,由於他們的自制力不強,所以不但不能培養性格,還連基本的知識都學不進去。所以,我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堂紀律,坐立的姿勢,這是學習的基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書中所選取的文章也好,所引用的名言也好,甚至是舉的例子也好,作為教學工作者,都要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象是天真爛漫的孩子,教育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人格的培養,還有的是人文的關懷。只有把別人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來教,才會切身地為孩子着想。

我不太懂用華麗的詞語來修飾,也沒有用形象的修辭來表達,只是用平淡的片言隻語,來表達我讀完這本書後最深的體會。作為教師,我希望帶着學生,能彼此回到教育的原點——既教書,又育人;既學知識,又學做人。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4

知道竇老師的名字,大約七、八年前。一次學校例會,校長提到向竇老師學習 ,我記住了她的名字——竇桂梅。

再之後,縣教育現代化創建,我所在的教學點有了網絡,在無緣親歷竇老師的講座和課堂魅力時,我從網上搜尋了不少關於竇老師的資料,比如《葡萄溝》的教學視頻,比如她博客中的“玫瑰寄語”。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的《葡萄溝》教學,信手而來的“一架葡萄”——出眾的簡筆畫,畫葡萄的顏色、嘗葡萄乾的味道,雖然愚鈍看不出其中門道,但就是覺得新穎、生動。

區振興閲讀評選活動,激發了我再次讀書的熱情。本校圖書室的“小”而“閉”,使我想出到中心校圖書館借書來讀,反正教研活動總要去的。開學初,在書架中尋找,“竇桂梅”三字映入眼簾,《回到教育的原點》就此擺放案前。斷斷續續的讀,做摘抄筆記,計劃六月前讀完, 5 月 22 日晚,與燈寫下此讀後感。

一、 讀書——“不管怎樣,總要讀書”

“工資再低也要買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想必竇老師的這句話大家都熟記於心。“讀書,是每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需的生活方式”,我也越來越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我們語文老師教給孩子的是母語,內涵着的是母語文化、民族文化,我們肩上擔負着是民族文化的傳承!現實課堂中我們有沒有對母語教學的簡單甚至粗暴?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改變?惟有讀書!知識成倍的更新,我們當初的哪一點老底早已落伍。讀書中,我們將從經典那裏汲取根部的營養,讀書中,我們將更加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並在理想之路上漸行漸遠。

我慶幸,我還是一個愛讀書的老師,我還是一個努力指導孩子讀書的老師。讀書,讓我對工作還抱有一份熱情,讓我對生活也體會更多。無論如何,我還會讀書。

二、 閲讀——主題教學的精華

竇老師在“三個超越”的概念之上進一步提出“主題教學”的概念。

“立足於語文教材,並從文本的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中,獲取具有促進兒童生命成長價值的核心詞語即‘主題’,其體驗、發現的詞語稱之為‘主題教學’”。圍繞主題教學,竇老師在她的清華附小開展了“共讀、共教、共寫,共同成長”的系列活動 ,詮釋了主題教學的內涵。根據現在我對蘇教版教材的簡單理解,我們現在的單元教材就有一個主題的因素。然而我們整合時並沒有像竇老師他們那樣解讀的透,拓展的深。如何做到深入主題備課,關鍵還是我們老師的內涵要豐富,這就需要多讀書,增加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 職業良心——專業教師的煉就

竇老師在書中不止一次説過,教師是個良心活,必須有一種宗教的情懷去面對,我想,那就是信仰、執着。

現實中,我們能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呢?温飽型的生存狀態,家庭和社會的過多期待,行業內部名利的明爭暗鬥,又讓多少老師能靜下心來教書?

要讓老師對自己的職業產生信仰,首先民生問題要解決好,要讓人們覺得所從事的職業確實是崇高的,是值得去獻身的。需要行業的公平、社會的公平。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不讓社會的壞風氣侵蝕到我們行業的內部。試想,每位老師都能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整個教師羣體必然有一股正氣。

教師需要多讀書,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崇高。當我們的周圍多的是濃濃書卷氣的老師,我們的周圍就會多一些對職業的信仰,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感受大國工匠精神,就會把教師職業真正當做良心活。

本着一顆對孩子、對教育的良心,我願讀更多的書,潛心學問,潛心育人,力求修煉成一位專業的教師。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5

竇桂梅老師,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玫瑰”,被廣大青年教師服膺為榜樣和領路人。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是竇老師的忠實粉絲。今年暑假,我認真拜讀了竇老師寫的《回到教育原點》這本書,讓我對竇老師有了更深的瞭解,竇老師,我將以你為榜樣,努力做個優秀的語文教師。

一、閲讀中經營生活

竇老師已經年近半百,但從她的衣着打扮和外貌來看,卻顯得很年輕。我覺得這與她堅持讀書有很大的關係。正如她自己所説的那樣:讀書是最高級的精神美容。竇老師的一句名言:“工資再低也要讀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可見,竇老師將書看得多重。在《回到教育原點》這本書中,她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呼籲當下的教師、孩子,要在閲讀中經營生活,與書成為朋友。在讀書這一點上,我應該好好反思自己才行。曾幾何時,聽過這個培訓,那個培訓後,真知道自己該堅持讀書,可沒堅持幾天,因為這樣或那樣的藉口,讓自己的讀書行動虎頭蛇尾了。現在想想,實在不應該。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終生讀書人。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都不讀書,怎麼能培養終生讀書的學生呢。讀書是每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需的生命方式。從這樣的意義和高度上講,作為教師,尤其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必須讀書。讀書不僅是最高級的精神美容,讀書也是最長遠的備課、最好的教學準備。為此,從現在開始, 我要趕快加入到讀書這一行列中,從閲讀竇老師寫的各種書以及竇老師推薦的一些書開始,讀經典教育書籍,例如:《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怎樣和學生説話》等,這樣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遠眺,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讀文學社科經典,例如:《簡愛》、《 復活》等,去接受文學經典的薰陶,社科經典的洗禮,從而擁有自我的價值判斷與自我升的能力,更好地享受生活;讀兒童經典,例如:《父與子》、《夏洛的網》等,慢慢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們建立起師生共通的話語體系,從而更好地引領孩子成長。

“沒有閲讀過名著的心靈是粗糙的,沒有被感動過的情懷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也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可以這樣説,一個人的閲讀史成就了他的生命發展史。”讓我們行動起來,以書為友,學會在閲讀中經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二、寫作中沉澱生命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學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竇桂梅老師用自己長期堅持寫作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寫作不僅可以積累經驗,也是可以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講完課後的我們,可將自己本節課上的精彩片段、處理不當處記錄下來,備完課後的我們,可將備課中的思考與困惑記錄下來,等等。課堂內涵豐富,寫作形式也可多種多樣。可以用平實的語言白描敍寫,也可用詩意的警句吟詠抒懷,有話説就多寫,無話可説就少寫,寫中有學,學中有思。只要堅持寫,我們一定會有收穫的。寫,讓自己活得明白,更讓自己活出了精彩。小小的筆改變不了世界,卻能改變我們的課堂。努力向蘇霍姆林斯基和竇桂梅老師那樣,守住心靈,把困惑變成收穫,把收穫變成反思,在課堂反思中穩步前行。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多讀書,勤於寫作,努力成為三尺講台上,學生百讀不厭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書香四溢的大書,從而引領孩子們向着更好、更高的目標前行。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6

辦公室的邢老師一次對我説,看看竇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點》吧,又不勝唏噓地説:“值得一看。”我心下卻不以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數日。一日,無意中打開,一看便不能放下,連讀幾遍。不為別的,只為她寫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內心。面對知識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説的迷茫與無助!她所説的每一個關鍵詞,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閲讀、上網、基礎、態度、共同體等等。雖然,竇桂梅所説的側重點相對於語文學科多一些,但是,我覺得對於我來説,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關於閲讀。當互聯網還沒有像今天這麼鋪天蓋地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於閲讀,經常利用閒暇的時間,看看教育雜誌,不獨是美術,語文的、音樂的都看看。我覺得可以看看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動態,也會對我在美術上有所啟示的。不僅用眼睛,有時還進行摘抄好詞好句,甚至是好的標題。而後在寫論文的時候,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現在,當網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們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還是看不夠啊,太多了。然而,這樣的結果卻是能記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東西,這樣可以不拘時間,不拘地點的隨時來看,可以反覆讀,來回品。需要時,再來查閲相關的段落、內容,很便捷。我想,我們所缺少的就是這樣的閲讀,這樣的積累。

關於上網。面對網上各種新鮮的事物,我們漸漸地迷失在裏面,我也經過一個:玩遊戲、偷菜、聊天、淘寶的過程,然後,一樣一樣的戒。我對自己説:要能控制自我。現在,我已經能控制上網了,上網看看作品,瞭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聯絡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堅決不浪費時間。然而,看到許多朋友還迷戀在網購,迷戀在看韓劇,迷戀在炒股中。心裏覺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別是上網這樣的事,最能檢驗你的意志力。讓網絡成為教師成長的推動力,而不是助力。關鍵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關於共同體。共同體也就是集體、團隊。時下,個人意識遠遠超越了團隊意識。正是這樣,很多事,很多活動出來,大家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怎樣把它做好,而是,這件事中,我有什麼好處。然後,推脱、拖拉,工作不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還是個問題。而那個組織開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難了。有些事真的深有體會。團隊意識的缺失在我們的工作中很常見。結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議論得到了某種好處,獲得了什麼利益。而這種不公平的議論會導致惡性循環,做事的怕做事,誰也不做事。所以團隊意識的培養,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處想,勁望一處使。那麼,教育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我們終身在做的事業。正如竇桂梅所説的“教師們會各幹自己的事,或把工作當作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這樣,教師的幸福感自然無法找到,更談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職業的成就感,也就談不上事業的幸福感。這樣,我們將在“自以為是、各自為政”或“得過且過”中,喪失自己的“命業”。”

關於態度。時下,教師隊伍中年輕人很多,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斷有人來充實我們的隊伍,為我們補充新鮮血液。熱而,教育需要我們經常學習,需要不斷實踐。雖然你是本科畢業,或者研究生畢業,但是,這些絕不是你驕傲的資本,作為教育者,要常懷謙虛學習之心。我們要對教育常懷敬畏之心,對生活常懷感恩之心。

隻字片言,難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時時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需要多看看竇桂梅這樣的好文章,她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與思考。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7

我平時書看的不多,閲讀十分淺薄。今年幹訓部推薦給校級領導的必讀書目有一本是竇桂梅的《回到教育原點》。一日,打開書,一看便不能放下。這本書讓我們分享了竇桂梅老師精彩的教育人生,領略了她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奮鬥精神。

竇桂梅老師從吉林省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來,1982年15歲的她走進吉林師範學校,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留校做文書工作,同學們都很羨慕她,可她認為既然學了4年的師範,就該當一名好老師。幾經周折,終於來到吉林市第一實驗國小,由於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務處做輔助工作,這一干就是5年。先後教過語文、數學、音樂、美術、自然、思想品德等幾門課程。這5年使她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經驗,各方面的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開課的歷練讓她快速成長。1995年至1997年她先後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國小生語文教學大賽,並獲得一等獎,從此以後她成了中國國小界的一位名師。現任清華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博士。教育部“中國小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特聘專家、專題課程主持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國小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國小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提名全國中國小中青年“十傑教師”,先後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裏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之一。

竇桂梅老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教育需要我們經常學習,不斷實踐。學習是會得到實實在在收益的,“學習讓我們走向生命的高貴”。

竇桂梅在《回到教育原點》一書中多次提到閲讀與反思,我的讀書意識還很淡薄,讀書還沒有成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體會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質量必須多讀書,我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不要再給自己拒絕閲讀找任何理由和藉口,閲讀從今天做起。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8

讀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書,感觸頗深,無論是對竇桂梅老師個人的教師素養還是書的內容。

這本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這句話。這句話在本書中出現了多次,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刻與書為伴,要充滿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斷努力。其中,讀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裏來?這些知識很大程度來自書籍。我們要閲讀各方面知識的書籍來填補我們空缺的知識儲備。如今是個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時代,孩子們通過手機、電腦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而是通過更廣泛的渠道去充實我們自己。現在孩子們需要一滴水,我們要擁有一條流動的小溪,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們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麼,所以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解決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

説到讀書,我不得不説竇老師,在我心中,竇老師已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書庫。竇老師讀了那麼多書:名著、教育書籍、歷史哲學書籍等等。看到那麼多沒有聽到過的書名,我深感慚愧。為什麼我的大腦如此枯竭,那是因為我讀的書不夠多,那時因為我讀的書不夠細,缺乏一定的思考。竇老師激起了我讀書的熱情,我也要遨遊在圖書的海洋,而且讀的`書也要涉獵多方面,從各個方面來充實自己。

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反思,更要去寫,用自己的筆書寫出屬於自己的那篇天地,書寫自己的疑惑,更書寫自己的收穫。

竇老師讀書之豐富讓我敬佩,竇老師紮實的基本功更是讓我拍手叫絕。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項,看到竇老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的慚愧有一次展現在了我的臉上。竇老師的基本功如此紮實,離不開她的勤學苦練,而我正是缺乏了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僅僅把基本功當成了作業來完成,檢查時就突擊,一點也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所以,要想練好基本功,不能光説不練,要付諸實際行動,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活力,這除了她紮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外,還有她課前的精心備課。竇老師告訴我們一堂課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臨危不懼。她講到備課《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是《西遊記》中的節選,要想講好、講透這篇課文,在備課的時候要通讀《西遊記》原著,還要讀關於《西遊記》的各種評論。這項工作實屬不易。竇老師也説,如果每篇課文都做如此準備,我們的時間從哪裏來?這就要求我們平時的積累。即使我們不能完全租到,雅瑤盡力抓好某一個主題展現這個過程。

回到教育的原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我們的教學是否真的以學生為中心?我們的語文教學時簡單的講課文還是講語文?思考之後,我們應該找準方向,盡一切地努力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再次借用竇老師的那句話: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9

竇桂梅老師是一位真正筆耕不輟的勤奮者,探索不止的創造者,充滿激情的追逐者,心懷博愛的教育者。我想這也是她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國小教師成長為教學名師、名校校長、教學專家的原始動力及思想根源。至今還清晰的記得1997年她在天津一次全國名師現場講座中邊講解《百鳥朝鳳》邊親手繪製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的情景。現在再來學習她的《回到教育原點》,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做法都是她的真實寫照。她在自己的每一個人生片段都為自己找到一種自我引領,讓自己活得明白,活出精彩,贏得尊重和尊嚴。

通過品讀《回到教育原點》我有所領悟:作為教學引領者必須讓教師相信,課堂生活絕不只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從事的被動工作,而是應當成為為自己未來儲存幸福基金的事業。要努力成為讓學生永遠記在心中的國小教師,必須付之行動,把學習獲得的知識財富轉化成教學生產力。這裏我對日常教學中常用到的聽課、評課、寫課有些許的感悟。

聽課,要聽出門道,不做旁觀者,不做主動參與者;只做盲從者,不做引路人;只做批評家不做審美者、幫助者。聽課不僅是管理者的工作和研究的專題,更應該讓教師把聽課當做日常教學行為。並使聽課逐漸形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評課,首先要建立一種思維方式“被評課的老師最需要的是什麼?評課的重點是什麼?”其次,評課是專業的引領,不僅能指出存在的缺點,又能準確剖析盲點。第三,把評課當做合作多贏的平台,讓教師更多的分享,讓更多的教師從中受益。

寫課,就是再思考教學,就是在表達思想,寫課是一種很好的積累、對話、反思、梳理,而不是簡單的口頭議論。

很喜歡這句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守望教育思想從堅守秉筆書寫的習慣開始。”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10

拜讀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原點》,她堅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語的,我是教人學母語的,我是用母語教人的。她注重兒童習慣的養成,提出了“三個一”的質量目標,即: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竇老師認為,讓學生打牢基礎才能讓學生用一靈一肉支撐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竇老師的的見解精彩紛呈,敍事説理聲情並茂,既幽默詼諧又博大精深,讓人看得意猶未盡、手不釋卷。

竇老師在書中所敍述的一個個案例,流露出她對教育的孜孜以求,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總認為:一個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時候,才會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難忘,恰好也説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於竇老師平時的真情付出,才換來今天他們師生之間的深情厚誼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從教以來,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過,也曾抱怨過,看完了這本書我無時無刻不被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那份赤誠所感動,對她自我超越那份認真所震撼,對她對讀書的痴迷和狂熱而思索。

一節課原來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品的展示,原來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來可以有如此深遠的影響。而這一切都是源於竇桂梅老師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源於她對理想的點點營造。才使她從一個山區的農家小姑娘最終成為一代名師。寒夜孤燈,她披衣裹被,捧書卷、聞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為她真誠的獨白而驚歎。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11

今天有幸聆聽了竇桂梅老師的講座《回到教育的原點》,讓我的心感受到從沒有過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課原來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個教師原來可以如此傳神的傳道,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淺薄。

在報告中,竇老師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分析了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應對的辦法。竇老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善於發現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為教育的契機,並且尋找和迴歸教育的真諦。在語文教學中,竇老師堅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語的,我是教人學母語的,我是用母語教人的。在課程設置中,竇老師注重兒童習慣的養成,提出了“三個一”的質量目標,即: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竇校長現場朗讀詩時,輕柔的聲音深深吸引了全場老師,富有磁力的聲音讓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經她一朗誦,我眼睛濕潤了。大家都凝神靜聽,聽着如此美妙的朗誦真是享受!為我們有如此優秀的母語教師鼓掌。她的創新精神也讓我佩服不已,三個超越讓我記憶猶新,“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真是希望母語教師及家長都能現場感受感受竇老師的風采,並從這樣一位敬業且時刻為學生終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東西來。

讓孩子從小愛上書籍,我一直也是這樣的觀點,但通過竇校長的這堂講座後,使我對讓孩子讀精典的範圍擴展了,精典並不侷限於名著,也要讓孩子讀一些同時代的精典,真是受益匪淺。

反思自己不禁讓我覺得很慚愧。雖然平時的工作態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業務能力還要不斷地提高。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閲讀量不多,有時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了。要想讓學生增加課外閲讀的積累,我們做教師的必須身體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回到原點讀後感 篇12

拜讀着竇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學造詣越加的佩服之至。

竇桂梅是我們當今語文界的一個標杆,一位並不是專科出身的老師,走到今天的這一步,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環,她的榮耀,她的成功,其實,在竇老師這麼多成績的背後,我們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課堂是靈動的,充實的,樸實的,紮實的,充滿激情的,讓人回味的,讓人嚮往的,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來讚美竇老師的課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積,都深深打動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閲讀態度。她認為: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齲竇老師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啟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閲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閲,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博覽羣書,兒童經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經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並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閲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

備課,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俗話説:教要成功,備要當先。看了本書之後,我深刻的感受到,竇老師課堂上輕鬆自然,信手拈來的教學技能,不是她與生俱來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備課的成果。

1、初讀教材和參考説明。

2、通讀原着和作者生平。

3、選讀原着和相關評論。

4、再讀教材並確定主題。

5、確定教學基調和策略。竇老師的深度備課法給了我很多觸動。就這樣一讀再讀,靜下心來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詞、句,甚至到標點中去理解,去發現。以讀者身份挖掘課文的原生價值後,還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樣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本着這樣嚴謹的教學態度,行走在教學的道路上。因為竇老師認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有一種專業自覺,對每一節課抱有敬畏之心。因為每一節課我們教師付出的是職業時間,而我們的孩子付出的卻是寶貴的生命時間。

對此,我感到無比汗顏。隨着信息獲取的便利,我們現在的備課方便多了,網上很多現成的教案,都為我所用,拿來主義成了理所應當。似乎一旦離開了網絡,大腦就不會思考。

備課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從一無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銘記在心,再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思考,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們的視線就會由線到面,由窄變寬,從而被牽引到更深更廣的空間,這就是破繭成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