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課文老王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作文

校園1.21W

楊絳的《老王》主要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出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憨厚的“老王”形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老王的優秀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喲。

課文老王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作文

  老王的優秀讀後感篇一

老王,乍一聽這稱呼,只讓人感覺又是一個沒有文化之人,帶着略微的鄙夷,甚至不屑於去翻看。若不是因為它是課文,想必它就不會讓我這般難忘了。

《老王》的文字甚為含蓄,有時竟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似在非在的含義,似有非有的情感,讓人迷茫。老王,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很難想象,一個眼瞎、貧困、有親人卻沒有親情又是單幹户的人,如何在這世間生存?諸多的不幸,取其之一,便會讓我崩潰,可是他呢?當我們面對不幸在怨天尤人之時,他又在幹什麼?

沒有崩潰,沒有自我放逐,甚至沒有一句抱怨。我們用語言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而他卻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努力生存。兩相對比,我們的心靈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重負。

每次,總會不由自主幻想,如果在歷史上沒有發生或發生了一件事,那麼就會有很多人不存在於這個世界。如此去想,每個人都是幸運的。不幸者所謂的不幸與無法來到這個時間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正是因為有生命,才會有不幸與幸運之分。

生命給予了我們諸多,那麼在感恩時,我們又怎能漏下如此重要的它。在生命面前,感恩一切的一切都顯得虛偽,那麼,何時時間之人才能真實的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以及命運?

  老王的優秀讀後感篇二

“老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只要你姓王就能稱呼,即使現在不能稱呼,將久也要稱呼。老王不知何許人也,文中只有姓沒有名,家事也略知一二,而文章選題也僅僅是老王。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人來説,面對這樣的人應該很多很多。文中楊先生極盡歌頌老王的質樸善良的同時,字裏行間業自然流露出自己對老王的愛與同情。楊先生出生於名門望族,自小受傳統文化薰陶,我想孔老夫子“泛愛眾”思想深植於心。因此這種愛非常自然,行文中才有一種大愛無痕的感覺。

我覺得楊先生的善良有別於老王的善,老王的善舉或許來自於楊先生夫妻倆素日對他的同情關照,或許來自於人本身的天性,或許二者兼有。因為老王到底是什麼人,什麼歷史楊先生一概不知,但是楊先生尊重老王的人格,因此,老王對其他人只是價格公道,而對楊先生一家才有特殊照顧。我想文中老王的善舉,主要來自於楊先生本身的愛!楊先生之愛來自於天性,更來自於教養。

關於楊先生夫婦淡泊名利事蹟,曾經好好的品味過,讀了此篇對楊先生的敬意油然百增,學習此篇不僅僅告訴學生,學習老王的忠厚朴實,更應告訴學生“愛而生愛”的道理。告訴學生不僅僅會唱《愛的奉獻》,更應該理解其深刻內涵。

郭汝平,19歲,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小樑鄉辛莊村人。這是一個心硬如鐵的“殺手”:一把砍刀常年別在腿上,隨時聽候狐朋狗友們“調遣”,只要一聲令下,立馬“衝鋒在前”。刀落處,血肉橫飛,他卻面不改色,收刀離去,“從容”等候下一次“召喚”,直至被警方抓獲歸案。這樣一個“冷麪殺手”,卻在運城市鹽湖區看守所充滿人性和親情的管理下逐漸敗下陣來,變得馴服甚至靦腆。2004年12月5日,終於有交待7年前把4個同村的孩子活活燒死了罪惡。7年來,警方一直在試圖解開4個孩子的死亡之謎。今年,看守所的管教幹部用真情温暖了一個殺人犯的心。

  老王的優秀讀後感篇三

相信讀過這篇文章的人無不被悲苦不幸卻善良真誠的老王深深打動。老王的感恩之心是平凡的,卻是最真摯的。時刻敲擊着我。

老王,底層的人力車伕,常常有“失羣落伍”之感,沒有親人,“沒出息”,有一隻田螺眼,住在破敗的小屋裏。但就是這樣“卑微”的人,卻有着自己高尚的靈魂。“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價相等,車費減半”,特別在默存去醫院時他堅決不肯拿錢,啞着嗓子悄悄問我還有錢嗎?一個“悄悄”,一個“啞”寫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丟了楊絳面子。可楊絳對老王的情感,對老王這種心態,有點像現在的人對那些在建築工地上勞動的建築工人一樣。他們感激建築工人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同情他們的辛勞,但他們從來只把他們當作民工,當作下層人民,甚至時時刻刻提防他們,怕他們給自己帶來麻煩,給城市帶來不安。

楊絳對老王付出的情感頂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殘疾,同情他的貧困。老王對楊絳是親人般的愛,而楊絳付出的頂多是憐憫。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香油和雞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時間積攢下一桶油,他不給同院的窮哥們,不給他的侄子,只是因為在那荒涼的年代,在那勢利的年代,他沒有知音,沒有親情,他在這人世間唯一覺得給他温暖記憶的是楊絳一家人。他覺得楊絳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迴光返照的時候,去感謝她。去和他這一輩子最親的人告別,或許他希望得到心裏安慰,或許他希望得到臨終關懷。

當老王説我不是要錢的,楊絳解釋説:“我知道,我知道。”其實她並不知道,在那一瞬間她只知道用物質交換精神,她把人世間的東西看得太狹隘, 太複雜。老王需要的只是一點臨終關懷就那麼簡單,她卻本能地拒絕了,幾年過後,她才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托爾斯泰説過:“理解是愛的別名。”楊絳不理解這種大愛,她本能地拒絕了和他不是同一階層的底層人。知識分子的清高讓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輝。

因為字裏行間讓人看不到楊絳温暖的心腸,“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面如死灰,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裏的殭屍,骷髏上棚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面對如此虛弱的老王,他沒有一句問候,沒有請他進屋,沒有送他下樓,她不知什麼疾病,也不瞭解用什麼藥,老王去世十多天後竟然才從老李那裏順便知道,竟也不問葬在哪裏。

楊絳對自己的冷漠僅僅用“我不懂,沒多問”來為自己開脱。字裏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冷冰冰的俯視,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紀伯倫説過:“別人請求,我們給予,這是美好的;別人沒有請求,我們給予,這是更美好的事。”但楊絳在此時做的,沒有讓我們感受到美好,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不同階層之間的隔膜。她不主動示好,她僅僅站在心靈的高處,偶爾以一種憐憫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沒有做到以心換心,用平等心、真誠心、關愛心去交換一顆老實心、善良心、厚道心。

現代生活中是否還存在老王?但願他像老王卻又不是老王!


猜你感興趣:

1.楊絳我們仨讀後感作文

2.楊絳文集讀書心得

3.我們仨讀後感

4.楊絳老王句子賞析

5.楊絳百歲感言是假的

6.楊絳散文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