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死亡詩社》觀後感(精選18篇)

校園5.05K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死亡詩社》觀後感(精選18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

初看影名,第一反應是電影劇情可能會比較悲涼悽慘,但當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它帶給我的卻是震撼與感動。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裏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在富有個性的基丁老師帶動下,年輕的學生們在視“傳統和紀律”為第一要務的“地獄學校”,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教學,領會到了詩歌的非凡魅力,體悟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種可能。基丁老師用他所特有的方式,開拓學生們的眼界,啟發學生們的思考,引導學生們的思想,讓學生們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規,而是釋放屬於年輕時代的活力與激情!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裏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

有勇氣展示個性,有勇氣追求愛情,有激情熱愛詩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尋找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並付出不懈努力去對之追逐。在這種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片段裏,“死亡詩社”代表着一種詩意的態度,明快而歡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動。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着的意義”。在影片中,一開始基丁老師因為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讓當時的大多數人無法接受,但在漸漸的接觸和了解中,學生們開始理解並接受他甚至成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這其中我認為和“愛”是分不開的,他在教育中用愛去感化學生,用愛與詩歌去教育他的學生,以此讓他們來明白生命的真諦。

影片最後,基丁老師被校長呵斥快點離開,沮喪中夾雜無奈,但當伊桑·霍克站上課桌喊起那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心潮騰湧,心裏都是感激和喜悦。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2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3

現在無比後悔沒有把用來寫影評的小本本帶回來!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min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就是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裏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説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確,他在話劇裏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眾都歎為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裏,他也扮演着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 也感到惋惜 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眾多學生的遺憾

Ocaptain,my captain!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4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羣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思想過於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並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説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説,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衝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説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麼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係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後,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5

今天,jacy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劇情是講一個很嚴格的`男子學校,新來的keating老師教他們詩歌,keating老師是一個反傳統教育模式的老師,在第一節課上叫學生把詩篇的一些詩歌給撕掉,這對於學生來説是不可思議的舉措,一開始他們都猶豫了,之後還是照老師説得給做了。

當中有個學生叫尼爾比較喜好文學,曾為了他父親認為他的校編制助理是浪費精力而被迫辭退。尼爾和他同學見到keating老師的年鑑,然後看到老師是劍橋大學畢業,並發現他是詩社團的會員,keating老師的説讓尼爾很感興趣,於是他們也很大膽在山洞裏舉行了讀書小組。

當然,尼爾是主要負責人。通過keating的啟發,他們都變得很特別,並且“及時行樂”。正因如此,查理追到了他心怡的女生。劇中尼爾正因受到keating老師的鼓勵堅持參加話劇演出,最後演出時他父親雖然來到現場,但是他父親一向都不鍾愛他演話劇。正因在他父親的眼裏,尼爾是甲等學生,就應注重領悟,畢業後就應去就讀哈佛,並且成為醫生。

但是這並不是尼爾要的生活,但是他又無力反駁他的父親,最後他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性命。keating也正因被指教唆學生“放縱”等被辭退。最後,他的學生全部站上講台表示他們對keating先生的不捨,以及對他的支持。

<死亡詩社>就是當中的教育好處,如果只看一遍簡單的説,得到的只是簡單的劇情和keating先生一反傳統的教育方式。當我看第一遍時,我深深地被keating老師的教育方式吸引住了,上詩歌課,不會照着書本一本正經地念當中的理論,甚至還叫學生撕書,站上講台體現那種盛氣凌人的感覺,幫忙學生重拾自信心,在操場上聽着音樂邊踢足球邊讀詩歌,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持續個性,還鼓勵學生不好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

特殊是他為安德森重拾信心的那一堂課。keating老師的授課方式很多種,學生能夠學到很多,不僅僅僅是學到知識,也收穫到愉悦。這對我們專業很受啟發,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把過程變得搞笑化,這會收穫不必須的效果,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讓陳舊的教學理論抹殺了學生本有的天性,他們的聰慧要通過不斷地發掘才能讓他們的才藝迸發。

另一個比較收益的方面是,英國的學生領悟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有專門的小組課和專用課桌,比較注重學生的動手潛質,從pizz製作的雷達就能夠看看出。雖然劇中涉及的只有詩歌課,但是從中也發現學生的任務也並不輕,正因他們會要求去完成很多論文,或是原創詩歌。keating老師比較側重於學生原創,著名的詩歌名家也只是起借鑑作用。再者,英國的學生還會成立讀書小組,他們會約定在一個時刻和地點,進行讀書活動,讀書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活動。

這在我看美劇dh的時候也會經常聽到讀書小組,bree會經常去讀書小組,其他主婦有空的時候也會捧起一本書看,他們會把看書當作是一種休閒方式。而相反在我們國家,在剛結束的大學聯考中,學生撕書,扔試卷,把試卷和書本撒落在地上,此舉有人稱是解壓,但我認為有點把大學聯考看得太重了,有點忽視看書與領悟的真正好處。扔試卷或撕書有點讓人感覺在對知識的蔑視。

領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我們就應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6

我很喜歡一部叫做《春風化雨》(也稱《死亡詩社》)的電影。每一次我看完這部電影,都有一股強烈的震顫在心中迴盪,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電影的開篇有這樣一句台詞:“你的一生可曾因為什麼人而改變過?我沒有。但我知道美國威爾頓貴族學校裏那羣學生的道路被一個老師改變了。”

電影中描繪了一名思想新鋭的教師向禁錮思想的教育方式發起挑戰的經過,過程叫人心旌盪漾,結果卻令人扼腕歎息。在單調而束縛思想的貴族學校裏,這名叫做基廷的教師,向僵化的教育模式發出了挑戰。

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他不惜一切機會,教導學生們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華。他用一句拉丁文carpe diem(只爭朝夕)激勵這些學生。他激發每個學生的靈感,讓他們擺脱習慣與性格的束縛和羈絆,喚醒每個人心中創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慾望。他告訴他的學生:不要盲目地跟隨他人,不要被信條所惑,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每次看這部電影,我都心潮澎湃。

在關心和幫助中國大學生長達10年的時間裏,我一直不遺餘力地傳播着“做最好的自己”的價值觀,我希望通過寫作、演講、網絡等方式來分享和分擔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存感受,並且儘可能地提供一些我的經驗讓他們選擇參考。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基廷老師一樣,讓中國的青年懂得如何在現實中放飛自己的理想,進而明白生命的意義。讓他們知道,“世界可以因你不同”。

從一份責任感出發,我在幫助大學生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也有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將我圍繞。這種幸福感,來源於學生們給予我的莫大信任,也來源於他們不斷成長所帶給未來中國人的希望,更來源於我深深感到我生命的價值。投入這份工作的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讓我留下了深沉的回憶。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和中國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責任、機會和潛力,我在這份工作中的收穫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時常會問自己:“我怎麼能把我的更多知識傳授給中國青年?”我有時也會想到,雖然我很願意為大學生作人生規劃,找尋心中的聲音,但是畢竟我是個科技人,是個職業經理人。我擁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領域的知識,更瞭解企業成功的祕笈。

在過去的20年裏,我有幸在喬布斯、蓋茨、施密特等世界級企業家身邊學習成長,我有幸在PC時代經歷蘋果和微軟,有幸在互聯網時代經歷谷歌,有幸看到這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長和成功,我有幸在美國硅谷和中國的中關村崛起時,在這兩個地方做過最有創意的工作。這些職業經驗才是我最有價值的資產,我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資產傳授給中國青年。

我相信,中國青年需要這些資產。尤其是當我看到一些青年人渴望用自己的知識創業時,往往由於他們經驗不足而撞得頭破血流,一種指導他們的願望漸漸佔據了我的內心。

曾經,有一位身患嚴重疾病的學生決定創業,堅決要得到我的支持,他來到北京,一定要見我,説如果不見他,他就不治療。當我終於見到他,聽他闡述了自己的理念時,我感覺到他完全不懂創業,必然要走向失敗。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從基礎學習,逐步步入創業的旅途。

曾經,一個千辛萬苦找到我的前微軟員工,請求我幫他的初創公司出主意,做他的創業教練,我答應了。他很有潛力,經過我的簡單指導就在天使投資大會上脱穎而出,得到了第一名和一筆創業資金。但是,儘管他的技術極具創新性,可是他並沒有想清楚用户的需求。我苦口婆心勸他放棄,他沒有聽,最後我只能目睹他的公司走入困境。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選擇項目,做有用的創新。

曾經,有一個美國名牌大學的留學生千方百計找到我尋求幫助。他是一個純真的技術天才,創立的公司也相當出色。於是,谷歌成為他的生意夥伴。但是兩年後,在一個律師的教唆之下,他找到一個法律漏洞,試着從一次生意中向谷歌收兩次錢。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教導他任何基業長青的公司都要有誠信的價值觀。

我想,這三位如果有好的創業導師,都可能成為中國的下一位馬雲或丁磊,但是現在他們在互聯網江湖裏獨自打拼,最終脱穎而出的機會相當渺茫。

我想,如果他們的身邊有好的創業導師幫助,他們的成功概率或許會增加數倍。

我想,幫助更多的中國青年實現創業夢想應該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一件事,而且是我一直以來幫助中國大學生的延續。

斗轉星移,隨着谷歌中國運營的漸漸平穩,這個辭職創業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由我牽頭,創立一個青年“創新工場”的願望逐漸萌生,在這個“創新工場”裏,我希望專門帶領這些有創意的青年人,在一個有老師的環境中,讓他們受到指導,挖掘潛能,做出有創意的企業,進而對社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2009年8月,我終於作出了又一個“追隨我心”的決定,從固有的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中脱離出來,真正實現自己“幫助他人完成夢想”的人生目標。曾經,我用“世界因我不同”激勵自己追尋夢想,今天,我用“世界因你不同”激勵他人發掘潛能。

如果我們極端幸運,也許我們能培養一個走向世界的國際品牌。如果我們非常幸運,也許“創新工場”可以創造一個新一代的領跑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沒有那麼幸運,只要我們能創造一些有價值的公司,做出對用户有一定意義的產品,培養一批有創業能力的青年,這些都會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意義。

一想起新的工作,我就心旌盪漾。如同站在課桌上的基廷老師,我眼中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風景。

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這一天的到來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因此,中國的公司要快速學會走向國際舞台。20年後當中國成為世界之最時,中國最成功的公司很可能就是在下一個5年裏創立的,也很可能就是在“創新工場”關注的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領域中產生的。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基廷老師的名言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carpe diem(只爭朝夕),要“抓住每一天”。

因此,在這關鍵的時刻,我必須抓住今天,去探索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我深深地記得《春風化雨》裏的一個場景,基廷老師帶領學生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時所朗誦的梭羅的詩——《瓦爾登湖》中的那句名言: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7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説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8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們的家長都應該來好好欣賞一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內容積極向上,形式活潑而多樣,它另我們在欣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它讓我更加明顯地意識到:不受壓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才是我們真正應奉行的教育體制!

CARPE DIEM及時享樂,花開堪折直需折,時光易逝。

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必將凋零!

“花開堪折直需折”,於此同義的拉丁文就是及時行樂,他們的英文老師,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開學第一次見面帶領大家上第一堂課時就教大家: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許有些人持異議,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罷啦,我覺得這樣來引導學生們建立他們的人生觀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説的我們都是凡人。

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歡和欽佩基廷先生,真的。欽佩他的敢於突破,喜歡他的浪漫主義,喜歡它輕鬆有趣,富於創造力而且個性十足的課堂。

記得在課上,他為引導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而這樣引導大家:

“我們讀詩寫詩並非為技巧,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激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而且是維生的必要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尼爾的死是個悲劇,令人心痛之餘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親對他專制而過於苛刻的教育方式——沒有自我,殘酷壓制,苛刻要求,過高期望。(概括下來無外乎這四點了!我想這也是導致尼爾因無法忍受而選擇來自殺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於父親缺少溝通和交流,不敢於反抗父親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聽命父親的決定。從小,我最反對的也是這一點了,誰説得對聽誰的,不能因為是長輩就不論對錯,而強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來辦事。這樣一點空間都不給孩子,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從小就缺乏主見,沒有自我,沒有創意,缺乏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是這個世界,可怕,虛假,而充滿欺詐。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能很準確的預料到他(基廷老師)的命運了,人性被壓抑的年代傳統的課堂向他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是不會被真正接受的,不過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振奮,每個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讓我欽佩的是以前最膽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説出真相,為被冤枉的基廷老師辯解為大家揭開真相……

這部電影於我而言,讓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而且喚醒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很久了,因為種。種原因把我愛的詩歌不知拋在了哪裏,終於又迴歸拉,哈哈!

每一個愛詩的人都有難以遣散的懷念和憂傷……

真的是這樣的麼?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9

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電影,我看過兩遍,挺喜歡的。教師基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思想自由,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被學生們稱為“船長”。影片中一些課堂教學的場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頭腦、心靈和興趣在慢慢被開啟。

教學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事的工作就應該是提供支點、撬動無限可能。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長的認可,“船長”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了。

學生能夠祕密地重建老師年輕時組建過的“死亡詩社”,並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裏吟誦詩歌、創作作品。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認可。學生在校方壓力下背叛老師後的愧疚,學生送別教師時的獨特方式,都表明這是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曾經的美國,而且發生在現在的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方式發生着。

不知道有什麼反映這樣問題的電影,不知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不知道人們的反思到了一種怎樣的深度。

看到問題,敢於説出問題的本質,事情才有解決的可能。萬馬齊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有些人選擇隨波逐流、從中漁利,有些人選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單打獨鬥、成名成家,有的人沒有選擇,在不斷忍受中習以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這樣千奇百怪。期待“船長”出現,期待“尼爾”出現,希望這樣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走進人們的視野,衝擊人們的內心,開啟人們的變革願望,讓人們意識到:其實學習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輕時組建的“死亡詩社”能夠被學生自動自覺地認可和繼承;我們呢?我們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下一代傳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説來説去,就變成了發牢騷。自己的事情,卻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於反抗,更加沒有抗爭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

我過於悲觀,不太相信現狀會發生什麼改變——這就註定我不是認命就是逃離。

誰又不是如此呢?當現狀必須改變而遲遲沒有變化時,當人人都覺得不對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即使站出來也未必有用時,認命和逃離就得選擇其一了。

20%的人逃離,80%的人認命,更多的人成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後,再去戕害別人。這就是因果循環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稱為“船長”。美國有這樣的船長,是令人羨慕的事。船長也要有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期待“船長”出現在我們身邊;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船長”。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0

今晚觀看電影《死亡詩社》,引發了許多我對於應該如何教育這個問題的思考。

校長先生的保守,是家長和社會利益的代表,他們從社會的最基礎的思想出發,他們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們用他們固有的經驗設來年青一代的未來,是為社會創造平庸者。

基頓先生的新穎的詩學課程,讓我很受感觸。他用很形象的行為來表達抽象的理論,比如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來説明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實的自己,在真實的基礎上,需要走的與別人不同,因為用平庸的大眾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説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影片的最終,以尼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説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基廷先生即將離開,TOD在校長面前,躍上課桌,大叫“船長,我的船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是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TOD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着特別的光澤。

做你自己,換角度思維,在這些細化的內容中,我看到了真實,也看到了不論是做任何一個超越大眾思想的行為,都是會受到很多的質疑。如何在質疑中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1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做自己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責任推給了尼爾的老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着心靈的啟發的好老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不知道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着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老師和家長應該都沒有想過,逼迫自己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可以理解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説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間是脱離自己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説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兇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老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己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希望中國考試製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2

《死亡詩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勵志片,這部高評價,高口碑,高內涵的佳作除了得到業界的追捧和讚譽外,也把熱愛詩歌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了觀影人的心中,讓更多人喜歡上了詩歌,讓更多人奔赴了詩歌行業,真正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和啟發意義的好作品。

其實説到底,那所謂的詩歌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種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燒不息的自由之火,這種精神會讓人的精神得到解脱,會讓人的靈魂得到解放,會讓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傳統,衝破教條,追求自由,擺脱束縛,發掘自己,發現本我,飽含激情,充滿熱愛,這就是所謂的死亡詩社,一個永遠嚮往自由的,一個永久追求自由的,一個永恆實現自由的團體。那麼真正的《死亡詩社》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電影后我們就會明白那是一個優秀老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優秀品質,那也是一羣有志青年想要突破社會教條,想要打破死板教學的頑強反抗。

莊嚴肅穆、紀律嚴明、傳統壓抑的高中生活讓學生們苦不堪言,這種壓抑沉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變得越來越死板,越來越憂鬱,越來越迷茫,可就在這時候,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老師出現了,這讓身處深淵的學生們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師,他一直在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激情和熱情,他也一直不厭其煩的鼓勵學生要找尋自己的聲音,要感受自由的靈魂,他甚至讓“死亡詩社”從新在學生之間活了起來,讓學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諦,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基延確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或者説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師。

而那羣活在“模仿、恐怖、頹廢、污穢”這四大信仰下的學生呢,面對基延先生所傳遞的自由,針對基延先生所描繪的激情,他們像身處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樣,一直在瘋狂的汲取着這不可多得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着這難以獲取的激情,着實是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解脱。

這就是《死亡詩社》,一部充滿激情,充滿自由,充滿青春的詩篇,它值得我們吟誦,也值得我們謳歌。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3

在社團團長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認真觀看了《死亡詩社》。看完之後,心裏有種説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眶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裏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於家裏的關係,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身上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裏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告訴父親自己心裏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説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知道講了也白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着,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並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着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4

《死亡詩社》的劇情並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卻讓人感觸良多。首先是在電影開始的那一幕,學校的校長在講學校的豐功偉績,然而卻看不到新生臉上有一絲的興奮。在一位家長向校長囑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狀況時,校長的那種冷漠、不耐煩令人唏噓。

其次,尼爾的爸爸阻撓尼爾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這令人很不解。學習,本應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親卻僅憑自己的感覺認為孩子的課外活動太多而擅自幫孩子決定退出哪一個。我認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許先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些建議,再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自己做決定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並不是完全瞭解孩子。同時我認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未來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對基廷老師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打開了學生的新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敢於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雖然這些改變對學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卻引發了不好的結果。基廷鼓勵尼爾遵循自己的內心,去表演戲劇。我本以為尼爾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時會改變他原有的想法,讓尼爾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尼爾的父親要尼爾轉學,一定要讓尼爾當上醫生。尼爾很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爾的父親並沒有想要聽的意思。尼爾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麼,他想要做什麼。父親一直把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尼爾,卻不管尼爾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終尼爾選擇了飲彈自盡。這讓我想到早些時間的一個新聞“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些時候,父母覺得是為孩子好,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明白了,但有的時候這種“好”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陳規去教學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學生更願意學習的同時又可以讓家長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爾死後,父母並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些什麼,卻把錯都歸咎與基廷老師。尼爾的父親並沒有察覺到尼爾理想破滅時內心的絕望,沒有一刻考慮過尼爾的感受。最終基廷老師被學校解僱了。

但令我感動的是,基廷老師收拾好東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詩社”的成員陸陸續續地站起來喊着“Oh,caption,my caption!”這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於基廷老師的尊敬以及他們的自信、力量,體會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態度的轉變。

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去考慮父母、孩子、老師之間的關係,父母要如何聽孩子説、孩子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要如何去教學生,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5

剛才看完了電影 死亡詩社很受觸動,所以還是寫點什麼吧。

看了開頭,以為是很普通的校園青春劇,但是,整部電影在尼爾父親出現在劇院那一剎那改變了。變得無比沉重。在我看到尼爾那無助的眼神的時候,在我聽到他説nothing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會選擇自殺。

有人説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國小、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為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後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循環往復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難道我們要想尼爾那樣,順從父母的意志?那我們自己的生活呢?我們自己的思想呢?沒錯,父母們是愛我們的,是為我們好。但是,他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嗎?顯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詩社》後,我懂得了意義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舞台,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台上選擇並出演什麼樣的角色和內容:戲劇、詩歌、悲劇、話劇、啞劇、歌劇……,什麼都可以,哪怕亂七八糟,渾渾噩噩都可以,但原則是:你自己選擇的並樂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許三多説的那樣,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

當然,這部電影還有關於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較深,我也講不好。只是説説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説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會籤的,這是實話。我絕對不會像卡麥隆那樣背叛詩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會為此而退學。我想,換了我,我也會踩在桌子上,大聲的喊一聲 captain,my captain!我堅信John keating那樣的老師才是真正好老師,值得尊敬的老師。

還有,個人感覺這部電影結尾和聞香識女人太像了!

最後用電影裏面的一首詩來結尾: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6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裏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為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7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基丁和一羣希望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在讀書或者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關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師哼着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他可以帶領學生站上講桌,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體會不同視角。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親切稱呼他為“船長”,但是在其他老師眼中他卻成了異類。

喜愛他的學生們翻出他的簡歷,並在簡歷裏看到基丁老師曾經參加過一個“死亡詩社”學生組織,這個組織的學生們會定期在山洞中聚會,聚會時輪流吟誦詩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師不曾想到,他的學生尼爾重建了“死亡詩社”,在當年基丁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通過電影看家庭教育,有個學生名叫尼爾,父親對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爾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是A,但是尼爾卻熱愛表演,並希望父親能允他參加戲劇表演。

但是尼爾的父親卻認為他熱愛的戲劇表演是不務正業,儘管尼爾一再請求,但是並沒有被父親接納。

在他瞞着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後,徹底的激怒了他父親。

他父親完全沒有看到兒子在演出後獲得的掌聲和認可,也沒有看到兒子在舞台上閃爍的光芒,他只需要兒子執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親要把他轉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院校時,他和父親爆發了短暫的爭吵,最終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後,尼爾放棄了自己,他選擇了自殺。

他無力爭取自己的興趣,也無力和父親抗爭,飾演尼爾的演員把尼爾內心的失望和無助演的非常打動人。

為人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尼爾的父親在發現兒子死後發出的呼喊,是憤怒、是悔恨、是自責,在他把兒子的死歸罪到基丁老師身上時,我們似乎已經找到答案了。

學校迫於壓力,最終辭退了基丁老師。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18

我一直對中國大陸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別樣的文化下、別樣的社會形態下,人是怎樣成長的?於是,看電影,得到一些瞭解。即便是看其他題材的電影我也不由自主地會留意於學校教育的內容。

《死亡詩社》,果然名不虛傳,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動人的場面深深留在腦海裏。影響最深的是基廷老師領着男孩子邊踢足球邊誦讀詩歌。

“無論戰鬥勝利與否,都要迎着敵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聲敦促下喊出詩句,把球大力開了出去。

“要做一個世界水手,駛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爬上絞架,迎着槍口,要面不改色“;

“從今以後的生活,增添了詩的樂趣“;

男孩們一個接一個喊着基廷給他們的紙條上的詩句,並把球開了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放不開手腳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點聲,蓋住音樂,我聽着不夠英勇!“”來吧,先生,感情充沛點。“同時脱掉了外套,參與到了踢球。男孩們一開始是拘束的,到後來領悟到老師的用意,藏在身體裏的活力迸發出來。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絕,這老師怎麼想出這樣契合學生們成長的絕招。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顯現出了無窮的活力。喊出詩句的同時,男孩們理解了老師的用意,詩歌的意義在踢球中自然顯現,誦讀的本真在少年揮灑激情中體現。詩歌的意義——靈魂迸發出的歡歌。誦讀——身心的奔放,絕不是紙張上文字的那份單薄。那一刻,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如神一樣的澄澈英勇。

基廷還鼓勵他的男孩們站在桌子上並告訴他們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會很不一樣,男孩們一開始遲疑着,從來沒有成年人這樣引領過他們,到後來嘗試着站在桌子上俯視,他們站在上面的時候自然表現出一種自信、神氣;基廷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保持個性,還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誠的的心靈引導男孩們更接近內心,引領學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長。

基廷何以能做到這樣動人?是他的真誠。誠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不精不誠,不能育人。不誠,不會體察到學生需要什麼,不會辨析要教給孩子什麼。不誠,只能是傳聲筒,沒有教育力量;不誠,老師僅僅是所從事一種職業,並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職責。

韓興娥是真誠的,她認為學語文要有豐厚的積累就領着孩子這樣學語文,她所做的絕不為成名。雷夫是真誠的,否則無法參透真相。他的奇蹟是真誠面對教育面對孩子的成長創造的奇蹟。我們第一線的老師應該真誠的面對學生,想想自己能給孩子們什麼,而不是疲於應付各種理念,投機取巧迎合某種趨向。這個過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麼?每一節課面對二十五名學生,我要做什麼?做什麼,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老師?我開始真誠地思考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