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二地理選修五知識點三篇

校園1.25W
  高二地理選修五知識點(一)

一、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禦

高二地理選修五知識點三篇

(一)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1.概念:

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國家、區域及地方等各級組織,通過不同平台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絡系統。

2.作用: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後評估以及提出減災決策方案

3.世界和我國災害監測系統的發展情況

①已經形成了遍佈世界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和預警網絡。

②我國已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各種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二)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遙感(RS)技術的特點:觀測範圍廣、信息獲取量大、獲取速度快、實時性好和動態性強等。從空間尺度看,遙感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可從多波段、多時相和全天候角度獲得全球自然災害的觀測數據;從時間尺度看,在遙感平台上能夠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可獲得地球表層及其瞬間變化的災害信息。

2.應用範圍: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重點用於水災、火災及颱風災害等監測。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與分析:主要是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空間數據分析,具有空間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災害評估與預報: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災害發生成因與規律分析、災害損失調查、災情評估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與GIS結合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RS是數據獲取手段(蒐集、獲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數據分析手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並得出結論,指導防災減災工作),這兩個工具有機結合,可實施動態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強大功能,從而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四)自然災害的防禦

1.非工程性防禦:

(1)概念:是通過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減災規劃和防災法律、各級行政部門的減災管理以及公眾減災教育等途徑,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3)我國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發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禦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禦措施是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種方式:

方式 實例 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強度 通過巖土體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土體,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通過植樹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護堤內的人口和財產安全;建立護坡、擋牆等支擋物,避免泥石流衝擊村莊和耕地。 可以改變財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災性能,減少災害損失。 興建水庫、排灌站、電機井等工程及配套設施,保證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達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區別與聯繫:

區別:"硬件"和"軟件"的差別

聯繫:二者在防災減災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災效果。

  高二地理選修五知識點(二)

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最大的颱風源區(西北太平洋颱風區)。

②位於最大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佈極為不均。

③氣候複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複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衝,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

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禦能力差:

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禦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

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佈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高二地理選修五知識點(三)

(一)自然災害的災前準備

1.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儲備救災物資

2.災前準備涉及的兩個方面:一是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二是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

(1)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救災的物質基礎,由各地的主要災種及災情大小決定。

(2)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由災區的主要集中地區及儲備地的交通狀況決定,關係到災害發生過程中救援物資的到達時間。

我國10個國家級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天津、哈爾濱、瀋陽、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和西安。

3.承擔救災任務的主要人員:各地政府領導下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及專業救援隊。

(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急

1.概念:災中應急是指在災害發生和災情形成過程中立即採取的行動和對策,

2.主要目的:儘可能地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並儘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3.災害應急的範圍: 非常廣泛,一般應包括對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生命線工程採取緊急防護措施;對可能因災害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儲存設施、水壩、堤岸等次生災害源進行檢查加固等,以此來維護交通、通信系統的安全,確保救災通信的疏暢,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輸送和災民疏散的 暢通等。

4."災中應急行動"中最關鍵的環節:應急交通線是否暢通

5.救災應急預案--政府應對災害的綱領性緊急行動方案,關係到各個部門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災工作,使災情減到最少。

目的:①在災害突發的情況下,使救災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高速高效。

②對於不可準確預測的突發性災害,應急預案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

1.災後恢復的目的:減輕災害損失和增強抵抗能力

2.救濟災民的形式:政府救濟、民間救濟和國際救濟等

3.我國的防災抗災工作方針:"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

救災工作方針:"依靠羣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

我國的救災管理體系:我國減災以民政部為主要管理部門,形成了政府無償救濟、軍隊與民眾合作救災,以及全國與地區救災調配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