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通用6篇)

校園5.11K

日食和月食都是天文學中一種有趣的現象,但它們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通用6篇)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制教育國小自然第11冊第15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科學知識與技能知識——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現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能對問題結果進行猜測,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進行觀察、實驗,根據有關信息作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事實,敢於發表不同的觀點,樂於合作交流,保持並發展樂於探究的慾望。

教學設計理念

從自主觀察中發現自然現象,以獨立思考、小組集中討論來找出日食與月食的成因,充分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具準備

“日食與月食”的教學掛圖、“三球儀”、CAI課件等

教學程序

一、課件引入:

1987年9月23日上午,在天空中發生了一個特殊有趣的現象——明亮的天空突然變得昏暗了,透過墨色玻璃看,發現太陽右上角的光被一星體遮住了,太陽出現了一個弧形的小缺口,漸漸地,缺口越來越大,太陽像一輪弦月掛在天空中…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個現象就是日食。你覺得有趣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它的成因,好嗎?(板書:日食和月食)

二、自主探究:

1.關於“日食和月食”,你知道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此時可能會問:

(1)什麼叫日食,什麼是月食?

(2)日食有幾種?

(3)日食與月食各是怎麼產生的?

… … …

2.出示日食圖,結合書上的圖,同桌研究、討論:

(1)在日食發生的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現象?

(2)太陽肖可能被哪個星球遮住了?為什麼?

(3)太陽光為什麼會被遮住?為什麼一會兒又重新復原?

3.演示“三球儀”,學生小結:

(1)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介紹日食的種類。

4.學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

(1)月食發生在農曆的什麼時候?這時地球、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是怎樣的?

(2)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陰影?為什麼?

(3)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三、總結拓展:

1.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還有沒有什麼疑問?

2.運用“日食”、“月食”知識破除類似“天狗吃月”的迷信説法。

四、板書設計:

15.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 日偏食 月食

(農曆七年級) 日環食 (農曆十五或十六)

太陽——月亮——地球 太陽——地球——月亮

五、作業設計:

[一]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日食時,太陽光被地球遮住了。( )

2.月食時,月亮的東邊先出現陰影。( )

3.日食的到來預示着人間災難即將來臨。( )

[二]看右圖填空:

1.日食時,月亮處於 處。

2.月食時,月亮處於 處。

3.我們看到的月相是圓的時

候,月亮處於 處;是半圓的時

候,月亮處於 和 處。

[三]問答:

1.日食是怎樣形成的?

2.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六、教學反思:

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現象來推測日食與月食的形成,這是教學本課所運用的基本方法。

從本課的教學情況來看,令人欣喜的是——從“日食的形成”到“月食的產生”,全部由學生推測而得,並且有的學生通過“三球儀”的演示,把日工資食的形成過程敍述得條理清楚,不過叫人擔憂的是“課堂上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難以落實,“動”起來的只是一部分學生,還有一部分學生握筆等結論,抄下結論又顯得無事可做。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簡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分為“瞭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從教材的角度來説,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本單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太陽下”兩個單元以後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説,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簡單的日食發生過程圖來告訴學生日食發生的特點,不過這樣的導入似乎對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夠,因此將其改為以古代戰爭故事和日食的故事為教學起點,引領學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認識日食的特點,加上根據學生課前已對月食和日食有相關的資料收集或學生原有的對天體運動的瞭解,所以便展開有效的推測,在此過程中產生知識面上的衝突,經過嚴謹的實驗方案設計進行開展實驗,最終得出科學的概念,學生在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背景: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它們所熟悉的校園中生活着的植物種類。過去他們也知道校園中有許多植物,但是,調查後的發現依然會讓他們感到吃驚,校園中植物的種類,大大超過了他們所知道的範圍。那我們的家鄉、國家、整個地球上會有多少種植物呢?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發學生了解植物種類的極大興趣。如果我們能將學生由調查校園植物引向調查家鄉、全國乃至全球的植物種類,學生會更好地認識到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建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然而生物種類的龐雜、生活環境的多樣,使得我們無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調查。那麼如何將學生對多種多樣植物的認識由校園擴展到校外,真正建立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呢?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科學詞彙:月食、日食、運行軌道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學方法:觀察比較、查找資料、分析推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核心價值觀:

模擬推測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

教學重難點、重點:

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難點: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説明與提醒

課件、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信息、大小圓紙片 科學記錄單 大小圓片可以用濾紙代替

教學流程:

收集資料,推測分析 → 推測日食發生的原因→模擬實驗設計→實驗→成因分析→深入探討

(一)引入

1.講古代戰爭與日食的故事,同時播放日食錄象資料。

(設計意圖:選擇古代戰爭與日食的故事是以孩子的興趣為起點,能讓學生及時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有意識的去關注日食這一奇怪的天文現象)

2.你們見過這一天文現象嗎?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一起來看一下日食發生的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帶着情境時的濃厚興趣進入了回憶和思考階段,有效的情境帶來了有價值的參與度。)

(二)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特點

1.出示日食發生的課件,討論:日食發生過程有什麼特點?什麼原因能導致這些原因產生?把你們的推測記錄在表格中。(課件出示)

我的推測

(設計意圖:猜想和推測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對科學概念的形成前製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衝突,是建立科學概念的有效途徑,並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猜測品質,糾正不合邏輯的猜測。)

2.小組彙報,教師整理記錄。

(三)日食模擬實驗

1.在小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如何證明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通常科學家會採用模擬實驗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的衝突上引出實驗方法,哪裏有問題哪裏就有科學的方法出現,顯得和諧、順暢,並且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來執行模擬實驗的方法,有益於學生接受和對實驗的尊重。)

2.分小組指定模擬實驗計劃

①用什麼實驗材料來做這樣一個實驗?(老師給每個桌的同學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分別用什麼材料來代替什麼?

②如何做模擬實驗?(材料怎麼擺?距離怎麼控制?月球放在哪裏?月球怎麼移動?)我們要尊重模擬實驗,怎樣做才是尊重模擬實驗?

(設計意圖:灌輸尊重模擬實驗的意識,認識到模擬與客觀有差距,但不能讓差距拉大,做到合理、符合客觀的操作,使實驗體現得更有價值。)

③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能説明日食發生了?

(設計意圖:實驗前的方案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評價實驗是否有效的一個標準,是實驗前的一個思路整理,避免實驗開展地盲目、無章,同時也是為了操作後的表達更加清晰;通過對如何實驗的討論,使學生對月球的公轉、材料的放置、小組的合作有了一個更為科學的操作意識,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礎。)

3.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課件出示要求)

1.將發生日食時三個天體的位置準確地畫下來。

日食成因示意圖

2.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寫下你們的研究結論。

我的研究結論

發材料,學生開始做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實驗要求的設計充分考慮到避免學生毫無目的的開展實驗,形成邊操作邊記錄的習慣,有利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也作為保留證據去做科學的發言。)

3.交流: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

(1)你們剛才是怎麼操作的?(生示範模擬實驗)

(2)哪些現象可以説明發生了日食?這時太陽、月球、地球各處於何種位置?

(3)日食在發生的過程中有怎樣的特點?

(4)在什麼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設計意圖:示範操作有利於形成全體學生的正確操作和糾正部分學生操作上的錯誤;解釋日食現象有利於展開深入的研討,有利於概念的形成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併為解釋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識基礎和操作經驗。)

(四)日食的成因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2)這時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現象?

(3)從示意圖上你還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看來關於日食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課外去繼續研究研究。

(五)瞭解月食

1.那麼發生月食的時候,三個天體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生説)

2.出示示意圖:

(1)根據示意圖你能解釋一下月食的成因嗎?

(2)這時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3.研究日食和月食看到的機會

(1)出示資料: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但是我們通常為什麼説看到月食的機會比看到日食的機會大呢?可以根據示意圖分析一下。

(2)小組討論。(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黑板上顯示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圖)

(3)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將日食和月食進行整合聯繫,也是這堂課的一個對比思考,通過對日食和月食發生機率的分析,使對日食和月食理解地更深刻,獲得的知識也更多,對“一般來説,月食發生的機會要比日食多。”這句話做一個更科學的理解;也有益於學生更清晰的認識三個天體之間的關係。)

(六)總結收穫,課外延伸

對於日食和月食現象還想知道些什麼?你知道農曆什麼時候容易發生日食和月食現象嗎?(安排學生課外繼續研究。)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國小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分為日食和月食兩部分,日食部分又從“日食的發生”→ “日食模擬實驗推測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進,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礎上開展的。從教材的角度來説,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着較大的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本單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而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學情分析

(1)認知儲備: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產生的知識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部分學生現場或通過電視直播觀察過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過學校組織的日全食活動的培訓。因此有部分學生能夠作一個初步的解釋。學生對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關係在本課前有一定的認識,還在五年級時學習了光是沿着直線傳播的。

(2)存在不足: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現象雖有了解,但對其成因的解釋應該不會很完整和嚴密。相對來説,因有09日全食的觀測基礎,對月食的觀測印象可能會更弱一些。學生在操作模擬實驗方面應該存在較多的問題,如模擬實驗時設計實驗方案的意識、實驗操作過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確操作的方法等。

三、設計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學水平來進行教學設計。先讓學生回憶09年舟山日食的觀察經歷、觀看學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興趣,通過觀察體驗,發現日食發生時的一些特點,推測日食形成的過程,再通過模擬實驗體驗來探究日食形成的過程,最後通過學生的交流和教師的補充講解來解答學生的疑惑,科學解釋日食成因,形成內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礎上,再來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制定實驗方案,在提高對天體運動認識的基礎上滲透嚴謹的科學思維訓練,能利用原知上的認識衝突通過模擬實驗和討論來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讓學生的科學探究在充滿樂趣的氛圍中能充分展開對科學問題的科學分析。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2.過程與方法

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對模擬實驗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

能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模擬日食發生實驗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

能夠大膽的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五、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擬實驗的科學操作

六、教學準備

老師:課件、6個圓片(紅黃藍各2個)

學生:手電筒、大小塑料球、科學記錄單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問題。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資料,初步談談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認識。

2.分小組彙報交流情況。

3.教師小結:同學們能收集到這些有價值的資料,為學好本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剛才有同學談到據老人們説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陽或月亮,每到這時,人們都要拿出鍋碗瓢盆來敲敲打打,好趕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我們就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4.板書課題。

二、指導認識日食的成因及種類。

1.教師課件演示日食發生的動畫,學生觀察。

2.教師發給每一組一張日食發生時的一組照片圖及我國曆史上曾發生過日食的時間記錄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日食發生時都有哪些現象和規律。

3.學生分小組彙報,教師逐條板書。

4.教師根據以上學生彙報,組織學生討論:是什麼擋住了太陽的光?你的理由是什麼?

5.學生彙報,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現象: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生在農曆七年級→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6.學生實驗證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確。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學生手持乒乓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把學生頭部當地球,看看在怎樣情況下看不見太陽。要求學生實驗後畫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關係示意圖。

7.教師組織學生彙報實驗情況,並抽查學生所畫示意圖。

8.教師課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圖,學生想象日食形成過程並把研究結果寫下來(小組相互交流完善)。

9.學生利用教材認識日食的種類。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樣的呢?老師想讓同學們首先自主研究,然後通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發生在農曆的什麼時候?這時候地球、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樣的?

②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陰影?為什麼?

③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教師組織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討論交流。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們知道了任何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小相信科學不迷信,從小培養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5

重點

月食時三天體的位置關係

難點

月食的成因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日食、月食圖片

教學器材:燈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燈片或掛圖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有可能出現日食的情況。今天我們來研究月食。

(講解)月相我們已經瞭解了,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現一半亮、一半暗,由於地球上的觀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狀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種情況,明明應該是滿月的時候,卻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變暗,過了一會後,才又逐漸明亮起來,這種現象的發生與日、月、地三天體的位置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實驗,從燈的方向觀察,畫出小球被陰影遮掩的部分並與“月全食過程示意圖”對照。

(教師提問)燈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別代表了什麼星體?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月食發生時,月亮轉到了地球的陰影中,三星體的位置關係是日——地——月。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圖”,教師講述月食的類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地球陰影的形狀(圓錐體形)。當月亮通過圓錐陰影的位置不同時,就會出現偏食和全食的現象。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的講解,同學們對教材的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討論1、2、3進行思考,並説己的想法。教師講述月食發生時,可以觀察的地區比日食要大;只有在農曆的滿月時期,才能發生月食。

(學生活動)當堂做教材的練習第4、5題。

列表比較日食和月食。

發生時間

類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觀察範圍

日食

月食

教案點評: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體空間位置變化形成的,為了讓學生完全瞭解這樣的位置關係,本段落設計了多個活動;因此,將這些活動組織好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從前面的月相知識引出三天體彼此掩映的知識,然後通過實驗和繪圖,是學生對日食、月食有直觀的體會。最後,教師通過幾何圖形,將學生的直觀體會升華到理論高度。

科學六年級《日食和月食》教學設計 篇6

教學過程

1、 能根據一天所需的食物營養設計一日食譜。

2、 能利用圖書、網絡等方式獲取制定“一日食譜”的相關資料。

3、 通過收集資料、與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為科學的“一日食譜”

4、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膳食結構的資料

教學重點:學生自己設計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譜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問:如果每天都吃一樣或2樣的食物,這樣行嗎?為什麼?

學生反饋並揭示課題:設計一日食譜

二、 學生設計一日食譜

(1) 討論:我們怎樣才能設計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譜?

讓學生自由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考慮設計科學的一日食譜,通過什麼渠道,獲取所需要的營養,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家庭實際、經濟情況等來設計。

(2) 出示課件:有關食物營養的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的獲取設計一日食譜的信息。為設計食譜提高依據。

(3) 學生自己設計“一日食譜”。學生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三、 交流設計的“一日食譜”

(1) 交流設計的食譜,在交流的過程中説出自己設計的理由,以防出現不合理的食譜。

(2) 學生相互評價設計的食譜。 相互比較評價出設計合理的食譜,進行肯定,對不合理的食譜進行完善、修改。

(3) 根據交流和評價的結果,更加完善自己設計的食譜。

四、 引導學生統計進三天的食物品種,對照設計的一日食譜,改正自己的飲食習慣。

(1) 統計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

(2) 根據自己統計的結果與設計的一日食譜進行比較,找出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是營養的結構和食物的數量。

(3) 相互交流,説出改進的理由。特別是自己平時愛挑食偏食的同學改進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