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校園2.42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化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1

上學期我們順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模塊教學 , 下面我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必修模塊的教學。

一、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認識,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

在本模塊的教學之初,由於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不是很深刻,只是憑主觀上的認識對傳統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作了簡單的對比,在實際教學中過分注重了知識目標的實現,忽略了其他目標的實現,所以感覺新課標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當我通過對新課程理論的學習及課程標準的研究之後,對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才有了深刻的認識,正是這種新的認識,促進了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後續的教學中明確了方向,有了理論指導。

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課程目標是 : 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認識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充分利用新課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創造空間

1、改變師生關係,轉變工作方式。傳統教學的實施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課堂教學的重心更偏重於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自主的學。然而,新課程提倡的卻是教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又離不開教師的教的引導,二者之間屬於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關係。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是處於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可能學得自由,學得有創新,有成就感,有動力。

在模塊一的教學裏,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師生關係的完善在本學期並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塊裏,我將採取有效的方式更進一步地實現師生課堂地位平等化。

2、運用多樣化、最優化的教學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化學中的教學方法很多,那麼,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該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任何方法都有它實現最佳效果的界定條件,都不是萬能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所涉及的知識板塊、知識結構各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就要尋找能夠在這特定的條件下能起到最優效果的方法。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選擇最優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幾種方法可同時並用,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方法的特殊性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心理認知特點,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 以教法的改革來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在實踐中,我認為學案導學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非常有利於學生從被動的聽課向主動聽課的轉變。

新課程賦予了我們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積極尋求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又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發展。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全面發展的標準又是什麼?要尋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對此,我深感困惑,因為現在的大學聯考還是最主要的指揮棒,對於理科生來説,必修模塊的學習是他們進行選修模塊學習的基礎。採取什麼樣的評價方式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必修課的定位是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所以在實施中不能只抓知識傳授和訓練。在教學目標上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創造條件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必須要關注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現實;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堅持以探究為主的多樣化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處理好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就是實驗探究,第二環節就是知識目標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識板塊上,我們要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實現這個中心來進行有效的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塊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正是這些寶貴的經驗為我將要進行的必修二模塊教學奠定了基礎。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2

在實施一個學段後,我對高一化學教學做了反思。本文談了教育與教學共五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在第一學段教學後的一些困惑與思考。

在教學進行到第一學段後,本人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了回顧以後,具體的一些問題與反思如下:

1、學生學習後,仍在很多的知識點的理解上有問題。如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氫氣的性質與反應等問題。通過找一些同學瞭解到相關知識在國中沒學過,看來國中的課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識概念的切入點,一些核心知識的外包裝已經發生改變。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回顧所教學生國中所使用的教材,瞭解國中相關知識體系,對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學生認為化學是很容易學的學科,沒在化學上做多一點的思考與練習,還以國中化學的學習方法與要求在對待高中化學的學習。這一點在這次的考試中有反映,也在與學生的交談中反映了出來。對這個問題備課組中各老師早有預計,所以將這次的學段考試為手段,在考試中幾乎不以知識的原貌直接給出,而以新課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變型推理的形式給出,如“可能”、“合理”、“比較”等形式。考試結果在預料之中,我會借這次考試給學生的“教訓”為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理解層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輔導工作,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高中化學的學習軌道。

3、大多數同學出現對所觀察到的現象有遺忘的情況。考試中,要求學生對課堂演示實驗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描述、氯化鐵溶液的顏色、氯化銀沉澱顏色、氯離子的檢驗等題,這些題在歷屆的學生考試中屬於送分題,但在本次考試中,能答對的同學並不多,這些問題我們還在課前做過提問的,但時間一長學生全忘記了。這可能與一週只兩課時教學時間,還常被一些活動沖掉課有關。學生根本沒對化學做太多的練習與鞏固,反而把時間花在那些形式多樣的學習上,如研究性學習、課外調查採訪、資料的收集、綜合實踐、圖片的採集等活動。“十一”黃金週過後,我問過一些同學,在那段時間做過什麼,大多數同學都説在做綜合實踐活動,沒怎麼學習。

4、學生學習的過程有輕浮的傾向。這一點不僅僅表現在學習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所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在對學生的觀察後感覺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只對做實驗,看現象有興趣,對現象的描述及完善沒多大興趣,學習內容稍有點難度或抽象化一點,就容易表現出不耐心不主動。這可能與新課程的學習形式的多樣化與選擇性給學生帶來的困惑,而教師也新進入新課程沒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有關。

5、教學課時太少的問題。我瞭解到很多的學科存在這個問題,專家可能會認為一線教師沒忠實地按照新課標準與教材編寫的意圖去展開教學,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該加的東西。其實這個説法我不贊成,教學一線的教師其實比專家在“如何使學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識,培養相關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瞭解,而且絕對結合了不同地方學生的實際。在聲音四起時,專家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對課程設置、課程標準、教材做出調整。實際的情況是教學參考中有些要求1課時完成的教學內容,有時花三個課時才能完成,還沒有加入其他的內容或要求。因為一些內容的教學的實驗條件有限,有時實驗要幾次成功,對一些問題的討論,學生相關生活經驗貧乏而無法有效地展開;有的課節,只完成書上提到的實驗就下課了,可教材中還圍繞這些實驗有交流與討論、有知識拓展、概念的建立、還有探究,我迷惑,這能完成嗎?這是有教學經驗的人設計的嗎?而教學的課時是很緊的,雖然專家都説一線學校不會只開設四十課時給每一個模塊,但學校又是在“忠實”於新課程的一切形式,這還有解決的途徑嗎?我困惑。

以上談了五個方面的問題,這是我在第一學段教學後的一些問題與反思。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3

XX屆高三一輪複習已經開始了,為了提高複習效率,讓學生取得更快的進步,我對高三化學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我認為,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本是大學聯考的“根”,“兩綱”是大學聯考的“脈”。

大學聯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追根還應源於課本,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大學聯考知識體現課本內容,大學聯考的最終落腳點是課本,複習過程中,不可盲目探測不確切的大學聯考信息,把精力浪費在猜題上,不可大大超過課本而隨意拓寬和加深知識範圍,也不可刻意地為某些多次練習而被強化的題型去增加某些“規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實做到重視課本而不完全依賴課本,從而實現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這一命題指導思想。做到瘦身減肥、扔掉包袱、輕裝上陣。

二、重視基本實驗,形成技能創新。

實驗是化學試題的重頭戲,大學聯考化學試題的難度往往出現在實驗題中,為此要高度重視對化學實驗的複習。分析近幾年來大學聯考實驗試題,發現均具備以下特點:素材的選取呈迴歸課本的態勢;重視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反應原理和實驗原理的考查;試題考查方式體現由淺入深,從課本到創新;試題考查重點是考查學生實驗的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出現了開放性試題;;實驗儀器、裝置、現象、操作、設計均在考查範圍之中。針對以上特點,應努力做到:認真複習課本實驗,弄清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實驗基礎知識並能做到舉一反三;複習實驗要做實驗,不要“在黑板上做實驗”,也不要講實驗。只有創設實驗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做實驗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實驗題,否則學生可能就答不對或答不準;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創新能力以適應開放性試題。使學生在遇到新的實驗情境時,要學會聯想到已學過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將其合理地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解決新的實驗題。在注重課本實驗複習的同時,還要科學地設置實驗訓練題,使學生見多識廣,在應考中從容應答。

三、課堂精講,課後精練,提高複習效益

講要有尺度,太透會使學生不勞而獲,造成思維惰性,引不起思維波瀾,只是風吹水面,不留痕跡。要通過講來啟迪學生思維,“雛雞隻有啄破蛋殼才能自己站起來”,“不給學步的孩子送枴杖”。不提倡讓學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讓學生跳一跳甚至跳兩跳摘果子。

練習是大學聯考複習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要求學生做一定量的題目,以提高解題速度和鞏固基礎知識,無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題必做,揀到籃子就是菜,勢必會沉溺於題海。因此教師首先要跳出“題海”,先親自逐題演練,“遍嘗百草苦甘”。從而認真篩選習題,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優。既重視知識深度和知識體系,又要注重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全”、“細”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又要具有啟發性、時代性,符全大學聯考命題趨勢和題型變化。幫助學生走出題海,通過演練,力爭學生“答一會一類,明一知百,練一題習一法,舉一反三”。

其實大學聯考並不難,大學聯考試題中難題還會超過20%,切不可講得比練的難、練得比考的難、教輔比課本難。

四、落實反思總結和嚴格糾錯,提高複習效率。

高三化學總複習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積極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要通過嚴格、合理、規範的要求來幫助、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1、“一門知識的基礎就是概念的積累。

”在概念複習中,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約有220多個,這麼多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對知識的考查只能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抽樣,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學生所能達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過關,後面的複習就會障礙重重。因此必須確實注意這一環節的複習,講究方法、注重實效,努力把每一個概念及理論真正弄清楚。對眾多的知識點,要仔細比較,認真琢磨。

2、養成在解題後再思考的的習慣。

每次解完題後要回顧解題過程,審視自己的解題方案、方法是否恰當,過程是否正確、合理,是否還可以優化,檢查語言表述是否規範,是否合乎邏輯。對典型習題、代表性習題更要多下功夫,不僅要一題一得,更要一題多得,既能使知識得到不斷的彌補、完善,又能舉一反三,從方法上領會解題過程中的審題、破題、答題的方式和奧祕,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長期堅持就能駕馭化學問題的全貌,掌握化學知識及其運用的內存規律和聯繫。

3、及時歸納總結。

每個單元或章節複習完後,要反思本單元或章節主要研究了哪些問題?重點是什麼?用了哪些方法?與以前的知識有哪些聯繫?通過反思融匯同類知識而形成有效的知識塊,使普遍的知識規律化,零碎的知識系統化。例如:對無機化學,複習元素及其化合物這部分內容時,可以以“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存在”為線索;學習具體的單質、化合物時既可以“結構→性質→用途→製法”為思路,又可以從該單質到各類化合物之間的橫向聯繫進行復習,同時結合元素週期律,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有機化學的規律性更強,“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熟悉了官能團的性質就把握了各類有機物間的衍生關係及相互轉化;理解了同分異構體,就會感覺到有機物種類的繁多。這樣,通過多種途徑、循環往復的聯想,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有助於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光有許多零碎的知識而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就猶如沒有組裝成整機的一堆零部件而難以發揮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複習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各部分相應的知識按其內在的聯繫進行歸納整理,將散、亂和知識串成線,結成網,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於知識結構圖,教師不要全部包辦,要在學生自己歸納整合後再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對比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和意識整合過程中的不足。

總之,高三化學複習要講究方法。針對化學各類知識的特點,將所學知識進行濃縮、收斂、 精煉、放大、昇華、遷移,利用聯繫、比較、歸納、推理等多種方法進行復習,以良好的心態正視大學聯考。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4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調整角色的變化,我認為新課改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園丁而是泥土,學生是鮮花、雜草或小草。

二、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課改提供的自主創造空間。

三、實現教學目標多元化,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走只重視“知識與技能”單維目標的老路。在備課時要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四、全面瞭解教科書,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在教學時,要努力學習課程標準,嚴格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和教學要求,克服傳統慣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隨意提高難度。比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於“離子反應”,要求學生知道溶液中離子的來源(電解質的電離)、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以及簡單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於“氧化還原反應”,要求知道有電子轉移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課程標準中有些知識的教學要求,在教科書中不是在首次出現時一下子達到的,而是通過內容的延續逐步完成。

五、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點。教科書中設計了許多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閲讀、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在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活動中,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以上是老師針對新課改教材做的高一化學教學反思,老師認識到創新和改變的重要性,同學們也該適當轉變下學習方式,進行主動學習。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5

從事高中化學課改教學已經快一年了,整體上感覺我們的化學教材在不斷的修改,一些名次、概念也在不斷地完善,課本知識的難度在逐漸下降,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感覺學生一屆不如一屆,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呢?高一新生學不好化學的根源到底在哪裏,我們在下一步的教學中該怎樣進行彌補和預防?這是新課程改革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對高一新生了解多少?他們在國中學的化學知識有多少?學到什麼程度?與以往學生所學的有哪些什麼差別?教師該怎樣進行初高中的銜接教學?我們總是覺得“以往我們上學的時候怎麼都能理解呀?”“這還用講?”、“現在的學生真是什麼也學不會了!”、“學生怎麼這麼笨啊!”但是,我們是否認真反思過:是不是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出了問題,學生也許真的聽不明白,真的不會學習?高一學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學內容多、難理解、習題不好做,學習興趣降低。一方面是因為初高中學習要求和內容銜接的不好,高一化學突然比國中更系統、更深入,學生不能馬上適應;另一方面是因為國中化學教學過分強調探究學習和過程方法教育,忽視接受學習和描述性、結論性知識的理解記憶,基礎知識學得不紮實;但更重要的卻是第三個原因,即高中化學教師不理解國中新課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課改後的國中生,對國中生的化學基礎期望過高,平時的教學和測試難度過大造成的。有些知識點在國中的新課本中已經刪去或淡化了,高中課本也不再詳細講,就直接拿出來讓學生用;有時候為了講清楚某一道課外習題甚至還要臨時補充知識點。學生要記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不停的記筆記,聽課習慣不好的學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學教學,必須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教育,重點複習國中的“氫氣還原氧化銅”試驗,介紹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複習和背誦常見元素化合價、複習酸鹼鹽、溶解度的相關計算,為學習高中化學做好鋪墊。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對國中化學課標和教材的學習、加強對當年會考化學試題的研究,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學習的困惑。

2、控制教學進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贏得較多的複習時間而增加剛開始學習的困難。

3、經常使用“直觀性”教學。儘可能以實驗作先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進行抽象概括。應用各種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應用多種動畫課件以增強直觀性。要使化學知識儘可能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向學以致用的方向發展。

4、堅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特別引導學生處理好“理解”與“記憶”的關係。先理解後記憶是正確的。但是有的知識點暫時不理解也要先記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記住,等於沒有學,知識就出現了斷層。化學的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記憶還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質性質、試驗現象、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是必須記憶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職責就是通過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記憶的。

5、設計問題小台階。教師先作示範,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包括遇到困難是怎樣克服的,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方法,儘可能讓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也可讓學生説出他們的思維過程,然後大家討論,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獲取情感體驗。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始終保持高漲的興趣和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建構中,實現從“學會”到“會學”再到“樂學”的一步步躍遷。

6、引導學生敢於提問,及時歸納總結。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於詢問,在知識的聯繫比較中要敢於發問,在總結歸納中要不斷追問。日常教學中重視質疑能力的培養,改變單一的傳授模式,重視課堂提問功能。尤其是學生自己的發問,更能凸現學生內心世界。要求學生抓好聽課、消化、整理、提問、反饋、補救、鞏固幾個環節,獨立思考,減少依賴性,自己建立立體的知識結構網絡。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6

高一年新生,思維活躍,探究意識強,自我表現慾望高,從心態上來看,有一種成人感,認為自己長大了,是成年人了。然而,由於義務教育階段知識要求層次較低,很多學生基礎不夠紮實,對化學學科知識只是似曾相識,但表達不清或不到位,特別是一些化學俗語、化學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再加上剛放完假,學生的心態是放鬆的,認為好不容易會考完了,進入高中可以放鬆一下了。但是,這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剛好相反,必修1第一節“物質的分類與轉化”,作為一個和國中教材銜接的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要在兩個月的大假後把國中的知識撿起來,緊隨其後的第二節就是整個高中化學的一個難點——“物質的”,而這一個難點的學習,放在高中一開始,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對化學的畏難情緒,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所以,對於新高一學生的心態的轉變,怎樣適應高中的學習,掌握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是教師在高一一開始就應該先讓同學們有所瞭解的,心態轉變了,方法掌握了才能進入高中學習的角色,將難點一一解決,並且,在此基礎上,繼續弘揚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激發他們與老師互相交流的熱情,以便在教學中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在新的知識體系裏,必修模塊具有化學基礎知識普及性,內容覆蓋面廣,知識延伸不多的特點,很多知識的拓展留給選修模塊來完成。但是,化學知識模塊的重新劃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這樣往往超出了新教材預定的課程授課時間,造成課時不夠,節奏加快,這樣使得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接受和消化新的所學知識,不能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哪能談得上實際運用於解決相關問題?我認為處理好以上的問題主要在於教師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應認真學習新課程的理論與目標。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在中學化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與前、後教學內容的聯繫,突出各個部分、各個階段的重點、難點,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最急迫的問題。同時各部分與階段怎樣聯繫與過渡,各部分的教學要求是什麼,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哪些反應和學習困難,哪些內容可以設計搭建出適合學生思維與能力發展的平台等也是我們需要思考解決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選擇授課內容,從容地運用教材進行教學。

比如,必修1幾種重要的元素化合物中“溴、碘的提取”,如果採用講授的形式,課程內容較枯燥,不如改成探究課的形式,讓學生在實驗室中邊探究,邊對比總結,這樣既鍛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培養化學實驗思維,又使得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在公開教學後,效果非常不錯,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學生的基礎鞏固也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更加註意幫助學生鞏固基礎,提高學科基本素養,為今後進一步進行學科知識探究打好基礎。我們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到這些問題:學生雖然有獲取知識的熱情,但是不能自覺地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還缺乏主動記錄一些自身或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出的相關知識的習慣等。因此,教師何時、如何提醒學生做好相關的記錄、鞏固等工作也要當作備課重心。教師還應設計一些討論的問題或練習,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相關基礎知識,為其進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礎。

課前導學案的製作是至關重要的,導學案教學是我校課改模式的重要部分,它能最大限度的體現因材施教,隨着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狀態的變化,及時的改變學習策略,安排課時內容,準備相應的課後練習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導學案的內容體現為兩方面,課上知識點的梳理及課後的鞏固練習。導學案的主要任務,第一,幫助同學們預習並理清課堂思路,重難點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在課堂上重點聆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第二,在課上,學生只用做重點知識的填寫,節省了大量抄筆記的時間,在如今大量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前提下,能有效地增加每節課的課堂容量,導學案使得學生更多的時間用於理解而不是抄寫;第三,針對當時學生的學習狀態,設計課後鞏固練習,有的放矢,查漏補缺;最後,導學案還能及時對前面所學內容進行復習,幫助學生養成及時複習的良好習慣。

通過導學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化學核心知識、技能、化學方法,夯實高一學生的化學基礎,為高二選課打好鋪墊,加強問題意識、分析探究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7

高一化學的教學任務已經進行到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從期會考情況分析來看,學生對高一化學的學習還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會考制度造成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產生基礎知識不夠紮實以及學習方法的.缺乏。二,國中學習中靠記憶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較多。三,國中化學課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難度也相對較低,所以學生的學習也感到比較吃力。

認真處理好國中高中課程的銜接。國中高中課難於銜接是由於教材、學習方法及課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會考的緣故,原子結構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等內容國中很多學校是不講了,而高一內容有恰恰需要,可是,必修一沒有,必修二才出現。這對於化學來説,結構決定性質,結構的知識過於拖後,對於教學來説還是有難度的。酸鹼鹽部分,國中的要求也大為降低,到了高中,明顯脱節。所以,高一伊始,做好基礎知識銜接,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於我們學校的高一學生,實現化學平穩過渡一定要做好銜接教學。為此,備課組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1、化學用語2、原子結構與原子結構示意圖3、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4、物質分類與酸鹼鹽相互的關係5、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與技能6、化學計算能力7、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和要求介紹。經過高一的實踐,我們覺得效果還是顯著的,起碼讓學生能夠跟上學習的節奏,不至於大部分掉隊落伍。

教學中注意“度”的把握。教改後高中的化學雖然整體內容略有減少,但卻更注重實際知識的應用,化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繫,整體難度並沒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級,新課改後,在高一化學新教材中幾乎安排了中學化學中全部的知識模塊。新教材重實驗,利於探究性學習,理論知識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應內容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麼程度,沒有統一的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無高三經驗老師因為對舊教材不熟悉,使得他們認為沒什麼可補充的,這樣會造成容量不夠,而有高三經驗老師因為全面的知識積累,經常會憑藉增加已有的大學聯考複習經驗,大量進行補充,這將會造成課程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處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而在專題二的教學中,由於本專題屬化合物基本知識瞭解,所以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也較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高,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探究導學、歸納對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收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教與學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學生在實驗時,動手能力較差,只對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感興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識中需要記的內容較多而學生又偏偏賴得去記,造成很多題目不會做,從而產生高中化學難唸的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學知識點稍微分散一點,而學生又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所以無法做到系統學習。

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偏差。高中學習任務重,時間又緊,若不主動學習,那學習成績就無法保證。

總的説來,高一化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創出好成績來。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8

本學期擔任高一(1)(2)(3)三個班的化學教學工作,其中(1)班是實驗班,其它二個班是平行班,有兩種不同的程度,因此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自己除了精心準備每一節課,半學期下來也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現結合以往的一些經驗及教訓,反思如下:

一、立足課堂,提高質量:

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立足課堂,提高質量,仍然是重中之重。

抓基礎知識,就是要狠抓化學課本知識,力求每章每節過關。由於三個班學生之間基礎有一定差距,因此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有一定差別,我力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後面有時間複習而拼命趕進度的做法,我是不採取的,實踐證明效果也是好的。

抓基本技能,就是抓化學用語規範使用及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平時的實驗操作中,要讓學生了解每一步實驗操作所涉及的反應原理,裝置原理,操作原理,多給學生實驗機會,體驗通過實驗獲得知識的成功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二、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教學與複習中,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問題思路”,因此在半個學期的教學中,都非常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養成學科思維的基本方式”。

三、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抓好知識的應用

化學試題涉及環保等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考察。而且這類試題的考察力度還將逐年加強,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不能單純灌輸課本知識,減少機械操練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儘可能的多閲讀科技知識,接觸和認識社會,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社會,培養興趣,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深化課堂教學意識,鑽研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中有許多新的觀點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樹立“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思想意識,在新的教學理念中貫徹新的課程標準。

五、強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意識”

在半個學期的教學活動中,自己意識到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過程,但學生的活動占主導地位,因此特別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六、加強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在考試中的比重越來越重,因此,半個學期來,格外重視實驗的教學,使學生在實驗中學到探究知識的樂趣。這樣做可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如何提大學聯考試成績,則有待加強。

七、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反思失敗:

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首先要踏踏實實抓好每一階段的知識漏洞,才能在最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本學期的期會考試成績來看,由於在最後的複習時,沒有對一個實驗儀器裝置反覆加強練習,而且該題分值較大,有10分,多數學生失分較多,因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細緻,導致學生成績受影響,以後一定要注意。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以來,廣大化學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化學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裏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化學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化學課堂教學,我認為:對新課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對化學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原電池”一節的教學中,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製作的‘蘋果電池’、‘西瓜電池’、‘西紅柿電池’等拿出來交流,形式非常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掌握,理解的化學知識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知道‘原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就可以了嗎?‘原電池的兩極材料’、‘原電池的電解溶液’各有那些要求?‘電極反應式怎麼寫’等,這些本應在師生

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化學線索和具體的化學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化學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化學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化學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化學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化學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化學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學生實驗’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實驗,指導學生實驗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實驗過後對該實驗得出的相應的重要結論、概念、定理等就不得而知了,實驗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迸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三、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化學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

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老師們可謂絞盡腦汁。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説各的,似乎發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係。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但是,在其中某一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麼忙着整理自己的資料,要麼説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於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説,他只是瞭解了本小組的研究內容,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説,在這一節課裏,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化學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裏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化學能與熱能’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老師在課前把問題佈置給學生,由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各小組準備充分,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受年齡,閲歷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問題説得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不夠準確,需要教師及時給予補充和完善。

必修一的教學,從教學內容上説:由於元素化合物內容從編排的角度説太過集中,給學生的學習本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而言,大多數剛升入高中的同學任然沿用的是國中的記記背背,把化學當成文科來學,因而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感到很吃力。他們往往抱怨説化學方程式太多,記不住、很容易弄混淆;從學習心理角度説他們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們都有體會大多數學生從主觀上都是願意學習的,只是有時候學習方法存在被動動,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被動,甚至到跟不上不願意跟,新課程要求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但是學生十多年養成的習慣就是被動的跟着老師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高一上學期一開始是比較困惑我的。為此也想過許多方法,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是不是也要創設情境,於是就把此情景講給學生並引導學生做對比實驗,對比兩節課的學習,一節課是我制定出學習目標和學習卷,學生依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卷先自主完成學習內容和課後習題,課堂上再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另一節課是學生自己不做任何準備只是聽老師傳授新課,然後完成課後習題,兩節課後做一下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自主的方法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更好,並且還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可能就是新課改要求的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理念。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化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我們又面臨着嚴峻的挑戰,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更需要不斷的學習,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質,並加強對學生的要求,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培養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10

時光飛逝,轉眼間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今年我擔任高一年級三個班的化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上,班級均分總是位於年級的中下等,説明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這迫使我更認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課堂設計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一學期以來,本着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心態,我認真地備課,注重瞭解學生的聽課感受,根據學生的反映,不斷去調整自己的課堂設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課堂組織能力。具體來講,有以下兩點心得體會:

一、 課堂45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

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就備課而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新課程標準、化學課本等。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

2、做好聽課總結

針對這一點,我儘可能多的去聽課,校內、校外的課我都去聽,在每節課後我都認真總結他們上課的優點和不足,在自己的課堂上揚長避短。一學期以來,雖然聽課總數不多,但是發現聽課後認真總結,對自己的備課、上課有很大的幫助。以後還要多聽課,開闊思路,改進方法。

3、深入瞭解學生

只有瞭解學生,教學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瞭解學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學生對原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例如,講到《物質的量》的有關計算時,我發現學生連一個氧原子有幾個電子都不知道,原以為是學生對電子數和核電荷數的關係這一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經過了解,才知道國中化學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常見元素的原子序數。這就能夠做到及時補缺、補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將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

4、注重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特別是在高中化學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設備,該學生更多的“事實”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為了説明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來,我在課堂上演示這個實驗,讓他們發現把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的現象是有氣體放出和有藍色絮狀沉澱生成,從而得出結論: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來。這樣既使學生走出鈉可以置換出任何金屬的誤區,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豐富教學形式

隨着教學形式的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早已不再侷限於常規的“黑板教學”,以多媒體教學為代表的各科教學形式極大發展。我緊緊抓住這一變化,積極探索多形式的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氣體摩爾體積》時,我提早準備,製作了一個比較精良的多媒體課件,實施後發現,採取多媒體教學的優點是: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大大增強,進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缺點是:有很小一部分學生過於關注動畫,容易開小差,還有一部分學生更是有種“作壁上觀”的感覺,參與意識不強。

二、 課前課後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每當我輪值晚自習時,我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利用課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在輔導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某個問題被集中地提出,我就會馬上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哪個知識點教授得不夠清晰,並在下次課堂上進行改進後的講解。實踐證明,這樣很好地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課前和課後的互動,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會經常遇到各種疑難,除了自己解決,我還主動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以求不斷進步。我一定得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強優勢,改進不足,力爭有更大的進步。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11

時光飛逝,轉眼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今年我擔任四個班的化學教學,分別是三個文科,一個理科。本着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我兢兢業業,嚴於律己,不敢有絲毫怠慢。

對於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整體來説和學生剛入學的時候比,還是有很大提高的。當然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的,比如説有個別同學已經學習一年了,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提高成績,甚至考試出現難以想象的分數,學生本身是否在意不説,作為教師,甚感任重而道遠。再比如説有個別同學平時作業聽課等各個方面都非常好,但是一到考試卻不能達到自己和老師心裏預期的分數。等等,等等。但是不管有多少問題,我內心還是比較欣慰的,因為我經過一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還是讓絕大多數同學逐步的走入學習正軌,逐步的對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管現在成績怎麼樣,我認為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下面我説一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問題一:課前不預習。

解決方案:偶爾課前抽查學生這節課大概要講什麼內容並簡述。

問題二:上課愛溜號。

解決方案:記住學生的名字,隨時提醒並提問,或者讓溜號同學敍述老師剛剛説過的話,對於這樣的同學根據情節不同懲罰程度也不同,比如輕者罰寫一次基礎知識,重者罰寫若干次基礎知識。

問題三:課後不復習不作業。

解決方案:每節課前必須進行的就是提問上節的知識,或者在講解練習冊的時候邊講邊檢查作業情況,毫無疑問,完成不好的就是罰寫基礎知識。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罰完就考罰過的,不會接着罰。直到會為止。

問題四:黑子掰苞米現象。

解決方案一:

理科班班主任於青為要求學生每人每天認真書寫各科一頁基礎知識,這個方法特別好。我每天認真檢查,開始學生不適應,感覺累,後來許多學生逐步體會到了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一致説感覺不管題能會做多少,基礎知識都熟悉很多了,記住很多了。其實化學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把基礎知識都記住了,就容易學上路了,成績提高特別快。

解決方案二:

定期領學生做綜合題並複習從前的知識點,温故而知新。

解決方案三:

定期抽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或者讓學生當老師的面做從前做過的題,及時反饋。效果很好。

問題五:學生國中基礎差,反應普遍遲鈍,需要重複多做多講相似題型才能保證會一部分,都不能保證全會。

解決方案:

為了把知識點講全,把題型都練到,完成讓知識點由易到難,學生由不會到會,乃至到熟練的程度,在爭得學生贊同的基礎上,我只能選擇利用晚自習的時間給學生講課,雖然自己比較累,但是一想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學校對我的信任,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一切的勞累都化為烏有了。

問題六:不愛提問題。

解決方案:

多鼓勵學生,讓學生知道為了會就應該不要面子多問問題,不會才是真正地沒面子。

問題七:心理問題。當然有很多,現舉兩個例子。

解決方案:

心理問題之抑鬱。主要表現為極度消極,焦慮,沒有信心,厭世。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實施賞識教育,多關懷學生,在讓學生慢慢重拾信心的基礎上,和老師建立起情感的互動,進而促進學習。

心理問題之逆反。教學之大忌就是如此。我從開始教課就首當其衝的解決這個問題。對自己嚴格要求,儀表莊重,教學嚴謹,爭取達到每位同學的認可,只有認可你,才能願意接受你所傳授的知識;對學生親和有加,恩威並重。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由逆反到捋順,在班級創建出相當和諧的學習環境。

問題八:學習沒有主動性。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最不好解決。

解決方案一:走進學生,瞭解學生狀態,及時鼓勵調整。

解決方案二:嚴師出高徒。我對學生的管理在各個方面向來嚴格,我接手的班級,一點點的讓學生養成由開始的不敢不學,到不由自主的學,最後到主動學的習慣。

以上是我所教班級存在的普遍問題,我想也是現在所有學生的普遍問題。但是我相信:“善用物者無異物,善救人者無異人,但得東風勤着力,朽木也能滿枝春”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確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的。並堅決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育好每一名學生都應該充滿信心。

最後一點我要説明的是,我的家庭和我的健康問題這些年對工作時間上有很多牽扯,情非得已,恨無分身之術。但是我從來沒有因為這些事情影響到我的教學,我對學生是非常負責的,我心裏的每一分對自己和對學生的計劃不管克服多少困難都要完成。在這裏我要深深感謝同事、領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對我的理解、支持、幫助和厚愛,是你們讓我逐漸成長,逐漸堅強。所以今後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勤奮,工作,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了自己,也為了三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12

在我的經驗中,萃取方面的知識是高一學生的弱點,表現在對萃取概念似懂非懂,這就造成對萃取和分液兩者的區別和聯繫認識模糊,不懂得選擇萃取劑。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得到深刻的認識,感到收穫很多。在這之前我在教授這一節課時,對教材的分析不夠深入,只是照搬教材。因為教材直接給出萃取的概念後介紹萃取操作,並沒有給出概念的形成過程, 這就需要對教材進行調整。該節課在萃取概念之前設置了3個實驗探究,能十分有效地使學生明白萃取的概念。我從學生後續學習的反饋中瞭解到,大部分學生能弄懂萃取的概念;能清晰知道萃取和分液的聯繫和區別;能準確地選擇萃取劑。這解決了我教學中的其中之一問題。

我們總困於課堂上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如何使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性學習;如何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該節課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都非常高漲,究其原因是該節課在設計上把知識問題化,把問題情景化,特別是在問題情景上做了很多工夫。例如語言的生動有趣;問題有趣味性,有一定難度,有想象空間,有可達成度。這些都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篇13

開學以來,化學主要進行的是元素週期表和化學鍵的教學,最近又開了化學能與熱能、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前者的教學比較抽象,不直觀,這就要反覆琢磨,反覆的給學生講解,還要在課上加強練習。而後者就要求舉出實例,特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例子,利用所學知識能夠分析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象,比如説手電筒中的電池不拿出來為什麼會爛,蓋房子煉石灰等等。

對於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教學進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贏得較多的複習時間而增加剛開始學習的困難,能少講絕對不多講,給學生充分的預習、複習時間。

2.經常使用“直觀性”教學。儘可能以實驗作先導,引導學生觀察,從而進行抽象概括。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應用多種動畫課件以增強直觀性,但要注意要結合板書,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而不能單調的使用多媒體。另外,要使化學知識儘可能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知識學以致用。

3.堅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特別引導學生處理好“理解”與“記憶”的關係。先理解後記憶是正確的。但是有的知識點暫時不理解也要先記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記住,等於沒有學,知識就出現了斷層。化學的學習,其實是一個“先死後活”、“不死不活”、“死去活來”的過程。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我認為有時還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質性質、試驗現象、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是必須記憶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職責就是通過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記憶。像這些記憶性的東西要經常拿出額外的時間進行檢查,隨記隨查。

4.設計問題小台階。教師作示範,講解時儘可能讓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也可讓學生説出他們的思維過程,然後大家討論,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5.引導學生敢於提問,及時歸納總結。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於詢問,在知識的聯繫比較中要敢於發問,在總結歸納中要不斷追問。

這是我的一點總結,在以後的教學中還啟發思維,多一些實用的教法與學法,讓學生輕鬆的學,讓老師輕鬆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