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萬物作焉而不辭文言文解析

校園2.32W

在我們上學期間,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物作焉而不辭文言文解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作焉而不辭文言文解析

萬物作焉而不辭文言文解析

在第一篇中,老子提到一個“觀”字,這個“觀”字僅非觀看的意思,而是“認識、解讀”。

第二篇開篇就説到“觀”。觀“美和惡”、“善和不善”。大道雖玄妙,從言辭來看,老子是借用人們最為常見和理解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由簡而觀。

進而“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 老子只是列舉幾個現象供人們去觀和啟發。所以今人在學習《道德經》之時,不要過於的神話和故弄玄虛。

無為

老子觀察自然,是要啟發人道。描述了“聖人運用天道”案例,即最重要的天道就是“有無”。聖人以“處無為之事”而順應天道自然以求達到目的,用“不言教化民眾”。當然不言也非是“狹義的不説”,而是減少干預,以及恰當運用引導的時機。干預是“有”,因為有時干預(有)適得其反 。

“有”會造成“無”,“為”會造成“不為”。比如做好事是“為”,做好事不留名是“無為”,做好事不求名,而自然得到更大的名,這就是無為而為。為人處世中,把握“有和無”“為和不為”這個大道框架,應用就是智慧。

萬物作焉而不辭

通過觀察生活小現象,再引用聖人處無為,再昇華到天地萬物,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讓萬物自然興衰,而不多幹預,也不據為己有,也不居功自傲;自然產萬物,讓萬物享用自然,而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提倡人們也可效法天道。此篇文字在為人處世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解釋

作:興起;“不辭”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萬物作焉而後應之不辭耳,此因應無為之道也。”不辭,就是不拒絕。完全隨應萬物,也就是無為而治的意思。(見《老子本義》)

出處

王弼本《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為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傅奕本《老子》作:“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老子》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