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構建策略論文3000字

校園2.83W

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構建策略

淺談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構建策略論文3000字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要達此境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尤其是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此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舞台。具體操作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的參與慾望在課堂中得到保鮮

興趣總是與人的愉快感情相伴出現,相互作用的。它是一個人傾向於注意認識某種事物和研究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作為智能活動的動力系統能使大腦神經過程敏鋭、靈活,長久維持大腦的優越狀態,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教育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表明:興趣與學習的關係非常密切,滿懷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執着一念,專心致志,變被動吸收為主動進取,由完成任務到迷戀醉心,滿腔熱情地進行鑽研,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乏味的事,甚至還可以彌補智能的不足。例如,拉扎勒斯(ALLayarus)在語文課教學情境中,將高中學生分為智能組與興趣組,智能組學生的平均智商為120,但對於語文的閲讀與寫作不感興趣,而興趣組學生平均智商只有107,但很喜歡閲讀與寫作。這兩組學生皆必修“閲讀與寫作”這一課程,在一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兩組受同樣的測驗,待一學期結束時,兩組總成績相比較,興趣組遠優於智能組。這個實驗很好地説明了中學生是滿懷興趣去學語文,還是懷着厭惡的心情去學語文,其質量和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201x年,在張家港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展示課上,筆者在確定“走進五彩科技圓,編織生活繽紛夢”的活動主題後,依照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活動預設為三大版塊:

1.“心聲”版塊。即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用語言來表達出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改變,吐露自己的心聲。

2.“展示”版塊。即學生把自己製作的科技作品或購買的科技產品進行現場展示及演説。

3.“設想”版塊。即用自己獨特的想象構思未來社會的一些高科技產品。

為讓學生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感興趣,筆者首先創設了“夢想演播室”導播情境,學生對此顯得十分好奇,而後告訴大家這檔節目是對“模擬科技新聞發佈會”進行現場錄製,每一環節由全體同學推薦一名主持人來主持這一版塊,並請三位同學模擬攝影師進行現場拍攝、採訪,必須佩帶記者證及話筒(事先準備好)。在整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完全沉醉在模擬的空間裏,他們對自己所向往的這些主持人、記者、攝影師可以説模仿的惟妙惟肖,我清晰地記得班上的三位“攝影師”扛着“攝像機”跟着主持人來回跑,一會兒對準觀眾,一會兒拍記者,一會兒又給主持人來個特寫,他們那股認真勁兒,讓我真正體會到課堂裏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在興趣釋放的過程中,學生完全由被動走向主動。在模擬實踐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以至於在那一週的週記裏,當過主持人的那位同學寫到:“我原來以為自己很膽小,但那一環節主持以後,我突然感到膽大了許多,其實面對同學和老師講話也不過如此,我真為那天的主持高興。”讓學生從課堂中找到感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應該是一節課語文課真正的成功。

二、激活思維,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撞擊中進行迸發

1.求新思維在厚積中噴薄而出

一位美國學者説過:“對人的創造力來説,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哪裏去尋找他所需要比他能夠記憶多的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創造的能力。”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錢夢龍語)。因此,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改變教師過去一貫痴迷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採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師生共挖課文中的情趣點。筆者在教學詩歌單元之前,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利用雙休日到書店或通過Internet搜索有關詩歌知識的資料。這樣可以看到許多語文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等到教學時,學生不僅學得快,而且理解得透,又不易遺忘,還可以嚐到合作後成功的喜悦。筆者曾在張家港市級公開課活動上,教學《山居秋暝》時,有學生問到:“空山新雨後中的空山是指空蕩蕩的山,可是下面寫到了浣女,蓮動,清泉所發出的聲音,這不是矛盾了嗎?”這個問題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一般情況下是很難回答好的,就是我一時也難以給出令人完整的理由,但正因為有些同學作了充分的預習,查到了許多有關該詩及作者的資料,課堂沒有出現尷尬的局面。記得一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這裏的空山是指幽靜的山,而不是空蕩蕩的意思。這使我想到一句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山上都是茂密的樹林,遮住了一切,讓人一下子不能看到人的活動,而蓮動,泉流,竹喧聲都是作者聽到的,這樣達到了靜中有動,以聲襯靜的效果。”還有同學認為“竹喧歸浣女”中的“喧”不是指竹子發出的聲音,而是鳥兒們歸巢時歡快的叫聲給原本寧靜的竹林帶來了喧鬧。甚至有同學覺得這是浣女們歸來時經過竹林留下的一片笑鬧聲。聽着這些富有創意的回答,讓我越來越感覺到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必須讓他們自己先去多看,多讀,惟有如此,他們的思維才能從桎梏中突圍出來,營造出真正屬於每個同學自己的創維空間。

2.求異思維在探討中奔湧而來

求異思維是一種廣開言路,不循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激勵學生的求異思維,解放學生的個性,使他們超常思考,大膽質疑,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例如:在講授新教材《“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時,我故意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的哈爾威船長毫無表情的隨着船一同下沉時,他此時的內心在想些什麼呢?”同學們立馬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説他在想“犧牲我一人,挽救了大家,值!”;有的則認為,船長他很想活下去,但當覺得無力挽救自己時,他也要讓自己用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完美的銘記在人們的心間;還有的則説:“哈爾威船長在想念他的.家人,為自己的親人作最後一次禱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船長在想什麼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任何負擔地參與到了問題的探討中來,迸出了各種不同的思維火花。

三、激活個性,讓學生的真我風采在角色模擬中逐步展現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用不盡。”這句話道出了語文素質教育的真諦。它啟迪我們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只有個性品質得到良好的發展,才能影響和促進其他素質的健康發展。個性發展的核心是養成健全的人格,即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責任心以及創造精神。開發這種潛質,就是發揮教育應當發揮的功能所在,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主陣地。可以説,沒有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的發揮,就不可能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那麼,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真正舞台呢?

1.創設情境,營造“愉悦對話氛圍”

教育家加裏寧説過:“教育是對於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統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養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質。”真正達到教學感化,教育者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和諧的課堂對話氛圍,讓有個性的課堂對話成為一門不可忽略的教學藝術

2.嘗試模擬主持,走進“實話實説”演播室

在備《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這篇課文,分析“學情”時,筆者考慮到若利用傳統教學模式講解,很難讓學生對這篇帶有文言色彩的小説感興趣。所以,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決定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把他們請到模擬的“實話實説”的演播現場,由一位主持人與文中人物的扮演者聊天,話題必須圍繞“賈雨村”與“門子”的性格展開。整個氛圍的調控完全由主持人把握。在“實話實説”的過程中,扮演曹雪芹的學生很自然的談到塑造“賈雨村”和“門子”形象的用意,而扮演“英蓮”、“馮淵”的人物則結合事件暢談本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的教學設計完全轉化了學生原本“要我理解,要我學”的被動心理,學生為了能順利地走入這個情境,全身心進入文本,主動推敲文章語言,甚至向老師請教相關知識。這堂課,教師只擔當了一位跑龍套的角色,而學生有條不紊的相互探討,相互爭論,巧妙應答,整個課堂始終生機盎然。

3.嘗試模擬設計,走進“創意工作室”

在上《送你一束轉基因花》這堂公開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由四位學生分成一組,成立“創意工作室”,為朋友、老師、父母、偶像等假設一個理由送上一束轉基因花。這一環節還真的激活了他們所有的興奮點,智慧的火花四處飛濺。

除此之外,設計的“記者招待會”、“廣告策劃”、“劇情設計”、“根據詩意即興作畫”、“產品促銷會”等環節,學生對此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