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雪原文、賞析

校園1.43W

雪原文、賞析1

原文:

雪原文、賞析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台荒,浣粧池冷,淒涼市朝輕換。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

共悽黯。問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銷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翻譯:

古鬆積雪飄來寒意,嶺頭冬雲吹成冰凍,數點紅梅綻出淺淺的春色。聚景園中當年的歌舞樓台今已荒蕪,宮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華市朝變作淒涼廢苑,竟如此輕易!可歎梅花與入一樣所存無幾,相對依依共同迎來又一度歲暮。

心情是一樣的淒涼黯淡!試問東風方才幾度來去,往日繁華已然成夢去遠。東風啊,你一定多次見識過宋帝后妃的儀仗御輦。四處籠罩着傷今懷古的愁緒,滿目是荒蕪的草木與茫茫暮靄。我面對衰草斜陽默默無語,黯然魂消,淚流滿面。遠處西泠橋又傳來斷續的笛聲,低低嗚咽着春天的哀怨。

獻仙音·吊雪香亭梅賞析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後,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後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對新朝的牴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築,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後,園亭荒蕪,周密來遊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鬆雪飄寒,嶺雲吹凍”兩句,點明瞭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説天飄寒雪,而説是雪“飄寒”;不説凍氣入雲,而説雲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説的是初春時候,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説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説“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後轉入描寫園林。“襯舞台荒,浣粧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台池榭的破敗;但這裏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句法較直,沒有“鬆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台與浣粧池,應是園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粧、觀舞的。所謂“浣粧”,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於下句的“淒涼”二字“淒涼市朝輕換”,點題。

眼前這般淒涼的亭台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係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台、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但畢竟如過眼煙雲,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裏喪失了。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歎”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不禁發出感歎。“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並反過來想象梅花、池台、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共悽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悽黯,黯“是”寒、凍“、”荒、冷“、”淒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問“是人問花,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這是梅花”吹夢“和”悽黯“的原因。

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説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苟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此時,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弔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説,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

獻仙音·吊雪香亭梅表達情感

這時,作者的感情湧至高潮。“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聽到從西泠橋邊,低低地送來幾聲怨曲。謂笛聲為“殘”,因是亡國餘音:“春”暗指元朝統治者,故有所“怨”。作者落淚傷神之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現實畢竟已是蒙元的天下。西泠的殘笛使詞人不得不面對現實,現實只能聽見數聲春怨。這一揚一頓,足見作者用筆之巧。

雪原文、賞析2

原文:

雪梅·其二原文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雪梅·其二拼音解讀

yǒu méi wú xuě bú jīng shén,yǒu xuě wú shī sú le rén 。

rì mù shī chéng tiān yòu xuě,yǔ méi bìng zuò shí fèn chū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雪原文、賞析3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後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後,詞人重遊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日射雲間”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着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牆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寫現實。“焦土”二句,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後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後又獨自重遊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雪原文、賞析4

雪梅

宋代: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及註釋

梅雪爭春未肯降(xiáng),騷人閣(gē)筆費評章。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以評議梅與雪的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

降,服輸。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的文章,這裏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騷人:詩人。

梅須遜(xùn)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説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文人騷客難以評論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

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註釋

盧梅坡,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

降(xiáng):服輸。

騷人:詩人。

閣筆:放下筆。閣,同“擱”放下。

評章:評議。這裏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

首句採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評章”即評價。

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安石的《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但是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雪原文、賞析5

滿庭芳·堠雪翻鴉

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陰磷夜泣,此景總堪悲。待向中宵起舞,無人處、那有村雞。只應是,金笳暗拍,一樣淚沾衣。

須知今古事,枰勝負,翻覆如斯。歎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古詩簡介

《滿庭芳·堠雪翻鴉》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極寫絕塞隆冬的荒涼景況和詞人悲愴的心情,下片則在喟歎古今興亡中體現出人生的空幻。全詞寫景、抒情、議論,三者互相映襯,又一氣貫通,融合為茫茫邊愁。

翻譯/譯文

烏鴉從被大雪覆蓋的土堡上飛過,凜冽的寒風吹過大漠,此時我正騎着駿馬踏過結冰的河面。鬼火在夜空中閃爍,彷彿冤魂在哭泣。想要學古人聞雞起舞,而這裏寂寥無人,村雞也無處尋找。只聽得金笳聲聲,不由得傷懷落淚,汨濕衣襟。

要知道古往今來,勝敗得失都如棋局上的拼鬥一樣,勝負無常。可歎人們拼命相爭,什麼都剩不下。即使獲勝,也只不過徒留幾行青史和夕陽下殘破石碑上的碑文罷了。年華如同這松花江水一般飛速流逝,流去之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回來。

註釋

滿庭芳:詞牌名,雙調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韻,下片五平韻。

堠: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或記里程的土堆。翻鴉:《詞雅》作“翻雅”。

龍堆:這裏泛指沙漠或邊地。

陰磷:即陰火、磷火,俗稱鬼火。

中宵起舞:即中夜起舞。

村雞:《詞雅》作“荒雞”。

蠻觸:《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後有“觸蠻之爭”之語,指由於極小的事而引起了爭端。

青史:古時用竹簡記事,故後人稱史籍為青史。

混同江:指松花江。

創作背景

詞中提到混同江,描寫的又是冬天景色,當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至十二月詞人赴梭龍時。其時,納蘭性德隨駕抵達吉林,來到了混同江(現稱松花江)畔,這裏原是一片古戰場。入關之前,女真族在統一過程中,建州、海西、野人諸部互相殘殺,彼此併吞,拼命爭奪,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心靈創傷。詞人觸景傷情,一時百感叢生,情懷愴楚,寫下此詞。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前景後情,以賦法鋪寫,上片開頭五句寫景,把象徵性的古戰場龍堆展現在讀者眼前:鴉飛雪上,馬躍冰河,驚風掠地,亡靈夜泣,“一將功成萬骨枯”,極寫其蕭索、肅殺之慘象,以“總堪悲”綰住。下句轉進,先説有“中宵起舞”的愛國之心,但“那有村雞”一句折轉,表明縱有一片報國情懷,也無由實現,徒增感喟。接以金笳聲聲烘托,則更令人添悲增慨,悲不自勝,涕淚沾衣。

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轉為議論,從興亡的夢幻中體現人生之悲慨,語調低沉抑鬱,寄懷深遠。雖全為議論,不免質實,但氣勢壯觀,真情四射,表達了滿懷的哀怨和痛苦,生動感人。詞人喟歎古今興亡,以為“古今事”都是虛無的、短暫的,古來的.一切紛爭,一切功業,有如棋枰翻覆、蠻觸爭雄,無論為勝為負,到頭來除了“剩得幾行青史”,“斷碣殘碑”之外,餘皆成空,體現了歷史的虛無,人生的空幻。這雖是消極的意緒,但從中亦可窺見詞人長期積於心中的苦情。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這詞沒有題目,但詞中提到的混同江,那是葉赫部曾經經營的地盤,可見作者是在為這塊土地抒發懷抱。“歎紛紛蠻觸”一語,尤值得人們尋味。(《納蘭德和他的詞》)

雪原文、賞析6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闌干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古詩簡介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是一首由宋代詞人万俟詠創作的詞,抒寫了主人公思歸的心情。

翻譯/譯文

春天到來,南樓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羣花開放。

剛下過小雨一番寒意,獨自一人依靠着闌干。

不要頻繁的依靠在闌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煙水。

汴梁在哪裏?被黃昏時的雲霞與霧氣遮住了。

註釋

①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②花信:指羣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鑑賞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雲:“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遊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雲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説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後再作否決:“暮雲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雪原文、賞析7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註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於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説,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裏,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雪原文、賞析8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詩詞賞析: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據《南唐書·後主紀》載:“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後主避禍,惟覃思經籍。”由此,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也有道理。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就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寫漁父的`快樂逍遙。從詞意上看,此詞耽於隱逸、格調不高,當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湧,春光明媚,中間嵌以“有意”和“無言”,作者以情見景,借景寓意,心態淡然而出。有酒、有竿、悠然獨釣,這種情境雖靜寂卻清新,所以作者以問作結:“快活如儂有幾人?”其歎如贊,表現出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滿足。這首詞語淡情疏,清麗簡約,詩情與畫境渾然一體,趣致盎然。

這首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雪原文、賞析9

原文:

積雪皓陰池,北風鳴細枝。九逵密如繡,何異遠別離。(謝朓)

風庭舞流霰,冰沼結文澌。飲春雖以燠,欽賢紛若馳。(江革)

珠霙條間響,玉溜檐下垂。杯酒不相接,寸心良共知。(王融)

飛雲亂無緒,結冰明曲池。雖乖促席燕,白首信勿虧。(王僧孺)

飄素瑩檐溜,巖結噎通崋。罇罍如未澣,況乃限首儀。(謝昊)

原隰望徙倚,鬆筠竟不移。隱憂恧萱樹,忘懷待山巵。(劉繪)

初昕逸翮舉,日昃駑馬疲。幽山有桂樹,歲暮方參差。(沈約)

詩詞賞析:

詩歌來源説明:

“齊代詩人謝眺似乎很高興和朋友聯句”。他的詩集中有七篇連句詩:其中《阻雪連句遙贈和》一篇,是和江革、王融、王僧孺、謝昊、劉繪、沈約共七人的連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謝朓首唱。這首聯句詩不是七人在一起時同作的,是用通信方法互相贈和的,故題目説明是“遙贈和”。這又是聯句詩的`創格。

作者集體創作:

齊樑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永明(齊武帝蕭賾年號,483~493)間,故又稱“永明體”。在永明體產生的過程中,沈約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南史·沈約傳》載沈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然而關於“此祕未睹”之説,陸厥與沈約曾有過爭論,後來鍾嶸對此也有過異議,其實問題的關鍵即在於是否將聲律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實際創作之中。……“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即後來的梁武帝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並遊焉,號曰‘八友’。”沈約、謝朓、王融已見前論,他們和周顒等人在創制“永明體”和推動新詩風的發展方面,功不可沒。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蕭)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蕭子良文學集團的成員,除了有大量的應教、奉和以及相互間的唱和之詩外,同題共詠也是常見的創作活動。

如《南齊書·樂志》載:“《永平樂歌》者,竟陵王子良與諸文士造奏之。人為十曲。道人釋寶月辭頗美,上常被之管絃,而不列於樂官也。”這次的集體創作,除謝朓、王融今各存十曲外,餘皆不存。此外,今存如王融、沈約、範雲、虞炎、劉繪等人的《餞謝文學離夜詩》,王融、沈約、謝朓等人的《同詠樂器》,王融、柳惲、虞炎、謝朓等人的《同詠坐上所見一物》,王融、範雲的《四色詩》等,皆屬同題共詠之作。在《謝朓集》中,還存有《阻雪連句遙贈和》詩,即為謝朓、江革、王融、王僧孺、謝昊(本集作“異”)、劉繪、沈約等人聯句而成。由此可見竟陵王子良文學集團詩歌創作活動之一斑。

雪原文、賞析10

宋代: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譯文及註釋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月底:月下。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些兒:一點兒。

鑑賞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則光景清豔。惟三者難以一時兼備,故今歲與去歲相較,不能無憾。此詞即景抒懷,貌似沖淡,卻藴含無限今昔之感。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詞典釋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雪原文、賞析11

山中雪後(晨起開門雪滿山)原文

【山中雪後】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詩詞賞析:

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描圖景);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析情感)

雪原文、賞析12

【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羣山中,不見一隻飛鳥的影 子:眾多的小路上,沒有一個行人的蹤 跡。千、萬:虛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羣山中, 見不到飛鳥的影子; 條條小路上,找不 見一個行人的腳印。兩句詩寫大雪時的 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 空寂的景象。[例]而他們的工作也並 不輕鬆,要從幾十公里之外購菜、運 糧、運煤,特別冬季一來臨,道路難 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鄒 荻帆《玉門秋色賦》)

二、用以形容不 見人煙,不見鳥獸的荒蕪景象。[例] 他們有種到了天涯海角被紛繁喧囂的 世界拋棄了的感覺,這裏荒蕪得慘無人 道,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 麼一種淒涼景觀。(李能《天邊那羣 兵》)

【全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註釋】

①絕:盡。這裏是絕跡的意思。人蹤:人的足跡。

②蓑(suo梭):蓑衣。用棕絲或莎草、稻草編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

【全詩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詩人外貶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縣) 期間。

自轟轟烈烈的 “永貞革新” 運動失敗以後,唐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張變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迫害,作為曾積極參與革新運動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勢力打擊的對象,他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永州,雖名為 “司馬”,卻實為“囚犯”,政治上無人過問,生活上亦充滿艱辛,孤苦伶仃地在那裏渡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間,唐代社會由於賊臣當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這對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來説,不能不使他倍感壓抑和苦悶,為了反抗,也為了排遣心中鬱悶,他於遊山玩水之中創作了一批山水詩歌,寄寓和披露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江雪》一詩便是他這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詩只有四句,20個字,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寥廓、壯觀而又悽清、冷寂的畫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在寫遠景。舉目四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羣山之中竟無一隻飛鳥出現; 遼闊原野上那縱橫交錯的小徑上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真是萬籟俱寂 ! 怎麼會是這樣呢? 原來詩人描寫的是一個嚴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了整個自然界,也覆蓋了千山和萬徑,致使人蹤、鳥影皆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是寫近景。它緊承前面兩句,本來四野茫茫,一片銀裝素裹,既看不到一隻飛鳥,也見不到一個行人的腳印,就在這萬籟俱寂的世界裏,人們忽然發現,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葉漁舟,上坐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風冒雪,在那裏執杆垂釣呢。多麼新奇而清冷的畫面啊! 多麼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 他在這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的天氣裏在釣什麼啊。原來他正在獨自釣“雪”。

這首詩似乎純是寫景,四句詩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構成了一幅漁翁獨釣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妙絕人間。但人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那位處於風雪之中而全然無畏,一杆獨釣的老翁,儘管自然環境是如此險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態安祥,難道由他的身上還不能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嗎。在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漁翁的身上,寄託着詩人仕途失意後的苦悶與孤獨,也表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詩人生活的理想。現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雖不能有所作為,但也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於是乎詩人便塑造了一個在飛雪之中執杆垂釣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樣的高潔,偉岸而與眾不同,是那樣的灑脱,超然而置身塵外,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詩人由積極入世不得到退而遊山玩水,尋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雪原文、賞析13

原文: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出自明代丘浚的《詠荔枝》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賞析:

詩貴自然,“詠物以託物寄興為上”(清·薛雪《一瓢詩話》),託物寄興亦以自然為絕妙,自然天成是詠物詩的至境。丘浚作詩主張自然成文,反對用奇語異辭,認為“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答友人論詩》)。所以,他的詩大都寫得自然清新,頗多天機自動天籟自鳴機趣。他的詠物詩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頭語”的自然流露,並不刻意追求寄託,只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託物寄興,借景言情,似無寄託而寄託遙深,更是精彩絕妙,不同凡響。

這首《詠荔枝》詩看似尋常卻奇兀,正確理解“可憐”一句,是準確把握全詩寄託所在的關鍵。一般人都把“可憐”理解為“哀憐”,那不但是對詩人匠心的隔閡,更是對詩人襟抱的無知,丘浚從小就胸懷“遙從海外數中原”(《五指山》)、“應須一口吸江湘”(《海》)的雄心大志,對生在海南長在海南充滿着自豪和自信,沒有絲毫的`自卑,絕不會作怨天怨地的可憐相。他志大才大,深受時人器重推薦,使他少年得志,一路春風得意,從一介書生做到中央高級長官。絕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天涯淪落人的失落感。

所以,“可憐”在這裏只能是愛憐之意。“可憐”作“可愛”解古已有之。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唐·杜牧《睦州四韻》:“州在釣台邊,溪山實可憐。”宋王安石《北堂》:“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據此,末兩句是説,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一種無以倫比的甜美味道,是因為它長在得天獨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無以倫比的天然美質,才能這樣加倍招人喜愛和受人青睞。只有在天涯海角這片得天獨厚的熱土上,才能生長出海南荔枝這種無比珍貴的天然美物。詩人對海南荔枝這種無以復加的嘉許推崇,其中正寄託着詩人對海南故土的無以復加的厚愛與眷戀。而這種寄託又妙合無垠,自然巧妙,更顯得意藴深厚意味深長,既深得風人之旨又深得詠物三昧。

作者介紹: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峯、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台(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丘浚學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域涉政治、經濟、文學、醫學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為“海南雙壁”。...

雪原文、賞析14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古詩簡介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首詞寫駐留塞外的征夫在風雪之夜對妻子的思念。上片首先描寫塞外之夜風雪交加的典型物候特徵,接着寫夢中的情形。夢境的温馨綺麗和現實的苦寒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詞人內心的悲苦。“三更雪”和“桃花月”,一實一虛,哀樂畢現,自然而然地引出三四兩句對虛幻幸福的渴望。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寫夢,但卻跌宕曲折,生出新意。即使是夢境也不能久長,令人心煩的畫角聲無端地驚醒了好夢。淚流成冰,既形象地寫出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深,同時也進一步渲染了塞外的苦寒。最後以景語作結,塞馬嘶鳴,殘星大旗,和朔風飛雪首尾相應,為痛苦低沉的詞境注入了蒼涼壯闊的質素,具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翻譯/譯文

凜冽的北風,將三更天還在飄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飛揚。在夢中,相思之人還在迷戀開滿桃花的明月之夜。夢是那麼美好,不要催醒他,讓他在美好的夢境中多轉一轉吧。

沒有任何徵兆,夢中突然聽見了畫角聲,醒來時,淚水已經在枕邊結成了薄薄的一層紅冰。耳中聽到的是塞馬的嘶鳴,眼中看到的是斜掛着殘星的軍中大旗,好一派淒冷而又壯闊的景象。

註釋

1、朔風:邊塞外凜冽的北風。

2、倩魂:少女的夢魂,典出唐人小説《離魂記》。此處指作者自己的夢魂。

3、桃花月:即桃月,農曆二月桃花盛開,故稱。此處代指美好的時光。

4、由他:任他,聽憑他。

5、好處:指美夢中的景象。

6、無端:平白無故。

7、畫角:古代樂器,外加彩繪,故稱畫角,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

8、紅冰:淚水結成的冰,形容感懷之深。《開元天寶遺事》:“貴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車,時天寒,淚結為紅冰。”

9、塞馬:邊塞的戰馬。

10、大旗:軍中的旗幟。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作者奉旨執行軍事偵察任務的途中。是一首以紀夢的藝術手法,表達離情別恨的詞。

賞析/鑑賞

文本賞析

第一句描寫呼嘯的朔風吹起了滿地的落雪,雪雖然停住了,但繼之而來的狂風捲起了滿地雪花,這風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來臨使寒冬落雪的氣温更加淒冷;“三更雪”點明是在夜裏下的雪,塞外苦寒,風雪之夜,思念故鄉的.軍旅之人這時還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猶戀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帶着笑意的夢魂。這一句寫軍旅征夫進入夢境,外面呼嘯的寒風還在悽緊地吹着,一直思念故鄉的人終於帶着微笑進入了夢境;他彷彿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閨中旖旎温馨的氛圍與風光叫人無限依戀。夢境與現實是如此懸殊,作者以“三更雪”與“桃花月”對舉,把風雪交加的塞外寒夜與閨中的温情作了鮮明的對比。“猶戀”兩字承接上句的“朔風吹”,表明儘管強勁的朔風吹散了滿地的雪花,但吹不散軍旅征夫的思鄉之念,在寒風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強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夢好”承“桃花月”而發,訴説了遠離故鄉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馬勞頓,巡邊守地,只有在深夜裏才能靜靜地思念故鄉的親人,但寒夜中的夢,有惡夢,也有好夢,今夜正做着好夢,就讓他做下去吧。讓他在夢中多得到一些歡聚的幸福和快樂。詩人在這裏用了兩句非常流暢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卻是真切深刻的,充滿了對軍旅征夫的無限同情。希望他多享受好夢的幸福,誰也不要打斷他的夢,這與唐代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刪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寫法十分相近。金昌緒寫了思婦夢往邊地,納蘭性德寫征夫夢迴故里,他們難相見,就讓他們在夢中多相會吧!為了這,鳥兒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然而,好夢不長,畫角一聲把征夫從歡聚團圓的夢境中拽回到現實。本來,衞戍邊地的軍人,對軍旅中的畫角聲聲習以贊常,但這時對夢迴故里,沉醉入幸福歡樂的夢中人來説,這畫角吹稠太“無端”,“無端”兩字透出了征夫對這畫角的惱恨,對軍營生活的惱恨,也隱隱譴責了製造這悲歡離合的封建統治階級。一聲畫角斷送了他一場幸福夢,他長久地盼望着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但卻很難實現。終於,在夢中他回到了故里和親人中間,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淚水,待到畫角一聲夢醒回時,歡聚時的幸福淚水已在枕邊凝結成為一層薄薄的冰。方千里詩曾道:“情淚滴如冰”。“枕畔紅冰薄”中的“紅冰”兩字,這裏指凝成為冰。詩人以“夢好”,“畫角”人手,點出最後的一個“冰”字,把夢境中幸福纏綿情景與現實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抒發出這無聲之慟。

最後的兩句詞,“塞馬一聲嘶,殘星照大旗”,繼之畫角,這塞馬一聲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於夢境的征夫夢徹底打碎了,從迷惘中醒來的征夫,雖然還留戀着剛才的夢境,但睜眼抬頭時,殘星欲曙,曉風吹拂着軍旗,迎來了塞外冰冷的空曠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現實生活裏。

這首詞中詩人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把邊地軍旅生活的勞苦艱辛和征夫們對妻室故園的魂牽夢繞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強烈地抒發出對衞戍邊地的征夫們無限同情。在寫夢醒時,連同畫角、塞馬、殘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軍旅生活描繪得格外悲涼寂寞,與詞的上片寫夢迴故里時的纏綿格調形成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論

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北風勁吹,寒威凜烈,徵人卻做着温暖的夢。夢醒了,眼前耳畔呈現的是邊塞的景象。”

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在寒風凜冽的冬夜,一位少婦懷念軍中的丈夫,併為之夢魂縈繞,忽而彷彿重現了夫婦在一起時花好月圓的良辰美景,忽而又恍惚身去邊塞,尋找日夜思念的他……這又是一闋寫思婦之情的詞。這類題材的作品容易流於纖弱,但容若此作,用‘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這樣剛勁的句子作結,出人意想,自有其獨到之處。”

雪原文、賞析15

原文: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台荒,浣粧池冷,淒涼市朝輕換。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悽黯。

共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譯文

古鬆積雪飄來寒意,嶺頭冬雲吹成冰凍,數點紅梅綻出淺淺的春色。聚景園中當年的歌舞樓台今已荒蕪,宮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華市朝變作淒涼廢苑,竟如此輕易!可歎梅花與人一樣所存無幾,相對依依共同迎來又一度歲暮。

心情是一樣的淒涼黯淡!試問東風方才幾度來去,往日繁華已然成夢去遠。東風啊,你一定多次見識過宋帝后妃的儀仗御輦。四處籠罩着傷今懷古的愁緒,滿目是荒蕪的草木與茫茫暮靄。我面對衰草斜陽默默無語,黯然魂消,淚流滿面。遠處西泠橋又傳來斷續的笛聲,低低嗚咽着春天的哀怨。

註釋

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門外建聚景園,奉高宗遊幸,其後遂為累朝臨幸之所。至理宗以後,日漸荒廢。

嶺:即葛嶺,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傳葛洪煉丹於此。

椒:梅花含苞未放時,其狀如椒也。

襯舞台,浣粧池:應是聚景園中舊有之池台。浣(huàn):洗。市朝:本指人眾會集之處,這裏是指朝代、世事。

歲華:既指歲月,也指年華。晚:終,將盡。

悽黯:淒涼暗淡。

吹夢:吹醒當年的繁華夢。

慣識:識慣。

翠屏金輦(niǎn):翠屏,碧玉屏風,代指宮苑舊日豪華的設施。輦,人推輓的車。金輦:貴族的車駕。

廢綠:荒蕪的園林。

銷魂:非常感傷。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西泠殘笛:西泠(líng),即西泠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為後湖與裏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殘笛:斷斷續續的笛音。

賞析: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後,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後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對新朝的牴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築,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後,園亭荒蕪,周密來遊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鬆雪飄寒,嶺雲吹凍”兩句,點明瞭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説天飄寒雪,而説是雪“飄寒”;不説凍氣入雲,而説雲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説的是初春時候,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説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説“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後轉入描寫園林。“襯舞台荒,浣粧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台池榭的破敗;但這裏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句法較直,沒有“鬆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台與浣粧池,應是園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粧、觀舞的。所謂“浣粧”,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於下句的“淒涼”二字“淒涼市朝輕換”,點題。

眼前這般淒涼的亭台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係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台、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但畢竟如過眼煙雲,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裏喪失了。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歎”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不禁發出感歎。“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並反過來想象梅花、池台、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共悽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悽黯,黯“是”寒、凍“、”荒、冷“、”淒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問“是人問花,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這是梅花”吹夢“和”悽黯“的原因。

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説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苟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此時,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弔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説,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

標籤:賞析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