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讀書》讀後感

校園5.86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讀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讀書》讀後感

《論讀書》讀後感1

關於讀書,古人有許多言簡意賅的好句子,如:“書中字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因由人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讀書的意義變有時大相徑庭了。倚欄軒文學網

讀了熊十力老師的《論讀書》後,我頗有感觸。熊十力是我國現代哲學史上極具原創力和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奠定了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形上學之基礎。在本書中,他提倡讀書要有“孤往精神”,這正是對於他的那個時代痛下鍼砭。

書深不見底,裏面中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變一個人,因為書裏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書如命最終掙脱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圍最終成為俄羅斯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巨匠高爾基;愛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陰暗地牢中潛心學習十四年之久,最終成為了氣宇軒昂的基度山伯爵。書的長河流遍古今,流經的地域廣闊而繁多。書中的領域囊括了所有人類已經探索的和嚮往探索的東西。這便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書讓人得到了充實和幫助,但書的意義是遠不止此的。

對於教師來言,讀書更是有深遠的意義,一是針對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二是針對學生來言的,教師要從自己的讀書經驗中總結出一些適合學生的讀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並且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教師是幸福的,但教師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教師可以利用的時間與空間決定了教師是一個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進行自我的設計與武裝,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脱離庸俗。

教師要達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保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着作,閲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説,就是跨越由這些經典構成的橋樑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過程。人類的教育雖然不斷變遷與發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會變化,教育培養人的功能不會變化,教育過程的內在規律不會變化。

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擊與交流過去的教育家的着作中,教師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有心的教師會認真閲讀教育的重要文獻,認真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讀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願我們咀嚼着莎士比亞的這句名言,熱愛讀書,高效讀書,快樂讀書,在讀書中積澱,在讀書中成長,不斷創新自我,真正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論讀書》讀後感2

第一次讀《論讀書》是在中學的一堂語文課上,因當時年齡尚小且閲歷較少,心中雖產生過點點觸動,但並未產生太大的波瀾。今又重讀,感慨萬千,悔當時“只讀書不求甚解”,枉費了太多的讀書時間。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文章開宗明義指出了讀書的內涵及讀書的作用。我們日常為了打發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常會上網、聊天、遊戲、看電視、聽音樂、觀碟、逛街、打麻將等等,但回頭想想,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長久的益處或產生持久的作用。培根一語撥開雲霧,告誡我們唯有讀書可以。詩、詞、歌、賦,書、表、策、論,經、史、子、集等等,好書可謂豐富,獨處幽居之時,會讀書者可陶冶情操;高談闊論之時,善用書者可舌戰羣儒;處世判事之際,好學深思者可統籌策劃。當然,做到持經達變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只有量變轉化成質變時,才會享受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快樂。

既然讀書可使我們獲益,那麼我們又如何在信息豐富、魚龍混雜的現代社會中,把握住有限的時間讀點好書呢?我們亦可以用“怡情、傅彩、長才”作為標尺,不足以怡情、傅彩、長才的書,我們便可大體涉獵,淺嘗輒止。對於可怡情、傅彩、長才的經典之作,我們則須全讀並咀嚼消化,讀時還須全神貫注,推敲細思,孜孜不倦。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孤獨寂寞時,閲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着才幹。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太慢的人馳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覆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隻應限於不太重要的議論和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個懶於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要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鋭利。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

《論讀書》讀後感3

飽讀詩書的人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崇尚。我們從小開始就被家長老師灌輸我們要經常讀書,要多讀書。毫無疑問,讀書對於我們來説是一件好事。多讀書可以增長更多見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讀書讀書,讀書不是簡簡單單地去讀,不是毫無選擇,毫無目的地去盲目的閲讀。讀書,是一種學問。讀了叔本華的《論讀書》後,對讀書,如何讀書,讀什麼書,有了一個新的感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同樣地,在讀書領域來説“讀而不思則惘”。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是在接受着作者的思想。

我們走進了書本,就如我們成了書裏的主人公,一切都隨着書裏説的走。當我們看完以後,留下的也只會是很淺的印象。這樣,我們讀書就沒有很大的意義。叔本華説“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心神領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就容易稍縱即逝。”也就是説,我們讀書應該要思考,如果自己不去思考,這樣就不能夠很好地領會書中的內容。如此讀書便沒有多大深刻意義了。因此,我們讀書,不能是僅僅停留在讀,除了讀,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去領會。書的內容才會真正地被我們所吸收和消化。每一個作者,每一本書都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我自己也曾經試過在某段時間裏因為讀某位作者的書居多,所以寫作的手法和方式會有點模仿那位作者。

我想這種情況也正是叔本華在文章裏説的,讀了書以後受到了啟迪。但是,如果我們缺少了那種天賦,我們就只會是學習了一些別人的陳詞濫調,成為淺薄的模仿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隻是一個單純的淺薄模仿者呢?希望不是吧。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通過讀某個作者的作品時能得到有益的東西從而受到啟迪,發揮我們的才能。作為一名讀者,我們要讀書就要去讀一本好書。而不是沒有任何選擇性去讀。書海中有各種各樣的書,稂莠不齊。我們要讀,就應該去選擇一本有益的書去讀。叔本華在文章裏説到“壞書是靈魂的毒藥,讀得越少越好,而好書則多多益善。”讀得壞書多了,我們的心靈便會受到污染,會使我們有錯誤的判讀錯誤的想法,讀這樣的書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讀書的目的是好的,因此我們也要把書讀好,讀好書,我們才是真正能發現書中的黃金屋。從而受益。

現在又許多現代人都喜歡看電視,從電視裏去看名著。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同時也有不少人喜歡看于丹,易中天等人品名著,評名著。這樣便是節省了看名著原著的時間又可以去了解名著。人們忽略了原著,而去看一些評論名著的書。如此的讀法,只會是讓自己陷入一種愚蠢的境況中。毫無意義。温故知新也是讀書中很重要的一點。“買書後又能一絲不苟地閲讀,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買而不讀,讀而不精。”買書不是為了擺設,如果僅僅為了擺設何必去買書?我認為,這是對書的不尊吧。讀書,要讀得深,讀得精。對於重要的書籍讀一遍後再讀一遍時,我們會得出不同於第一次讀的時候的見解。對於我們而言是很好的。

叔本華的《論讀書》帶給我不少啟示,而以上也是自己的讀書論。對讀書,如何讀書,有了新感悟後相信以後在讀書過程中必定能有更大地進步。

《論讀書》讀後感4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説説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為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為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眾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為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論讀書》讀後感5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由亞當·斯密於1767年開始著作,歷時6年,終於完成《國富論》第一稿。之後3年,又進行重新修訂,於1776年正式出版該著作。十年磨一劍,《國富論》在經濟思想史上構建了第一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關係的經濟學體系,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在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的當下,反思經濟危機爆發的來龍去脈,很多人開始從傳統經濟學著作中找尋蛛絲馬跡。可見《國富論》等經典著作對現代經濟建設的指導意義非同一般,對引導人們走出經濟危機大有裨益,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恆魅力。

《國富論》一書分別由:論勞動分工及分配,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論各國財富增長的方式,論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論國家的財政這五大部分組成。

在“第一章:論勞動分工及分配”中,亞當·斯密從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着手,經過深入研究後他認為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同時,勞動分工也促使勞動生產專業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勞動產品的交換迫在眉睫,而交換所需的媒介——貨幣也是呼之欲出。產品的最終歸宿為:勞動資本、資本利潤和土地地租三項。 在“第二章: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中,亞當·斯密開創性地把資產細分為用於消費的資產(維持日常生活的產品)、固定資

本(機器和設備)和流動資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貨幣),這樣深刻透徹的見解史無前例。另外,亞當·斯密還劃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剖析了人們的借貸行為,分析了資本運用方法的不同對生產性勞動產生推動作用的差異。

在“第三章:論各國財富增長方式”中,亞當·斯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給歐洲各國帶來的社會結構上的巨大變革出發,研究其財富增長方式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農村的興起推動城市的進步,最終加速國家財富的增長;第二,地主兼併農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於改良,更不利於生產方式的改革,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地主不願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權利、地位和財富);第三,都工商業的增加與富裕,對農村的改良與發展有三大貢獻——首先,為農村的土地生產物提供一個巨大而便利的市場,從而鼓勵了農村土地的開發與進一步改進。其次,城市資本轉入農村,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後,還有一點往往不為世人所注意,卻是最重要的:農村居民一向與鄰人爭鬥,對僱主依附。工商業的發達,逐漸使他們獲得秩序、組織、個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論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中,亞當·斯密總結了不同時代產生的兩種不同的關於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體系:其一,為重商主義,是18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種經濟政治體制。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於國富論讀書筆記心得

進口額——所獲得的財富,相應的重商主義政策下兩大主富國裕民的途徑就是限制進口(關税壁壘)和鼓勵出口(出口退税)。而亞當·斯密卻在本書中抨擊了重商主義,他更提倡自由貿易和開明的經濟政策。其二,為重農主義,重農主義由十八世紀50~70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派(重農主義學派)提出。重農主義者以自然秩序為最高信條,視農業為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認為保障財產權利和個人經濟自由是社會繁榮的必要因素。同樣,重農主義也有其明顯的侷限性,也不為亞當·斯密所倡導。

財政問題可謂是國之重中之重,也是一個很繁瑣的難題。為此,亞當·斯密在“第五章:論國家的財政”中對於財政難題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首先,他確定了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原則,把政府的職能界定為:抵禦外敵入侵、維持社會秩序和建設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國民;同時,提出了著名的四項徵税原則:公平原則、確定原則、便利原則、經濟原則。國富論讀書筆記心得

《國富論》共五篇內容,其中第一、二篇為基本經濟理論(增加國民財富的兩條途徑),第三篇為經濟史(佐證兩條途徑),第四篇為經濟思想史(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第五篇為財政專題(一個保障——經濟自由主義),總的概括為: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國富論》主旨是富國裕民,而增加財富主要有“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換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靠資本積累和資本合理運用來提高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的比例;在

實現這兩條途徑的過程中,堅持經濟自由主義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標籤:讀後感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