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秋天》教案設計

校園2.38W

【教材分析】

《秋天》教案設計

本節教學內容來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閲讀”中《秋天》一課。本課由三節詩組成,內容精粹,容量較大,畫面感強。以“秋天”為主線,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等圖景貫穿起來,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詩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積累“棲息、寥闊、枯涸、清洌、夢寐”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反覆朗讀、描繪畫面來把握作者的情感,體會詩歌的意境。

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悟秋天,讚美秋天,熱愛秋天。

②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和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和激發熱愛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選擇】

引導、解讀、指導。

【學法指導】

吟讀、品味、領悟,聯想、比較、感悟,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準備】

教材、和投影機、粉筆等設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展示家鄉秋景圖。導語:看到這些圖片大家有什麼聯想?(讓學生聯想到: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是多彩的季節,秋天是令人憂鬱的季節,也是令人快樂的季節。總之,秋天是千姿百態的。)那麼,在現代詩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秋天》(板書課題),去領略詩人筆下濃濃的秋意。

學生簡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萬縣人,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

二、授新、

(一)範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勾畫字詞並感知語言節奏。要求:

①標註生字詞,注音釋義。②注意劃分詩歌節奏 。

2、檢查生字、新詞學習情況:

(1)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鐮(lián )刀 肥碩(shu)

棲(qī)息 鯿 (b1ān)魚 烏桕(iù)寥(liá)闊

蟋蟀(xī shuài) 枯涸(hé )清冽(liè)夢寐(èi)

(2)釋義:

丁丁:形容伐木、彈琴等聲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碩:文中指果實又大又飽滿。

棲息: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烏桕:桕樹。樹葉秋天變紅。

蘆蓬:蘆葦做的船篷。

寥闊:高遠空曠。也作“寥廓”。

枯涸:乾涸,沒有水了。

清洌:水清。

夢寐:睡夢。

3、檢查劃分詩歌節奏,熟悉詩歌內容情況。

(1)方法提示:詩歌的朗讀節奏有兩種劃分標準:按節拍劃分和按意義劃分。

(2)《秋天》可按意義標準劃分朗讀節奏。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篷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二)自由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1.學生找出哪些詞語體現了詩歌所描繪的鄉村秋景?

“ 冷霧、白霜、烏桕葉”——秋色。“蟋蟀聲”、溪水清冽、牛背笛聲(遠去)——秋聲。

“稻香、瓜果、青鯿魚、竹籬、”——秋實。“農家、漁船、草野、牧羊女”——秋圖。

2、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欣賞的詞語或句子,仔細品味。

(1)伐木丁丁地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極具詩意,又耐人尋味。如果換成“那割過無數穗稻穀的鐮刀”,語言就顯得抽象空泛,表現力和美感就遜色多了。

(3)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4)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3、引導學生暢談、歸納: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句中“滿披”形象生動,“飄”字從聽覺的角度,貼切傳神地寫出了幽谷的深、靜。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成一幅清淨潤潤、形聲兼具的畫面。

(2)“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肥碩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滿口生香,展示豐收的圖畫。

(3)“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句中是擬人,將秋天形象化,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意味雋永。

(4)“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冷霧”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吻合。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把青鯿魚比喻成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耐人尋味。

(5)“蘆篷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自得的心情。

(6)“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是(愉快地)勞作的形象説法,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7)“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滿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夢寐”名作動,。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詩共三小節,用簡潔的文字給每一節詩擬個標題,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

1、引導歸納標題、圖畫:

(1)秋天在農家裏。圖畫——絢麗多彩的農家豐收圖。

(2)秋天在漁船上。圖畫——淡雅朦脆的漁夫晨歸圖。

(3)秋天在牧羊女眼裏。圖畫——寥闊空遠的少女思戀圖。

2、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引導小結:

(1)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在山谷裏;稻田裏農夫剛放下割稻的鐮刀,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田野裏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果林中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果農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進揹簍裏,帶回家去,將豐收的喜悦與親友一起分享……

(2)漁夫晨歸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漁人卻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船篷上灑滿白霜,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3)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怎不見了那夏日裏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引導小結: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説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五)、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掌握了重點詞語,品味了詩中優美的語言。學習本詩還要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感受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業

1. 學會生字、新詞,品味詩歌語言。

2、反覆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作文:秋天在哪裏?

四、板書

秋 天

何其芳

農家豐收圖

漁夫晨歸圖

少女思戀圖

標籤:教案設計 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