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實錄

校園4.47K

師: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同學們不妨想一想,莎士比亞用如此精美的比喻來歌詠書籍的重要性,這是由於書籍有什麼特點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實錄

生:因為我們依靠知識才能生活,而書籍恰恰幾乎可以説是知識的化身。

師:能找一些成語或名句形容一下我們求知的實際情景嗎?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的確,我們的頭腦幾乎被知識擠得滿滿的,而一提到動手作業,我們幾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可悲的是,我們每天只知道學,卻很少去想一想我們不能用的原因。今天,很幸運,我們有緣讀到《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將會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學習、真正的求知。它會喚醒我們這些夢中人,撥開我們心靈的迷霧,使我們真正見到求知天地的青天麗日。

調動同類文體的閲讀經驗,探究本文在説理上的特徵

師:我們接觸的文章,大致有這樣兩種情形,一種是作者要告訴讀者什麼,自己不在文中明説出來,而讀者讀後卻自然明白瞭解;另一種是作者要告訴讀者什麼,他自己在文中説得明明白白的。你們可依據自己所獲取的文本信息,篩選一下並作出判斷,看看本文屬於哪一種情形。

生l:後一種。

生2:屬於那種“在文中説得明明白白”的文章。

師:那麼,請你們再想想,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

生l:告訴我們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生2:告訴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生3:告訴我們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生4:告訴我們要重視實驗精神。

師:你們説了很多,都動了腦筋,這是你們的成功。你們能否把這些要點權衡一下,看哪一條是最重要的,打個比方説,把這些句子的“班長,,找出來。

生:我們學習時要“格物”和“致知”,就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師:文中對“探察物體”作了怎樣的説明?

生:實地的探察,就是所謂的實驗。

師:説得很對。請瀏覽課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象,強調了作者關注“實驗”。

生:“實驗”這個詞在文中反覆出現了多次,説明作者在有意識地強調“實驗”這個意思。

師: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文中統計一下“實驗”一詞究竟出現過多少次。

生:11次。

師:“實驗”一詞出現這麼多次,作者到底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新的知識獲得的正確途徑是通過格物,即通過實驗而獲得的。

師:對,作者為了闡述自己的這一觀點,文中有哪些關鍵詞

語提示了作者的思維邏輯層次呢?

生1:傳統的中國教育。

生2:科學發展的歷史時至今天。

生3: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

師:以什麼為序?

生:時間

師:對,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有悖於科學發展史的要求的,從這一失一得之中,自然讓讀者明白、,實驗精神在教育中是多麼的重要。不僅如此,作者還就今天的中國學生現狀做出定位,換句話説,仍然是抱殘守缺,從而證明發揚和“復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者為了説明這些問題,不是光講道理,還擺了事實,關於擺事實,同學們一定不會很困難地找出來吧?

生1:王*明格竹的事例,説明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生2:作者自己留學的`一段經歷,證明了中國學生輕視實驗,不願動手的缺陷。

師:既然作者指出了中國學生包括我們在內所存在的問題,他是否詳細地給我們指出了擺脱這種困境而在今後能邁上正確的求知途徑的方法呢?

生l:他説:“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2:還有“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弄清了課文在議論上的特點:文章的結構是我們常見的,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説理的方法也是我們常見的,你們自己歸納一下吧!

生:擺事實,講道理。

還抽象於形象,還一般於特殊,深入淺出地理解內容,鼓勵獨到的見解

師:李白和杜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我這兒有一首關於他們的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羣兒愚,哪用故謗傷。蚍蜉振大樹,可笑不自量。這是韓愈給李白杜甫詩文的評價,你們還能找出一首來嗎?

生: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代趙翼的《論詩》。

師:從對李白杜甫詩文的不同評價來看,你們覺得韓愈和趙翼哪一個人的求知觀同課文相類似,並簡要地談談自己的依據。

(學生討論)

生:趙翼的求知觀跟課文類似。

師:依據呢?

生l:因為趙翼“保留”着“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他“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2:他學習知識做到了“不消極地袖手旁觀”,“能自己做主張,出主意”,敢於懷疑和否定權威,積極提倡動手創新。

師:談得很好。既然如你們所説,那麼,丁肇中是一個大學問家,他也是個權威,你們敢向他挑戰嗎?

‘生:敢!

師:他説,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你們有些什麼不同的意見呢?

生l:有。就如格竹吧,同是封建時代的鄭板橋,他就不像王*明那樣一無所獲: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渾不怕,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2:很多善於寫詠物詩的封建文人,他們其實是擅長“格物”並能“致知”的。

生3:如“格柳”吧,“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我也想起了一首:“梅雪爭春肯降,騷人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宋詩人在“格”梅和雪。

生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居易在“格草”。

生2:“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在“格山”。

師:説得很多了。同學們能夠同作者一見雌雄,這是好習慣。不過,作者所説的,畢竟是當時中國教育的現實,並且對現在也有着嚴重的不良影響。作者正站在關心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給我們指出缺點和開具了治病的良藥。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的這一番良苦的用心。你們覺得呢?

生l:我們應該學習他把自己同祖國和民族聯繫起來的精神。

生2:學習注重實際,旨在創新的求知精神。

師:是的,我們雖然提倡懷疑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而走向極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真正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説:“不要在倒掉產盆裏的髒水的同時,連新生的嬰兒也倒掉了!”

留下餘味,使學生探究的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去

師:議論的文章,雖然缺乏文學作品的生動,但是,它們正如本文一樣,有許多精闢的見地與人生的哲理足以開啟我們的心扉,打動我們的心靈,洗禮我們的靈魂。老子説:“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些道理,對我們做事為人,給了多麼大的啟發和幫助啊。鑑於此,你們在讀書時,就不應該偏食,不僅學會享受那些動人心絃文學作品,也應該抽點時間讀一讀那些質樸的説理文章,請記住,那裏面同樣有鮮花和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