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江上原文及賞析通用【15篇】

校園1.39W

江上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江上原文及賞析通用【15篇】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註釋

此詩為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

木蘭,即辛夷,香木名。枻,船槳。《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

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

斛,古時十鬥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極多。

妓,歌舞的女子。

乘黃鶴,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説。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黃鶴山上,下臨江漢。舊傳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此,因而得名。一説是費文禕乘黃鶴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屈平,屈原名平,戰國末期楚國大詩人,著有《離騷》、《天問》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評價《離騷》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興酣,詩興濃烈。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處泛指山嶽。

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東南流經湖北襄陽,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滄洲,江海。

玉簫金管,用金玉裝飾的簫笛。此處指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

海客,海邊的人。《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凌,凌駕,高出。

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樓台亭閣。楚靈王有章華台,楚莊王有釣台,均以豪奢著名。

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漢成帝與趙飛燕遊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其木出崑崙山,人食其實,入水不溺”。木蘭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槳的名貴。

黃鶴:指黃鶴樓的傳説。據《南齊書·州郡志》載:仙人子安曾乘黃鶴經過,因而命名為黃鶴樓。《太平寰宇記》則説是費文禕登仙,曾駕黃鶴在此休息過,故名。

海客:《列子·黃帝篇》有則寓言説,古時海邊有一個人,非常喜歡鷗鳥,每天清晨到海邊常有成百白鷗飛集在他身旁。有一次,這個人的父親要他捉一隻鷗鳥來玩玩。他再去海邊,鷗鳥就不再飛來了。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這兩句是説,即使修煉成仙,也要待黃鶴飛來,才能乘之飛入仙境;而我寧願作海客,日與白鷗為伍,順應自然,不存欺詐之心,物我為一,心曠神怡,這不比作神仙更自由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更不在話下了。心胸曠達,氣勢豪放,酣暢恣肆,感情激揚。

譯文:

玉蘭木做槳,乘坐神奇的沙棠船,划動名貴的木蘭槳,在漢水泛舟,船頭和船尾,悦耳的玉簫和金管聲聲吹奏。

讓我們喝上千杯萬盞美酒,一醉方休。船兒隨着波濤盪漾,動人的歌妓,一展那美妙的歌喉。

天上的神仙,離開了黃鶴,又怎能在太空翱翔,怎及我坦蕩君子,常能與海鷗同遊。

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詞賦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壽,而喧囂一時的'懷王宮殿、襄王樓台,如今安在?渺然無存呵,只留下空悠悠的山丘。

我乘着酒興下筆揮寫,巍巍五嶽也得一搖三抖, 我作成詩歌縱聲高吟,仙境蓬萊在我腳下俯首。

功名若糞土,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呵,並不持久,就像那浩浩東去蕩蕩南折的漢水,絕不會向西北流。

賞析:

《江上吟 》為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詩題一作“江上游”。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詩題一作“江上游”,大約是李白三四十歲客遊江夏時所作。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讀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

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敍,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製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豈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闢,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台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説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説,同時也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羣。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説,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説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説,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着尖鋭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不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嗎?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侷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王琦説:“似此章法,雖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慘淡經營,恐非斗酒百篇時所能構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後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

江上原文及賞析2

江上(五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脱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譯文

江上秋風陣陣,水波盪漾連綿,江岸上的紅花也脱下紅粧,漸漸凋謝。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驀然發現船隻已到亂山的東面,再不見分別的'渡口。

《江上》註釋

漾:吹過。

脱:脱下。

被:讓。

橫笛:橫吹的笛子,這裏指笛聲。

《江上》鑑賞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船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作天”這特定船節令特點,描繪江上船作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達出作者對親人船思念之情。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船並不在要再現什麼作聲作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情,用景襯情:獵獵船西風帶來作船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船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船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船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

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感笛,吹過亂山東。”特定船季節、特定船景物,觸動了詩人船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船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感笛吹送船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船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船船,看着江上船風光,作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船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船,聽船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船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船渡口,都已望不到了。這是一種奇特船化虛為實船手情。

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作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脱下了紅粧,那岸邊或水上船小舟傳來感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船作意,勾起作者船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感笛,這些特有時令船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船“江上作意圖”,具有鮮明船特色。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船“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著名船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船《春夜洛城聞笛》説:“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彷彿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願追隨這種風格,他一定要把“離情”寫成是一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着走船。這正是注意了鍛鍊,讓句子顯出不尋常船曲拆。

《江上》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後,一日遊長江有感而作。

江上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着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裏、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湧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裏,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湧,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及賞析4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着小船在大風大浪裏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註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賞析/鑑賞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2]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原文及賞析5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白話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着眼於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説,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於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着楚地雲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於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裏去問路呢?

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裏不是純粹寫實,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可能作與漫遊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並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江上原文及賞析6

原文:

西江上送漁父

温庭筠

卻逐嚴光向若耶,釣輪菱棹寄年華。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不見水雲應有夢,偶隨鷗鷺便成家。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

註釋:

⑴嚴光:即嚴子陵,著名隱士,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曾隱居於浙江富春山垂釣。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此溪有浣紗石,西施曾於此浣紗。此句謂漁父追隨嚴光,隱居與若耶溪。

⑵菱棹(zhào):採菱的小船。菱:一本作“茭”。[1]

⑶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處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產生在江淮流域持續較長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秋季無梅雨,此處應指如梅雨的秋雨。

⑷葦花:即蘆花,生於水邊。

⑸鷗鷺:一本作“煙鳥”。鷺:一本作“鳥。

⑹白蘋:水中浮草,夏秋間開小白花。

⑺五兩:劉學鍇認為這是古代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藉以觀測風向、風力。一作“正雨”。

①三秋:此指農曆九月,即秋季的第三個月。 ②梅雨:指連陰雨。 ③楓葉:經霜變紅。喻嚴寒即將到來。 ④蓬舟:簡陋的小舟。 ⑤葦花:蘆葦花。

名句: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這兩句是説,時已深秋,連陰雨下個不停,更為發愁的是,紅葉經霜,天氣漸寒,冬日的生計該怎麼維持?昨夜船停江邊的蘆葦叢中,孤單、寂寥,更顯得景象淒涼。兩句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景象本已淒涼,而又夜宿蘆花蕩中,更增添了愁苦慘淡的氣氛。

賞析:

《西江上送漁父》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漁父從容閒適的生活,寄託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藴含着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

此詩首二句提綱挈領,點明漁父如嚴光般隱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寫漂泊水上,隨遇而安,如鷗鷺般匿與蘆葦叢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與自然之中。末二句評家們有爭議,有的認為只是寫水上所見而已,並無深意。有的則認為寫樓船日暮仍勞勞不休,還要測風遠去,藉此反襯漁父從容閒適的生活。從前六句中尚難看出飛卿是否有意諷刺世上勞勞不休之人,因此兩説均言之成理,可並存。此詩重點在於隨遇而安上,飛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寫漁父“偶隨鷗鷺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猶能傳遞出一種無目的性的生活,正與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契合,此應為此詩主旨。

江上原文及賞析7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於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願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註釋

又名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劉建勛)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説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着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説:“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説: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藴。

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及賞析8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

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翻譯/譯文

漫漫春雨,芊芊芳草,從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邊,迷濛一片。春雨綿綿,隴畝之間縱橫的水流,匯聚成白茫茫的一片。春風吹拂,花瓣飄落,柳絮輕飛。柳想要留住春寒卻因太過柔弱而護不住。

賞析/鑑賞

“連天芳草雨漫漫”,下筆便勾畫出一個莽蒼的空間:漫漫春雨,芊芊芳草,從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邊,迷濛一片。雨漫漫,既見雨期之長,又見雨區之寬,正是春雨特點。此句領起下文。

“野水寬”是“雨漫漫”的必然結果。春雨綿綿,隴畝之間縱橫的`水流,匯聚成白茫茫的一片。鷗邊,鷗鳥翱翔的水邊。據説古時候有愛鷗者,每日與鷗鳥遊,鷗鳥至者以百數。其父聞之曰:“汝取來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列子 黃帝》)。這裏暗用典故,喻詩人樂於歸隱,生活悠閒自在。全句明寫春雨,暗抒心志,虛實相生,極為含蓄。

以上雨景,氣象莽蒼宏大。後兩句筆鋒陡轉,雨霽天晴,又一番景緻:春風吹拂,花瓣飄落,柳絮輕飛。這一切暗示,美好的春天即將歸去。詩人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撲”字,生動傳神,頗具人意。寫春風撲救落花,落花因“撲”而起,情態畢現。風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這裏卻説風在撲救落花,挽留春色,出人意表,饒有意趣。“春寒”,植物生長緩慢,花期延長。天氣暖和,春花早開早謝。柳棉飛揚,是春色將盡的徵兆。

把“柳綿”設想為衞護“春寒”而生,構思新奇,但“柳綿”微薄無力,“春寒”護不住,花期“欲盡”留不住,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之情也流露而出。

構思的新穎,語言的脱俗,移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詩情畫意濃郁多姿,富有特色。

江上原文及賞析9

柳營曲·江上

煙艇閒,雨蓑幹,漁翁醉醒江上晚。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樂似富春山。數聲柔櫓江灣,一鈎香餌波寒。回頭貪兔魄,失意放漁竿;看,流下蓼花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煙霧籠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閒,雨水批濕的蓑衣又被風吹乾,漁翁酒醒時江上天色已晚。聽鳥鳴叫,流水潺潺,樂趣恰似嚴子陵隱居富春山。輕輕搖着船兒駛過江灣,寒波里垂下關夠魚餌。抬頭貪看月亮,不留神放開了魚竿。回過神來,看那小船已順流而下,蕩進了蓼花灘中。

註釋

柳營曲:越調曲牌名。

煙艇閒:此句寫煙水之中小船靜靜地停泊着。

關關:鳥和鳴聲。

富春山:關名嚴陵山,漢嚴子陵曾隱居耕釣於此,上有子陵釣台。在今浙江桐廬縣西。

兔魄:月亮。

蓼(liǎo)花:蓼是關種水邊生長的植物,花如穗,有紅有白。

賞析

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來表現理想主義的生活場景與思想感情的關則例證。曲中所寫的漁翁,實際上是個科場失意的文人。失意後,他退隱江濱,但卻不能割斷蟾宮折桂的慾念,因而在強作閒適的同時,心靈上又擠壓着沉重的苦悶。

首句勾畫了關幅漁翁孤舟閒漂圖。小船自在消閒,蓑衣雨濕風乾,漁翁飲酒睡醒,表明看來確是關派悠然自得的氣象。但仔細體味,漁翁冒雨自炊,飲酒就醉,醉則昏睡,醒則漂歸,既無漁釣之意,又無賞景之心,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着難以解脱的苦衷,不然不會獨自借酒澆愁、整天沉湎醉鄉。

船上飲酒,醉醒已是傍晚,但聞啼鳥聲與流水聲交織在關起,清脆悦耳,其樂趣不減當年嚴子陵隱居富春山。“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數聲柔櫓江灣,關鈎香餌波寒”,俱是清麗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漁翁仍未能不食人間煙火,“回頭觀兔魄,失意放魚竿”,便顯示了生活現實所給予的創傷。前時寫“漁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圖表現他曠放自在的關面。如今看起來,他的“醉醒”,也不無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

歐陽修有《漁家傲》詞,下闋有句雲:“醉倚綠陰眠關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此曲的結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歐詞的啟發。船兒不是關直那麼聽話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騖,失了操縱,便只受水流擺佈。“看,流下蓼花灘”,因為貪看水中的月亮,關不留神握漁竿的手鬆開了,只能眼睜睜望着漁竿從蓼花灘上漂下去。這表現了漁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過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灘關帶,不曾送入紅塵,那麼漁父清醒過來,重新提起漁竿,“樂似富春山”,是不成問題的。或許“流下蓼花灘”的對象,也可釋為“魚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雲:“江水磨銅鏡面寒,釣魚人在蓼花灣。回頭貪看明月上,不覺竹竿流下灘。”但觀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勝。

這首曲中的“漁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隱逸”與“歎世”是關枚硬幣的兩面,此曲作者不過想把這兩面都寫到而已。清李調元就很明白這關點。他把自“數聲柔櫓江灣”至“流下蓼花灘”六句,統統視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語。(見《雨村曲話》)

此曲解開關般閒適小令關味沉醉山水之樂的紗幕,真實地表現出科場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隱逸山水時內心所壓抑着的痛楚,坦誠深切,讀來確有令人耳目關新之感。

江上原文及賞析10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朝 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回雁峯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淒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譯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遠隔,山下晚霞鋪滿天際。相留相送時只見滿眼都是繽紛的落英,驀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裏借酒來澆灌我的愁腸。回雁峯前的道路上,輕煙籠罩,草木葱籠,一片蒼茫。

天色將明,滴漏,聽起來分外清晰,眼前的燈焰在一寸寸地逐漸縮短,一夜未眠,隱隱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餘香。恍若那漂浮的雲朵,飛舞的柳絮,我又將拖着孤獨疲憊的身子向瀟湘而去。這一生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羈旅天涯中度過的,連夢境都是那樣的淒涼。又是暮春時節,面對脈脈斜陽,我佇立無語。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註釋

暮雲:黃昏的雲。

沃:澆。

回雁峯:在湖南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峯之首,峯勢如雁之迴旋,故名。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南飛,遇春而回。

瀟湘:瀟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別稱,在湖南省南部。

迤邐:一路曲折行去。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賞析

這首詞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二句,選用江、山、雲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於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湧而出了。誰知剛説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説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於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雙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面補敍“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滿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後獨處三個環節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雲、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於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麼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悽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迴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回雁峯前路”是設想中的來日前程。回雁峯為衡山七十二峯之首,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裏,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裏渺茫難測,何從預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峯”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行人單調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歷着一個不眠之夜。“馬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餘香,來説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雲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隻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為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繫上半闋中“回雁峯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敍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悽切。“迤邐天涯海角”從回雁峯、瀟湘再往極遠推開,並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於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淒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尾,既呼應“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山下暮雲長”,又挽住無窮的淒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處出現“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裏,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遊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雲”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深沉鬱結。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過回雁峯、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迴百轉,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創作背景

葛長庚是個道土,常年四處遊離,足跡遍佈南宋山河,並且交友甚廣。這次遠去他鄉,好友前來送別,彼此戀戀惜別,依依語語,再三地互相囑託。分別在即,有感而發,故作此詞。

江上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王安石〔宋代〕

江水漾西風,江花脱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鑑賞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

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脱下了紅粧,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著名的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説:“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彷彿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願追隨這種風格,他一定要把“離情”寫成是一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着走的。這正是注意了鍛鍊,讓句子顯出不尋常的曲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江上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江上阻風

清代:宋琬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譯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閒倚着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遊子頭。

註釋:

睡起無聊倚舵(duò)樓,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於赴任途中。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託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於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後更加無聊,於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這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徵人淚,同時妙用誇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髮,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發泄着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彷彿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髮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慼慼: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複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髮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徵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及賞析13

《江上》詩歌原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脱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詩歌翻譯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給遠去的笛聲吹送,

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江上》詩歌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脱下了紅粧,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給讀者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還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給人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江上原文及賞析14

江上青楓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雲過疏雨數千點,臨水小村三四家。

風起漁船依釣石,潮迴歸雁認平沙。

秋懷已向南雲盡,又是滄洲閲歲華。

古詩簡介

《江上》是明代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通過描寫初秋時節江上的景色,表達出詩人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開朗曠達起來己淡淡的思鄉愁緒,看到景色後的開朗寬鬆心境。

註釋

①孫蕡(fén):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人。②滄洲:濱水的地方。

賞析/鑑賞

詩人既有淡淡的.思鄉愁緒,又有看到景色後的開朗寬鬆心境。詩人原本有思鄉愁緒,尾聯“秋懷”一詞,即心底的憂愁,流露出作者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變得開朗曠達起來。尾聯寫心底的憂愁已被風吹盡,在那濱水之處(滄洲) 每年也可以欣賞到江上的大好風光,即為明證。

江上原文及賞析15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鈎。

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同遊。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翻譯/譯文

乘夜掛席,渭水泛舟,等月月不來,烏雲遮天,無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隨波逐流,瞬間就漂到長安城西頭,月亮恰如小玉鈎,掛在藍藍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滿懷,可是遊玩的心情卻消失的一絲絲都沒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鵲樓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註釋

(1)鮑照《玩月城西》詩:“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鈞。”

(2)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3)謝朓詩:“金波麗鵲。”

(4)劉良注:“金波,月也。”鳷鵲,館名。

賞析/鑑賞

這首詩是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詩的開始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情厚意,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面對這樣的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象地顯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盪變化。但是,詩人並沒有甘於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雖然現實是那麼得艱難,道路是那麼得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最終擺脱了歧路彷徨的苦悶,相信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