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歷史期末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校園1.51W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們高中的學生也即將迎來期末考試,想考好歷史這門科目的學生,不妨在考前做份歷史模擬試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期末考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期末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高中歷史期末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在學史過程中,經常碰到“河西”“河東”“河南”“河北”“江東”“江南”“關東”“關中”“關西”“東洋”“西洋”“南洋”和“北洋”等一些歷史地理概念。下列選項中屬於同一歷史地理概念的是( )

①《羣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②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③《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④《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這一現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強調血緣紐帶 B、重視尊卑貴賤

C、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 D、有利於凝聚宗族

3、2010年春晚歌曲《龍文》描繪了一種傳統藝術: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遊江南,一點茉莉香”。這種藝術形式是( )

A、繪畫藝術 B、戲劇表演 C、篆刻藝術 D、書法藝術

4、近代學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詞,把西方自然科學稱為“格致之學”,朱熹所説的格致的含義是( )

A、通過接觸世間萬物體會各種知識

B、通過實踐探索客觀規律和真理

C、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D、通過研究自然科學認識人類社會

5、研究華商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並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在)引發人們經商致富的動機中,實際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以下能夠為這一論斷提供依據的是( )

A、商人經商積累的財富主要用來買田置地

B、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

C、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商品

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6、宋人邢昺上疏稱:“臣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不一二, 蓋傳寫不給.今(雕)板大備,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這説明( )

A、藏書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術進步推動了文化發展 D、儒學得到了廣泛傳播

7、與“人是萬物的尺度”相比,蘇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的無知”這一觀點在哲學上的意義是( )

A、人類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B、對“自我”的發現

C、對絕對權威的否認 D、對人類自身的關切

8、1851年與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國都發生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對這兩場革命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

A、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範疇

B、都大大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

C、都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都因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而失敗

9、梁啟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書,名曰《明夷待訪錄》……這部書是他的政治理想。從今日青年眼光看去,雖像平平無奇,但在三百年前——盧梭《民約論》出世錢數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明夷待訪錄》和《民約論》有何相同之處( )

A、都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都主張實行法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C、都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

D、都主張以民為本,實行君主立憲

10、《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是一部專論清末明國中國經濟史的學術專著,該書在論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同時,也闡述了“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精神”。這種中國特色的產業革命精神主要在於追求( )

A、實業救國 B、發展資本主義

C、民族富強 D、實現民主政治

11、“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柵欄,一個終點。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變而成為一座橋樑,一個啟程之地。”這一變化( )

①源於新航路的開闢 ②推動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 ③以輪船的發明為前提 ④對於美洲和非洲原住民意味着災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盧梭在《民約論》中説:“立法權是國家的心臟,行政權是國家的大腦,大腦使各個部分運動起來。大腦可能陷於麻痺,而人依然活着。一個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動;但是一旦心臟停止了它的機能,則任何動物馬上就會死掉。”這一觀點突出強調的是( )

A、立法權是國家的心臟 B、議會至上,以法治國

C、行政權是國家的大腦 D、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13、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出版於1759年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作者的這一提醒主要是為了防止( )

A、工人運動的興起 B、城鄉差別的擴大

C、經濟危機的發生 D、壟斷現象的出現

14、英國工業革命被譽為“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創造了一幅煙囱多於教堂尖頂的圖景。這主要説明英國工業革命( )

A、比古代神話還神奇 B、沉重打擊了宗教勢力

C、帶來了嚴重環境污染 D、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15、《共產黨宣言》被稱為能夠解決世界麻煩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據是它( )

A、提出瞭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方法

B、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C、開創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模式

D、指導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

16、1859年以後,信仰再次產生嚴重的危機。宗教真理之金同那個盛裝它的古老破舊的錢袋一起丟棄了,而且再也找不回來了。這主要是由於( )

A、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與“上帝直接對話”

B、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否定生物“神創説”

C、牛頓創立經典力學理論,擺脱神學對科學的束縛

D、赫胥黎創立人猿同祖論,否定“上帝造人説”

17、從文明史角度看,鴉片戰爭是西方先進工業文明對中國落後農業文明的一次衝擊。下列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1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地位,逐漸淪為殖民地社會 ○2中國封建經濟日益解體,新的經濟因素產生並發展 ○3中西合璧、土洋並存是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主要特徵 ○4西學傳入,先進中國人學習西方逐步深入,舊制度、舊觀念受衝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愛因斯坦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的某物理學理論評價説:“這一發現成為20世紀物理學研究的基礎……要是沒有這一發現,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們變化的能量過程的有用理論。”材料中的“這一發現”( )

A、説明了物體空間和時間會隨着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B、説明了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取決於物質的運動和本身的分佈狀態

C、與物理學界長期信奉的“自然界無跳躍”的原則是一致的

D、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並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9、陳獨秀在《吾人最後之覺悟》中説:“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絀,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國人最先引進的是西方政治思想

B、國人覺醒的主要障礙是傳統倫理

C、國人引進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

D、國人最後覺悟要引進馬克思主義

20、任何經濟政策(體制)的出現,都有一定的時代性。同一經濟政策(體制)在不同時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夠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

○1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2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3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4美國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中國1978年底以後的經濟改革獲得了成功,而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最終都沒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確的改革理論和政策指導

B、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

C、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

22、國際輿論曾高度評價當代中國的開放舉措,“開放整個海岸,意味着實際開放了半個中國”,它是35年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最大膽行動”。這是指( )

A、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B、創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

C、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 D、開放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23、2009年2月7日美國副總統喬•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為美國外交新規定調。“新政”否定了前總統布什所謂“不支持我們就是反對我們”的外交政策。拜登説:“我們將交往,我們將傾聽,我們將磋商。美國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國。”從拜登的話中我們可知美國( )

A、放棄了霸權主義政策 B、承認世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

C、放棄了領導世界的願望 D、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24、2010年1月10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隨着全球化的推進,要想應對經濟危機、氣候變化、恐怖主義以及核擴散等全球課題。離不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協調。它表明( )

A、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

B、日本欲以此樹立大國形象,充當全球化的領導者

C、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發展中國家力量增強,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52分。)

25、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處於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中國,正邁步走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這是時代和全球化大潮賦予中國的使命。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有公職人員從30歲以上的公民中選舉產生,各機構內部實行集體負責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材料二 唐朝中央機構圖(下圖)

材料三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後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材料四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幫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於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材料五 美國中央政府機構圖(下圖)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東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點。試從經濟、政治方面分析其成因。 (6分)

(2)根據材料三概況指出黃宗羲提出了怎樣的政治設計?結合所學知識説明上述觀點產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觀點,並根據上述材料,説明孫中山與黃宗羲思想主張的不同。(6分)

(4)材料二、五中,中央政府的權力結構和決策方式有何相似之處?其本質目的有何不同?(4分)

26、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有一幅《清明上河圖》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紀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評圈地運動與英國城市化》

在19世紀上半期的倫敦,人滿為患,遷移到城市裏的窮人,大多隻能靠乞討為生。許多工人只能住在沒有照明和排水設施的地下室,使得傳染病很容易擴散。與此相反,英國富人享有市內住宅和鄉間宅第,擁有藝術收藏品,能參加被廣泛宣揚的娛樂活動和去外國旅行,他們的生活方式幾乎是社會底層的羣眾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現代史》

材料三:建國以來中國城市化率基本情況(部分)

年份 總人口(萬人) 非農業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6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摘編自中國城市化率課題研究小組研究報告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圖片和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城市發展的特點。城市的發展對宋代的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2)據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英國在城市化過程中又出現了怎樣的社會問題?(6分)

(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國以來不同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歷史背景。簡要評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5分)

(4)面對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有人積極贊同,也有人表示反對,請談談你的看法,並説明理由。(2分)

27、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7-18世紀,中國古代的主要經典和儒家學説,通過傳教士的介紹、研究,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流傳和宣揚,成為伏爾泰等啟蒙運動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國歷史上傳統的仁君統治和大一統的思想,更是主張開明君主專制的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王權所追求的社會楷模。……(啟蒙思想家)霍爾巴赫説:“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國家。”

——摘編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對外國作品的興趣從純科技轉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對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熱情向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轉移。新的着重點對以後幾年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起着重大影響。

——摘編自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圖示發明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類文明交流的發展趨向。這些趨向對20世紀後期世界經濟發展有何重大影響?(5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方啟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國文化時的側重點。這對他們的什麼政治主張產生了影響?(4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中國知識界關注的重點有何變化.這一變化為五四運動前中國的哪些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思想準備?請任選一事件概述其主導思想。(6分)

  高中歷史期末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D A A C B A C A C B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B B B D B D A C B 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52分。)

25、(1)特點:東方: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西方:奴隸制民主制度。(2分)

成因:經濟:(東方)農耕文明發達(或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需要集權政治保證;

(西方)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要求民主和自由。(2分)

政治:(東方)統一的大帝國,地廣人多,不便於臣民直接參政;

(西方)眾多城邦,小國寡民,便於公民直接參政。(2分)

(2)政治設計:黃宗羲提出皇權需要宰相制度來補救,應以學校為議政和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以限制君權、彌補君主專制的弊端。(2分)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或封建制度的衰落);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2分)

(3)觀點:以三民主義為武器,推翻君主專制政體,爭取民族獨立,發展資本主義。(2分)不同:孫中山致力於通過革命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黃宗羲在原有制度內尋求限制君權。(4分)

(4)相似之處:權力分立,相互制衡。(2分)

不同:中國: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或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

美國:防止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制度。(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2分)

26、(1)特點:打破坊市的界限和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交易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監管,城市商業出現繁榮的局面。(2分)

影響: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市民文化發展,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2分)

(2)趨勢: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1分)

主要因素:圈地運動,英國工業革命。(2分)

社會問題:貧困現象嚴重;貧富懸殊;公共設施不完善;下層民眾生活條件差等。(3分)

(3)背景:1950~1957;“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1958~1960:以大鍊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工業化發展。(3分)貢獻:加速城市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2分)

(4)贊同:城市化能加速經濟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反對:城市化過快加劇能源危機,佔有大量農田,破壞生態環境等。(2分)

27、(1)趨向:交流時間縮短;交流範圍擴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3分)

影響:使世界各國經濟交往與合作更加緊密;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2分)

(2)側重點:儒家思想、倫理道德。影響:批判專制王權,主張開明政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