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教導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以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對於國小數學,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的我常常在想: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把這些現實的問題與之相聯,怎樣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去重新體驗數學發現的過程,怎樣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在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中使我逐步體會到如果數學教師能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也會使非常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會使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會激勵學生們更加熱愛數學,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會促使學生們不斷地在學習中去應用數學;同時也會啟發他們不斷地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會促進他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甚至也會發現一些新的數學內容。教學實踐中,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數學課程教導心得體會

一、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景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所以在課堂教學時,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如在教學多些.少些一課時,課本為我們呈現的是通過比較三種不同顏色金魚的數量來體會多些.少些的概念,可備課時我怎麼設計導入都覺得彆扭。恰巧那天有幾位老師到我班聽課,我靈機一動,何不從比較聽課人數與班級人數這一身邊的生活實例入手呢?於是課上我提問:今天有一些老師到我班聽課,跟他們打個招呼吧!比較一下聽課老師與我班的人數,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開始只是初步的得出:我班人數多或多得多.這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這麼説?學生通過數感受到:我班有41人,聽課老師有5人,從41到5經過很多數,所以説我班人數比聽課老師人數多得多或聽課老師人數比我班人數少得多。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教師進一步引導:比較我班男生.女生的人數,你又有何發現?學生有了剛才的 經驗,自然得出:男生24人,女生19人,24到19經過的數很少,所以説男生比女生的人數多一些或女生比男生的人數少一些.這看似不經意的發問,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着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將相遇問題中的情節作表演,並口頭編題,再解答。在活動時,兩位同學站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兩地),面對面地站着,喊預備走,一齊面對面走來(同時相向),經過一定時間,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相遇)過5分鐘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着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在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結構和解法有了基本瞭解時,我又佈置一個活動: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這個節目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範:將兩手掌豎直,掌心對掌心,慢慢靠攏,經過一會兒兩手掌合在一起。就是相遇經過活動,學生對相遇問題的三種類型都有了實實在在的瞭解。

二、引導學生髮現校園中的數學問題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裏也是學生們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要善於發現校園內的數學素材。記得剛剛學完米和釐米時,我就帶着學生拿着捲尺到操場上測量,孩子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分工明確,有的按住一個端點,有的看另一頭記數,還有的檢查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在體育園地裏,學生量出了雙槓的高度;操場上他們又知道了領操台的長度,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升旗台旁、花壇邊......整個校園裏都活躍着孩子們的身影。其實校園裏到處都能感受到數學的存在,像校門或大廳裏的.柱子、體育室裏面的各種球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像跳繩遊戲、老鷹捉小雞、丟手帕,等等,其中都包含着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只要教師能細心研究把這些校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學生們就會感到非常真實、有趣,同時學生們也會充分地認識到數學,並非枯燥無味,會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場景,能產生一種特定的興趣,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的願望。因此,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例如學習了《找規律》一課後,我佈置了你在生活中發現了那些規律這一實踐活動,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在公園發現園林工人在擺放花盆時是按一定規律排列的;馬路兩旁的地磚、居民樓前的柵欄......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無處不存在着規律。當孩子們滔滔不絕的彙報自己的發現時,你會在他們眼中找到快樂。生活中我還鼓勵他們可以單獨或隨家長一道走親訪友、結伴外出旅遊,可以到書店裏走一走......在這些社會活動和交流當中,也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如走親訪友中的購買禮品問題,外出旅遊中的行程規劃問題,走路(或騎車)中的行程問題,所需費用問題......這一切都可以從中提出一些數學問題,然後搬進課堂,讓學生自行解決。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