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論語閲讀心得彙編15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閲讀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閲讀心得彙編15篇

論語閲讀心得1

讀了孔子《論語》中的“三人行,一定有我師”這句名言後,我有了新的感受。在我看來,這意味着每個人都應該向別人學習,並不斷向別人學習。

很多人可以成為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專業各有所長,知道的道理也比我多。韓愈在《師説》中説:“聞有先後,術業有專業”。有些人的語文比我強,所以我應該向他學習語文。有些人的體育比我好,所以我向他學習體育。即使是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學習的優勢。例如,我的表弟,雖然數學不如我,但經過兩年的專業訓練,他的圍棋打得很好,年輕時是一個“三級”的小棋手!這個寒假,我老老實實呆在家裏,虛心向他學習圍棋。他之所以在圍棋中打得好,是因為他在圍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應該説“專業”。

我們想向老年人學習,因為老年人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瞭解了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真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前段時間,我厭倦了做奧數,甚至不想再做了。但當我看到一篇關於張廣厚國小數學不好的文章時,他幾乎進不了中學,但他並沒有氣餒,專攻數學,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他的.毅力和毅力難道不值得學習嗎?我下定決心要把奧數學做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閲讀心得11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也就是不是真的存在,只是祭祀者在心中認為祭祀的對象存在;而“祭神如神在”,指的是神未必真的存在,只是主持祭祀的那個人認為神存在。也就是説,祖先和神明是否真的存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的人的認知,這樣的祭祀實際上就是祭祀者一個人的活動。孔子祭祀思想真正的內涵是人們通過祭祀活動實現對崇高人性的追尋以及對心中信仰的表達,人們祭祀的本質是祭奠心中的神,而不是祭奠客觀存在的神,祭祀只是一種過程與形式,是祭祀人祭奠心中神性的流程。孔子的祭祀思想要求人們追求心中的神,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追求真我。

論語閲讀心得2

一代智者萬代師,被稱為”至聖“的孔聖人孔丘,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閃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式,他貫徹”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為人處世之道……那一句句論語,傾訴着他的心聲,那一句句論語,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幾千年,我們依舊聆聽着他的教誨,我們懂得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心,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中孔子的告誡,我們明白了”禮之用,和為貴,賢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導。而那一條條論語中,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為就是不會迷惑,這樣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間紅塵。

經歷了太多,在謎題中徘徊,最終擁有了現在的成就,因為見過太多,所以自信,也不會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為就是不會憂愁,因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擔憂,見識過了風風浪浪,經歷過了大風大雨,才有瞭如今的平靜。這樣的人,哪怕天塌了下來,也只會安安靜靜的去補救;而那些有勇氣的人,修為就是不會畏懼,有了勇氣,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難再大,風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是因為勇氣,有了支撐下去的信念,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危險,也會慢慢在他們心中的'勇氣下慢慢灰飛煙滅。

從古至今,成為聖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為心中的雜念,唯有孔丘,不僅見多識廣,待人寬厚,更是無所畏懼。或許我無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論語,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亂世中,依舊馳聘神思妙想。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裏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着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裏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裏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温故知新。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為人呢?《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着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閲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為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閲讀心得3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説,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説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衞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温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温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説道,“對,對你説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 “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説:“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説:“你怎麼不早説,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説,“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論語閲讀心得4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裏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為什麼喜歡顏回呢?因為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説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温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鑽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為真正的君子吧!

論語閲讀心得5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第十三》

近日,我品讀了一部《論語》,它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共同完成的一部智慧的精華。《論語》中藴含着博大精深的底藴和思想襟懷,千百年來,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都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我閲讀完諸多極富哲理和意義的言論與闡述,自然百感交集,收穫了許多真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屬“欲速則不達”這一篇了。

我不但知道了這個的意思,而且自己也有過刻骨銘心的體會呢!日前,老師在班級考了一次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就立刻奮筆疾書,做起了試卷。“快,速度”,心裏想的全是第一個做完,忘了還要有質量。整個班級鴉雀無聲,靜的連一根針落地都聽得見,偶爾聽見那筆尖“飛舞”在試卷上的“沙沙”聲。“啊!終於寫完了!”我把鋼筆往課桌上一擲,身體往後一傾,背倚在書包上。

時間不等人,“嗒…嗒…嗒”分鐘轉到了收卷的時分。“收卷!”我信心滿滿地交上了試卷。第二天,成績出來了,“小明100分,小芳100分,小田95分……”我急了,怎麼還沒有自己的卷子。我自我安慰,也許後面也有高分插在那兒,可同時又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考砸了!果然,我考砸了,一題5分,我才考了75分!那個75分是那麼的刺眼,但它是我真實的.寫照,不去檢查,怎麼會考得好?不光要追求速度,同時需要注重質量,那就不會考得如此差勁了……想想自己,不正是文中的那個賣橘人了嗎?那樣地急於求成,因小失大。同時,我從自己的“影子”中了一個道理,做事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向目標前進。

這就是《論語》的智慧所在,這就是孔子的睿智所在。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卻能折射出那麼富有深意的哲理,讓我們一起享受國學帶來的智慧啟迪和精神愉悦,讓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論語閲讀心得6

我喜歡《論語》,論語裏面記錄着咱們的老祖宗孔子説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佈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麼一段: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為養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我感慨萬分:

孔子説的太對了,這句話説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後,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裏,為老人辦理後事。聽了以後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説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在做起,聽爸爸媽媽的話,長大以後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論語閲讀心得7

本週,學生們學習了20xx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其中兩個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三人行,一定有我師範”、“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者是幾個人一起走,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師;後者告訴我們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如此。誠實是第一位的。理解就是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這兩句話來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一天,同樣具有教育效益。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包含了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很多人,每個人都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好老師和朋友。以我們班為例,在這60人中,有很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擅長寫好字,有的擅長籃球場,有的擅長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像數學家一樣思維敏捷,有的有歌手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這就是所謂的“揚長避短”。這難道不能讓我這株置身於千頃細田中的幼苗增添一些知識養分嗎?

如果你想擁有像大海一樣深刻的知識,你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好老師和朋友,並從他們的優勢中學習。如果崇拜老師是理所當然的,那麼“知道,不知道”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須放下你強烈的虛榮心,不要渴望榮耀,不知道假裝理解,結果只是無聊和荒謬。

論語閲讀心得8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論語閲讀心得9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心得體會及對其弟子們的教導之言,作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文化基石,儒學在數千年的時間裏對國人的理念與信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古人對此推崇備至,呵護有加。

在我們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裏,對於論語的學習卻僅僅是將他放在學習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絡,但卻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義。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佳句,我們曾以之為警句箴言,常伴耳畔。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檔子“百家講壇”節目裏,北師大教授于丹告訴我們,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曾經,我們為那些聖言而仰視,其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樸素的,我們覺得他們高深,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地領悟過,他教會我們每個人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的方法以及為人交友處世哲學。“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訴我們怎麼與天地萬物、大自然友好相處,對於我們所處的這方土地給予感情,換不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處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違背原則,嚴於律己,寬待朋友,樹立遠大志向,三十而立。

儘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陰之歎,但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樹立人之本,這是《論語》告訴我們的。也許,讀懂《論語》,那是一種境界。

論語閲讀心得10

《論語》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講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教我們如何做人。這也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做的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把你討厭的東西放在別人身上;你不喜歡的東西或東西不能給別人。開學的時候,我們班要發新課本,但是有同學發現一本書的角落有皺紋,就和別人換了。這是錯誤的做法。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展現了一個人的品德。我們應該為別人着想,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温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意思是:複習舊知識後,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鞏固和複習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有些人很聰明,但他總是不能取得好成績,因為他沒有複習,所以他忘記了。對我來説,我沒有考試前複習,但有一次,我忘記了明天考試,沒有複習,考試無聊,感覺很簡單,但總是不記得了。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只在考試前複習,學完的'知識要在同一天鞏固,這樣才不會忘記。

通過閲讀《論語》,我明白學習要注意方法和態度;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必須克服它;我也知道一句話:“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做的事。”這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我們必須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知識;虛心學習做人的道理。

論語閲讀心得11

在大家手中的這本論語中,解釋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這讓我想到當今教育領域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就是“專才”和“通才”的區別。許多雙一流大學都在推進通識教育,但並不是每一項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些學科的課程泛而雜,學生覺得學不到什麼東西。

孔子這一句“君子不器”是不是失去了其合理性了呢。

我認為是沒有的。在當代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其內涵要稍微變化。這樣的通,是觸類旁通的通,是要在相近的範疇內的通。我曾經聽一位老師説,他認為外院的學生,大一要上高等數學,但是不用上哲學,有點不可思議。對西方文化的學習,離不開對哲學的.基本理解。例如政治家,要對歷史有所涉獵;歷史學家,又要對哲學有所瞭解。英語專業的同學,可以向語言學發展,也可以向翻譯領域發展;翻譯專業的同學,可以向文學翻譯發展,也可以瞭解社會科學類的知識。有一個精通的領域作為起點,然後向周圍的領域進行發散,我認為這樣理解“君子不器”,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內涵。

論語閲讀心得12

在教育原則的問題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它藴含了“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的意義。在孔子之前的`時代,平民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為打破這種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孔子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根據《論語述而篇》所記載,為了貫徹“有教無類”的方針,孔子規定“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誨焉。”意思是:無論何人,只要是有心學習者,僅需主動奉送十條幹肉,就可以成為其弟子。孔子招收學生不分貴賤、貧富、地域、種族的原則,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平民乃至寒門子弟,兼收幷蓄,因材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觀與“仁”思想的融合。

論語閲讀心得13

之前談到孔子,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老先生,而現在我又在孔子的正直中感受到了一點可愛。

一個例子是孔子向子路發誓。《庸也》中,“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所……者”,相當於現在的“假如……的話”,據説是先秦人發誓常用的格式。可見孔子發誓不只慎重,而且懂行,或者説在和學生拉近關係。再如“天厭之”,相當於現在的“天打五雷劈”“不得好死”之類,好多人張口就來,慎重歸慎重,又再普遍不過。而一旦連續反覆,孔子那發誓賭願的倔勁也就夠嚇人,而且唯其越倔則越嚇人,越倔則越平易,越嚇人則越可愛,越平易則越親切。

論語閲讀心得14

易中天給於丹論語心得做的序開篇就談到了于丹所説的孔子的顏色,並説孔子應該是灰色的,因為理論是灰色的,具有普適性。按照他的説法,灰色對應於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為它的這種特性而“高貴和純粹”。

説孔子是灰色的我贊同,説孔子具有普適性我也贊同,但他後面對於色彩和這種色彩的種性我卻頗有異議。

首先就色彩學的角度上來講,通常被稱作“無色彩”的除灰色外還有黑色和白色,而“無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來為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間的過渡,連接了兩個極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話,能把這樣的一種過渡色稱為純粹麼?還是僅僅為了抬高這種色彩的價值和重要性所進行的有意識定義?如果按照世俗的説法,唯有純粹的才是高貴的。皇室血統講究純粹,寵物的族系也講究純粹。人類血統的過於純粹會造就近親婚姻的惡果眾所周知,純種的寵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難。也就是説,高貴和純粹的代價是放棄普適性。那麼,一種理論的純粹呢?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普適性”與“高貴和純粹”的定義就自相矛盾起來。

再者,經光學證明紅黃藍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藍(Cyan)、洋紅(Magentared)、黃(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説,哪怕這兩種最純粹的“無色彩”也不是能夠獨立於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們只是各種顏色過渡極致的表現,而灰色只不過是這種種變化中的一種。

那麼孔子呢?把孔子定義為灰色是否合適?我倒是覺得,這樣定義其實未嘗不可。只不過所謂高貴於純粹的定義就大可不必了。我們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説法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孔子只不過是提煉了生活,《論語》本身不就是一部關於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點滴言語濃縮提純後的集合麼。孔子以及眾多偉人的偉大之處在於在他們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最大限度的為這種濃縮和提純提供了足夠的素材。普通人在觀察少數偉人的言行中得到啟發;偉人在觀察和思考大多數的普通人(包括偉人們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啟發。這是一個觀察與反饋的過程,在歷史中不斷往復着。

也就是説,孔子及《論語》都是極致中的過渡,這種特性和灰色的確有共通之處。

前兩天恰巧看到新京報上一篇關於現在是否有人能夠在影視作品中演繹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裏面也談到了類似於孔子的“普適性”這樣的問題。大意好像是説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個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經不再重要。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説,對於所謂“純粹”與“高貴”的追求還是本着需求的原則而變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變化,它還是可以幻化出一個適應需求者的面貌來服務於你。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這只是孔子的“普適性”現代版的具體體現,就如同中國古代把孔子奉為“至聖先師”並以他為名約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歸正傳,我還是先看看這部風靡南北的于丹論語心得再説吧。

論語閲讀心得15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説“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着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説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標籤:論語 彙編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