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勵志人物故事14篇

勵志人物故事 篇1

通常,體育明星們小時候就表現出對某一項目的痴迷:馬拉多納會跑後,就一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踢碎布包的石頭;舒馬赫第一次開小卡丁車時,只有4歲;老虎伍茲3歲時就玩起了高爾夫。然而,一些體育明星並非“從一而終”,他們有後來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當初的“半途而廢”。樹挪死,人挪活,今天的放眼體壇讓我們去看看他們的故事。

勵志人物故事14篇

姚明打過水球,據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透露,身高2.26米的姚明,小時候練過水球,是“守門員”。水球運動員的確需要身材高大,守門員當然也是越高越好——人高,手長,封堵的面積大。不過那段經歷很短,以至於可以忽略不計,甚至許多熟悉姚明的人,也不知道。姚明當然還是天生打籃球的料。他父母打籃球的背景以及現在的表現,可資證明。一句話,姚明的身高可以使他在水中比別人獲得更多生存的機會,但説到競技,他的控制力還是在陸地上。

再來看看我們的飛人劉翔,如果劉翔的腿再長5釐米,也許顧寶剛就捨不得讓愛徒去練跨欄了。退休前,顧寶剛是上海市普陀區少體校的跳高高級教練。當年,劉翔一直在他的手下練跳高。因為不夠高,顧寶剛看出劉翔在“一根杆”上沒多大發展前景,所以,後來把他推薦給了“十根杆”教練。於是,往上的劉翔,開始往前,並終於獲得了成功。現在想想,大家都有點後怕了:劉翔幸好沒長這麼高。否則,劉翔撐死也就一個亞洲跳高冠軍。

伊辛芭耶娃告別體操伊辛芭耶娃小時候練的是體操,還夢想拿世界冠軍。現在,不但世界冠軍夢早實現了,就連破世界紀錄夢、屢破世界紀錄夢也都一一實現了。當然,體操是沒有破世界紀錄的,撐竿跳高才有。在體操隊裏,人長高,意味着土豆發芽,是要被“扔掉”的。想想也是呀,本來你可以在空中翻四個跟頭的,人一高,只剩兩個半了,怎麼和人家去競爭?現在,我們隔三岔五地就要欣賞一次“撐竿跳高女皇”是怎麼打破世界紀錄的。和我們一起欣賞的,還有她的母親——當年,就是她把伊辛芭耶娃送去練體操的。

詹姆士因傷轉行。兩年前的NBA狀元秀勒布朗·詹姆士,是當今NBA一位紅得發紫的年輕球員。儘管3歲時,家人給他買了一個籃球,他愛不釋手。但事實是,他在學校裏最先開始的體育運動,是美式橄欖球,而且表現非常出色。那時他9歲,對籃球與橄欖球都很喜歡,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在學校裏打了3年橄欖球后,因為一次受傷,詹姆士不得不面臨要麼換位置、要麼放棄的抉擇。結果,他選擇了放棄橄欖球,然後改投籃球。這個腦瓜異常聰明、身體素質極好的孩子,很快在籃球方面也表現出了過人的能力。直到現在,他當年的橄欖球隊教練仍認為,如果他不受傷的話,他現在橄欖球方面得到的成績,不會亞於籃球。

卡尼吉亞 風的兒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阿根廷著名球星卡尼吉亞,有“風之子”的美譽。這位著名前鋒的百米速度達到了10秒7。在他這一水平的國際球星中,能跑到10秒7的,還沒有聽説過。所以,在形容其他前鋒速度快時,充其量是“快馬”。卡尼吉亞在中學裏,短跑總是第一,還參加過地區的田徑比賽。不過,生在這個足球王國,耳濡目染着足球氛圍,卡尼吉亞最終還是選擇了足球。卡尼吉亞利用他的速度,總能在關鍵時刻打進關鍵入球。最經典的就是1990年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阿根廷隊1比0淘汰巴西隊那場。馬拉多納傳球,卡尼吉亞從後插上,輕鬆擺脱後衞與門將,將球打入空門。意大利報紙曾在一篇評價卡尼吉亞的文章中曾這樣總結到:“卡尼吉亞總是像天兵天將一般,在全場觀眾與球員等着皮球將要滾出底線的那一剎那,將球救回來,然後便是面對手足無措的門將。”

勵志人物故事 篇2

誰也不能否認,趙本山在我國是家喻户曉的“小品王”,他的表演精彩,語言幽默,神情豐富詼諧,舉止誇張搞笑,每一個小品笑料包袱都層出不窮,被人譽為國寶級的表演藝術家和東方的卓別林。而在圈內圈外,趙本山的人品也被眾口一致地稱道,他擁有許多真誠的朋友與熱心的粉絲,絕佳的人緣讓人驚歎。那麼,他是如何與人交往獲得如此讚譽的呢?

甘當“看門人”

徐正超在認識趙本山之前是一個自由撰稿人。20xx年年底,他為遼寧電視台撰寫了兩個小品劇本,儘管這兩個小品最終都沒有被採用,但他的靈氣引起了趙本山的注意。20xx年5月,趙本山把徐正超“請”到了本山傳媒集團任編劇。徐正超到了趙本山的麾下後,非常勤奮,有多部小品和劇本得到了趙本山的肯定,並搬上了劉老根大舞台。

20xx年12月,徐正超再次被委以重任——為劉老根大舞台的情景劇《今日升堂》寫腳本。也許是壓力過大,他總覺得思路閉塞,有時坐在電腦前搜腸刮肚一整夜,卻敲不出一個字。趙本山一看,也挺着急,但他知道:創作是逼不出來、急不出來的。他決定給徐正超釋釋壓,一天夜裏,他拎着一瓶“二鍋頭”和幾包滷菜,敲開了徐正超的房門,笑着説:“老弟,今晚我們什麼都不幹就痛痛快快地喝酒。”徐正超一聽,連忙站了起來,愧疚地説:“趙董,我讓您失望了……”趙本山搖了搖頭,説:“創作這東西,不能逼迫自己,隨性自在才能出好作品。另外,以後別叫我董事長了,就叫我大哥。今晚,大哥是來找你喝酒的。”

隨後,徐正超小心翼翼地陪着趙本山喝起酒來。趙本山説到做到,一句工作上的話都沒有提,倆人只是天文地理、國內國際地神侃起來,讓徐正超感到從未有過的放鬆。説來也奇怪,那天晚上趙本山走後,徐正超茅塞頓開、靈感頻閃,一直在電腦前敲了大半夜。凌晨1點,他想到外面透透氣。推開門,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趙本山居然裹着棉大衣,蹲在門外。看見徐正超,趙本山笑呵呵地説:“今晚是聖誕節,我擔心有人來打擾你,替你把把門……”徐正超一聽,一把摟住趙本山,禁不住熱淚盈眶。

或許正是受趙本山這種無聲的激勵,徐正超文思泉湧,後來創作了《策劃》《火炬手》《不差錢》等紅遍全國的小品,而張藝謀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也由他編劇。但無論在什麼時候,徐正超都説:“趙本山是我的恩師。”

 雨中唱大戲

有一年,趙本山隨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赴甘肅慰問演出,演出在一個露天廣場進行。當他即將壓軸登場時,偏偏天公不作美,原本陰沉沉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主辦方提出等雨停了再演出,趙本山不答應:“因為一點雨自己推遲演出,而讓觀眾在雨中苦等,怎能對得起廣大忠實的觀眾?這會讓人恥笑的!”眾人沒辦法,給他拿了一件雨披讓他穿上,並安排一個人負責為他打傘,趙本山謝絕了,一臉不悦地説:“這是幹什麼?觀眾期待近距離看到一個真實的我,又是穿雨衣又是打傘,那還不如回家看電視呢!”

沒有任何防雨措施,趙本山一連演唱了兩首歌曲,應觀眾的強烈要求,又臨時加唱了一段戲,精彩的表演使掌聲不斷,讓演出達到了高潮。結束下台時,趙本山渾身上下被淋得精透。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演員也都堅持冒雨演出。

原計劃第二天一早離開的趙本山,當晚突然發起了高燒,不得不入院治療。當地的羣眾聞訊後,特地製作了一面“德藝雙馨”的錦旗,紛紛前去探望,醫院排起了長龍,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宣傳報道的焦點。

對此,趙本山總是淡淡地迴應説:“我的榮譽都是觀眾給的,那只是我應該做的。能為觀眾服務,再苦再累我都很樂意。”

誠動張藝謀

籌拍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時,張藝謀親自飛赴瀋陽,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打電話給趙本山:“本山,我找你有點事,我想找你的徒弟拍電影。”沒想到,趙本山立即爽快地答道:“你的電影無論選誰,包括我在內,都是無條件的,隨叫隨到。”趙本山協調主演小瀋陽的檔期問題,還爽快地答應了在電影中客串一個只有幾十秒的捕快角色。

趙本山原計劃十月份進《三槍拍案驚奇》劇組拍攝,可是九月份在上海拍攝《鄉村愛情3》的時候,由於突發腦溢血住院治療。當張藝謀打電話關切地詢問他的病情時,他念念不忘客串事情,説病情好轉後一定如期趕去參加拍攝,讓張藝謀放心。張藝謀勸慰道:“身體要緊,你就安心養病吧,那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我再找個人就行。”趙本山特別認真地説:“做人不能言而無信,既然答應你了,哪有不演之理!”

在家人和醫生的精心照料下,趙本山身體康復很快。當他如約趕到片場時,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感動不已,張藝謀更是激動得一把緊緊抱住趙本山,連聲説:“老大哥,謝謝你。真的非常謝謝你!”影片首映禮時,趙本山更是百忙之中不辭辛苦,從上海《鄉村愛情3》的片場趕到北京為張藝謀捧場。

後來,張藝謀在接受楊瀾訪談的時候,提起這段往事,動情地説:“本山大哥是一個真正值得深交的君子,能結交這樣的一個朋友是我一生的榮幸,在他面前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義助郭德綱

趙本山大紅大紫的時候,郭德綱還只是嶄露頭角的後輩。那陣子,郭德綱遭遇“相聲門”,相聲界的很多人都攻擊他,使他四面楚歌,十分困頓。

就在郭德綱被負面新聞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小品王”趙本山竟然給他打來電話。趙本山勸慰他:“我剛出道的時候和你一樣,也有很多人瞧不起我,指責我低俗什麼的,但堅持5年別人就不認為你低俗了。此外,你不要老接受採訪,不要輕易地説什麼,要埋頭創作,保護好自己。”

郭德綱感慨萬分,他與趙本山素昧平生,但人家作為娛樂圈德高望重的人物,卻主動打電話來安慰自己,太難得了。更令郭德綱動容的是,趙本山還公開發表聲明,仗義執言:“郭德綱使相聲獲得了新生。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對郭德綱的負面報道,在這裏我想呼籲一下,出來一個郭德綱不容易,媒體不要捧殺,也不要罵殺,應該保護郭德綱,讓他給老百姓創造更多的好節目。”他還大膽預言:“郭德綱將來會成為大師。”

有了趙本山的指點迷津和力挺,郭德綱頓時感覺底氣增加了不少。此後,他不再把精力糾纏在是是非非身上,而是潛心創作,勤奮演出,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的認可,也把德雲社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幾年後,當郭德綱成為娛樂界炙手可熱的人物時,仍不忘趙本山當年的義氣,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及“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本山曾拉了我一把”。

這就是趙本山,這就是“小品王”,他之所以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原因盡在其中。對下屬沒有架子、對觀眾盡職盡責、對朋友言出必行、對同行熱情幫助,這裏面融入了趙本山的情和義,而正是這些情義,讓他的人格更偉大,更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勵志人物故事 篇3

素材一:在第十二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上,長春15歲小將李子君包攬了花滑賽女子單人表演自由滑,女子單人短節目、女子單人自由滑三枚金牌,成為家喻户曉的明星。李子君5歲走上花滑之路,每天四、五點鐘起牀,午飯在去訓練館的路上吃。中午訓練結束後回學校上課,晚上放學再去訓練,一直練到晚十點。即使這樣艱苦,她也沒有一次提出過放棄。年少的她對體育的理解很深刻,"我很享受比賽的過程,真是樂在其中,每一次跳躍成功都能讓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不論能不能上領獎台,我都喜歡去參加比賽,只要每一次都要進步,就是對自己的突破,每一次都為了更強的目標而努力,這樣就是跨越新生。"

素材二:阿甘——跨越缺陷,成就精彩影片

《阿甘正傳》講述了阿甘由一個連最基本的走路都有障礙、智商低下的人,最後成為擁有億萬資產的富翁的感人故事。阿甘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着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泥潭、跑過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成功的光環在他頭上閃耀着。阿甘是一個智障人,但是他跨越了自身的缺陷,在不斷的奔跑中成就了自己,創造了奇蹟。

素材三:泰森——一代拳王的浮沉人生

邁克·泰森曾是一位職業拳擊手,曾獲世界重量級冠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重量級拳擊手之一。在其全盛時期,他以毀滅性的風格多次擊敗了著名的對手,一度是最具威脅性的拳擊手之一。但其事業前途卻因個人問題、缺乏訓練而中斷。在監獄他曾企圖恢復職業生涯,但在與知名對手比賽中卻沒有獲勝。20xx年6月11日,他與學徒拳擊手凱文麥克布萊德打了最後一場比賽,亦以失敗收場,從此宣佈永久退出拳壇。曾經輝煌一時的他沒能跨越自己,獲得新生,成為無數拳擊迷心中永遠的遺憾,也給我們留下很多思索。

素材四:孟非——電視月老的不懈追求

孟非,江蘇衞視著名主持人,由他主持的《非誠勿擾》節目收視率一度在全國同時間段獲得第一,受到觀眾和網友的廣泛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後,孟非和幾個同學一起去深圳淘金,嚴酷的現實讓他不得已做了一名搬運工。一個月後,他開始認真思考未來,覺得只要從頭做起,相信一定能實現人生的跨越。回到南京後,他到一家印刷廠當起了工人,同時報名進入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函授班。拿到文憑後,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當一名記者!有了目標,他開始了一步步的跨越,於是從一名業餘記者,到一名新聞工作者,從新聞工作者到著名主持人,孟非走向了成功。孟非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命運給我我生命中一個低谷,我會用它來創造巔峯。"

素材五:《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警醒的美國電影。故事的主人公利茲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珍妮因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茲只好流浪街頭。不久,母親去世了,利茲很受震動,她意識到如果沉淪下去,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過去,開始全新的人生。她以真誠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權利,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最終憑藉着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邁入她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適用話題:拼搏、超越

素材六:姚明——用汗水戰勝半聾缺陷

籃球運動中,敏鋭的聽力對於一名球員來説至關重要,尤其在防守中,時刻都要藉助隊友的提示、教練的吶喊以及身後的腳步聲來確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然而,剛剛退役的姚明卻告訴人們,早在8歲的時候,他就發現自己耳聾了。回憶原因,是由於姚明服用了一種對自己過敏的藥物,因此不幸失去了左耳的聽力。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姚明就把精力放在熟記教練安排的戰術以及不斷的訓練上,以此讓自己變得更強,不斷用汗水征服半聾的缺陷。樂觀的姚明並不認為聽力不佳是自己的缺陷。姚明左耳早已失聰的消息傳出後,立刻讓那些患有耳疾的人們產生了共鳴,他們紛紛表示,既然半聾的姚明都可以成為籃球隊巨星,我為什麼不堅強面對生活呢?眼淚有的時候並不代表全部,當你把淚水流乾後還是需要面對現實,而在這個時候,勇敢地去克服困難,才是一位強者應該做的事情。毫無疑問,姚明做到的,而他的行為也感動了整個中國,讓弱勢羣體們找到了精神依託。

勵志人物故事 篇4

這是一羣怎樣的奉獻者?高山、森林、峽谷、沼澤,到處都有他們在揮灑汗水。沙漠乾渴、雪崩路險,都未曾擋住他們前行的腳步……

這支被稱為“經濟建設的鐵軍”和“開路先鋒”的隊伍,就是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歷數這支隊伍創造的輝煌,人們發現,從珠穆朗瑪峯海拔高程8844。43米的精確測量,到填補南極的祖國測繪空白,幾乎都有他們做出的重要貢獻。共和國土地上的公路、橋樑、油田、碼頭,幾乎每一項重要建設,都離不開最基礎的測繪信息。而為了提供這些信息,他們付出了巨大努力、艱辛、汗水和奉獻犧牲。

南湖戈壁作證

今年47歲的張朝暉對“南湖戈壁”的經歷記憶猶新。1990年,他所在的測繪小組共11人走進了這個被稱為“死亡戈壁”的地方。

這裏到處是青黑色的石頭,熱得燙腳,地面温度最高時達50多攝氏度。一具具“沙漠之舟”駱駝的白骨和失靈的指南針,顯示着傳説中的“死亡戈壁”的嚴酷現實。“剛出鍋的饅頭,一下就能幹透,每咽一口,如同往食道里塞鋸末。”張朝暉説。由於嘴脣、牙齦同時出血,咬過的饅頭就像一枚紅色的印章。

這裏處於百里風區。每個星期刮3天6級以上的大風,有一次,9級左右的大風將他們的帳篷撕成了1米左右寬的帆布條。“整個戈壁昏天黑地,塵土飛揚,我們兩天兩夜無法生火做飯,只能坐在沙子裏,靠吃冷饅頭充飢。”張朝暉回憶説。

但是,越往戈壁深處走,他驚奇地發現,一路上都能看到架設的覘標——他們熟悉的測量標誌,儘管風吹日曬,它們依然還在。“是吳昭璞他們留下來的。”同伴們感歎。

吳昭璞,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第一代測繪隊員。當年,他最早率領一個測繪小組走進了南湖戈壁。一天早晨,他們發現,一個裝滿清水的水桶不知什麼時候漏了。在這一望無際的戈壁灘裏最寶貴的、維繫生命的水悄悄地流盡了。

為此,吳昭璞果斷命令同組隊員:“你們趕快返回,我留在這裏看守儀器。”

“不。”有隊員表示異議,希望能夠一起撤離。

“你們帶着水返回的時候,我會等着你們。”吳昭璞説。

隊員們撤離了,一個參與輔助測量的民工自願留下來陪他。高温的沙漠戈壁,時間在挑戰生命極限的乾渴、煎熬中一點點流逝,救援人員遲遲沒有到來。

吳昭璞對守候他的民工説:“你還年輕,剛剛18歲,你的生活道路還很長,就讓我留下來吧,你快走。”他把望遠鏡交給青年民工,“拿上這個,它能幫你找到有人的地方。”

青年民工接過望遠鏡,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3天以後,當救援隊伍帶着水桶找到吳昭璞時,馬上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測繪儀器上,蓋着吳昭璞滿是汗漬的衣服,墨水被喝乾了,所有的牙膏被吃光了,年僅31歲的吳昭璞嘴裏、鼻孔裏滿是黃沙,10個手指深深插進了沙子裏,永遠長眠在這片灼熱的戈壁沙漠裏。由於天氣酷熱,原本1。7米高的吳昭璞幹縮成不到1米。

眼下,就在“沙漠英雄”吳昭璞獻身的南湖戈壁灘上,張朝暉病倒了。由於缺鉀,他感到背部麻木,腿也不靈了,抬不起來。

汽車載着他,往哈密方向疾馳。指南針失靈,就朝着夜空中的北斗方向走。路上,司機感到飢餓,就用螺絲刀頂住胃部,咬牙堅持往前走。80公里的路程,他們整整走了12個小時。

最終,張朝暉和同伴們用42天完成了南湖戈壁的測量。而在他47年的人生經歷裏,“南湖戈壁”成為了一段永遠珍藏的記憶。

珠穆朗瑪有多高

1997年7月,年僅21歲的劉西寧第一次來到了珠峯大本營。當時,他背了20多公斤的行囊,往返於海拔5800米到6300米之間。高山缺氧,水貴如油。不洗臉、不刷牙,加上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漸漸地,他的臉變得黑黑的。這一年他在珠峯地區待了4個月,為後來參加中國測量珠穆朗瑪峯的高程進行了“熱身”。

20xx年,國家決定對珠穆朗瑪峯的高程進行復測。劉西寧遞交了申請,要求參與再測珠峯。

3月,珠峯地區冰天雪地,空氣稀薄。剛剛準備開始登山探測,只見狂風大作,剛搭建的帳篷被風吹翻。就這樣,劉西寧和同伴們白天工作在六七級大風裏,晚上躺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帳篷裏。在海拔6500米的觀測點上,他待了一個多月,但“幾乎每天都睡不着覺”。

在東絨布觀測點上,萬年冰川的融化剝蝕,形成了無數座三四十米高的冰錐,晶瑩剔透。置身其間,彷彿進入了水晶宮殿。但就在這樣的冰塔林裏,有數不清的裂縫和深溝,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冰窟的危險。測繪隊員張伸寧就是在這樣的冰塔林裏兩次迷路,但最終幸運地走了出來。

這一次,他們把重力點推進到海拔7790米的高度。也是這一次,他們準確測量出了珠穆朗瑪峯的新高度:8844。43米。它已刻在了珠峯大本營的花崗巖紀念碑上。

非洲在召喚

35歲的尚小琦頭髮花白,顯得比同齡人蒼老一些。

20xx年,他們承擔了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的測量任務。7月5日,他作為此次測量的“開路先鋒”,飛往阿爾及利亞。

當時,測量地的反政府武裝猖獗,隨處可見荷槍實彈的軍警。當地翻譯聽説他要去那裏,表示“有危險”,堅持説。不去了”。

尚小琦決定自己行動。他找來地圖,再次尋找進山的路。他駕駛着越野車開過了幾個戰亂後人們已經逃離的村莊,越往山裏走,人煙越稀少。距離有站標的地點100米左右,路面開裂,車輛難行,尚小琦下車往前走。

此前,很多人告訴他,不要輕易到沒有人煙的地方,戰亂時期埋下了大量地雷,稍不小心,就可能雷爆身亡,危險極大。

此時,尚小琦走在小路上,路邊是齊腰深的灌木,尚小琦擔心隨時會碰到地雷的引線。查看完這個地點,尚小琦如釋重負。

3個月後,70多名測繪隊員來到這裏。與尚小琦一起,在非洲大陸的深山叢林、荊棘灌木和水澤泥沼中執行充滿艱辛的測繪任務。

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長927公里,尚小琦和同伴負責其中528公里的測量。烈日暴曬、蚊蟲叮咬、語言不通、地況不熟,而且,戰亂的陰影也憑添了幾分緊張情緒,而且,經過一些佈滿地雷的地區,還要使用探雷器排雷。

在阿爾及利亞的最後一段時間,測量進入了“攻堅階段”。要在10天內完成60公里複雜地段的工作。這60公里地段裏,有茂密的橄欖林,還有大片的灌木叢和爛泥灘。抬着重達70公斤的水泥標石,穿行在齊腰深的灌木叢中,稍有不慎,就會被灌木刺傷。而行進在爛泥灘,也格外吃力。

陳永軍,今年39歲,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副大隊長,是此次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測量任務的`前線總指揮。20xx年春節,他和同伴們在遙遠的非洲度過。大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時,舉杯無語,遙想祖國,“那一刻,我們格外想家。”他説。

其實,中國的港珠澳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天津新港等重大項目,也活躍着陳永軍、尚小琦等許多測繪隊員的身影。在邊界測量、震後監測,西部測圖等重大任務上,也留下了他們的汗水。“這個測量隊曾經24次進駐內蒙古荒原,28次深入西藏無人區,37次踏入新疆腹地,在高山、沼澤,荒原的徒步行進中,完成了5000多萬公里的行程,相當於繞地球1200圈。”對此,國家測繪局副局長宋超智感慨萬千,認為“他們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

勵志人物故事 篇5

齊白石原是一個雕花木工,學畫只是他的業餘愛好。36歲那年,他遇到了書畫家湖沁園。

那時,齊白石已小有名氣,按胡沁園出題“飛來佳禽對語”,畫了一個人打開窗户,窗外一對燕子正展翅歸來。胡沁園很滿意,就鼓勵他研讀古典名著。胡沁園還讓齊白石觀摩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使他眼界大開。由於齊白石刻苦學習,並博採百家之長,他的繪畫技藝突飛猛進。與此同時,他還刻苦練書法和篆刻。

從那之後,齊白石每天都堅持作畫,一年只允許自己休息兩天,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一天是國慶節。

85歲時,齊白石一天連畫了4張條幅,吃午飯時還在揮筆,想要再畫一幅。畫完最後一幅時,他在上面題字:“昨日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特補之,不教一日閒過也。”這種惜時的精神令後輩敬佩。

名人取得成就,除了天分之外,還要用時間來打磨。

齊白石不僅喜歡畫畫,而且十分勤奮,一年中除去兩天,每天都與畫為伴。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潛心創作,最終成為世人仰慕的藝術家。

堅持是一種態度,它能讓零散的時間連貫起來,成就一番事業。

生活中有人慨歎:時間都去哪兒了?與其感傷,不如珍惜。

勵志人物故事 篇6

《諸葛亮餵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假如你看過《三國演義》,確定不會忘卻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始終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曉得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產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勵志人物故事 篇7

一個奇醜無比的女孩,她的人生會怎樣?

她一出生,就把護士嚇個半死。早產4周,體重不到1公斤,要命的是,她生來就沒有脂肪組織,就像一個皮膚包裹的骷髏。媽媽沒有嫌棄她,這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慢慢長大,她的樣子足夠嚇人。6歲時,她的右眼發藍失明,左眼呈現棕色。牙牀外凸,牙齒高翹,手和腳就像粗細乾癟的樹枝。她的免疫力很不好,大小病不斷,10歲盲腸穿孔,差點死掉;13歲因紅血球無法正常複製而嚴重貧血。媽媽帶着她走遍美國的各大醫院,卻沒有一個醫生能救治她。她患的是罕見的馬凡氏綜合徵,這樣的患者全世界只有3例。

上學時,她沒有一個玩伴。同學們像見到鬼一樣躲着她。課堂上,老師總是迴避看她的眼光。她只要上街,行人紛紛避讓,他們用異樣而驚訝的眼光盯着她看,甚至有的媽媽會捂上孩子的眼睛,怕孩子受到驚嚇。

她一天要吃60頓飯,每隔15分鐘就要進餐一次。即使如此,她仍然很瘦很小。她有強迫症,每天都要稱體重。只要能多長一磅,她就很興奮。

她是個女孩,內心也向往有人愛,有人疼。16歲時,在媽媽的鼓勵下,她參加了一個化裝舞會,打扮成一個公主的樣子,穿着寬鬆的公主裙。一個名叫路易斯的男孩對她產生了好感。他向她表白説:“我愛你,希望能和你共度一生。”當她摘下面具的那一刻,路易斯驚叫一聲,嘔吐着跑掉了。

17歲時,她被人偷拍,視頻被上傳到網上,視頻的名字叫《世上最醜的女人》。視頻很火,點擊超過400萬次。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成了被全世界嘲笑的人。網民的留言更是傷人,很多人憤憤不平,這麼醜的人,她的父母為什麼還要她?最好自行了斷。

看到視頻的第一眼,她簡直要暈過去。長這麼大,她沒有快樂過一天,受盡嘲笑,備受欺凌,她活着簡直就是多餘。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用鋒利的匕首劃開了手腕,想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虧媽媽發現及時,把她送到醫院,才保住一條命。

媽媽傷心地説:“你連死都不怕,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你是個膽小鬼,這不是我想看到的女兒。”痛定思痛,她開始思考媽媽的話,越想越有道理。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活着嗎?她決心走出陰影,堅強地活下去。

一個人,因為長得醜,就該受別人的欺凌嗎?這是不公平的,她一定要抗爭。她開始到公開場合露面,到電視台做節目,發表演講,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反對欺凌。奇醜無比的外貌幫了她的忙,幾乎一夜之間,人們記住了她的名字。很多民眾開始支持她,成為她的忠實粉絲。他們集會,遊行,一步一步努力,試圖遊説政府出台一項反欺凌的法案。

她在孤獨中長大,讀書是她最大的興趣,淵博的知識讓她的寫作能力日漸提升。為了鼓勵和自己處於同樣境地的人們,她撰寫了一本講述自身遭遇的書。新書一上市,馬上被搶購一空。她不得不着手撰寫第二本書,告訴人們遇到欺凌時應該怎麼做。

日前,她還現身在奧斯汀舉辦的西南偏南電影節,電影節播放了她78分鐘的短片,表達一個被網絡欺凌的受害者的勵志心靈歷程。現場很多觀眾為她流淚,又為她感動。

她叫利茲,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市,人稱骷髏女孩。她今年26歲,體重只有26公斤,相當於一個8歲女童的體重。她仍然很醜,但很出名。在美國,她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她是勵志演説家、暢銷書作家和電影明星。

現在,她走在街上,仍然會有人把她當怪物盯着看。每當這時,她都會走到對方面前,禮貌地遞上自己的名片,並且微笑着打招呼:“嗨,我是利茲,請你不要再盯着我看了。”

世界上最醜的女孩又如何?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自信、勇敢、堅強,讓利茲從一個被人討厭的醜女孩,搖身變為全美勵志典型。她的故事再次證明,人,美的不是外貌,而是心靈。

勵志人物故事 篇8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侮,他不情願受辱。一個人分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外,楊祿禪的執着精力終於激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辦了惡霸,也首創了楊式太極拳。

勵志人物故事 篇9

作為一個足球迷,你肯定不可能不知道C羅,一個充滿勵志的傳奇人物。他是葡萄牙人的驕傲,也是皇家馬德里的王牌。作為一個足球運動運動員,他拿過許許多多的獎項,也曾兩次獲得金球獎,他和梅西一同為足球迷們帶來一場場足球盛宴。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粉絲寫的關於C羅的勵志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你的第一年你初登夢劇場,披上了曼聯傳奇的7號球衣,電光火石般突破,拉丁熱舞般盤帶,30分鐘就征服了挑剔的夢劇場。認識你的第十一年,在里斯本的那個夜晚,你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再次帶領皇馬登上歐洲之巔,世界之巔,2014年在拿到金球獎的那個夜晚,你泣不成聲,令我動容。2015年你依然是伯納烏的王子,在電影《C羅納爾多》上映的那一刻,全世界的球迷為你歡呼!!

那些成天黑他的人們,你們可知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到底付出了多少??

2003年,這個一口濃重偏僻小島口音的小夥伴以1224萬英鎊的身價空降老特拉福德,那時候這個18歲的少年還沉浸在踩單車的快樂當中!在足球教父弗格森的調教下,C羅越發的成熟穩重,更加註重團隊的配合。弗格森在後來BBC記者的採訪中這樣説道:“一個人初來乍到的C羅,隻身來到潮濕寒冷的曼徹斯特,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裏,他刻苦訓練,每次我們的訓練課結束後他都要加練任意球,負重訓練各種帶球技巧!你無法想象他為足球付出的一切,他今天所達到的高度,完全是由於自己刻苦訓練的結果!!在這裏要提醒現在的年輕人們,為了夢想你一定要不畏艱難險阻,只要付出一定會有收穫!”

C羅的父親對足球的喜愛影響了年幼的C羅,當年在自家後院一直踢的那個足球是他形影不離的朋友,“説真的,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愛它,但我就是這樣。”C羅這樣説。可是並不富裕的豐沙爾並沒有多少合適的場地踢球,“我非常容易就會開心——在聖誕節,在我的生日,我最想得到的禮物都是足球。在那些日子,雖然我們家沒有錢,但如果我能得到一個球,我就很高興。我總想得到手工縫製的足球,因為它們能踢很久。我有自己的球場,是水泥地的,那就是大街。我總是在踢球,有時候還逃學去踢球。”他開始變着花樣的過人,而且學會了永不服輸。“街上踢球的孩子都比我更大,我只能晃過他們才能繼續前進,當然他們經常把我推倒或是鏟翻,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挑釁,你不能服軟,必須站起來,然後用足球擊敗他。”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塊球場,C羅依然做着同樣的事情,一次次被對手鏟倒,一次次爬起來繼續突破。

2005年,C羅正在隨葡萄牙隊備戰與俄羅斯隊的德國世界盃預選賽,C羅父親阿維羅去世。

C羅接受採訪時説道:“當時,我的頭就像突然泄了氣的氣球。我無法思考,一切都是茫然。”從此,C羅更加勤奮和努力,為天堂裏的父親而戰。2013年世界盃預選賽,葡萄牙在C羅的帶領下4-2逆轉北愛爾蘭,神勇無比的C羅用了15分鐘時間上演帽子戲法,當天正好是C羅父親去世8週年,這是兒子祭奠父親的最好禮物。C羅曾經在他的自傳中寫道:“父親給我的影響很大,我的父親是酒精身亡,我幾乎不喝酒,因為我深愛着我的父親”。這種不甘平庸以及父子親情鞭策C羅瘋狂訓練,努力工作,認真學習,單車少年變成進球狂魔,花花公子變成好好男人,如今的C羅,是高帥富的代言。

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年的印度洋海嘯?

這名男孩的名字叫馬圖尼斯,他的母親和姐姐都在這次海嘯中遇難。而他卻倖存了下來,在海灘上依靠僅存的髒水和一些發現的麪食撐過了21天,當時救援人員發現他時,他正穿着一件葡萄牙的球衣。救援人員馬上把他送到了醫院,而他也最終能夠健康的活了下來。

在知道這件事之後,當時還未功成名就的C羅大受感觸,決定幫助這個孩子。親自出資幫助馬圖尼斯重建家園,並且支持他踢球的夢想。

C羅説:“我想很多人都做不到他在那樣困難的情境下做到過的事,我們必須尊重他。他在絕境下表現出了強大的力量和成熟,他是一個特殊的孩子。”

而在C羅的幫助下,馬圖尼斯的確一步步走向足球之路。近日C羅的母隊里斯本競技正式宣佈簽下馬圖尼斯作為他們的青訓球員。同時他選擇了身穿28號,這是C羅當年穿過的號碼,同時他將名字印作了“Martunis CR”,含義已經很明確了。

馬圖尼斯説:“能來到這裏太高興了,里斯本競技讓我夢想成真。能得到這次機會讓我十分激動,里斯本競技萬歲!”而里斯本競技的主席卡瓦略説:“馬圖尼斯將會成為我們的一員,我們將幫助他成為一個真正男子漢。”

勵志人物故事 篇10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樣,被村莊裏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學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剷掉,使得棗樹枯敗,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導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首,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勵志人物故事 篇11

行進在冰原雪域40多年,踏遍祖國60多條冰川,視冰川凍土事業為生命的“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2月13日在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93個春秋。

視甘肅為第二故鄉的施雅風先生,因其對甘肅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20xx年獲得“甘肅省科技功臣”獎,成為甘肅人民心中永遠的“明星”。

施雅風生於江蘇海門,1958年來到甘肅,先後任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務,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58年6月,施雅風主持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當年7月1日,他率隊在祁連山腹地柳條溝地區的托賴山脈,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點。這一天是黨的生日,他們把這條冰川命名為“七一冰川”。這是中國人自己發現並命名的第一條冰川,是中國冰川科學的奠基石。

初戰告捷,施雅風又指揮考察隊兵分七路,考察了10個冰川分佈區,描繪和計算了冰川的形態和儲水量。在施雅風的主持下撰寫了考察報告。1959年初,《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出版,這部43。6萬字的考察報告,是中國冰川學第一部區域性專著,成為中國冰川學的一個里程碑。

1974年4月,施雅風帶隊前往巴基斯坦巴托拉冰川進行考察,為恢復被山洪沖毀的中巴友誼路的通行,提供了科學數據。其創新的計算方法和準確的預報結果,在冰川學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冰川學家邁爾教授為此中國冰川學者沒有利用計算機等先進設備,能作出如此精確的預報,是非常出色的成就。此次對巴托拉冰川問題的成功解決,成為冰川學在應用領域中的典範。

1978年,施雅風組織中國冰川學家開始了中國冰川目錄的系統編制工作。經過24年的艱苦工作,完成了12卷23冊的鉅著《中國冰川目錄》,獲得了我國49206條冰川包括名稱、位置、長度、面積、儲量等30多項參數的系統信息,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各冰川大國中惟一全面完成冰川目錄的國家。

施雅風開創的我國寒區旱區科學研究始於甘肅,在惠及西部、產生國際影響的同時,也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生前説過:“我的大半生在甘肅度過,這裏養育了我,為甘肅做點事是我的心願。”雖出生於江南水鄉,但自踏上甘肅土地的那一刻起,施雅風就做好了紮根第二故鄉的準備。

在施雅風的籌備下,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成立。

按照當時省委提出的“河東靠引洮,河西靠冰川”的思路,施雅風先後組織和領導了祁連山冰雪水資源利用、河西水土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甘肅工礦和交通泥石流防治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僅推動了我國寒區水文和乾旱區水資源學科的發展,而且為甘肅泥石流災害防治和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施雅風在學術上取得重要建樹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他親自選拔和培養的著名科學家有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國棟、秦大河、姚檀棟等。他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在他的身後,羣山般屹立着數以百計的中堅力量,有的已兩鬢染風霜,而更多的年輕人已加入到這支隊伍,繼續傳遞着中國冰川事業的接力棒……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主任王寧練研究員説:“施先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為人正直的高貴品質,睿智而有遠見的科學目光,慈祥而樸實的人格魅力,是我們的財富,是我輩學習的光輝楷模。他是一位始終將生活高度融入自己熱愛事業的師者,是一位始終執著堅持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是一位傳遞優秀科學家品質的踐行者。”

施雅風先生的學生、中科院寒旱所冰芯室葉柏生研究員含着淚説:“去年夏天我去探望時,他還在家裏寫一個發言稿,説一定要來蘭州參加會議。年前在南京探望時他已經在重症監護室,沒想到這是見老師的最後一面……”

勵志人物故事 篇12

割葦子是生產隊的大喜事兒。

葦子園在縣城東北角。發芽時是一眼看不到邊的嫩綠,繼而是塗了蠟一樣的翠綠,再而就是凝重的黛綠或墨綠了,這時的葦子園最有生氣,遠遠望去,就像海水一樣在陽光下湧動着,一會兒倒向西,又一會兒傾向東……

葦子園是小城的一景,讓清清河水綠了,讓河邊土地綠了,讓小城人心綠了,綠得水靈而厚重。夏秋之交,葦子園最美。葦因水而媚,水因葦而澈,自有許多的韻致。若是月夜,那風清葦動中便是滿目的婆娑之姿和朦朧的詩意。蛙兒在清晨或傍晚唱得最歡,如同金屬的奏鳴。看守葦子園的老人,在葦岸上壘一座坯屋,屋前的棚架上,爬滿南瓜、絲瓜和葫蘆青青的藤蔓。門前的石桌邊,總是蹲着那隻豎直了耳朵的老黃狗,時時都伸出好長的舌頭警惕着過往的行人。老人時常是巡視一番之後,就甩出長長的魚鈎靜靜坐了,讓悠閒的時間去逗那饞嘴的魚兒。這時,那綠葦紅日和土屋老人,就活脱脱一幅好看的畫兒了。

小時候常去葦子園裏掐水芹菜。水芹棲水而生,綿延茂盛,不一會兒就掐一大籃子,回家醃了就能下飯,比家芹的味道要烈一些厚一些。掐了水芹菜並不急着回家,總喜歡坐在老人屋前看飛來飛去的鳥兒。那鳥兒唧唧喳喳開音樂會似的。鳥兒站在葦梢上時,就隨風搖動起來,像盪鞦韆,一搖一擺中會撲扇着翅膀,或箭般衝上天空,就像藍天下一朵朵飛翔的音符……

葦子園裏有好多的趣事兒,但我記不大清了,記得最清楚的就只剩下割葦子了。

割葦子前好幾天生產隊就要下通知。於是,左鄰右舍都一片嚓嚓的磨鐮聲。這時,人們的臉上都一片喜色,連走路的腳步都比過去有勁兒,連彼此招呼的嗓門兒都比往日響亮,連那些彎着腰的,拄着枴棍兒的老頭兒老太太們,也都十二分地精神了。

於是,小街東頭那個鐵鐘噹噹一響,街道里就響起撲撲騰騰的腳步聲,一撥一撥兒湧向葦子園,繼而那高高胖胖的葦子就被鐮刀刷刷地放倒了。然後被一捆一捆運到路邊兒的大馬車上,一輛輛都裝得小山似的,車把式拿長鞭在空中“叭”一聲甩個炸響,再一聲“駕——”就有了“”的馬蹄聲。

這時候,生產隊部的大院裏已支起幾口大鐵鍋。鍋裏燉着肥豬肉肥羊肉,一溜的大案板前那幾個壯實的大嬸兒正擀着寬寬的面片兒,每個人的臉上都淌着汗水,也淌着快活的笑容。院子裏不一會兒就擠了一堆的小辮子,一堆的煤火蓋兒,一雙雙饞貓一樣的眼睛。於是,大嬸兒就朝這些娃娃們喊:“起起起,還不到吃的時候哩,急啥?一邊兒去。”話雖這樣説,可刀下卻刷刷刷幾下,一人一小塊肉就塞娃們嘴裏了……一到割葦子的人回來,那就真的是熱鬧了,全隊的大人小孩兒都拿着碗筷去會餐。這時候,人人都可以放開肚皮吃,沒有任何限制,一個個直吃得肚子溜圓,還不停地打着飽嗝兒。這時滿街都是誘人的香氣兒和快活的笑聲,説是比過年吃得都過癮,要是天天都這樣可就共產主義了。但這會餐只有兩頓兒。於是,割了葦子的人們就開始盼着來年割葦子的時候了。

割葦子,是我們生產隊的一件大喜事兒。

勵志人物故事 篇13

1931年夏,吳伯簫從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來到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在校長辦公室當了一名事務員。1935年,吳伯簫離開青島,先後到濟南和萊陽任教,暑假期間回到青島,與老舍、王統照、洪深、臧克家、王亞平等創辦《避暑錄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青島危在旦夕,王統照要離開青島去上海。吳伯簫當時正任萊陽鄉村師範學校的校長。他感覺打起仗來,自己會流落到什麼地方難以預料,便把自己大學畢業後6年來寫的文章,剪貼成冊,在他們分手前,就像“託孤”一樣交給了王統照。他激動地握着王統照的手,説:“你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印就印,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裏吧。”當時吳伯簫對自己作品的出版,並沒有信心,所以連個書名也沒有起。

1938年4月,吳伯簫長途跋涉來到延安,投身革命,對於託付給王統照代為保管的那個散文集子,他似乎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對吳伯簫説:“你的一本書出版了。”吳伯簫聽了一愣,心想:我會有什麼書出版呢?那人説:“上海一家雜誌上還登了別人為你的書寫的序言。”那人還拿出那本雜誌給吳伯簫看,上面果然登着《羽書》的序言,作者是“韋佩”,可吳伯簫並不知道“韋佩”是誰。當他讀了序文的開頭:“伯簫此集存在我的亂紙堆裏已兩年半了……”這才恍然大悟,“韋佩”是自己的好朋友王統照。王統照以文章《羽書》篇名作為書名,正好適應抗日戰爭初期的形勢。吳伯簫翻看着序文,為作品的問世而激動,更為朋友深厚的情誼而感動。

勵志人物故事 篇14

孫犁認為,舊式婚姻,過去叫作“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

孫犁回憶,妻子十九歲那年,夏季一個下雨天,她父親在臨街的梢門洞裏閒坐,從東面來了兩個婦女,是以説媒為業的,被雨淋濕了衣服。她父親認識其中一個,就讓她們到梢門下避避雨再走,隨便問道:

“給誰家説親去了?”

“東頭崔家。”

“給哪村説的?”

“東遼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麼個人家?”

媒人簡單介紹了一下,就笑着問:“你家二姑娘怎樣?不願意尋吧?”

“怎麼不願意。你們就去給説説吧,我也打聽打聽。”她父親回答得很爽快。

就這樣,經過媒人來回跑了幾趟,親事竟然説成了。結婚以後,妻子跟孫犁學認字,他們的洞房喜聯橫批,就是“天作之合”四個字。妻子點頭笑着説:“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裏來!”

正因為如此,孫犁的妻子對他們之間的恩愛,記憶很深。早年孫犁在北平當小職員時,曾買過兩丈花布,直接寄至妻子家。妻子臨終之前,還向孫犁提起這件小事,問道:“你那時為什麼把布寄到我孃家去啊?”

孫犁説:“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妻子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出一絲幸福的笑容。

標籤:勵志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