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精選】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7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7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上學期我校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兩輪賽課,通過賽課我進一步對我校“三先三後”課堂教學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下面就上學期我在課堂上的親身體會和實踐談談我對“三先三後”的一點淺淺的心得體會。

上個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地理教學工作,在繁忙而充實的會考複習衝刺過程中進行了一輪賽課摩課,雖然只進行了一輪但是對我來説受益匪淺。通過本輪賽課,我更加確信:我校所提倡的“三先三後”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標準、是走在當前課堂教育改革前列的,更是符合我校當前課堂教育發展的,切合我校實際的一個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下我會結合上學期我參加薛城區八年級地理複習課優秀模式展示會上所講的一節公開課,談談我對“三先三後”以及我校複習課“學---考---改---考”模式的理解,今年5月下旬在我校了進行了八年級地理複習課模式的展示會,我很榮幸代表我們奚仲中學像全區八年級地理教師展示和推薦了我校以“三先三後”為主線的“學---考---改---考”的複習模式。下面我先介紹一下我這一堂課的主要環節。第一,我展示了複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堂課複習的重點內容,這就如同點亮了黑暗中的燈塔,為學生自主複習指明瞭方向;第二,提出涉及到重點的一些問題,用大屏幕展示,並給出自主複習要求和方法及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出所提問題的答案並記憶;以上兩個環節即“三先三後”的第一個環節:“先明標後自學”也是“學—考—改—考”模式的第一個“學”的環節;第三,拿出助學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知識建構的內容;第四,師友互換批改並給出答案,找出疑難問題,教師進行精講;這兩個環節就是“三先三後”的第二環節先合作後展示,由師友互助批改發現問題,糾正問題並展示答案。最後對一些疑難問題由教師牽頭全班討論解決。同時也是“學--考--改--考”模式的“考”和“改”的兩個環節;第五,加強記憶五分鐘,之後師友互相提問;第六,完成當堂達標,最後繼續記憶背誦。最後設計的這兩個環節正是“三先三後”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後一個環節“先歸納記憶,後鞏固練習”,同時也體現了“學--考--改--考”模式的最後一個“考”的過程。整堂課我的總結和講解時間不足十分鐘,重點就是兩個字“落實”,最後通過檢測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點掌握較好充分體現了我校的以學生為本的高效的生本課堂。講課結束以後得到了區教研員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這更加證明了我校的三先三後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創新的是經過實踐驗證的走在課改前列的優秀的課堂教學模式。上完這堂課之後進一步對我校的課改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和體會。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沒有多少課堂經驗和老教師相比課堂駕馭能力和專業知識的積累以及講課水平的能力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掌握像“三先三後”這樣先進的課堂模式,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能讓我們快速的成長,能跟的上我校新課改的步伐!讓我能夠信心滿滿的站在全區八年級地理教師面前的展示我校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展示我校風采。

在上學期的賽課過程中我們八年級地理組集思廣益,嚴格按照學校課改要求,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在組長吳濤老師的帶領下根據地理課程知識的特點找到了符合“三先三後”又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邁出了推進我校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堅實的步伐。新的學期我繼續跟上學校課改的步伐,將更加熟練的運用“三先三後”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來説每堂課都是經驗的積累也是成長的過程。

最後我相信新的學年,在侯校長的帶領下在奚仲中學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下奚仲中學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對國小教學綜合技能的學習使我知道了板書的作用有:

(一) 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各學科的特點設計板書,板書的內容通常為教學的重點、難點,並且在關鍵的地方可以標識,比如用不同顏色的筆書寫和繪畫。是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的板書,以書面語言的形式簡明扼要地再現事物的本質特徵,深化教學內容的主要思想,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有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板書、板畫在文字、符號、線條、圖表、圖形的組合和呈現時間、顏色差異等方面的獨特吸引力,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並且使學生受到藝術的薰陶和思維的訓練。同時,板書、板畫使學生的聽覺刺激和視覺刺激巧妙結合,避免由於單調的聽覺刺激導致的疲倦和分心,兼顧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從而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

(三)有助於啟發思維,突破難點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而教學必須遵循直觀性原則。富有直觀性的板書,能代替或再現教師的演示,啟發學生思維.

(四)概括要點,便於記憶

教師的板書反映的是一節課的內容,它往往將所教授的材料濃縮成綱要的形式,並將難點、重點、要點、線索等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有利於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定義、定理,當堂鞏固知識。

(五) 有助於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或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層次

(六) 規範、正確的板書能為學生做出示範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巧妙的設計板書,以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讓學生學會,學好,又要讓學生會學,達到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如何讓40分鐘的課堂達到高效至關重要。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何謂“高效課堂”

何謂“高效課堂” 是不是教師把該學的知識都交給了學生就算“高效課堂” 或者説,這節課學生積極參與,達標練習順利完成就算“高效課堂” 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為主,以探索為核心的課堂。是在寬鬆、民主、和諧、競爭的氛圍中,學生積極活躍,40分鐘內,知識得到充分內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課堂。

二、如何落實 “小組合作—高效課堂”

(一)合理分組與科學操作

1、優化學生組合,合理劃分小組

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和成績,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大組 (每組6或7人)。分組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能力、興趣、性別、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每個小組都有a、b、c、三層學生,每層有2人,多者c層有3人。然後,又按上述的分組原則,將每個大組劃分成兩個小組,每小組3或4人,a、b各任小組長,兩人分工合作。同時a兼大組長,負責全組工作。座位由傳統的“排排坐”變為“對桌坐”。並且,座位編排兼顧了對桌互補,鄰桌幫扶,這樣利於組內互助與組間競爭。

2、 加強小組管理

為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至關重要的是對小組加強管理。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任務,對操作程序説明,並對學生進行集體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時給予小組長一定的權力和責任,組織本組成員在課內外開展學習活動,教師隨時指導小組長的工作,培養小組長的管理能力,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的進行。

3、 教師進行有效的幫助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各個小組中,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過程,並在必要時給予及時的評價和總結,好的加以表揚或獎勵。

4、 及時性激勵與評價

為了充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培養小組的團結協作意識,發揮小組的羣體作用,小組評價採取加分制,即同樣的問題,a、b、c、不同學層的學生正確解決分別給予5、10、15、的分數不等;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解決,讓每個孩子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真正做到小組內幫優扶差,共同促進;小組間相互競爭,共同提高。

(二) 小組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優化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學生終生受益,一羣有着良好學習習慣、會學、主動學習的學生,自然是高效課堂的最有力的保證。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教師平時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習慣:

(1)獨立思考。在組織合作學習之前,老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新知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才能主動為新知的構建提供心理與物質的準備,才能培養不盲從,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

(2)表達交流。“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中老師要創設情景,把説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裏能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甚至於能與同學進行辯論。比如, 如何由三視圖畫出立體圖形。教學中,通過從舊知識的分析、動手畫圖、實物模型的擺放,讓學生自己先畫,劃不出來的,尋求幫助,找誰都可以。再讓學生上黑板畫,練習個後,讓畫得快又準確的學生説出自己的方法。馬超的方法:先看主視圖畫好、再看俯視圖,畫在主視圖上,左視圖補全立體圖形。隨即毛瑞敏補充。學生的方法簡單易懂,按照他倆的思路學生學得快又準。學生掌握由三視圖畫立體圖形的方法,無需我的講解,滿堂灌。

(3)善於傾聽。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説,許多教師能做到,但讓學生學會傾聽可能大多會忽略。學會傾聽,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可在聽的過程中,明晰他人與自己思維的異同,領會別人發言的中心思想,進而提高自己。學會傾聽、善於傾聽的方法與習慣,是達成小組合作學習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4)動手實踐。孔子曰:“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把做的過程讓給學生,屬於學生的'教師絕不佔有,能讓學生實踐的教師絕不代替,讓學生養成敢於動手、善於動手的習慣。如《相似》、《視圖》等章節,一定要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效用,在做中觀察,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在思考中總結規律,從而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 選擇合適的學習形式

(1) 討論自學

對於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上課一開始教師就佈置給各小組,並將學習目標和要求告訴他們,然後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展學習活動,而且根據小組合作的不同情況,可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如⑴中心發言式:一人作中心發言,其他學生作必要的修改、補充。⑵指定發言式:組員舉手,小組長指定發言,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的,可繼續舉手發言,最後由小組長綜合大家的意見,形成小組成果。⑶兩兩組合式:同桌先進行交流,然後再把意見帶到小組交流,這樣能體現合作的靈活性、時效性。⑷接力循環式:組員輪流發言,能促進學生平等競爭,人人蔘與,共同提高。⑸自由發言式:小組成員自由發言,討論比較寬鬆自由,這樣可以活躍學習氣氛,但容易造成學習秩序的混亂,需要組長做好調控。⑹分工合作式:小組成員合作之前進行分工,活動開始後每位學生根據分工的不同進行實踐,再把合作的結果進行彙總。這種分工合作式在新課程體現非常明顯,如《圖像信息大題複習》、《動點問題》等,一人進行講解,另三人進行討論,互相配合,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又可較快得結果。

在學生自學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必要時進行講解,隨時對自學進展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給進展較慢的小組予以鼓勵。確保真正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形成集體的智慧。

(2) 測試競賽

當學完某個單元后,由各小組自己進行相互檢測。各小組成員按知識點共命一套測試題,抄寫幾份,上課時組與組之間互換試題,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然後交對方批改。老師根據每組試題的質量、互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出示課前準備的競賽,評出名次,最後按名次給出該小組課堂活動成績。

(三)、優化師生關係,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我堅信,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心理上的關注,精神上的關愛,學習上的幫助,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經常與學生交流教與學的意見,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來努力創設民主、寬鬆、和諧、競爭的教學氛圍,以利於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利於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三、如何評價 “小組合作—高效課堂”

儘管“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實施不是一帆風順,但我還是有不少的收穫!從教師層面看,由單純研究教材轉變為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組織、反思課堂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本身的綜合能力;從學生層面看,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被動的做,而是自己獨立思考、積極合作、勇於實踐,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繫,生成自己的感受,從而有所收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兵教兵,兵練兵”的合作、交流、展示、評價等措施使後進生收益很大,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學習興趣日益濃厚。

“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模式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獨立思考與羣體智慧交合的成功,讓孩子們品嚐到了自我發現的樂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我自己也真正的體悟到“教”與“學”的樂趣!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總之,我對“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操作也在探索之中,認識難免粗淺,特別是認真研讀了王民勤教授關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五大方略》之後,更感覺自己做的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加強自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總結,不斷改進,爭取創建更“高效”的課堂。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本週區教研室張潤柱主任就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進行了專題講座,通過張主任的講解,給我解開了不少在平時教學中的困惑,為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下面結合在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目前從事大班教學的教師都感到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痛苦,但預期的教學目標卻沒有達成。國小生在剛接觸英語時普遍英語,學習積極性很高,但隨着課程難度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不喜歡上英語課。高年級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尢為明顯。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經歷幾學期甚至幾年的英語學習,但英語能力並無明顯提高。因此如何加強國小英語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國小英語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優化導入,快速有效地營造英語氛圍

好的導入能幫助學生整理已有的知識體系,並將其調整到適於接受新知識的狀態。許多教師非常重視導入這個環節,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用各種方法導入新課。有效的導入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實為課堂增色不少。

大部分教師在導入這個過程中都做得挺好,挺有效,但有的教師會在知識的呈現上花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弄得很花哨,兜個大圈子再引到新知識的學習,當學生真正要開始學習時,興趣已經少了一半。因此,導入環節是否有效能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

  (二)優化課堂活動設計追求優質有效的英語課堂

“活動化教學”是國小英語教師常用一種學習方式,“以活動為中心”、“以活動促語言發展”是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特別是低段課堂教學的一個指導思想。教師們在課堂上也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因此,每位英語老師幾乎都成了活動設計專家,在公開課上,學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還有圖片、實物和多媒體來助陣,氣氛非常活躍,場面非常熱鬧。然而,活躍和熱鬧的背後,學生到底掌握了些什麼呢?特別是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學到了什麼呢?筆者認為,課堂上的一切活動設計要考慮活動的目的性、高效性、層次性、趣味性以及快節奏和高密度,這樣的課堂活動才是有效的。

  1.華而不實的遊戲,不要只為遊戲而遊戲。

適當的遊戲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還可以化解難點、重點。但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遊戲針對性並不強,有些過程太複雜,要用一大堆中文解釋;有些遊戲又過於簡單,圖個熱鬧,沒有真正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服務。

  2.開展真實有效的調查活動

調查(doasurvey)是當今英語課堂教學中比較熱門的一項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調查”,獲取相關信息,在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所學語言知識,提高其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評價要積極、有效

教師要善於抓住評價時機,通過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課堂學習行為等進行引導,課堂上授課教師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學習成功的機會,從而促使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在一次“送教下鄉”活動中,我與當地本班的英語教師交流時,聽到他們抱怨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不僅素質低、紀律差,而且回答問題時聲音低,這種情況可能與學生害羞和懼怕學習英語的心裏有關。於是我決定採用積極性評價,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英語。在課前與學生多次接觸,並再三鼓勵學生:我們這個班是個很好的班級,同學們非常聰明可愛,相信同學們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表現也一定很出色。果然,當上課時,全班學生都全神貫注地聽講,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另外還對坐得好,讀得好,聲音響亮的小組和個人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加上恰到好處的體態語,抑揚頓挫的語調以及精彩的教學設計,學生們學得十分投入,教學效果極佳。

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實踐,不斷探索,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問題和學生身心特點,總結規律,認真思考,不斷摸索。教師應該從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教學的評價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終的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學中的可測性,同時教師還應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掌握相關的教學策略,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境作出相應的決策,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學習《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通過遠程教育學習了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我深有感想。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覺得,我們學生學習上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狀態,靠死記硬背。以往我在教學中,習慣了舊式教材的老套教法。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總認為,講得越多學生就會學得更多,才能學得更牢固,學得更紮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的創造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滲透自主的理念。

  1、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長期以來,受陳舊的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中學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依賴性嚴重。依賴老師講解,依賴老師抄答案。有的學生學習時間很長,白天整天在學習,甚至晚上學習到凌晨一點鐘。上課也很認真,筆記也記得很詳細,但作業、考試還是不理想。我認為這是受陳舊的教育模式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新內容前讓學生先預習,自己做配套練習。練習批改後,再講授。這樣既能讓學生逐步鍛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針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認真聽講,提高他們聽課效率。當然,在他們預習前,老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他們預習後完成的作業要認真批改,因為這時的作業肯定有許多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師也不能在講課時只給出一種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對於一些非客觀題,要儘量考慮到不同的解答方法。

  2、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目標知識。我認為,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老師唱獨角戲是不能實現教學目的的。既然“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儘可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學生大膽地嘗試。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活動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3、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

過去我在上公開課課的時候,在安排學生活動或表演時,往往只集中在班級中少數基礎較好、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上。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也是如此。總覺得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活動或表演,會浪費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長此以往,造成一種現象,就是班級裏常常只有一部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還有大部分坐着看“熱鬧”。因此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象,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覆蓋面要廣,不要總集中在幾個尖子生上。當然,我們可以在備課時就注意把學生也考慮進去。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問題。分組活動時給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多的指導。

  4、適當地進行西方文化滲透,讓學生們多瞭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英語的使用習慣。

隨着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近年來許多學校開設了各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內容形式多樣。對學生擴大知識視野起了和大的幫助。我們學校雖然沒有校本課程,但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增添了我的校本專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信息社會,中西方之間文化滲透逐漸深入。西方國家的一些節日在我國的城市流行。而農村的孩子對這些瞭解卻不多。

  5、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片面追求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我們往往只是狠抓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教育改革就是要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課堂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英語課堂也不例外。我的設想是:

(1)讓學生找規律、查特點,引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所學語法,我常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們自己去總結、歸納,找規律、查特點。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又能讓學生牢固掌握語法知識。

(2)設計靈活性思考題,讓學生探求不同答案。

(3)利用課本資源,引發學生創新能力。有時候我讓學生針對某一課書或一個單元。自己出試卷,儘量出一些有新意的題型。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認真複習所學課本知識。又能培養他們創新能力。

(4)新教材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我們教師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不斷培養和引導。必將讓我們的學生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享用不盡。為他們未來美好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

以上是我從事教學工作的反思和對地理教學方法的初探,當然對於教學方法的探究是我們永恆的話題,這只是我的個人認識。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周老師對高效教學課堂進行了剖析,他認為,老師教學理念必須高效;學生所獲必須高效;教學投入產出必須高效。高效教學課堂可以歸納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一、高效教學課堂來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創設。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當今的信息社會裏,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

二、高效教學課堂來探究的學習過程。

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教師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帶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教學課堂教學真實高效。

三、高效教學課堂來自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設置

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四、高效教學課堂來自不斷地教學反思。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教學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促進教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通過這次講課,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教學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7

這學期,我認真的讀了吳正憲老師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一書。書的內容非常貼近我們平時的教學課堂,書中用淺顯的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去挖掘教學課堂技術來提高教學執教的能力。讀過之後對於我來説收穫頗多,書中的每一種策略都能對我的課堂教學起到指導的作用,對於如何解決教學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學習題課時,我們班的課堂氣氛總是死氣沉沉,孩子們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課後反思時,翻開手中的這本書,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習題課就是按部就班的從第一題到最後一題,從學生做到老師講,可見我的課堂沒有生趣的原因就在於教學模式過於單一。吳老師告訴我們:“對國小生來説,讓數學練習伴隨着有趣的情境出現是非常必要的”。練習的設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要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交流的空間,習題課的設計也需要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老師要先觀其全貌,透過數學知識看到深邃的數學方法和思想。從中我還深刻的感受到吳老師在實施有效課堂教學上最根本的一點是以生為本,“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過程

讀完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教學策略》,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力爭實現以生為本的課堂,面對課堂上學生們充滿個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對,順其自然,不急於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在捉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時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為有效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思考而努力我們現在的“生本課堂”,變的學生説得多,老師説的少了,學生們畢竟沒有經驗,在生生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強調出重難點,這樣就難免對一些聽講習慣不好的學生造成困擾,不能較好的掌握知識。吳老師“課堂教學策略”之三“重複中突出重點”策略解決了我的困擾。吳老師説“重複學生的語言,再一次確認學生的意思,是教師控制課堂對話的兩種最明顯的策略。這可以促使學生的發言從個體認知的表達轉化為全班的共識。”書中“角的度量”一課,其中一個環節是教師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角,並説明測量方法。在學生交流時吳老師通過插言“大家聽見了嗎?請你再重複一遍好嗎?”通過追問“又一個對齊,什麼對齊啊?”“我想問問你是怎麼看刻度線的,從哪確定內圈和外圈?”“零刻度線在哪?”“你們和他的方法一樣嗎?”“我們能不能陳述一下剛才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層次的問題,根據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重複和確認,從而使重點得到了強化。

針對這個教學片斷,下面談談我的教學方法,本學期開始我就教給了學生每天預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也做到有備而來。,最後自己嘗試完成相應的做一做。那對於“角的度量”一課,學生們首先是自己的預習,按照書上的步驟提示,自己試着學習了量角,學會了第二天上課好當小老師講給大家聽。因為這是動手操作的內容,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第二天學生們進行交流時,因為大家都有所準備,所以演示的同學自信的講着,台下的同學聽得都很認真,判斷和自己量角的方法是否一樣。最後又組織學生對台上的小老師發問,和交流在量角時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來不斷重複本課的重難點。本課後,我驚喜的發現學生角的度量準確率很高,比以前老師用教具在黑板上做示範好很多,我想這和學生們自己的預習是分不開的,和上課時學生們自己的講是分不開的。

最後,我覺得在對學生回答的內容上,我們不能只進行機械的對學生的回答做重複,而應該是一環緊扣一環地引導學生向較高的思維層次遞進,引導學生在“學會”過程中向“會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