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5篇)

演講稿2.05W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演講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孝道的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5篇)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

在古代,有關於孟母三次遷徙和他岳母紋身的故事。歷史上流傳很廣的一篇文章,李米的《陳情表》,可以算是古代孝道文章的代表。今天的《孝心不能等待》也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共鳴。據作者附言,20xx年至20xx年,該書共印刷四十版,最集中的一版幾乎每月印刷一次。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母親的愛似乎比常人更深。還是因為他“十二年沒回家過年”。這種聚少離多的日子,讓親人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但也減少了作者孝順父母的機會。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在深夜有一種懺悔”

作者採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母親的最後一次和作者去世後的心情變化,也回憶了母親在世時的各種情況。文章大多比較直白,很少有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完全是為了描述與母親有關的事件而勾勒出來的。作者沒有刻意去構思,也沒有做作,而是真情實感,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事情。有時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那麼不起眼,卻閃耀着愛的光芒,讓人不自覺的温暖和感動一陣子。一位著名記者曾經説過,真正的權力最能打動人。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年老還是年輕,無論快樂還是失落,無論富有還是貧窮,這個《孝心不能等待》都不能錯過。也許看完之後你學不到什麼,但是這本書會提醒你,你孝順父母。從前我父母都在,我也沒走多遠。今天呢?也許你離開家很久了,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但是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會讓你的父母如釋重負,如釋重負。

這本書也提醒你,孝要早做。不要等到“樹欲靜,風不止,子欲孝,親不在”。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2

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風行大江南北,唱得遊子糾結而黯然,唱得空巢老人悽婉而喟歎。百善孝為先,常回家看看,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與父母嘮嘮嗑,是表達孝意的基本方式,也是樸素而必需的人之常情。

日前有媒體報道,不少網友在網上發起了“算算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的調查,網友們計算出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的是有十幾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有網友感歎,“這輩子我也許只能和媽媽相處了25天了,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節能回家一次。我媽媽今年55歲了,如果上天眷顧媽媽能活到85歲,在她最孤獨的那30年裏,我在她身邊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還不到一個月,這個結果真是太殘酷了。”

“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在此語境中,遊居在外的兒女確實應該常回家看看。“孝順”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孝順是人倫理道德的一個基本指標,孝順的基礎是尊重,起點是撫育之恩和情感關心的回饋,這可以説是一種責任。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生命授之父母,多年養育之恩,是難以報答的。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我們身邊的一位孝老愛親模範的故事,薛鳳寶是華電淄博熱電有限公司職工薛兆雲的妹妹,出生後不久因一次高燒不幸患上了“嬰兒癱”。從那時起,薛兆雲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就擔負起了照料妹妹的擔子,這副親情的擔子一挑就是五十四年,風雨無阻。

“吃喝拉撒完全不能自理,24小時離不開人。”説到數十年如一日照料妹妹的事,薛兆雲一臉平靜。“感謝我的嫂子、妹夫們,也感謝我的妻子,他們的.理解、支持和付出。”説到全家人對小妹的照料,薛兆雲充滿了感激。除了這個殘疾的小妹,薛兆雲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妹妹。他們和薛兆雲一樣,無怨無悔地付出着,即便是各自成家立業之後,對妹妹的照料也從沒間斷。除了日常生活上的精心照料,他們還經常用輪椅推着妹妹出來散散步、曬曬太陽、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那整潔的衣着、安詳的神態,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位已經癱瘓數十年的病人。

“我妹妹的房間必拾掇得可乾淨了,比我的房間都乾淨呢。”説到妹妹的飲食起居,薛兆雲打開了話匣子。去年,因為換領身份證的需要,户籍民警上門給薛兆雲的妹妹照身份證照片,一進門就大吃一驚,不僅僅是因為病人的精神狀態好,更多的是因為房間的乾淨整潔大大超出意料。“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病人的房間。”兩位民警發出了由衷地感慨。

薛兆雲的父親患偏癱十幾年,除了病牀上的妹妹,薛兆雲和哥哥、妹妹們還分擔着輪流照料照料父親的重任。可能是太過勞累的緣故,20xx年,薛兆雲因突發心肌梗塞被送進醫院,搶救了三天才脱離危險。出院後,他一如既往地履行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承諾。由於年齡大了,又有心臟病,還要和家屬幫着照料剛滿月的外甥女,哥哥、妹妹們再次做他的思想工作,讓他先別參加輪班看護妹妹的任務了,他堅決不同意。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承諾。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我們可喜地看到,今天,像以姜峯為代表的這樣一批恪守孝道的善良人士依然大有人在,他們付出的是孝心、愛心和耐心,贏得的是尊重和敬意,讓我們在感恩的心中重新發現向善的力量,讓傳統的孝道充滿生活情味,也讓我們從生活的細節中尋找到生活的理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如同温暖的燈盞,在遼闊的人間,散發着歷久彌新的光芒。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3

看完《孝心不能等待》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周文王從小以孝順聞名。每天日出時問候父親,日落後的一天裏發生的趣事告訴父親。如果父親身體健康,他會幸福;如果他父親身體不好,他就很擔心,晚上多次起來看望他,直到他父親好了才回去好好睡覺。

一個接一個,他們向來以禮儀著稱。“孝、忠、禮、誠、恥”八個字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其中“孝”是第一位的。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孝”自然是最重要的。作為中國人的後代,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一點。

誰都知道誰生了我們;誰養育了我們;誰照顧我們的日常生活;誰在忍着心痛懲罰我們,教我們做人——我們的父母!

眾所周知,10月份我媽懷孕是很難的。事實上,我父親在這段時間裏一直非常努力。他要想盡一切辦法照顧妻子和母親身體裏的小生命,連覺都睡不好。説到分娩,就更急了。是那個在產房外面坐立不安的父親。人們説母親生孩子比得癌症更痛苦。想起來很可怕,但是母親還是生下了我們,那麼她要為此忍受多少痛苦呢?甚至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你和我想過這個嗎?

我們出生的時候,父母為了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整天忙着工作。為了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他們寧願犧牲休息時間陪伴我們。如果我們身體不適,我們的父母會整夜擔心失眠,呆在我們的牀前。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情心存感激?

作為一個多愁善感的人,我們能對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情視而不見嗎?這還不夠讓我們孝順嗎?父母不想讓我們為這個家庭做出太多貢獻,但當它是一個温柔的問候,一杯温暖的茶,一個甜蜜的`吻.它能讓他們快樂和舒適。如果你不願意這麼做,那和女魔頭有什麼區別?連動物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鴨有反哺之意”!

有人説,孩子學習好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其餘的不必理會。你覺得這樣對嗎?錯了,大錯特錯!“孝”是美德最重要的體現。一個人如果不孝,怎麼稱得上賢惠?就算你學歷高,誰敢給他祖國偉大的母親?-他甚至不想孝順父母。要説振興中華,承擔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重任,就更難了。我們的聖人王文已經用行動告訴我們:“孝為先”!

最後,我們用孔子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子女進則孝,子女出則孝。我們信誠,愛大眾,親仁不遺餘力地學習文學”。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4

看看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想想現在人們的一些作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當他成家立業之後,卻將父母斷然拋棄,讓他們孤苦憐仃的艱苦度日;父母費盡心血地將他們培養成才,可是,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卻認為父母地位卑微恥於與其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認雙親;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室妻兒對老父老母不聞不問??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聽到,或者我們本身就在做的真實情形,真的令人寒心。也許,每一位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你們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喚,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走了,帶走對我們的掛念和他們的口喚,留給我們的是永久長遠的懊悔,和難以了結的'孝願。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

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歲月間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古蘭的經》:你的主曾下令説: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人或者兩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末,你不要對他倆説:“呸牎輩灰喝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説有禮貌的話,你應當畢恭畢敬地服待他倆,你應當説:“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你們的主是最知道你們的心情的,如果你們是善良的,那末,他對於常常悔過者是至赦的。犔,這是真主安的拉的聲音。趕快為你們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禮拜後的一個好都爾,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許是聽他擺以前的事,做個耐心的聽眾;也許是任他們嘮叨,撒氣;也許是一件新衣;也許是一雙鞋墊??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價。報答父母的恩情即便揹着父母徒步朝覲往返七次,亦不能盡,所以,穆聖説:“天堂在母親的腳下。”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5

孝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一種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的古代名句。這膾炙人心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們要孝老近親,從小對父母,親人要百般孝順和愛護,我們幾乎就是揹着這些名言名句長大的。

當然,世界上也並缺乏有孝心的人。只是看完下頭的這個故事,你會感動的流下眼淚。在一些貧困的'家庭中,有着這樣一羣少年,他們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為父母排憂解難,照顧弟弟妹妹,承擔家務勞動。她們堅強,她們勇敢,她們和我們一般年紀,他們就是最美孝心少年。在這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林香,她六歲時父母離異,有重組家庭。又生下了弟弟,他的外公摔倒了,是右手殘疾,外婆也患腦溢血半身不遂,媽媽也得了癌症,但她仍然堅持着用微笑來應對生活。

相比之下,六歲時的我們,正温暖地躺在父母的懷抱中撒嬌,父母安慰着我們。這個故事使我熱淚盈眶,在我看來,她是多麼堅強!還記的黃香嗎?那個在冬天用自我的身軀捂熱父母被窩的孝子。還記得茅容嗎?總是將美味留與母親獨自享用。還記得陳毅嗎?一位為母親親自洗尿褲和髒衣服的元帥像這樣的事情還用許許多多!只是缺少了我們的觀察與發現!

如果你想回報父母,並不必須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來。只需要為了父母做一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中,順從父母一點就能夠了,相信他們必須會十分欣慰的,因為:百善孝為先!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如今我們彼此之間已經很少心貼心的交流了。我相信,這和我的不孝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的不孝,您甚至連和朋友交流時都顯得很卑微,在此,我先跟您説聲對不起。

仍記得國中時,您對我是非常放心的。我和你在一起時也是很開心的,我認為那時的我是最孝順的。然而高中以來,我變得不孝了。三番五次的讓您傷心。我心裏充滿了愧疚。卻以博不回你的信任了。

剛進高中時,我選擇了住宿生活,您二話不説就答應了,您當時對我充滿了信任。您那希望的目光讓我感覺我是百裏挑一的孝子。然而這次選擇,讓我走向了墮落的深淵,成為了您希望破滅的開始。沒有了您的管教,我漸漸的放縱自己,開始做起了睡覺看小説等在國中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也會拿抄來的分數來敷衍您的詢問。現在回想起您聽到我的高分時那爽朗的笑聲,我就覺得特別愧疚。然而真相總有被揭開的時候,期會考試讓我原形畢露。當我看到您得知我的成績後失望的神情,我深感自己是不孝的.,連學習都不能讓您開心。但當時您仍對我抱有很大的希望,仍認為我只是發揮失常。於是我準備發憤圖強,然而這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最後直接忘得一乾二淨。

又渾渾噩噩的過了半個學期,高一下學期也就是高一的第二次期會考試來臨了,我仍沒能考出您希望的成績。而您也從班主任口中得知了我的“光榮事蹟”。您真的對我失望了,是徹徹底底的失望。我真不孝,我終於想通了。我開始改邪歸正了。但您的不放心已經充斥在我的生活中了:中午稍稍起早一點您就會懷疑我是不是要去玩;週日下午打球您都會去看着我,防止我去幹別的。每次看到這些場景我都痛心疾首。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不孝,都是我自作自受。但是,我這段時間已經很努力的往您想的哪個方面發展了,請您重拾對我的信任,好嗎?

現在我終於明白,國中您為什麼對我這麼放心,為什麼我感覺我特別孝順。這都是因為我的學習是很努力的,成績是讓您滿意的。同時我也知道了,努力學習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請您放心,我一定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我曾經讀過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黃香温席》。

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的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母親在他九歲時去世了,他很孝順父親。夏天,他把席子扇涼後,就請父親到牀上睡覺。冬天,黃香總是先上牀把冷冰冰的被子温暖後才讓父親上牀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愛護身體,珍惜生命。身體健康是孝順父母的開始。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要花費許多精力和心血,非常不容易。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都知感恩,那我們更要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從小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掃地、擦桌子、洗菜、父母累了,給他們端上一杯茶,揉揉背等……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必須謹記,把這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8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切美德以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著名故事。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孝順。失去孝心就像失去了一顆心,只有一個身體站在世界上,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談不上頂天立地,成就一個世界。歷史上有很多感人至深的關於孝道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有一條是“閔子謙勸父感後媽”。很感人。

閔子謙是周人。年輕的時候,我失去了母親,父親娶了一個女人當繼女。閔子謙天生孝順,對待繼母就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孝順。後來後媽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就開始討厭閔子倩。總是在丈夫面前説錢的壞話,挑明錢和她父親的關係。

冬天來了,很冷。後媽給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大衣,裏面蓋着很暖和的'棉花;給紫茜做的棉衣上覆蓋着一點都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生長在水中的蘆葦。到處飛舞的輕花在哪裏可以禦寒?所以子謙穿起來感覺很冷,好像沒穿衣服。後媽反而對丈夫説:“子倩不冷,棉衣厚。太囂張了,故意叫冷。”

有一天,父親要出門,子謙替父親駕着馬車。一陣冷風吹來,子乾冷得抓不住馬的韁繩。他把韁繩掉在地上,馬差點把車從懸崖上拉下來。父親氣得舉起鞭子狠狠地打下巴。子謙的棉衣破了,裏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剛剛明白了一切。馬上回家罵你的繼女,把惡毒的女人趕出家門,把惡毒的女人帶走。第二個妻子像木頭一樣站着,羞愧得無話可説。子謙跪在父親面前,哭着勸他説:“母親一個孩子冷,母親去找第三個孩子,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句“母親在一個孩子身上冷,母親到第三個孩子身上”。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句話感動了,就是閔子謙的後媽感動了,後悔了,從此把閔子謙當成了親子,這就是孝的影響和偉大。

俗話説“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強”。如今,我們應該更加孝敬父母,更不用説孝是我們悠久的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似乎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一些現代人的認可,有些人甚至希望父母“孝敬”他們。在他們心裏,只有父母才應該理所當然的養他們,給他們做牛做馬。只要你開心,忽略別人的苦難就夠了。但是他們能不能想想十月懷孕的痛苦,帶孩子的艱辛?這個可以忘記嗎?如果這些都不能影響他們的鐵石心腸,只能被社會唾罵和拋棄。

孝道無價。作為中國人的後代,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我們應該首先孝順,發揚我們的傳統美德。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9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諺語“一切美德以孝為先”,“孝大於一人之行”,説明中國孩子重視孝道。歷代先賢都崇尚孝道,使我們中華文明在文化禮儀上保持了完整和規律性,受到了外國人的稱讚。然而,在孝道觀念日漸式微的今天,重新發掘和正確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説文解字》對“孝”字的本義給出了生動準確的解釋:“孝,好父母,從老省,從子,子承老。”《詩經》有“喪父母,生我”和“喪父母,生我”的聖歌。

“孝”是尊老愛幼、服務老人、服務親人的意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包括尊重、撫養、死亡、祭祀等。因此,“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標準,用於處理家庭中長輩與子女的關係

所謂“你要我死,我不死,就是不忠;父親想兒子死,兒子不死,這是不孝。這裏舉幾個例子: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婦”,不適合我們現在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再比如“體毛,父母,不敢損傷”《孝經》,現代社會恐怕沒幾個人不去理髮,很多女人去美容;再比如《孟子裏婁章句上》,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是不夠的。我們提倡男女平等。今天,如上述孝道理論,無疑已經過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批判或拋棄它們。

我們應該繼承孔孟儒家倡導的合理孝道,借鑑古代孝道思想,從而協調和親近家庭成員的血緣關係,促進家庭的和諧穩定,進而形成社會上尊老愛幼、互助互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尊老愛幼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揚光大!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0

《大話西遊孝子芬芳》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是每個孩子應該做的。沒有,今年夏天,我在家裏每天都帶着鍋碗瓢盆吃午飯,和媽媽分擔家務。

向左擦,向右擦.“我哼着自己的小曲,勤勤懇懇地洗碗。總之,我對洗碗很感興趣,小菜一碟。不信,看我的`姿勢:左手拿碗,右手拿抹布,用適當的方式洗。沒想到在路上遇到了“攔路虎”:小花碗取笑我,調皮地從我手裏滑入水池,自己跳“水上迪斯科”。我生氣了,表情由晴轉多雲,皺起眉頭,毫不客氣地拿起油膩膩的花碗,生氣地對它説:“你不仁我不義!可能他怕我,就不再調皮的玩滑梯了。

接下來,我要接受媽媽的檢查。本來以為可以拿個“洗碗勛章”。但是我媽的話就像晴天霹靂:“哎呀,這米粒怎麼了?”我很尷尬,臉瞬間變得像變魔術一樣的大蘋果。我馬上拿起碗又洗了一遍。這次,我比剛才認真多了,因為我想得到媽媽的認可。

“哎呀,終於又洗完了!”我鬆了一口氣,轉身剛想叫媽媽,卻看見媽媽靠在廚房門上,如釋重負的看着我,深情的擁抱着我。

“一切美德以孝為先”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用言語和行動,向父母傳達一份愛和孝心。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父母,踐行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有王襄的“卧冰求鯉”和黃翔的“扇枕暖席”等妙語。時至今日,仍有田為母親捐腎、鄒尊熙揹着父親上學等名言。誰敢説孩子像弱者一樣孝順,能像春天的陽光一樣回報母親的愛?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父母的皺紋很深,卻滋潤着我們青春的臉龐;父母的眼睛花了,我們清澈的眼睛卻亮了。

你還記得你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時父母眼中喜悦的淚水嗎?

你還記得第一次牙牙學語給父母打電話時父母臉上幸福的笑容嗎?你還記得你生病的時候,父母徹夜未眠,雙眼佈滿血絲的守在牀邊嗎?古語云:“羊有跪恩,鴉有反哺之意。”動物還是可以這樣。作為人類,如何才能不感恩父母,踐行孝道?

可能有的同學會説:“我們還年輕。等我們長大了,我爸我媽就老了。孝順還不晚!”

“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20xx的突然變故讓我深深的明白了這句話,我明白了,孝不能等,孝要早做。

那年春節,大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媽突然腦溢血,昏迷不醒。看着媽媽被抬上救護車的那一刻,我覺得天要塌了。以前媽媽一點一點的照顧我,照顧我,一幕接一幕。媽媽,請不要離開我,我女兒還沒來得及報答你。

;媽媽,請不要離開我,我女兒還沒來得及説她愛你。幸運的是,手術後,我母親的`生命得救了。我暗暗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我要聽媽媽的話,好好照顧她。從此,我從一個衣來伸手,食來張口的小公主,變成了一個乖巧懂事體貼的小助理。我每天給媽媽洗臉洗手,給她按摩後背,陪她散步,讓她開心。現在,媽媽已經完全康復,我的心比蜂蜜還甜。

雖然我們還年輕,但我們不能為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但是,我們可以在學習生活上自立,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應該給父母更多的照顧,就像我們年輕時他們愛我們一樣。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站不起來,走不動的時候,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走,就像當年他們牽着我們的手一樣。

俗話説,一切美德,孝為先。各位同學,感恩父母,踐行孝道,不僅是你我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基礎。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盡我們的責任,繼承中華美德,弘揚孝文化。最後,衷心祝願天下父母永遠幸福安康!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2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和文化的古老民族。“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着每一個華夏子孫。

《三字經》有句名言“香九歲,能暖桌”。是關於蕭的,漢代孝敬長輩,流傳千古。他九歲就失去了母親,這讓他懂得了如何孝敬長輩。

夏天,他幫父親扇牀墊,驅蚊;冬天,他用自己的身體温暖父親的牀,然後讓父親睡在牀上。蕭學習刻苦勤奮,不愧為“大話西遊,江夏黃桐”。

相傳漢朝有一個叫郭巨的人,他的母親已經90歲了,家裏還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因為家裏窮,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者子女。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郭巨和妻子連夜將孩子們抬到山裏,埋在山裏。

在所有的美德中,孝順是第一位的',像小黃翔和郭巨這樣的孝子數不勝數。我們對孝道並不陌生。似乎從認識開始,我們就經常聽長輩的教育:“做一個尊重長輩的孩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上國小的時候,老師給我的學生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幫父母洗腳。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家裏的“小皇帝”,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受苦。只是孩子作業本上處理作業的一個標誌。

不僅是孩子,《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也反映了現在人們生活的特點。不斷找理由不回家,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老人不想讓孩子回家做很多事情,只想讓孩子回家看看。

前段時間電視上經常播一則廣告:一位老母親忙了一天,做了一桌子菜,滿心歡喜地等着孩子回家吃飯。但是她接連接到家人和孩子的電話,説不能回家吃飯。老人放下電話,獨自坐在沙發上,直到深夜…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我忍不住問:“怎麼了?”

現在,我們不需要孩子像小黃翔那樣温暖父母,也不需要大人像郭巨那樣埋葬母親。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可以拋棄孝道?

沒有!不是!孝道不僅僅體現在這兩個地方。孩子聽父母的話,讓父母少操心;成年人從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時間,經常回家陪父母。是孝道的體現。

父母要對父母更加孝順,總找不到不回家的理由。都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贍養父母,經常回家看望父母,不僅是為了孝順,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

如果連大人都不孝順,孩子讀“香九齡,能暖桌”也沒用。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孝敬父母。

“孝”在中國已經存在了五千年,要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在21世紀消失。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801班的王xx,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承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在中華民族艱難而燦爛的五千年發展歷史中,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先輩,自強不息、百折不回,創造了人類無數光輝的思想和業績,薪火相傳,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道法自然……這些悠久的精神世界,是全人類進步思想的奇葩。作為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老師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長輩,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挨杖傷老”的故事,。 我想大家都接觸過。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捱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很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就能放心,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就明白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而不甘心忍受。”這個故事説明了韓伯愈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 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應該明白:父母平時對我們嚴厲是在關心我們,他們把對我們的愛轉為教訓話語,只是希望我們長大以後能少吃些苦、少走些彎路。所以我們要多“盡孝”,來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其實,我們只需要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父母,和父母嘮嘮嗑,幫父母倒杯茶,給父母洗次腳。。。。。。對父母來説就已經足夠啦!我希望同學們能做做這些在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在將來留下遺憾後追悔莫及。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燦爛文化的接班人。首先要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快樂學習,為祖國增光,為人生增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4

俗話説“善良的烏鴉還在吃食,小羊還在跪着”。人不孝順親人,不如鳥獸。耶!小烏鴉也懂得為父母吐槽,小羊吃奶也懂得跪謝母親;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連動物都不如!

誰給了我們生命?誰用大便和尿把我們養大的?是誰把我們帶大,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父母!他們把我們帶到了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尤其是十月份懷孕的母親,工作很努力。自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要給我們換尿布,餵我們吃飯,教我們説話走路。如果有人問我第一任老師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説:“是父母!”當我們長大後,父母會教我們一些道理,送我們上學,讓我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另外,父母每個月都給我們零花錢。可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做,亂花零花錢,根本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當我們做錯事惹父母生氣時,父母會教育我們。當我們考試成績好的時候,父母會獎勵我們;衣服髒了,父母用雙手洗乾淨。當我們考試不及格時,父母會鼓勵我們下次更加努力。當我們。

父母給了我們太多的東西,也給了我們太多的努力。父母對我們的愛凝聚了他們的血汗!他們什麼都不要,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個好人,父母就滿足了!

父母無私的愛着我們,默默的為我們工作。如果你仔細一點,你會發現你的父母臉上多了一點皺紋,頭上多了一點銀髮。父母愛我們比山高,比海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幫媽媽做家務,給媽媽泡一杯熱茶,給父母留好吃的。而且現在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長大後要好好報答父母,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一個少先隊員應該做的,就像晉代作家李米一樣,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關於孝道的演講稿15

生是一種幸運,人生是一個奇蹟。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卻是父母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從孩子出生的生活開始,父母就期待他的精彩人生,為他忙碌,為他努力。是一種心甘情願的奉獻,是一種巨大的自我意識,是千千萬萬的愛形成的一片善良的海洋。

“窮人繼承風。”胎兒躁動不安,誰能感受到父親倖福的撫摸?誰能感受到母親分娩時所忍受的痛苦?寶寶一出生,父母就充滿了興奮的笑聲;當嬰兒在嬰兒期不斷哭鬧時,父母表現出最大的耐心;當我們牙牙學語,第一次説“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給了我們無數個吻作為回報。當我們失意或滿腹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治癒我們的心靈,給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説,父母的關愛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愛陪伴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保佑我們一生的`“神”。

"所有的美德孝順是第一位的。"父母無私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失去一顆感恩的心,缺乏孝敬父母的意志和行動。父母到了中年,老了,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當你第一次給父母帶煎蛋時,他們會覺得很香。當你給下班回來的疲憊的父母端上一杯熱茶,味道很甜很甜。當你學會洗衣服,起牀疊被子,整理房子的時候,你的父母會覺得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的音符,是世界上所有孩子都應該遵循的道德標準。

“孝是美德的基礎。”源於對父母的孝順,是博愛,也就是學會愛別人,愛人,愛祖國,愛人類。每個人都出生在家鄉,成長在祖國的大家庭裏。他要喝水,要想到源頭,要懂得報恩,要有做兒子的感覺,長大後要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報效人民。源於孝道,一個正直的人也應該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扶貧滅惡揚善,以愛填充世界,以真、善、美填充社會,讓人們生活在温暖和諧的環境中。這就是大忠孝,這就是孝,這就是“天下為公”。

標籤:演講稿 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