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幼兒2.23W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説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

2、朗讀課文,理清思路,解讀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註釋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朗讀課文

1、齊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粗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註明:

⑴ 棄甲曳( )兵

⑵塗( )有餓 piǎo( )

⑶ 雞豚( )狗彘( )之畜( )

⑷數( )罟( )不入wū( )池

⑸無( )失其時

⑹ 謹庠( )序之教

⑺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⑻ 申之以孝悌( )之義

答案:

⑴yè

⑵tú,塗通假字,同“途”;莩

⑶tún,zhì,xù

⑷cù,gǔ,洿

⑸wú無通假字,同“毋”

⑹xiáng

⑺bān頒通假字,同“斑”

⑻ 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瞭解文意。

  四、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解讀內容

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麼説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麼?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於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並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説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説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

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

(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裏,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敍,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麼方法進行説理?

明確: 對比 塗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