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醉花陰教學設計

幼兒2.06W

《醉花陰》講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長期外出做官之時,獨自把酒,賞菊過重陽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醉花陰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醉花陰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醉花陰》講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長期外出做官之時,獨自把酒,賞菊過重陽的故事。詞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畫面把自己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因為是詞,所以本文的語句顯得更加含蓄,跳躍性也更強,單從詞的字面上看,學生就不易讀懂,更不要説能領悟到包含在每個畫面後的思念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學光靠朗讀是遠遠不夠的。

  二、教學方法

方法總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方法也不盡相同。本詞我覺得可以綜合運用三個方法:組內自由討論法;個人獨自領悟法;朗讀演繹法。同時藉助多媒體先進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透徹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步驟

  1、課文導入

播放姜育恆《梅花三弄》的Flash片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讀李清照的《醉花陰》,看她將向我們講述世間怎樣的故事。

【説明】: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用《梅花三弄》悽美,哀怨的旋律首先為課堂創設出一種易安詞的氛圍。畢竟這首詞連同這份感情都距離學生太遠太遠,與其“猶抱琵琶半遮面”,刻意迴避夫妻間的相思之苦,還不如一開始就讓情普照心田,讓愛充滿課堂,讓學生敢於説愛,否則怎麼可能被愛打動呢?

  2、整體感知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對照註釋理解詞義,劃出難懂的字詞準備小組內討論。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覺得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再提出全班交流。為了保證問題的質量,每個小組只能提一個問題。

一組:“涼初透”的“初”?

二組:剛剛。

三組:開始。

師:到底是什麼,再討論一下。

三組:“開始”好一點。寫出夜半時分涼氣開始加重,詩人已經覺得寒意陣陣了。

師:是呀,“初”是有“剛剛”的意思,比如“家有小女初長成”,但在這裏譯成“開始”更加貼切一點。因為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後,從夜半時起,氣温才開始持續下降,還沒有真的涼透。第一組問題提得好,別的組加油。

七組:“消金獸”的“消”

六組:消失

九組:消融

師:為什麼想到消融?

生:它寫出了香爐內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氣卻一點點的彌散在房間的每個角落了。而消失卻有灰飛煙滅之感,既看不出過程也看不到效果。

師:好一個消融,冰消融後留下個春天,香消融後留下個相思。問得好,譯得更好。

五組:盈袖的盈?

四組:充滿

八組:莫道?

一組:不要説。

【説明】:讓學生學會提問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每節課每個學生哪怕只能提出一個優質問題,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盡信書不如無書,完全依賴老師,依賴教案,缺乏探索與創新精神的學生是無法提出優質問題的,那些流於形式,走馬觀花,不切實鑽研教材的學生也是提不出優質問題的。課堂是產生疑問的地方,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培養他們鑽研的精神,以小組單位意在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

  3、挖掘內涵

詞的語言具有凝練,含蓄的特點。所以文章中的每個詞句都可能會有很深刻的內涵或者包含着豐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一起再讀課文,併到詞句中去挖一挖,試試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東西。這次的挖掘行動採取每個同學單打獨鬥的形式,看誰挖的越快越深。為防淺嘗即止,每個同學只要挖出一處精彩即可。

師:老師先拋磚引玉,挖一個“佳節又重陽”的“又”。“又”有再的'意思,本來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都是全家人團聚,一起登高,賞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獨的作者看來,這個重陽無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一個又字包含了詞人無盡的傷感和惆悵之情,真是舉世皆樂我獨愁呀。

生:我挖的是“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剛才我們分析初的解釋時,老師説從時間上説這個“初”表明氣温開始下降,還沒有涼透,但我覺得這個“透”不僅僅指温度上的涼,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涼,孤枕難眠之時,連心都涼透了。

師:你把“涼”挖得可謂深入骨髓呀。

生:我挖的是“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寂寞無聊的詞人獨自面對重陽佳節,眼見天近黃昏,詞人才勉強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結果連衣袖都沾滿了菊花的香氣。

生:這裏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這裏的“暗香”還有一個典故,所以它不僅僅指菊花的香氣,還暗含瞭如此良辰美景卻無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師: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陽,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我挖的是“愁永晝”。天為什麼永遠都不黑呢,我想這是因為作者心情非常煩躁和憂愁,所以才會覺得時間特別的漫長。

師:愁什麼呢?

生:愁親人久別,不知一切可好。

生:愁不知何日才是歸期,自己何時才能結束這種孤苦伶仃,獨守空房的日子。

師:能想象一下當時詩人的形象嗎?

生:一個消瘦的女子淒涼地站在窗口呆呆的看着香爐內的青煙一點點上升,變淡,直至無形。

生:她站得累了,頭仰得酸了,但頭頂上的太陽卻仍在原處徘徊不前。

師:此愁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生:我挖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風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風中的菊花才會被吹得凋零,脱落。

生:我反對。陶淵明有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説明重陽有把酒賞菊的風俗,這時的菊花開的一定最盛,怎麼會凋零呢?

師:問得好,菊花的“瘦”不是吹出來的,那它的“瘦”又從何而來?多媒體展示盛開的菊花,

生:外形比較瘦,看它的莖又細又長,像個瘦高個兒。

生:它的花瓣也很單薄,瘦窄。

師:人不至於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強調的不僅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風中的菊花尚且能鬥風傲霜,但簾內的詞人卻因為思念和孤獨而萎靡不振。

生:這是反襯吧,寫出人尚不如花。

生:詞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黃花還瘦,可見詞人心裏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師:詞人用“瘦”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愁思本來應該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但詞人卻巧妙地用黃花這種真實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體直觀地表現了出來,真不愧為中國第一女詞人。還能説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

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

生: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説明】:挖掘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也是學生髮揮主動性的過程,更是敞開心扉和文本交流的過程,走進詞人內心世界的過程。都説新課標提倡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力,但我們真正放手的機會還是比較少的。大家都提前預設好教學步驟,然後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案上靠。這樣的課上得輕鬆,愉快,整個課堂如行雲流水,老師的表演可以淋漓盡致,學生的回答也大同小異,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可這樣的課無疑是太精緻了,讓人望而生畏。試想如果缺少了教師這根枴杖,學生自己能找到前進的道路嗎?所以“魚”和“漁”的問題我們還是不能不講。

但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放得開卻收不攏。因為現在學生的知識面已經非常之廣,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又千奇百怪,所以真正敢於放手的教師越來越少。放手不等於放羊,放手其實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在備課這個環節上,因為你不是學生,所以你不可能知道他們會挖掘出什麼來,你更不知道他們會挖得多深,你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你必須什麼可能都要想到。換句話説:你備的不再是一節課,而是一個專題,要讓自己成為這個專題中全知全能的多面手,最起碼看起來是如此。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挑戰呀。我想,這也是現在課堂老師導得太多的根本原因。

但一節成功的課不僅要看老師的表現和課堂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將起多大的作用。這才是我們所有一線教師該思考的問題。

  4、讀出感情

“歌以詠志”,詞本來就是用來吟唱的,所以我們當然也要好好來吟哦一番,看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剛才挖出的各種感情,每組選讀一句,賽一賽哪一組讀得最好。

小組內進行朗讀比賽,同學點評(注意語速,節奏,重音,感情)。

在賽讀過程中,大家進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並逐漸把詞人悽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説明】: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朗讀,可謂水到渠成,我們經常會抱怨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感情,説他們不會讀書,其實他們不是不會讀而是沒有讀懂,他連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讓他怎麼讀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讀出感情必須建立在學生徹底領悟文章的基礎上,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5、課堂總結

説説學完這首詞的感受或收穫?

生:李清照不愧為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文章原來可以寫得這麼悽美動人,以後我也要注意在描寫中注入深情。

生:以後我要學用形象化的手法。

生:我知道,詞語不僅有字面意義,還有隱含意義,我們要善於提問,善於挖掘。

生:要想讀好詩,必須先理解好。

師:培根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偉人在談話”,其實讀一首好詞也就認識了一個詞人,希望大家用我們學到的方法多讀多問多挖,認識更多的詞人,詩人,偉人。

【説明】:嘗試着教給學生一個閲讀方法,並適當進行總結,希望他們能夠用這把鑰匙打開更多的文學之門。這對於老師來説,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標籤:醉花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