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800字

幼兒4.91K

《朗讀者》是一部看完後讓人深思的一部電影,你或許為漢娜和邁克的感情惋惜,或許為漢娜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可理喻,或許會為邁克的最後的絕情感到失望,但是我想説的是它無關善惡,有關愛情。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朗讀者第五期的觀後感,歡迎閲讀。

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800字

  【1】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800字

二戰後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患上了猩紅熱,他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邁克有一次在路上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回到了漢娜所居住的房間,而兩顆同樣寂寞的心,此刻交匯在了一起,15歲的邁克和35歲的漢娜發生了一段驚世駭俗的忘年戀,此後漢娜總是讓邁克為她朗讀,在邁克的朗讀中,漢娜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那個夏天,邁克滿16歲之前的那個夏天,是他們一生中最短暫最快樂最不能忘懷短暫時光。相愛容易,相處太難。漢娜最後離開了邁克。而邁克再一次看見漢娜是在對二戰戰犯的審判席上。漢娜作為主要戰犯被判終身監禁。在漢娜終於特例獲釋時,長大的邁克再也沒有當年的激情。而冷漠的邁克也讓此時白髮蒼蒼的漢娜心灰意冷,最終選擇了在監獄上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性都是善良的,然而戰爭會扭曲這一切。噹噹年那個善良的少婦漢娜坐在審判庭上的時候,想必不光是邁克,所有的觀眾都會感到驚訝,那樣一個善良的人,居然會是一個放火燒死300人的納粹戰犯。當漢娜坦然的承認她做過這一切的時候,她顯得是那樣的可怕。漢娜真的變了嗎?不!她依然是當初那個漢娜,仔細的觀眾可以發現漢娜是唯一一個誠實回答法官的問題的人,然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一切?答案就是戰爭。因為戰爭,漢娜成為了無情的女看守;因為戰爭,漢娜把在毒氣室和焚屍室每天不間斷的殺戮看成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如同每個人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直至到法庭上漢娜也這樣反問道法官,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戰爭泯滅了像漢娜一樣所有善良的人 。戰爭不光摧毀着物質,更可怕的是他摧毀了人的心靈。

觀看完本片,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由凱特?温斯萊特扮演的漢娜。漢娜悲劇的一生讓我唏噓不已,首先漢娜是一個非常有自尊的一個女性,在法庭審判中,要強的漢娜為了不讓別人看出自己是文盲,她毫不猶豫的承認了本來不該自己一個人承擔的罪行。而多年後,邁克冷漠的態度讓漢娜覺得自己關於邁克還一直愛着自己想法是那樣的可笑,覺得邁克寄給自己他朗讀的磁帶給自己帶來的感動是那樣的不真實,她選擇用自己的生命維護着那殘留的自尊。第二,漢娜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從開始她敢愛上一個比自己小20歲的邁克開始,從那個老闆對邁克説希望你媽媽會喜歡,然後勇敢地接受邁克的吻開始,她就是那樣鮮活地敢愛;從她開始認為自己和邁克不合適的時候,她毫不留戀地離開;從最後她認為邁克不再愛自己,她毫不猶豫地選擇死亡的時候,她又是那樣鮮活地敢恨。 行到後段,邁克開始給漢娜寄出他所朗讀的作品磁帶,當邁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從錄音機中緩緩流淌出來的時候,不光是漢娜我也是雙眼噙着淚水,這一刻過去與現在的時光重合到了一起。可能在漢娜的思維中又回到了那個美麗的夏天,每天匆匆趕來的邁克深情地在為他朗讀着帶小狗女人,為他朗讀着荷馬史詩中的故事,而此刻,時過境遷,漢娜已經成為階下囚,而邁克也早已是一個女兒的爸爸。但是那熟悉的聲音卻又將兩個人連在了一起。有了邁克的鼓勵,漢娜彷彿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文盲的她通過邁克的錄音開始吃力的學習一個個單詞,最後竟然可以寫出一些簡單的句子,這不能不説也是愛情創造的一個小小的奇蹟吧。然而好景不常,邁克後來再也沒有寄給漢娜磁帶,而她無數次地詢問都石沉大海,漢娜也放棄繼續下去的希望,或許她和邁克都知道他們都已經回不去那個夏天了,這輩子他們只能註定相愛,不能廝守。

還記得邁克的導師在上課時講過這樣一句話――保密是西方文學中的核心,是由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個性的人塑造,有的邪惡,有的高尚,從而導致他們不願公開。而這句話的出現剛好是在邁克詢問漢娜名字的時候,這或許有意無意的地想向我們傳達什麼,而這句話也暗示了兩人今後的命運。很顯然,當時的邁克根本就沒有在意他導師所講的,他那時只是想早點下課,早一點見到漢娜。如果若干年後的邁克還能記起,不知是怎樣地感歎。命運其實無時無刻都在提醒着我們,而我們大多數人和邁克一樣,都忽視了它的存在,造成了許許多多的遺憾,但或許就是有這種遺憾,我們的人生才顯得豐富多彩。

本片在拍攝技巧上,並沒有使用什麼花哨的鏡頭語言,全片都是以一種很樸實的敍述性鏡頭來進行。不過樸實不代表沒有亮點,在一開頭,導演用主觀鏡頭拍攝那一列列車駛過,在回到過去以客觀鏡頭拍攝坐在列車的邁克,給人一種現在與過去交織的感覺,讓人感覺處理的十分巧妙。在音樂背景的使用上,導演選擇的是一些很舒緩的音樂,不僅和本片主題相契合,更是將觀眾帶入到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氛圍中。在色調的運用上,導演選擇的是一種偏暖色調,我認為這樣選擇的理由同音樂的使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的來説,《朗讀者》是一部看完後讓人深思的一部電影,你或許為漢娜和邁克的感情惋惜,或許為漢娜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可理喻,或許會為邁克的最後的絕情感到失望,但是我想説的是它無關善惡,有關愛情。

  【2】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800字

影片中,麥克在回顧自己失敗婚姻、疏遠的父女關係時,對自己的女兒説,“我不夠坦誠,我對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誠”。這是成年麥克説的唯一坦誠的話。

當少年麥克遇到漢娜的`時候,他被後者所吸引。儘管漢娜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可是在少年麥克的眼中,她幾乎就是一尊女神。這時的麥克,儘管膚淺,卻完全是真誠的。他對漢娜的愛慕是由性慾驅動的,但在與漢娜的交往中,這性慾又藉着漢娜的推動,把他引領向某種更崇高的東西。少年麥克本能的感覺得到,他和漢娜的關係並不僅限於牀第之歡,這種關係讓他的整個人生都有了意義。多麼美好的愛之初體驗!雖然它是不見容於時人的不倫之戀。

我們可以想象,漢娜的突然消失,對少年麥克的打擊有多大。不僅是一段初戀就這樣嘎然而止,而且那種由愛引導的對人生意義的發現,也忽然間煙消雲散了,沒人給過麥克一個解釋。就這層意義來説,我們也許可以指責漢娜對麥克一生的愛情和婚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這只是對漢娜與麥克關係的最為

膚淺的分析。無論漢娜曾怎樣刺痛過麥克的心,他在對待漢娜時都可以有其他種選擇。麥克實際作出的選擇,證明了他既不夠真誠,又不敢承擔責任。

當麥克在法庭上發現漢娜是個文盲的時候,他本可以為漢娜作證,使她免受終生監禁的嚴厲懲罰。麥克選擇了不作為,一個方便的藉口當然是為漢娜保守祕密――既然漢娜本人顯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那麼還是遵從她的意願為好。可是,不要忘了,麥克是個法學院的學生,對他以及周圍的很多人來説,這次審判的意義就在於伸張正義,麥克明顯看出了其他幾位被告是在合夥算計漢娜讓她背黑鍋,在這種情況下,讓漢娜一人承擔罪責,顯然不符合正義的要求。就此而言,麥克不作為的選擇,是一個糟糕的選擇。問題還不止於此,我疑心為漢娜保守祕密對麥克來説只是一個應付自己良心的藉口,他不作為的真正原因是為自己保守祕密――對一個法學院的學生來説,在中學時代和一個納粹女看守(而且還是個文盲)發生過不倫之戀,絕對是一件難堪的事情。

如果説對法庭審判時麥克作出選擇的動機只是一種憑空猜測的話,那麼麥克給漢娜朗讀、錄製磁帶其實更能説明這個男人的不負責任。麥克並不是在漢娜一被判入獄馬上就給她朗讀、錄製磁帶的。相反,那是在漢娜入獄很久以後的事情。當時,麥克的婚姻遇到了麻煩,他帶着自己的小女兒回到故鄉。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回憶起了塵封的少年情事,漢娜在他腦海裏忽然又鮮活起來。刻薄一點説,他的朗讀行為不過是在把玩一顆夾在書中的枯葉,也許看上去他對那顆枯葉呵護備至,但是他珍視的僅僅是自己的回憶,絲毫沒有讓枯葉復活的意思。

當漢娜終於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獄的時候。麥克起先並沒有打算去見她,後來終於動了惻隱之心以後,在與漢娜見面時候,仍然是一幅高高在上的嘴臉。沒有人會指責麥克不再愛漢娜,但是既然作為唯一的聯繫人去和漢娜見面,麥克最不應該做的就是要求漢娜對奧斯威辛的經歷作出反思和交待――無論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情人,還是作為一個知曉漢娜祕密的人,這樣做都過於殘忍。這不啻於對漢娜説,“你是個有污點、隱藏過污點的人,你不配得到我的愛。”

在我看來,漢娜對麥克的回答極為高貴:“在我入獄之前,我從未反思過。現在我怎麼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經死了。”這個回答,一方面含蓄的感謝了麥克對他所做的一切,承認了自己在獄中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拒絕了麥克那種虛偽的優越姿態――既然你心中已經無愛,與死人又有何差異,我的所思所感對你已經無所謂,我寧願不説。 漢娜剛一見到麥克的時候,説他“已經長大了”,而當她最終迴應麥克的時候,她叫他“孩子”,這真是恰到好處的鄙視。

成年麥克是漢娜的對立型人物:他受過良好的教育,refined and polished。影片中兩次提到《奧德賽》,不無深意。奧德修斯正是一個心多機竅的人,麥克同樣如此。受過教育、有文化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往往被過多的紋飾遮蔽,不能或不敢去面對生活的真相。

用盧梭的話來説,“野蠻人過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社會人則終日惶惶,生活在別處”。也許,漢娜和麥克正代表了盧梭筆下這“野蠻人”和“文明人”對立的兩極。

文學對漢娜來説是打開新世界大門鑰匙,而對成年麥克來説,它只是躲避真實生活的掩體

  【3】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800字

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發現你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大20歲的女人,你會怎麼做?而當你發現她曾是一名納粹手下的殺人惡魔,你又該怎麼作?最後在你得知她贖去了自己的罪過,並渴望得到你的寬恕,你又能怎麼做?如果你一時對此難以回答,那麼《朗讀者》或許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麥克是一個正在學習戲劇的15歲少年,因為一次猩紅熱的發作而邂逅了35歲的公車售票員漢娜,病癒之後,麥克登門答謝,但稚嫩的心卻被漢娜的絲襪所征服,少年旺盛的力比多慫恿着麥克進入了漢娜的世界,平凡的交往使兩人逐漸瞭解,最終由性生愛。數年之後在一次審判納粹分子的公開聽證會上,麥克再次見到了闊別已久的漢娜,但此時兩人的身份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麥克成為了一名法學院的學生,而漢娜卻成了被告席上的一員。最終漢娜在各種勢力的算計和“麥克的第一次沉默”的聯合絞殺之下,被判終身監禁。在隨後數十年中麥克一直無法擺脱內心的羈絆與愧疚,在重回故鄉後,他決定開始給漢娜寄送自己朗讀的錄音帶,漢娜也因此獲得了新的希望。漢娜通過錄音帶學會了識字,並寫信給麥克,結果卻換來麥克的第二次沉默。在漢娜釋放之前的那次餐廳相會中,麥克把手收了回來,漢娜的希望也隨之被帶走,留下的只有麥克的第3次沉默,不久之後,漢娜帶着絕望離開人間。最終飽含愧疚的麥克幫漢娜完成了心願,並在漢娜的墓前對女兒開誠佈公,結束了自己的沉默。

我們將如何看待麥克所酷愛的“沉默”呢?

首先在結構上,在麥克少年段落裏,情愛與朗讀,無疑是構建敍事的重要支點,而到了青年之後的段落,麥克的一再“沉默”儼然成為繼它們倆之後,新的劇情發展的支撐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下半段的影片的關鍵的轉折點上都會出現“麥克的沉默”,沉默就像一個數學題的答案,如果第一步答案發生了變化,那麼接下來兩步的答案也會隨之改變。這道“數學題”就是片中決定漢娜命運時,麥克的態度。而漢娜的命運和麥克的態度是本片下半部分的主線,因而“麥克的沉默”便成了我們解開此片下半時眾多玄機的一把鑰匙,變得至關重要。

既然我們已明確了,麥克在關鍵時刻對漢娜的態度是“沉默”。那麼不妨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是何種原因讓麥克選擇了這樣的態度。

這可是個難題,不如就用解數學題的方法,把它分步找出來

第一次沉默

出現在判決漢娜前夕,麥克有證據可以證明漢娜是一個文盲,而這個證據無疑可以影響到判決的結果,但他卻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沉默。

最好的原因可能是麥克出於對漢娜的自尊考慮,而決定幫助她維護他的隱私與自尊。最壞的原因可能是麥克出於私心,害怕由於自己對漢娜的幫助,會遭來社會的譴責和朋友的非議,甚至會被揭露出曾與漢娜的那段不雅的戀情,從而影響自己的一生的前途。而居中的原因便是出於一種恨和一種愛,一種對漢娜曾經拋棄過她的怨恨,和一種面對猶太受害者的憐愛。

標籤:觀後感 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