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論文

職場2.96W

現代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力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文化和技能水平,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現代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是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論文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指通過學習、培訓、教育、管理等方式,為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與發展戰略,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利用、塑造、改造與發展的活動。長期以來,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根本,農村人力資源也是我國人力資源的主要力量,由於受到我國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長期缺失,加上建國初期我國人口政策的失誤,導致人口急劇膨脹,使得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面臨諸多困難。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一)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農村出現大量富餘勞動力。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總量大,據中國統計年鑑(2011),2010年我國總人口約13.4億,其中農業人口6.7億,佔總人口的50.05%,農村富餘勞動力近2億。農村人力資源總量大,增長速度快,開發潛力巨大。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5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勞動力適齡人口約5億,其中有近2億富餘勞動力,我國人口每年大約以1,3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絕大部分在農村。隨着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今後我國每年還將淨增600萬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這必將對社會就業、農村耕地、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壓力,並將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巨大障礙。

(二)農村人力資源的行業分佈不合理。據2008年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在農村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佔71%,從事第二產業的佔15%,從事第三產業的佔14%,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為7∶1.5∶1.5。隨着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中的分佈格局有所改變,但總體來看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讓他們向非農產業轉移,轉移的途徑是流向城鎮和就地轉移。

(三)農村女性勞動力從業人數和比例上升。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2010),2009年我國鄉村從業人員中,女性勞動力為2.4億,男性勞動力為2.5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從1980年的1.5億上升到2009年的2.4億;女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的比例也處於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這是由於市場經濟的拉動,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以青壯年為主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大量轉移,從而出現農村女性勞動力從業人數增加的現象。女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比例的上升是農村人力資源數量方面的一個新特點,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四)農村人力資源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很弱。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小農經濟意識濃厚,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現代經營和管理知識,經營管理能力較差,獲取信息能力較弱和渠道較窄,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很弱。部分農村居民因為思想觀念守舊或是自身懶惰,就業只能侷限在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上,導致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因為供過於求而得不到較好收益。部分農村居民自己籌辦鄉鎮工廠企業,由於自身缺乏經營管理知識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企業規模不大,現代化程度較低,結果造成資源大量浪費,企業效益不高。由此可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適應市場經濟能力弱的狀況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制約了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幹部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認識不足。基層幹部在思想上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認識不足是制約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層幹部非常注重物質資料生產狀況,行動上追求看得見的政績,忽視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然而,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則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強大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可見,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培養現代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各級幹部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舉措,才能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為抓手,着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制度缺失。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影響,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聚集在城市裏,農村許多制度缺失。如農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優勢教育資源被城市佔有,造成農村受教育與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適齡兒童失學率也高於城市。農村有效衞生醫療制度的缺失,使農民就醫困難,造成身體素質下降。傳統户籍制度和農村勞動力市場不成熟,阻礙了農村人力資源的正常流動。現有的土地制度,很難長期保護農民的土地收益,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農民的使用權和土地流轉權。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農村產業分佈又比較集中,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集中在第一產業,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村的發展。

(三)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後。中央在20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戰略,但在農村尤其是西部農村落實情況不力,致使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國小、國中文化為主,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人數非常有限。據2008年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5.3億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佔6.8%、國小文化程度佔32.7%、國中文化程度佔49.5%、高中文化程度佔9.8%、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1.2%,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年以上。

我國農村大部分地處偏遠地區,交通建設緩慢,獲取信息渠道單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緩慢,農村勞動者受傳統小農思想觀念影響及其文化素質偏低的制約,大多數農村居民存在落後、狹隘、保守的心態和觀念。同時,廣大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農村部分區域還存在封建迷信活動。農民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嚴重阻礙了農村人力資源自身的進步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農業發展急需的人才缺乏。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職業技術學校沒有深入調查和分析農村現狀與需求,沒有實時動態地調整專業目標、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方向,做到農村人才培養供需接軌,因此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農村生產的需求,不完全是農村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規模小、速度慢、深度淺,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體系保障,各類農村人才培訓缺乏有效銜接與管理,導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出現嚴重的人才缺乏,也極大阻礙了現代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

(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大。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有近2億人之多,急需向非農產業轉移。而城市由於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下崗、失業人口及隱性失業人口不斷增加,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鎮就業受阻。因此,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另一途徑是就地轉移,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產業進行就地轉移。但是,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總量仍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很大。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一)強化基層幹部思想認識。國家應制定各種有利於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並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的考核,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制定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方針、政策,大力營造良好環境。各級政府要吸引各類教育資源投資開發農村人才,取消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於現代農業,真正把人才引到農業生產和發展的第一線,給農村營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環境,確保農民的知識、技能得到提高。我國已將人力資源開發列入施政綱領,各級地方政府也應將其納入當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實現科教興農。各級政府應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程加大投入,在經費上給予支持,政策上給予傾斜。

(二)建立適合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管理體制和機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智力保障。農村人才市場是溝通城鄉人才交流的樞紐,是優化人才資源結構、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場化為導向,深化農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創新,加強農村人才市場建設,健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系,從鄉鎮基層到省級,都要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管理體系,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在農村人力資源配置上,創建農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機制,內部保留培養現有人才,提高其技術和文化水平,引進吸納專才、特才,使農村人力資源的市場配置趨於合理和有效。

(三)強化教育理念,改變農民思想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使農村面貌發生改變,更重要的是使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適合新農村發展的要求。農村勞動者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影響着農村勞動者的行為方式。要弱化農村居民不思進取、封閉保守的守成意識,全面普及現代農村社會文明思想,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思想。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持續性、針對性的開發,要大力提倡“人人學習、時時學習、事事學習”和“學習中工作、工作中學習”的理念。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讓農村居民樹立“知識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生產技能和科技知識,實現知識致富。幫助廣大農民樹立市場經濟理念、人力資本理念,讓農民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歐美及亞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才,更需要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一線”實幹人才、實用人才。因此,要把職業技術教育放在與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培養大量的農村社會發展實用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同時,在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過程中,應根據農村社會發展現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狀況、農村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況、農民就業意願等諸多因素,對職業技術學校的佈局、師資的配備、專業的目標、課程的設置等加以綜合權衡,從而培養出用得着、留得住的農村職業技術人才。

(五)積極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這是合理配置農村人力資源,實現各種資源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徑,也是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要求。首先,要儘快出台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規劃方案,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實行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的轉移,以改善農村勞動力盲目、分散和無序轉移的狀況;其次,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聯動機制。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可帶動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第三,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在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推動其向非農產業流動,加快農村人力資源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