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赴重慶學習城鄉一體化的考察報告

職場1.4W

XX市地處長江上游,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40個區縣,總人口約3400萬,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近年來,XX市規劃投資1.3萬億元,着力加快建設“五個重慶”,即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2009年,XX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9億元、位居全國省級行政區第23名,實現財政收入1160億元、同比增長21%;同時,XX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紮實推進,公共租賃房建設和“地票”交易模式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赴重慶學習城鄉一體化的考察報告

為學習着XX市在園區建設、保障性住房、土地流轉、城鄉統籌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和經驗,根據縣委安排,10月27日—30日,我帶領住建、國土、財政等部門負責同志先後赴XX市西永微電子產業園,XX區華福家園、直港大道,XX區李市鎮孔目村、濱江大道,酉陽縣板溪輕工業園、龍潭鎮、桃花源廣場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通過與當地黨政領導、現場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我們深刻感受到重慶所呈現出的濃厚發展氛圍,特別是“五個重慶”影響很大,隨處可見醒目的宣傳;同時也深刻感受到,重慶具有非常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發展勢頭迅猛,發展前景廣闊,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都體現出國際大都市的氣魄和手筆。特別是其工業起點很高,西永微電子產業園雖然啟動實施較晚,但一步就實現了與國際接軌。

  一、高起點開發建設,園區發展震撼人心

1、全力打造專業園區。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成立於2005年8月,是中西部地區首家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的微電子產業專業園區。園區總規劃面積約37平方公里,共有五個專業化園區,即西永綜合保税區、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基礎電子產業園、創新創業產業園和企業服務園,目前基本形成以pc製造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和電子元器件配套產業為代表的四大產業格局。

2、聚力招引高端企業。目前,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累計引進項目近110個,合同引資金額約380億元,合同產能近4000億元,惠普、富士康、思科、微軟、ibm、兵裝集團摩托車事業總部、北大方正、中科院軟件所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户園區。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黃奇帆市長任組長的XX市筆記本電腦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推動筆記本電腦基地的建設,使其成為帶動重慶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到2012年將使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達到6000億元,並取代汽車摩托車產業而成為重慶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

3、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政府通過建設商品房、公租房和職工宿舍,在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形成了穩定的職工生活社區,建成或在建的廠房、軟件研發樓、安置房、商業街等各類樓宇面積達到200多萬平方米,路、水、電、氣等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也同步完成;同時,正在探索促進農民工轉化身份,使其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教育、就業等方面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此外,在園區周邊超前規劃佈局,集聚14所著名高校,充分滿足了園區企業的用人需求。

4、盡力發揮比較優勢。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立足重慶實際,全力主打“三個較低、兩個打平、一個較高”的發展優勢。“三個較低”是指重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優惠使企業財税成本比沿海地區低,生產經營的水、電、氣、土地等要素成本比沿海地區低,勞動力成本比沿海地區低;“兩個打平”是指通過航空運輸,保證企業產品進項物流成本和出項物流成本與沿海地區“打平”;“一個較高”是指政府提供更加高效的優質服務,使政企雙方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和工作機制。

  二、高標準規劃實施,“5+1”住房保障體系全面覆蓋

1、全面形成“5+1”保障性住房體系。2009年以前,XX市已經形成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危舊房和棚户區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農民工公寓等5種保障方式。這些保障方式覆蓋了城市原住民和農民工,大體佔低收入羣體的一半,而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學畢業生、外來工作人員等“夾心層”則被堵在了現有體制覆蓋之外。為實現保障性住房對低收入羣體的“全覆蓋”,今年,重慶又創新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積和提供優惠租賃價格,由政府或政府委託的機構持有產權,面向在本市就業的無住房人員或住房困難家庭租賃的房屋)。該模式與前5種保障方式相疊加,從而形成了“5+1”保障性住房體系,實現了對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覆蓋。

2、高標準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XX市新開工保障性住房達875萬平方米,相當於最近三年XX市年均新開工商品住宅面積的28.28%,保障規模空前。在廣大羣眾所關心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品質方面,重慶的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廉租房建設標準高,後續管理到位。此次考察的XX區廉租房小區——華福家園,建築容積率為2.49,綠化率達到30%,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建設品位較高,房屋模型於2009年參加建國60週年成就展,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小區建成後,配備了“一站式”服務大廳、老年活動室、殘疾人康復中心、衞生服務站、圖書閲覽室、警務室、物管中心等服務設施,配套了文化活動廣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及健身活動場所。公租房實行與商品房無差別的“混建”模式。將公租房佈局在城市地鐵、輕軌沿線等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佈局在內外環線之間的大型聚居區中,參照商業樓盤的標準,配套學校、醫院、商店、健身、圖書館等設施,由專業的物業公司管理服務,建成標準化的現代居住小區,租金僅為同類地段商品房價格的60%。此次考察的XX區民安華福公租房項目,就位於重慶標誌性城市新生組團——華巖XX區內,緊鄰配套成熟的商住小區,距主城規劃軌道5號線約400米,項目西南側正在規劃建設90餘畝的新城綠地公園。

3、重點推進公共租賃房建設。一是以公租房整合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今後,XX市政府不再單獨新建廉租房,而是將其包含在公租房體系中,廉租房居民與公租房居民住在同一小區、同一品質的房屋,只是租金有所區別;同時,承租者可以通過成本價購買,將公租房轉換成有限產權的經濟適用房。二是以新建和收購兩種模式投建公租房。XX市主城區是吸納農民工、剛畢業大學生的主要區域,也是城市低收入羣體規模較大的區域,對公租房需求較大,且閒置商品房有限,因此以大規模新建為主;郊區區縣空置房源較多,通過大規模收購可實現閒置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可減輕區縣財力的負擔,因此以收購和改建為主。三是有效保證公租房對土地和資金的需求。重慶於2003年在原有土地儲備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重慶地產集團”,由政府注資建立了政府主導型的土地儲備供應機制,此次大規模建設公租房便從儲備地中拿出了3萬畝土地。XX市3年建設3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約需成本1500億元,由於公租房用地以劃撥方式供應,且免徵相關税費,可直接減少一半的資金投入,實際投資約需700億元。700億元資金中,約200億元由政府投入,主要來源是土地全部劃撥,土地成本作為國有資產注入;將每年土地出讓收益的5%用於公租房建設;中央下撥的專項資金和市裏安排的財政預算資金。其他500億元的建設資金主要通過社會融資渠道籌集。四是出台辦法,規範公共租賃住房分配羣體。按照《XX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凡年滿18週歲,在重慶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及租金支付能力,單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就可申請公租房。這部分人主要包括“3+1”羣體,“3”是指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在13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中低收入羣體、進城務工及外地來渝工作的無住房人員、大中專學校和職校畢業在渝工作的無住房人員;“1”主要指重慶從國內外引進的特殊人才以及勞模等各種先進人物中的住房困難人員。

  三、大力度探索創新,“五件衣服”統籌城鄉一體化

1、統籌城鄉創造“地票”交易模式。XX市利用直轄市優勢,着眼於促進城鄉統籌,在土地流轉方面創造出了“地票”交易模式。地票是指包括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過復墾並經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後所產生的指標。2008年12月,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掛牌成立,以江津為主的建設用地指標第一次公開拍賣,產生了全國第一宗“地票”。企業購得的地票,可以納入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增加等量城鎮建設用地。地票交易收益,除繳納少量税費外,絕大部分歸農户所有。在XX區,復墾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交易獲取的純收益80%支付給放棄宅基地的農户和集體經濟組織,其餘用於全區耕地保護和統籌農民社會養老保險。

2、實施“巴渝新居”工程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和土地流轉。此次實地考察的XX區李市鎮孔目村是全市8個“巴渝新居”建設示範點之一,其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解決採用了宅基地置換的方式,對宅基地復墾農户入住“巴渝新居”予以四項補助。一是原房補償。農户整户自願放棄宅基地後,按照XX區現行徵地拆遷的房屋基本補償標準支付原房補償。二是宅基地補助。按照6000元/畝的標準(扣除農户原房佔地面積)給予農户構築物、附着物補償。三是住房補貼。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的農户,其本人及父母到巴渝新居購房或居住的,每證的一次性給予3萬元的住房補貼。四是巴渝新居補助。市區兩級分別給予入住孔目“巴渝新居”的農户每户3000元的補助。通過這四項補助政策,宅基地復墾户可以享受6—9萬元的補助資金。在落實孔目“巴渝新居”用地上,對願意放棄承包地的被佔地農户,參照徵地標準實施一次性補償;不願意放棄承包地的,就近等面積調整土地由其耕種,補償金由被調整土地者領取。孔目“巴渝新居”首期建設28套住宅,拆除舊户28户,宅基地復墾面積43.9畝,扣除新居建設佔地12.5畝,新增耕地31.4畝。參照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地票”現行交易價格,上市交易可獲得600餘萬元的收益。

3、提供“五件衣服”助推城鄉户籍改革。一是引導八類農村居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即:在江津城市規劃區購買商品住房或務工經商3年以上且有合法穩定住所的非江津籍農民工;在XX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擴展區邊界範圍內的農村居民;在XX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擴展區邊界範圍外的農村居民;在XX市內就讀的XX區農村籍大中專學生;新增退役的XX區農村籍義務兵和服役期未滿10週年的士官;歷年已徵(佔)地未轉非人員和未轉非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失地移民;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農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農村籍成年子女投靠身邊無子女的年老父母(簡稱“四投靠”人員)。二是創造性提出“農村經營權户籍”制度,引導農民進城逐步轉化成市民。讓農民能夠持股進城,保留附着在承包經營權上的所有權利,但不享受附着在農村户籍上的權利。農村居民轉户後,允許其3年內繼續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權及收益權;可以繼續保留林地的使用權;繼續執行和享受原户籍地生育政策;繼續享受種糧直補、農機具補貼等與土地相結合的惠農政策。三是提供住房、就業、社保、醫療、教育“五件衣服”,確保農民轉户後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權利,從而消除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體制性障礙。在住房問題上,建設“巴渝新居”1.5萬套,原則上每平方米售價不超過800元,同時提供廉租房44萬平方米、公租房130萬平方米,與商住房“混搭配建”,鼓勵高山移民和地災搬遷;在就業問題上,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協調入駐企業優先招聘徵地被拆遷農民,針對宅基地復墾農民召開專場招聘會,確保每户進城農民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在社保問題上,農民轉户後,享受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同時五年內繼續執行和享受原户籍地生育政策;在教育問題上,農民轉户進城後,其子女享有與户口所在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教育權利;在醫療問題上,進城農民享受同等的社區醫療服務。

  四、幾點啟示

1、強烈的改革創新精神,始終是加快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深入各區縣考察學習,XX市廣大幹部羣眾“觀念上敢於突破,思路上善於創新”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XX市確立的“五個重慶”發展定位,深受羣眾擁護,特別是圍繞“平安重慶”建設,掀起“打黑除惡”風暴,創新治安管理“交巡警警務平台”,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酉陽縣革故鼎新、破除陋習、凝聚民心,以基礎建設、旅遊和房地產開發引領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樹立了落後地區加快趕超發展的典型。正是由於重慶的廣大幹部羣眾思想解放、敢想敢幹,才有了“地票”交易、公租房建設的成功探索。近年來,我縣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的特殊政策,保持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良好勢頭,在諸多領域也創造了許多鮮活的發展經驗。今後一個階段,我們要在發展速度上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就必須向國內先進地區學習,始終做到思想解放、意識超前,勇於創新、善於求變,不斷以更大的`氣魄、更新的舉措、更強的信心,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全力開拓,先人一步、快人一着。

2、提升要素集聚水平,始終是加快園區發展的重要保障。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產業特色鮮明,企業規模巨大,集中集約集聚發展的勢頭十分明顯。目前,經濟開發區已成為我縣經濟建設的主抓手和主戰場,對照先進地區園區建設的經驗,我們一是要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堅持招引大項目尤其是重特大項目,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全力促進產業的集聚升級。二是要全面加強經濟開發區的各項配套,如住房配套、市場配套、社保配套,要加快完善開發區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業態繁榮,要切實探索農民工和產業工人市民化的實現途徑。三是要加大開發區內各類特色園區建設,形成產業、產品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新優勢。要學習重慶將園區建成“特區”的理念,在開發思路、經營體制、招商機制、社會改革等方面勇於探索、謀求突破。要致力於將縣經濟開發區創建成為國家級園區,生態科技產業園建成江蘇一流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為省級農業園區的目標,在整體規劃、軟硬配套、管理體制上借鑑並探索更多富有成效的經驗和做法。

3、切實維護羣眾利益,始終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XX市保障性住房不僅建設規模大、覆蓋面廣,建設標準、建設檔次也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為羣眾的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時,XX市在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土地流轉過程中,切實提高土地置換補償標準,充分保護農民利益,有力促進了農民向集鎮和城市的集中,為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可以從重慶的經驗(促進要素下鄉,破解土地瓶頸,把握農民這個核心,以農民工為突破口,在户籍改革和農民住房、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積極作為)中汲取好的經驗做法,並結合我縣實際,分步推進我縣城鄉一體化改革,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百姓。我們一是要充分評估城市改造和土地置換的成本,科學制定各項補償政策和標準,確保羣眾利益不在發展中受到損害。二是要高標準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確保規劃、設計、質量、配套、品位“五個不降低”,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形象和檔次;同時積極探索推進公共租賃房建設模式,加快實現住房保障的全覆蓋。三是要逐步建立通過市場調節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規範土地流轉程序,並建立土地規模經營激勵機制,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土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