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及其借鑑意義

職場6.76K

日本企業文化是日本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及借鑑意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及其借鑑意義
  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及借鑑意義

[摘要]企業文化是美國人最早提出來的,但最早實踐者卻是日本人,日本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實現經濟騰飛,主要得益於日本的企業文化。以“家”為理念、團隊精神和人本主義為特點的日本企業文化,已成為東方企業文化的成功代表。我們要借鑑日本企業文化的成功經驗,同時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實現企業文化內涵與形式的統一。

[關鍵詞]企業文化 命運共同體 人本主義

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僅用了二三十年時間,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出現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松下、索尼、本田、豐田等,成為創造經濟奇蹟的故鄉。在當今世界的商業競爭中,日本企業是世界大多數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各國學者經過認真研究,公認是日本的企業文化對日本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影響。隨着我國加入WTO及各方面制度的不斷完善,不少日本企業選擇了中國。因此有必要對日本的企業文化作一個分析,借鑑其成功經驗。

企業文化是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下,企業及其成員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形式的總和,是共同的價值取向、經營哲學、行為規範、共同情感和凝聚力的體現;是有本末之分、不同層次、豐富多樣表現的文化複合體。

企業文化包括三層內涵:居於核心位置的是各種經營理念、價值觀、哲學思想等精神意識,中間層是制度及企業人員的行為,最外層是產品、技術、物質。最外層只不過是企業的理念精神等意識形態經過制度下企業人員的行為外化的表現形式。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核心部分――理念精神等意識形態。

一、影響日本企業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日本民族傳統心理對其企業文化的影響

1 渴望成為強者的心理。領土狹小、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繁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日本民族特別渴望成為強者、成功者,這種心理意識已深深地澱積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並代代相傳,併成為一種民族特有的心理。日本企業無一例外地秉承了這種民族心理,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遇,善於學習吸收別國先進的為我所用的優點,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2 務實心理。基於傳統的生存危機意識,日本人特別地務實,他們不喜歡恩辨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傾向於事實、現象、經驗、實證的思維方式。現代的日本人,在經濟上有總體規劃,又尊重經濟規律。他們務實求真,不尚空談,不玩花架子,老老實實以辛勞和智慧來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創造奇蹟。

(二)儒家思想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結合是日本企業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

“和魂”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它實際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產物,是“漢魂”的變種和東洋化。中國儒家文化的實質是人倫文化、家族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和”、“愛”等思想,日本人接受了儒家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忠孝思想、宗法觀念等,並把儒家思想與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結合,把“仁”、“忠”、“和”改造成為具有日本宗教文化特點的“忠”、“和”、“誠”。

“忠”,現代的日本人已把傳統的效忠天皇、效忠國家這一民族價值觀具體轉化成對關係個人生存的企業的效忠。每個成員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歸宿。“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思想,絕大多數日本企業的管理者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的,形成了“和為貴”、以他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誠”,指誠信和社會責任,從歷史背景上看,18世紀他們就提出了“賣方、買方、社會”三方都好的理念,即事業在自己得利的同時,必須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實惠。

二、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

(一)將現代文明和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一種工具,本身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本國、本民族、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的一整套精神文化系統。日本是個極善於吸收其他民族優點的國家,只要是有利於我的就“拿來”。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規範、原則至上的管理理論與具有東方特色的日本民族文化如集團意識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觀念相結合,成功建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

(二)強調“家內和合”的觀念。建立企業與職工間的命運共同體關係

“和”的觀念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仁、禮、義”,在日本發展為“和、信、誠”,它是日本團隊精神的基礎。日本企業界有識之士認為,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觀、秩序觀為企業“提供了全部活動的思想基礎”,“在日本人看來……真正實行了‘和’的團體,勢必帶來和諧和成功”。他們強調,在企業內不能過分強調所有者與從業人員的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把企業看成是家族的延伸,強調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一種“家內和合”的大家庭氣氛,把僱傭關係轉化為一種“親情”關係。他們認為,員工屬於企業,對企業要忠誠和有獻身精神;經營者除了指導工作外,還要關心員工的生活,要給予員工歸屬感和安全感,因為只有當個人的需要能在企業內得到滿足,才能努力於生產工作。

(三)團隊精神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靈魂

日本企業雖然等級森嚴,但在管理、決策上仍以集體主義傾向見長。在日本企業內部,員工比較注重工作聯繫的紐帶,企業講究提高集體工作效率和集體激勵,鼓勵員工在完成自己工作定額的同時,主動幫助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氛圍,企業員工的團隊意識具有徹底的內心認同感和行為一致性,為員工營造一個愉快、温馨的環境,員工也需要一個和諧、互動、認同的集體。日本企業的決策方式是一種自上而平和,自下而互相結合的集體決策形式,集思廣益,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又能調動員工的參與意識,使工作順利完成。

(四)日本民族的創新精神

由於生存危機產生的憂患意識,日本民族特別善於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成功經驗,但突出之處在於,總是會保留部分自己的民族特點,如在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時保持了西服與和服、西餐與日本料理等雙重生活方式。無論是古代借鑑中國的儒家文化,還是近現代借鑑西方的科學技術,日本人在選擇吸收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改造、創新,在創新中形成日本的多元化文化。儘管企業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國人最先提出,但卻在日本獲得巨大成功。

(五)奉行人本主義,實行以人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美國一位企業家曾説過,美國在和日本的國際競爭中之所以失敗,其根本原因是兩國的文化不同,也就是説商場上的勝負可以看作是文化競爭的結果。美國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在企業管理中以理

性原則為主,奉行事本主義;而日本是典型的東方文化,創造了柔性的企業管理模式,實行人本主義。

日本企業柔性管理模式的特點是實行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企業內工會制。終身僱傭是勞資問不成文的默契,“不論對公司還是對工人來説,僱傭就像結婚,是一種終身承擔的義務”。這種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規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義文化傳統的體現。年功序列工資制,晉升工資主要憑年資。資歷深、工齡長的員工晉升的機會多,這種制度是以論資排輩為基礎的,員工工作時間的長短和對企業的忠誠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處是可以限制員工的“跳槽”現象。企業內工會制度是指按企業組織工會的制度,工會鼓勵職工積極參加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以圖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總之,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和企業內工會制使職工和企業組成“命運共同體”,激勵職工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奮鬥。

(六)強調企業文化中經營理念的重要性

日本企業一向重視經營理念。強調通過優良的產品、周到的服務來回報和服務社會。他們往往用廠歌、廠訓、廠徽等方式來表現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並時時刻刻向員工灌輸,使之成為座右銘。與西方企業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奮鬥目標不同,日本企業文化的價值目標具有雙重趨向: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日本松下公司這樣表述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目標:既“講究經濟效益,重視生存意志”,又“遵守產業人的本分,鼓勵進步和社會生活的改善,以致力於世界文明的進步”。

三、日本企業文化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啟示

(一)注重規範化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建構中國特色企業文化

由於各國文化背景不同,在企業經營管理哲學方面存在一些差異。比如,英美國家的企業比較強調“理性”管理,注重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東方的企業則更強調“人性”管理,如強調人際關係、羣體意識。日本企業正是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才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日本企業文化。到現在。我國已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時代進步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在此道路上,必須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借鑑日本企業文化的合理內核――“誠信”精神、人本主義、團隊意識等,同時也要學習歐美國家企業文化的外在表象――理性化思維、規範化管理和開放性創新。把中華傳統文化與企業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規章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企業文化內涵與形式的統一,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二)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

日本企業用“以人為本”替代“以物為本”,用“以人為核心”替代“以工作為核心”,強調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強調人的主動性。這實際上是日本文化吸收儒學的人文主義的結果。日本企業公司同事、員工之間互愛互助,職工結婚和生日,公司派人送禮物和生日蛋糕,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温暖。這些企業文化思想和做法,應該重新回到它的發祥地――中國。青島海爾的張瑞敏,非常注重“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非常關心員工的成長,提出“你有多大本事和能耐,企業就為你搭多大的舞台”,讓員工儘量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才能和生產積極性。所以張瑞敏能夠把上世紀80年代一個小企業,改造成現在年銷售額達1000多億人民幣、每兩天就推出一個新產品的國際知名品牌企業。

(三)利用集體主義。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

日本的企業多是家族式的企業,它源於日本人的家族觀念,家族觀念源於儒家思想的家族等級制度,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家族等級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已基本消失,我們不可能利用這樣的文化來培養職工的團隊精神。中國一直提倡集體主義,我們可以將此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培養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同時,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由於企業的盈虧與職工的切身利益掛鈎,勞動者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就會為企業盡力盡責,有利於建立職工企業命運共同體。

(四)培養學習和創新意識

日本在“二戰”後,幾乎成為一片廢墟,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企業大量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引進資金,迅速消化吸收,加以改造和創新。創造自己本國特色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經濟迅速崛起。我國自1978年起實行改革開放,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引進國外資金,但引進的多,真正能消化吸收並從而創新還不夠。

(五)經營理念要強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日本企業文化強調經營理念,提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雖然我國一些企業也有自己的經營理念,也提出過“產業報國”的口號,也有不少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但產品質量還不高,沒有創造出較多的世界名牌,還沒有形成支撐自己的企業文化。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鑑日本企業文化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的思想,以及日本企業重視產品質量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走內涵式、科技型、節能型的高效低耗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陳麗華。張海波,透視日本企業文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江華,日本企業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啟示[J],華夏文化,1998,(3)。

[3]王成榮,中國企業文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4]朱成全,企業文化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5]葉梵,日本企業文化和宗教信仰[J],商業研究,1997。(1)。

[6]陳健,日本企業文化的獨特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05―12。

[7]萬俊教,歐曉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業特徵[J],經濟問題探索。2005,(7)。

[8]譚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9]巴斯克,日本的管理藝術[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

[10]林採,民營企業的成長上限及克服[J],經濟管理,2002,(2)。

  日本企業文化的根源

與很多國家的企業文化相比較,日本企業文化帶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企業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其中中國的儒家思想、佛教和日本自身的武士道精神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最大。

第一,儒家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3世紀末期,中國的儒家思想從朝鮮傳到了日本,儒家思想中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逐漸融入到日本的企業文化當中,以仁為本,仁愛、和諧、團結等思想在日本的企業文化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團隊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日本豐田公司的團隊精神就是代表之一。而從一些文學作品來看,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澀澤榮的《論語與算盤》。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澀澤榮提出了關於“士魂商才”的觀點。“士魂商才”主要是從倫理和財富兩方面把儒家文化引入到近代社會的商業管理之中,其中主要包含了人為資本的觀念、和氣生財的觀念、社會責任感和忠誠感等一些基本的儒家思想。後來,《論語與算盤》一書更是成為了企業管理部門不得不讀的書。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做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

第二,佛教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佛教中主要包括着“經世濟眾”、“虔誠感恩”等宗教思想,這種超凡脱俗的精神使日本員工感到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他們不會像其他的企業一樣將“獲取超額利潤”這個目標放在第一位,反而更多的是強調企業對社會,國家甚至是全人類的責任,其中有豐田公司所提倡的“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有松下電器公司所倡導的把“產業為國”放在第一位,還有豐田汽車公司提出的“尊崇神佛,心存感激。為報恩感謝而生活。”正是佛教思想中這種崇高的責任與使命,使日本企業的員工們的奉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武士道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國家神道和神道教的天皇信仰,禪宗的“生死一如”,以及孔孟之道的“忠”和“勇”和亞洲甚至世界各國文化,它是在各種文化中雜糅重造而成。武士道的根本意義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基礎,強調了“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的精神。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日本員工始終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誠於上司、忠誠於公司。日本員工都對企業有着一種從一而終的感情,這種“忠誠”也使日本企業中的終身僱傭製得以很好的實行,使日本員工對企業有着極高的忠誠度。同時,武士道精神中的以和為貴,提倡自我約束、寬以待人的精神在日本企業中主要表現為日本員工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互幫互助,這也使得日本企業在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時減少在人際交往方面所耗費的時間,而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提高企業的業績上面。

  日本企業文化的內涵

與其他企業文化一樣,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可以從觀念、制度和器物三個層面上得到説明。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和”的價值觀念。“和”既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靈魂,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精神動力。“和”的價值觀念,不僅體現在企業內外的公共關係的處理上,而且更體現在企業的文化精神上。這就是以“忠”、“孝”觀念為核心的“家族”觀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家族”觀念和“家族文化”作為日本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既是日本企業成為穩定的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因,也是日本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正是在這種“家族”觀念和“家族文化”的哺育下,不僅形成了集團被看成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企業管理的對象不是單個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羣組合而成的集團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業員工以企業為“家”,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忠”、“孝”於企業、集團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正是在這種“家族”觀念和“家族文化”的影響下,“忠”、“孝”觀念作為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對於維繫集團與成員,以及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從制度要素或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的層面上來看,日本的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日本企業所實行的人才培育制度、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和企業工會組織等等,既是“和”的價值觀念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的貫徹和落實,更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具體體現。正如日立公司總經理吉出所説:“我認為問題不在組織而在人。”在他的倡導下,日立公司形成了“人比組織機構更重要”的組織管理理念。本田技研公司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認為企業管理的根本是人,並注意把公司辦成具有人情味的集團,公司基本任務除了製造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汽車之外,還要為員工提供一個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機會。正如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所説:“日本公司的成功並無任何祕訣和不可與外人言傳的公式不是理論,不是計劃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業獲得成功。日本經理的最重要任務是發展與員工之間的健全關係,一種員工與經理共命運的感情。”

其三是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器物要素或產品和服務的層面上來看,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就是要把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作為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數日本企業的經營哲學中,強調的不僅是企業的利益或經濟效益,而更多地是企業對社會、國家乃至對全人類所負的責任。如松下電器公司就把“產業報國”放在第一位;豐田公司社訓的第1條就是:“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則是:“為世界文化產業作貢獻”。日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突出強調的是:(1)切實實現股東和僱員(員工)的利益;(2)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3)在可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4)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及時向社會公佈企業信息,保證經營活動的公開和透明;(5)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如豐田公司1992年為了倡導“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環保理念,專門設立了豐田環境委員會”,制訂了“豐田地球環境憲章”――《豐田對於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公司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戰略――“製造親近人類與地球的汽車”。為了落實這一戰略,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為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和反覆試製,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卻減少了90%。


標籤:日本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