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

致詞1.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遊,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雁門關景區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1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羣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台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於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繫着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羣,這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漢墓羣,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羣,無數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歎:“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着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陝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佈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佈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於內長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於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着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牆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並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户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遊者競相光顧的旅遊勝地。

大家都知道我們玉山有一張旅遊名片三清山,其實我們還有一張教育名片玉山一中。玉山一中是江西省的省級優秀重點中學,也是全國百所優秀重點中學之一,它至今已蟬聯了上饒大學聯考的二十一連貫,今年它們有2200多人蔘加大學聯考,本科上線人數打到了1800多人,其中一本上線人數近兩百人。多麼驕人的一個成績啊!

靜安寺,又稱靜安古寺,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早於上海建城。靜安寺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後塔的格局,由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三座主要建築構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寺內藏有八大山人名畫、文徵明真跡《琵琶行》行草長卷。靜安區亦由靜安寺而聞名於世。靜安寺的建築風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築風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風格多樣的建築使這裏成為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40多部電影和20多部電視劇都在此拍攝,現在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選在這裏,比如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

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後,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裏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海市蜃樓,各種景色。對於陽關的歷史,各位恐怕已經在來敦煌之前就已經做足了功課。敦煌早期的繁盛的漢代,這要歸功於雄韜大略的漢武大帝,“列四郡·據兩關;就是他的手筆,陽關,玉門關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海關。陽關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再加上敦煌郡就構成了一個能功易守的三角形,成為漢王朝防禦西北遊牧名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户。在寶石東來,絲綢西去的年代裏,它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發揮過着重要作用,所以”陽關大道“被譽為康莊大道,比喻有光前途的道路,後來繁殖通行便利的大路。所以便有了”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樣的佳話。

你們眼前的這座雄偉的建築就是“布達拉宮”,它坐落在拉薩河谷中心,海拔700米的紅色山峯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它是由左邊的白宮,右邊的紅宮,以及其附屬的建築物組成。優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築、華美絢麗的裝飾與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合,使布達拉宮在歷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了幾分丰采。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江南龍門灣景區觀光遊覽,我是景區的講解員,姓×,希望今天各位在我的導遊講解下,能夠玩得開心,遊得盡興。相信今天的遊覽也定會使你們不虛此行。

現在展現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製的隔扇門窗,其餘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時開啟,是戰時射箭之用。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築形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築形式採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築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築格式。

現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麼,我想大家都會説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字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字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着一字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字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字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築渾然一體。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裏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3

各位遊客們: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雁門關,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一説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門女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裏“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户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位於山陰縣廣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當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後,再向東南方向奔馳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羣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

山腳之下,數百座漢墓封土堆狀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約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曠野荒郊之上。在這些漢墓中,埋葬着無數個漢朝守衞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弔英魂。走出廣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峯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簾。

  雁門關景區導遊詞4

山西雁門關位於代縣。雁門關在代縣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山西雁門關,古稱勾注山。這裏羣峯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山西雁門關“外壯大同之藩衞,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説法。近年來,來山西雁門關旅遊的人不斷增多。

2006年6月25日,雁門關作為明朝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山西雁門關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羣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裏“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户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收。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

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着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漢朝名將衞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

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裏,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裏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餘軍,殺退追兵,安全脱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羣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説,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脱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正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脱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在雁門關立了“楊將軍祠”。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山西雁門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巔的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歡迎您來山西雁門關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