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李斯與泰山的山東導遊詞

致詞3.01W

李斯是秦代政治家、文學家。他長期擔任秦國丞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先後隨從秦始皇、秦二世封禪巡祀泰山,在泰山極頂刻石紀功,歌頌秦德。李斯撰文並書寫的泰山刻石,不僅是秦王朝鼎盛的見證,也開啟了泰山碑刻的先河。它是泰山歷史的珍貴紀錄,也是泰山碑刻藝術中的翹楚。

李斯與泰山的山東導遊詞

李斯的政治生涯,與泰山有不可分割的因緣。他的一生,凡四次與泰山有關。第一次始於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的“逐客事件”。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機,也是秦國統一天下大業面臨的危機。這時他上了著名的諫逐客疏陳述天下與秦國形勢,力辯逐客之非,指出: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這所以無敵也” 進而鄭重提出廣招人才,廣聚資源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建議,使秦王頓悟逐客之非,也使秦國統一天下的謀略免於夭折 李斯面臨的政治危機亦隨之化解。

第二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李斯以丞相之職,隨從秦始皇封禪泰山。在“逐客事件”以後的十八年間,李斯盡心竭力輔佐秦王,終於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成為功高位重的一代名臣。隨從封禪,是他政治生涯中輝煌的頂點。登封之時,始皇命李斯書寫銘文一篇刻於泰山極頂,表明登封成功,內容是“頌秦始皇德,明其得封也”。

第三次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李斯仍以丞相之職隨從二世皇帝胡亥東巡,登上泰山,以禮祀之,於秦始皇刻石上加刻秦二世詔書,仍由李斯撰寫。第四次是李斯在政治上陷入窮途未路之際,由於趙高的挑撥,李斯受到秦二世猜疑。當時陳勝吳廣起義勢已燎原,二世派人調查李斯之子,擔任三川太守的李由鎮壓不力,“羣盜吳廣等西略地,過去弗能禁”,以及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史記.李斯列傳),使李斯惶恐不安。為了逢迎二世,保全自己,李斯上了論督責疏,以“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 泰山之高百仞,而跛 牧其上 為喻,勸諫二世加強獨裁,以重刑治亂世,此議一出,殘民以逞的秦二世大悦,結果“刑者相半於道,而死者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税民深者為明吏”,使秦王朝加速走身崩潰。

李斯被繫獄以後,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而赦之,乃從獄中上書二世,自述有“七大罪狀”藉此歷數擔任丞相三十多年來輔佐秦王,匡定天下的功績。其中“罪狀”之一,就是在泰山刻石紀功,使秦皇父子名揚天下。但這種辯解是徒勞的。趙高輕蔑地説了一句“囚安得上書!”李斯的命運便無可換回了。臨刑前,李斯懊悔地對兒子説:“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就是流傳千古的“黃犬狡兔”之歎。

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

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後留下泰山、嶧山、琅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

李斯泰山刻石還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

李斯泰山刻石矗立於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漢代至隨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後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製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現流傳29字拓本即出於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於火,此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現,僅餘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於大觀峯前東嶽廟牆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幹“索殘石於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雲大索十日,得石於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於岱廟東御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遊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

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的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