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學校德育工作

目前,面對全球生態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網絡時代的挑戰,國際社會的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對人才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而人才的德行培養與發展始終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世界各國強調的首要問題,***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號召全社會重視德育。教育的靈魂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工作不僅要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而且要放到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的議事日程上來,要高度重視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瞭解,引導和培養,要用先進的道德文化鼓舞人,陶冶人,教育人,在全社會促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使青少年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國務院頒佈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把德育工作作為素質教育的可信,成為整個素質教育的方向系統和動力系統。作為學校這塊德育教育主陣地,應該發揮很大的作用,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者,決策者不得深刻反思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學校德育工作

一、目前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目前,大多數學校普遍加強了校園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不少的學校對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了層次性,針對性管理,但從當前形勢與任務的要求看,仍存在着一些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能科室分工,使德育及教育工作孤立化

長期以來,教務處管教師、管教學,政教處管學生、管德育。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了定勢。這是教育、教學分離的重要原因。職能科室的分工,本是教育教學落實責任的目的,也是有人抓的保證。但久而久之,專人抓變成專人幹,教育學生,德育管理的任務全部落實到政教處,班主任的肩上,大多數教師失去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義務和責任;學校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的局面。一些善於學習的學生只學到了教師教的知識,沒有學到教師的高貴品質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厭學的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厭學,轉嫁到對該科任課教師的厭惡。這樣,使得本應融洽的師生關係形成對立,德育工作偏離了主陣地----課堂,使德育工作變成了“空中樓閣”。

(二)運動式的德育活動替代了德育的全部內容
德育是以道德品質教育為基礎,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世界觀、法制等方面得到全面教育的系統過程。但有的學校卻側重於時事政治,誤認為搞幾次紀念活動,開展幾次文藝活動便完成了德育任務,活動取代了德育工作的全部內容。

(三)對德育認識不清

德育是一門科學,與各學科有緊密的聯繫,隨着學生年齡、心理的增長所要求的側重點不一,時代的變遷賦予其較多的新的內容。但相當一部分教師不甚瞭解,不研究對策,也不找方法。在具體的工作中,用“注入式”“複印式”甚至用到了“訓獸式”的教育,不但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學生產生牴觸情緒。

(四)德育遠離社會,遠離學生生活實際
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在理論與實踐中一直存在一種誤區,認為德育是一種單獨的教育,它可以脱離其他各育,脱離學生的整體生活。因此出現了兩個抽離:一是學校德育從完整的德育中割裂,抽離出來,使之成為學校中的一個單獨實體,試圖靠單獨的政治課,班會來完成德育工作,這是一中的與地位和德育價值的偏移;第二是把德育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成為獨立於生活世界的獨立實體。學校搞的德育活動與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存在較大差距。

(五)德育工作形式化、方法簡單、缺乏創新

由於社會對學校評價標準的影響,學校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人力、物力、財力等得不到保證,使德育工作流於形式,德育工作成了空洞説教、簡單灌輸,有些學校甚至連班會也在進行語、數、外等教學活動,加上相當一部分老師不敢大膽創新,德育工作走老路,程式化,時效性不強。

二、增強德育工作時效性的具體做法

(一)樹立大德育觀理念,讓社會、讓環境、讓生活變成的德育大課堂

1.樹立社會德育觀,***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人的德行成長是一個全人生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全息性、不能侷限在獨立的時空中進行。學校德育僅僅是全具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源頭活水在社會大系統之中。德布尼斯基強調,道德是滲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間的,德育必須向全部生活世界開放。社會是一個大德育課,藴含着豐富的德育資源,為學校德育的延伸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工廠、部隊、機關、醫院、科技場館、德育基地等都是必須充分利用的資源,讓學生走進他們,瞭解社會,

增強責任感,在與會的對話中感知惜時守紀、嚴謹敬業、善良勤勞、勇敢頑強等的品德。

2.樹立生活德育觀。生活德育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動態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生活世界是基礎性的、本源的、同時也是真實的,巨頭無限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從根本上講,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產生的源頭。因此,德育要走出理性世界,迴歸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構建生活的德育。

大量實例表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之間存在着相互促進的關係,快速、高效的學習是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相互促進的饒有趣味的活動。那些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父母、對生活有深入體驗的學生,對學習往往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感悟。從新世紀學生所面臨和關注的問題來看,生活性問題佔比例明顯上升。為此,讓學生德育從抽象化、空洞化得説教中走出來,讓學生體驗生活和生命的樂趣,實施“生活的德育”已成為時代主題。

3.樹立生態德育觀。生態的德育主張不僅要構建生態道德“規範”,更要轉變以往的`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者要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啟發、引導學生為人類的長遠利益着想,從小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從而養成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思想意識、覺悟及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正確理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意識的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破壞行為。生態的德育要求學校的德育設計和運行過程處處體現生態理念,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體悟生態道德的內涵,生成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道德能力。如創建綠色校園、綠色地區、讓學生每天置身於優美的生態環境中,體驗生態美;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認識和保護動植物,並要提升生態覺悟,從生態學角度研究校園、教室、家庭和社區裏的閒置德育資源,使以往不曾注意和未被利用的自然、人文德育自然活躍起來,優化配置,互惠共生,發揮育人合力。優美的環境能使人產生嚴謹和秩序感,能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從而,愉悦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稚氣,規範學生言行。

(二)改革德育內容,使其符合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有序的過程

任何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品德教育中,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水平進行,讓教育內容和接受教育者產生共鳴,教育內容得到受教育者認同,這樣才能使品德教育得到最優化的實際效果。堅持低起點、兩目標、分層次、近生活,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原則,改變學校德育“倒金字塔”現象,把德育的起點和重點放在培養受教育者基礎文明修養的道德教育上,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根據資料表明,道德行為的養成,60%是在國中,20%是在高中,20%在高中以後。國小至國中是學生心理逐漸成熟,行為習慣逐漸形成時期,所以在這個時期我們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基本德育教育,養成良好道德習慣,這樣才能使我們這個社會有個良好的道德環境才能培養更好的道德水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説:“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加強校紀校風建設。”所以,我們要把“倒金字塔”序列正過來,使其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現實。要培養學生愛父母、愛家庭、愛學習到愛我們的祖國。

(三)德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當代學者葉瀾説過一句話,“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的確是一句很深刻的話。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校的組織和管理都大膽的交給學生,包括校規、校紀的規定,校園環境的設計、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學校正常活動的設計、教學評價、學生操行的評定、主題班會課的組織等。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一個人全部潛能的漫長過程,它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學生從一踏進校門,就開始進入了一個特定的社會,開始了他們成長的時間,在實踐中體會成功,感受失敗,找回自尊、自信,培養自強,實現創造和發展。

(四)重視個體化、發展觀的德育評價
德育評價中應重視學生個體特徵,做到因人而評,反對德育評價公式化、千人一面化。評價者要深入瞭解和剖析學生的個性特徵、及時充分發揮學生優點、特長,並進行適時評價,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針對品德表現中的不足也要及時指出,以便改正。在學生評價中教師還應及時將學生一些信息提供給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另外,在德育評價中堅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即重視學生的歷史和現實表現,又要注重對學生品德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分析,要看到學生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要針對學生品德成長髮展的整個過程給予連續不斷的評價,做到評價的連貫性和經常性,從而預測學生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切合實際的教育,引導其思想品德向更高階段發展。發展性評價有利於學生真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個性特點、看到預定的目標和現實的途徑、看到自己每個階段取得的成果,從而調動起主體能動性,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

標籤:學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