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帶學生走出作文困境論文

作文1.42W

一提起作文,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愁眉苦臉、長吁短歎。作文課成了學生最怕上的課,作文也成了學生最難辦的作業,在語文考試中作文也成了學生失分率較高的題目。大多數老師對於這種情況也是束手無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怎麼辦呢?

帶學生走出作文困境論文

  一、無素材可用

面對一個作文題目,學生往往是張飛認針——大眼瞪小眼,無內容可寫,也就是無素材可用,不知道從哪兒下筆。我們有很多語文老師也説:“學生,特別是住宿生,就這麼一個小校園,寢室、餐廳、教室、廁所、操場,每天都在這麼幾個地方打轉轉,生活單調、枯燥、,再加上升學壓力沉重,更讓人感覺校園生活的沉悶。如此的生活怎麼會讓學生作文時有素材可用、有內容可寫?”

其實,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甚至是錯誤的。就像魯迅先生的百草園,抬頭看去,只能看見一看四角的天空。然而百草園四季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百草園的故事是神祕的,百草園的遊戲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的校園是狹小的,但它比魯迅先生的百草園要大得多了,生活也比百草園的生活豐富多了:在這裏生活的,是幾百個、上千個,甚至是幾千個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精力旺盛、頭腦最為活躍的鮮活的生命。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在他們中間,每天都在發生着各種各樣、絕無雷同,甚至讓感覺匪夷所思的事情。即便是在最司空見慣、最要求規矩、最講究紀律的每一節課堂上,都在有數不清的故事進行着。更不要説餐廳、操場、寢室,還有星期天在家了!所以説,不能説校園生活讓學生作文無素材可用、無話可説,只能説,學生沒把生活放在眼裏,熟視無睹了。用一句名言,就是: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而是發現美的眼睛!

針對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一是要培養學生記日記的習慣。讓學生把每天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

二是寫專題週記,引導學生在平淡中發現精彩、在枯燥中發現鮮活、在沉悶中發現趣味。比如:圍繞餐廳,寫餐廳師傅的辛苦、奉獻;寫就餐時場面的喧囂、擁擠;寫餐廳裏的眾生相,寫人們就餐時的喜怒哀樂……寫餐廳裏的可笑的事、可悲的事、可讚的事、可聲討的事……在寫法上,用描寫,用想像,用聯想……;再比如教室,寫課間的、課堂上的、自習的、課前的、課後的;上課時,寫各科老師上課的風格、特點、故事、神情、狀態,寫同一節課中各具情態的學生,同一學生在不同課堂上表現……同樣,操場、校園,甚至衞生間,都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寫作。還可以寫人物系列:寫父母、寫老師、寫同學、寫朋友……寫情感系列:寫喜悦、寫悲傷、寫興奮、寫失落、寫激動、寫消沉……簡單一句話,就是幫助學生練就一雙慧眼,在平淡、枯燥、乏味、沉悶中發現生活的真、善、美,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這樣,在日記的積累、專題週記的訓練中,學生逐漸就會發現,在校園這樣一方小天地裏,生活竟也是如此豐富多彩,也就可以大大緩解作文時無材料可用的困窘處境。

  二、有素材無話

很多學生的作文,素材選擇很好,新穎、獨特、有意義,然而給人的感覺卻是平淡無奇、甚至枯燥乏味,還有的同學一篇五六百字的短文,材料卻用了三五個,不僅每個材料都沒寫透、沒用足,而且沒有條理,給人一種七拼八湊的感覺。

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在作文中不重視描寫、抒情、議論的`作用,只是單純地敍述。這樣,一個很好的素材,學生三言兩語敍述完畢,形成一篇流水帳,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又為了拉長篇幅,湊足字數,只好再組織材料,發一些空洞無物的長篇大論,摘抄一些乾巴巴的政治術語或口號,最後形成一篇東拉西扯、胡拼亂湊的“四不像”作文。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引起學生對描寫這種表達方式的認識和重視,加強對學生描寫的訓練。如針對學生作文中常見的語言描寫的方式:他説:“我不去了。”讓學生比較下列一組句子: 1.他説:“我不去了。”

2.他走過來説:“我不去了。”

3.他向前走了兩步,似乎猶豫了一下,然後走過來説:“我不去了。”

4.他向前走了兩步,似乎猶豫了一下,然後狠狠地跺了一下腳,好像下定了決心,徑直走到我面前説:“我不去了。”

5.他向前走了兩步,似乎猶豫了一下,然後狠狠地跺了一下腳,好像下定了決心,徑直走到我面前,神情憂鬱地説:“我不去了。”

6.他向前走了兩步,似乎猶豫了一下,然後狠狠地跺了一下腳,好像下定了決心,徑直走到我面前,神情憂鬱地説:“我不去了——我媽病了,我要在家照顧我媽。”

短短六個字的一句話,加上動作、神態、心理、原因等內容,進行充分地描寫後,就擴展成了幾十個字的小片段。這樣,既使文章生動了、具體了、感人了,又使文章內容豐富了,同時又有效地解決了文章的篇幅問題、字數問題,一箭幾雕,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要教育學生在作文中適時引入議論、抒情,對文中某個人的言談舉止適當地、恰如其分地發表一點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厭惡的看法或情感,這樣,文章就不至於平淡無味,而會產生感染力,激發讀者情感的共鳴。

  三、有話不會説

在我們的學生作文中,往往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還有很多農村學生的作文又是滿篇的大白話、土話,生活氣息是很濃,但缺少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應有的靈氣。

這種情況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學生語言的貧乏。要解決這樣個問題,可以採取如下的措施:

組織學生多背誦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特點、認知水平、審美情趣的精典散文,積累一些優美而實用的語句。

引導學生從所學的課文中積累字、詞、句。結合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挑選出十個或二十個詞語作為詞語積累,並用其中的一個詞語造句,或用其中的三四個詞語寫一段話;再挑選出一兩句自己認為最美的或感觸最深的句子進行語言的積累。

在學習生字詞時,加強造句訓練。

另外,在作文評改課上,組織學生針對某篇在語言方面存在代表性問題的作文進行共同修改。在共同修改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作文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區別與聯繫,體會怎樣把生活語言轉化為作文語言,怎樣使自己的作文語言生動起來、優美起來,以此達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

  四、能説不深刻

還有很多學生作文的立意不深刻、甚至是錯誤的。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此,結合課文教學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並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有意識地把在語文、政治、歷史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受的教育與作文立意聯繫起來。

同時,要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針對社會上、校園中、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這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説出這樣的話?周圍的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和表現?引導學生從人生觀、價值觀、集體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角度,站在人類的高度、道德的高度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而不要只是站在個人的、小團體的角度看問題。在發問與探尋答案的過程中,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和看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使自己作文的立意正確起來、深刻起來。

標籤:困境 論文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