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民俗的作文15篇

作文5.32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民俗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民俗的作文15篇

關於民俗的作文1

我的家鄉是樅陽縣,這裏是銅陵市偏遠的一個小縣城,但在這裏的文化習俗卻也不少。

在樅陽縣,最有特色的是黃梅戲。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這足以説明它的重要地位。黃梅戲流行於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中我們樅陽算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之一。

在我們這裏,傍晚時分,在廣場經常有老人在廣場上運動,腰間總是帶着小音響,一邊走一邊聽,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樂裏一樣的回味。也有人在廣場上架起一個幕布投影着給大家放黃梅戲看,沒過多久周圍就有許多老人來看黃梅戲,也有小孩子在周圍玩耍大人們在聚精會神的看着,偶爾也有路人經過,有興趣的人也就在周圍停下來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聽一聽,然後,又趕路去了。

除了黃梅戲,樅陽的武術,也是名不虛傳的。東鄉武術在安徽很有名氣,過去的樅陽縣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源地,東鄉武術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拳術套路,二是械術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譜訣,東鄉武術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為武器,在中國是一門很好的武術。現在這些文化遺產,主要是用於自衞、健身,也用於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查,讓這些武術都得到傳承,並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術,在我們這裏,節日的儀式也豐富多彩豐富,很有特色的。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在家裏過年,吃年夜飯,晚上看聯歡晚會用來守歲;元宵節的時候我們會在家裏吃着元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着粽子,鴨蛋,還有豆子,只可是我們老家山裏那邊沒有龍舟,只能在電視上看划龍舟比賽呀!

關於民俗的作文2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於這裏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裏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裏。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裏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衞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祕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着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着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關於民俗的作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關於民俗的作文4

苗族的歷史悠久,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説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佔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是苗族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此外還有踩鼓、賽馬、摔跤、鬥馬、鬥鳥等活動。苗族喜愛歌舞,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歡的的著名樂器,大的長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於貴州、四川、雲南等地。跳舞時,往往幾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蘆笙吹着同一曲調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着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着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藝術,有大量的優美詩歌和傳説故事流傳至今。“飛歌”享有盛名。樂器主要有:蘆笙、木鼓、皮鼓、銅鼓最富盛名。

無論是誰只要去過苗族,就會讓你流連忘返,捨不得走。

關於民俗的作文5

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秋這天,我們大家都習慣吃月餅。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

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而越南的人喜歡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這麼做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那裏的小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嘻鬧。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但是因為那天可以有圓圓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餅,更重要的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温馨的節日!

關於民俗的作文6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我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朝。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歡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關於民俗的作文7

回到老家,心裏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悦,開心地忙碌着。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裏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説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説,説工作,説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夜晚,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説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説了!

這天,是七年級,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歡樂!”“新年歡樂!”這時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則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裏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着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關於民俗的作文8

“啪,啪,啪”,我被一陣劇烈的聲音驚醒了,我迷迷糊糊地睜開朦朧的睡眼,向四周張望,只見弟弟妹妹捂着耳朵,不時還在交頭接耳,像在討論什麼。

我起來問為什麼外面那麼吵。奶奶告訴我説:“今天是畲族民族村成立20週年,也是我們畲族民俗村五年一次的送王船民俗日。”

原來如此,今天真是雙喜臨門啊!

我狼吞虎嚥地吃完飯就帶着弟弟去看熱鬧。我們來到街上,只見一條“鞭炮長龍”在街上劈啪劈啪地響着。有些老人買了水果和食物放在街道中間的桌子上,人們都等着彩旗快到,希望神靈能保佑他們平安無事,或是保佑遠方的遊子快回家看望他們。

到了中午,我急匆匆地吃完飯後就到了表弟家,邀表弟跟我一塊去遊彩旗,表弟一下子就答應了。

時間如白駒過縫一樣,很快就到了下午,我興沖沖和表弟去觀音廟裏拿彩旗,可是彩旗不在那。我們去了另外一個廟。可仍空手而歸。最後我們尋遍了每個廟,直到海邊的一個廟裏,才發現彩旗,可是已經被人拿光了。我只好跟在後面,去觀看巡遊表演的隊伍。

一開始是舞龍舞獅的表演,從遠處看,好象是真龍在那裏耀武揚威。我看見獅子背上立着一個人,手裏拿着搖鈴。只要他一搖,式子就會表演出很多有趣的動作。舞龍的人齊心協力地把龍舞起來,從外面看,像一隻真龍騰空而起,要飛向雲霄似的。

下一個節目是八仙巡遊。八個“仙人”走路時大搖大擺的`,像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只見他們手裏分別拿着一件“寶物”:漢鍾離搖着團扇、張果老手持竹節、韓湘子吹着橫笛、鐵枴李手拄鐵杖、曹國舅拿着陰陽板、呂洞賓舞着寶劍、藍采和託着花籃、何仙姑手捧荷花。我覺得最漂亮的是藍采和,最帥氣的是韓湘子。俗話説得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的表演迎來一陣喝彩聲。

最後出場的是一位揮着神鞭的爺爺,身穿黑色長袍,頭帶黑色的神帽,一臉嚴肅。他每到一個地方就用神鞭在那抽三下,嘴裏還唸唸有詞。據説這樣能夠驅走那些邪惡的東西。

今天,我非常開心,因為我不僅看到了我們畲族的偉大成果,也感受到了人們的美好期望。

關於民俗的作文9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着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着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着屋子裏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裏也跟着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着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説,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着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裏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着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着微風輕輕搖曳着,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着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裏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關於民俗的作文10

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斷髮展,在發展中保留了最寶貴的國家之精粹,同時也誕生了一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也同是國粹,它表現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間,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忙碌,院裏院外每天進進出出好幾趟。這幾天,天剛破曉,一大羣人就忙活起來了,兩個壯漢抬着一口大鼓,後面還跟着一羣大人和孩子,還有一些人的身上繫着彩色的布條,像扭秧歌,但總是力不從心弄得一個個像滑稽的小丑,但人們不那樣説,人們説那是返老還童,非常可愛有趣。他們會挨家挨户去慶賀,到了每户人家,那家人早已準備上煙酒和瓜果,富裕一些的還會給錢。

最令我激動的是晚上的“跑龍”和棒槌火。晚上總是降臨得很慢很慢,人們迫不及待全都湧上了街頭,小孩子急躁得抓耳撓腮,當村中心鐘錶上的時針指向“6”的時候,人們沸騰了。一瞬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小孩子在人山人海中擁擠,好不容易擠出來了,卻又被觀看“跑龍”的另一撥人淹沒,如果人們説話,那就要吼着説:“元宵節快樂!”人們又把煙火點燃,天空綻放出斑斕的色彩,落到“龍”的周圍,一羣小孩子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拿着絢爛的煙火跟在“龍”尾巴的後面。

到了九、十點鐘,人們還沉浸在“跑龍”的喜悦中時,一羣人悄悄點燃用黃土泥與磚壘成的棒槌火。它高約一米五左右,直徑約一米,爐子周圍用木棒槌穿出層層圓孔,外形像圓柱體,升起的縷縷炊煙有帶有大地氣息的泥土味。“跑龍”的休息了,人們沒有放棄對棒槌火的熱愛,熙熙攘攘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掏出已在口袋裏放冷的饅頭,迅速地飛奔向棒槌火,摩肩接踵的人們讓中間的棒槌火火勢更旺,更火熱喜慶,喧鬧的人們分批簇擁在一起,烤着香噴噴的饅頭。當人們咀嚼金黃酥脆的饅頭時,感覺格外香甜誘人,熱騰騰的饅頭向上冒着熱氣,裊裊炊煙都是幸福的氣味。聽年過花甲的老人説,吃了這金黃酥脆的饅頭可消除災禍,寓意着一年諸事順利,健康平安。

一項項不為人知的民俗,傳遞的是美好期盼;一張張快樂幸福的面孔,是因為多彩的風俗。不管哪一種民風民俗,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對故者的懷念。小時候覺得有趣,長大了,才懂得這是不朽的“國粹”。

關於民俗的作文11

“哎,要不然讓她兩個弟弟壓轎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讓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護法”。既有紅包拿,又能坐豪車,我們自然一口答應。

經過四十多分鐘的車程,我們駛進了一個村莊,突然司機大叔將車停下,我透過前擋風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陣”,一條條亮紅色的長鞭婉若游龍盤旋於天際,一桶桶煙花像火箭發射器似的,矗立於道路的兩側,“放”只聽一聲令下,巨龍開始了震天動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猶如一個個等待放學的國小生一般,衝出束縛,接二連三直衝雲霄。現在雖然是早上看不到煙花綻放出的燦爛笑容,但從一聲聲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聲中,我感受到了它們體內儲備的無窮能量,在一瞬間釋放,一個個迫不及待地飛翔、綻放,它們的笑容多麼美麗璀璨,多麼無與倫比!

“鞭炮陣”正熱鬧着,盡頭的“鑼鼓陣”也開始了表演。只見鼓手們個個戴着色彩鮮豔的紅頭巾,在風中飄搖着,手持一對短小結實的木鼓槌,高仰着頭,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大鼓也繫上了光鮮亮麗、喜慶紅火的腰帶,舒服地趴在一個結實的手推車上,跟着歡快的旋律,伴隨着擊鼓大爺的節拍,鼓面上下浮動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鑼的響亮,還有場邊雷鳴般的掌聲作伴,真是好不熱鬧!

“鑼鼓陣”的表演還沒結束,“啦啦隊”就急不可耐的上場了!他們都身穿亮紅色的大衣,身披喜慶的“大紅袍”,手裏拿着鑼或者鏜,像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邁着輕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邊敲着手中的樂器,邊對旁邊聞聲趕來湊熱鬧的人們説:“鄉親們,今天我們家有喜事,都來吃個喜糖、喜饃!”説着她便開始繞着花車轉了起來。這時有人遞過來一個盛有喜糖、喜饃的大紅瓷盤,瞬間她身邊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她一會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會兒又抓起一個拳頭大小的白膜隨手一拋“喜饃啦!”她大聲喊着,笑逐顏開,鄉親們更是喜不自勝。

“迎新娘下轎了!”嘹亮的一聲喊道。我深知“買賣上門了”。新郎打開車門笑臉盈盈地對我説“該下車了!”“嘿嘿,不行。我使盡全力拽着車門。新郎搖了搖頭,高聲喊道:“紅包伺候!”身旁便有兩名大帥哥送來紅包:“紅包在此,請壓轎查看!”我“撲哧”笑出聲來,在確認了紅包金額後,我將一個紅包分給了表哥,然後歡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車。“左右護法”就這樣被兩個紅包快快樂樂地“收買”了。

今天的迎親真熱鬧啊!我不僅滿心歡喜,還體會到了特別的關中民俗風情!

關於民俗的作文12

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着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着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裏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七年級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七年級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説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裏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幾十裏清楚可聞。不少地方從七年級到初五灶裏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奠和食用。

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裏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

從八年級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非凡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敍別情。

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云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關於民俗的作文13

在山西農村,建築房舍很講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為定格,主房、偏房、院門、廁所各有定位,不可錯亂,否則不吉。其中,特別忌諱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殺人不用刀,兆家敗人亡。

在建房之時,門的設置屬於“立門户”的大事,在建築中是甚為重要的。院門被視為人的臉面一樣是家庭的臉面,“立門户”甚至成了成家立業的代稱,所以禁忌也最多。對於一個院落來説,一般以向東的院門為善,向西的稱陰門,除非萬不得以一般不開西門,否則必須在門口安一屏障,或在衚衕口正對的牆壁上鑲塊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當”之類的字樣,以避邪風鬼魅的騷擾。院門直對家門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對的門額窗額裝鏡子破解。此外,一般農舍院門之內也必有斷壁牆以擋之。在晉南俗傳“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麼就要在中間的房屋頂上多築一磚高,或修築一個小小的類似廟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讓者,顯然有居高臨下之勢,以勢壓人,據説會壓了別人的運氣和吉利,甚至風水。大病小災都會歸因於此。這種情況在農村會導致鄰里糾紛,甚至會結下世代怨仇。廁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慮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頭上安茅房”之説,排水溝也不能通過別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對別人的家門。鄰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認為是污水、憨水,影響自家運氣。此外,房屋頂上如修建吉獸猛獸者,也不能讓脊瞰吻獸張開大嘴面對人家,有吃掉別人之嫌。這類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莊中更為多見,不僅具有巫術色彩,更有一些舊時代禮法的陰影。

關於民俗的作文14

花,是個五十六個民族圍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不一樣的節日風俗而提到節日風俗,我首先會想到,這北京風俗相信大家已經了,但真識過的估計也不多,那就讓我帶領大家去觀賞這一有趣的民俗。

內城外寺院都舉辦,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廟門外小攤便吆喝起來,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滿懷的好心情,漫步走進廟門。首先映入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的、瓷的、玉的,使人眼花繚亂。的玩意兒排放在上,整齊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參觀完精緻的,便來到食品一條街準備,這裏四處飄香,十里之外也能聞着香味趕來。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經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這裏來,品味各色佳餚,定是舒服!聽聞北京集市的味美、肉肥,我也激動的心情,找了幾家老手,一連要了十幾串,坐在小椅上邊吃邊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真好吃,一連的下肚,都還不過癮,誰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呢?

吃飽喝足,隨我往前繼續觀賞,一路小跑,便來到兒童天地,這裏有小孩玩耍的各種有獎遊戲,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充氣的槍”、“綿羊拉車五花八門,各具特色遊戲有的刺激,有的有趣,無不讓人張睜大眼睛,,其樂無窮,我雖然沒玩(感覺忒幼稚!)但這些活動卻讓無數的小孩子。

玩夠了,告別遊樂場,隨我一同去聽“”,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諦。不早早趕到演出戲場,那還真是難以看到台上演員的表演,劇場是十里八層被文藝愛好者圍得水泄不通。這兒的節目豐富多彩,層出不窮,有京劇、、相聲、小品、等,一個連一個,讓台下的觀眾過足了癮,熟悉的哼上兩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劃,跟着旋律,搖頭晃腦,享受京劇的,小品的歡快。演完一出,拍手聲響遍了整個場地,久久迴盪在廟會的上空。

我東蹦西跳,早已,卻也樂在其中,雖然沒有鞭炮的喜慶,但也不失節日的氣氛,反而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老廟會,新廟會,大聚會,它有它的獨特,它有它的熱鬧。祖國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風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的風情,卻讓我為之一爽!

關於民俗的作文15

龍舟競速,艾香陣陣,粽香十里,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端午節,而我最喜歡的端午習俗當然數賽龍舟啦!

每到端午節,家鄉總是會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舟大賽,這令我感覺很奇怪,端午節為什麼一定要賽龍舟呢?媽媽告訴我,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尋找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以賽龍舟形式來紀念他們。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從此,端午賽龍舟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去年端午節,我有幸能去現場感受了一番龍舟別樣的風味。

我們早早地來到湖壩上,本以為我們搶佔先機,可以尋個好位置,不曾想,湖壩上早已擠滿了前來觀看比賽的人,真可謂人山人海。從上往下望,到處人頭攢動,有帶帽子的,有撐花傘的,就像是隨風逐波的麥浪,看來這炎炎夏日也抵擋不了人們的熱情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置靜靜等候比賽開始。盼啊盼,比賽終於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選手們個個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着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一架架龍舟便如一支支離弦的利箭,在本平靜無波的河上來去如飛,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起,在河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那些龍舟紛紛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地奔向終點。選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着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的汗珠反射着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身體一蹲一起,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鼓點越來越急,搖板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只見兩隻龍舟齊頭並進,力爭上游,誰也不讓着誰。選手緊張,觀眾的心也跟着懸了起來,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歎息聲。

比賽結束了,人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比賽場地,湖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龍舟比賽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標籤: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