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學會懷疑國小作文

作文2.86W
  篇一:學貴質疑

人們説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麼就要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只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學識,用之於我們的事業。所以我們説:學貴質疑。明朝學者陳獻章説:“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説的正是這個道理。

學會懷疑國小作文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際的,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疑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正是基於這一點,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説:“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就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的確如此,如果達爾文沒有對“特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説”的確立;如果哥白尼沒有對“地心説”的懷疑,也不會有“日心説”的創立。所以説,只有“疑”才能使得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豔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疑”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思考的基礎之上的,絕不是無端的猜疑或隨便的懷疑。達爾文對“特創論”的懷疑,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隨“貝格爾”號帆船環球旅行五年,觀察和採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考察和研究了無數的地質資料,經過綜合探討之後,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創論”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這是一場真理對謬誤的挑戰,其結果自然是真理勝利。可見,任何有效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事實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們有許多青年,他們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凡是書上寫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説的便是真理。他們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發現,更不可能有什麼創見。他們對於社會的進步沒什麼貢獻,還可能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進步,人類的文明就會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懷疑精神。半個多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就曾通過《狂人日記》倡導這一種精神。如今,歷史的年輪已轉過一週又一週,我們也早該拿起反向思維這把鋼槍,作為我們向科學進軍的武器了。

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對他的學生説:“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句話對我們也同樣適用。我們要增長知識,尋求真理,就必須多疑、善疑,而且要質疑、探疑。這才是我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年輕的朋友們,勇敢地拿起這把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吧!

  篇二:學會懷疑

懷疑,是人很正常的一種心理;懷疑,人們對它的態度卻褒貶不一;懷疑,是一門學問。

愛因斯坦説過,科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由好奇,疑慮開始的飛躍。而懷特森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不僅僅只是這個道理了。

懷特森先生是作者的科學老師,一次老師給作者講授一種名叫貓蝟獸,然後是測驗,結果每個人都是0分。懷特森先生用這樣的事實來教會了我們,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不也是這樣的嗎?

記得就在這個學期,有一節科學課,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時間,是物質嗎?話音一落,立刻有許許多多的同學舉起手來,他們搶着回答:“是是!時間當然是物質拉!因為我們可以間接證明時間的存在呀!”可是,這卻讓我有了疑惑——時間真的是物質嗎?我們是如何證明它的存在的呢?難道僅僅只因為我們自身發生的一些改變,就把它歸在了一個感念在流逝?這也太不科學了吧!

但是我想歸想,最終還是聽了老師説的話:“時間就是物質。”回家之後,我有上網查詢了一下,發現就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都認為時間就是物質。

有一天,我又和我那位愛“辯論”的老爸同志探討了一下。卻遭到了他的堅決否定:“不可能,時間絕對不是物質。物質就是可以間接或直接證明它的存在的物體嘛。這就代表物質是一定以一種形態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可,可是,時間又是什麼呢,它只是人工定義的'一種感念而已啊。再説,時間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我不得不承認,這可真把我給弄暈了,這時間到底是不是物質啊!不過,這次的經歷到告訴了我,凡事都要學會去懷疑,也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説不定你的觀點就是對的呢!

  篇三:學會懷疑

朋友,你嚮往真理嗎?想擁有真理嗎?那麼請你學會懷疑吧。

這是一件真實而又引人深思的事:

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曾經給法國的國小生和上海的國小生先後出了下面這道完全一樣的測試題: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這艘船的船長年紀有多大?

法國國小生的回答情況是,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道測試題根本沒辦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師的“糊塗”。顯而易見,這些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上海國小生的回答情況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學認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歲。只有10%的同學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做出正確回答的同學竟然只有10%!

原來,他們一直堅信不移地認為:“老師平時教育我們,只有對問題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話,就連一分也得不到。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總是有標準答案的,不可能沒辦法做,也不可能沒有答案。”

於是在沒有懷疑的地方,真理迷失了。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們不再盲從,因為我們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那一次,我們上《少年閏土》時,就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我覺得晚上即使月光皎潔,也不可能看到深藍的天空,應該是灰白或者朦朧的淡藍。可是文章卻説是‘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月光皎潔的晚上,能看到深藍的天空嗎?”“能。”“不能。”“我們有沒有辦法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呢?”老師問。“月光皎潔的晚上,我們看看就知道了。”“能行嗎?”“能。”

幾天後,全班同學都永遠地記住了一輪明月掛在深藍的天空中。

生活告訴我們:我們要敬重老師,更要敬重真理。只有敢於懷疑,勇於實踐,減少盲從,才能尋得真理。有懷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懷疑的影子。

朋友,今天你懷疑了嗎?

標籤:國小